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研究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的工蜂监督机制,采用人工移取中华蜜蜂蜂王产的受精卵(QDG)、未受精卵(QHG)和工蜂产的未受精卵(WHG)至同一张巢脾的工蜂巢房和雄蜂巢房中,置于中华蜜蜂的有王群中,在2,5,12和24 h分别观察3种类型卵的清除率。同时利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中华蜜蜂QDG、QHG和WHG三种类型卵在2,5,12和24 h的表面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在2,5,12和24 h WHG的清除率都显著比QDG和QHG高(P0.05),QDG和QHG之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中华蜜蜂蜂群中存在工蜂监督现象;在2,5,12和24 h QDG、QHG和WHG 3种类型卵表面超微结构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解随着巢脾使用时间的增加,巢脾结构的变化对中华蜜蜂蜂群生长及工蜂形态特征的影响。【方法】以云贵高原中华蜜蜂(生态型之一)连续使用不同时间(20 d、半年、1年和2年)的巢脾及巢脾培育的出房工蜂为试验材料,观测巢脾颜色和结构、蜂群生长及工蜂形态特征等指标。【结果】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巢脾颜色逐渐变深,子脾区域巢脾厚度和巢房深度逐渐增加,但巢房内围边长、内围直径和容积逐渐减小。巢脾结构的变化导致培育的蜂子数量、子脾面积和出房工蜂形态指标均极显著减小(P0.01)。【结论】中华蜜蜂蜂群生长状况及工蜂形态特征均受巢脾的使用时间及其结构变化影响,新巢脾对蜂群培育蜂子效果较好。因此,在科学饲养中华蜜蜂时,蜂农应及时促蜂造脾,并在巢脾使用半年后进行淘汰换新,这对制定合理的中华蜜蜂饲养管理方案和提高蜂群生产性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中华蜜蜂工蜂在春季的活动规律,采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对福州地区中华蜜蜂工蜂春季出巢活动进行跟踪研究.结果表明,中华蜜蜂工蜂在3日龄内不出巢活动;4至16日龄每天中午前后短暂出巢飞行2-3 min;17日龄之后,工蜂转变为采集蜂,出巢活动扩展至整个白天,出勤频率由开始的4-6次逐渐增加至30日龄的15次,单次出巢采集时间持续(32.61±10.04)min,每次巢内停留(28.75±10.79)min;此外,研究揭示试验期间成年工蜂的寿命为(26.89±5.51)d.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野生中华蜜蜂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镜泊湖周边、东宁和饶河地区黑龙江省野生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的调查、收捕及标本观察,结果表明:野生中蜂多分布在黑龙江省东部山区,栖息于活体树洞中。标本观察中蜂工蜂体色背板以几丁质黑色为主,腹板为黄色,东南部林区多有第二背板工蜂有黄色带,个体与南方中蜂相似。收捕观测树洞巢脾分布多以斜方向或横面对着巢门,呈圆柱状,气眼分布巢脾周围,饲料集中在巢脾上部,下部为繁殖区。  相似文献   

5.
 从云南水富县太平乡(4群)和贵州六盘水市盘县(3群)共采集了7群东方蜜蜂Apis cerana样本,每群测定分析15只工蜂,每只工蜂总共有38个测定的形态特征。测定的性状特征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因素分析,并与云南省内其它县东方蜜蜂A.cerana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水富东方蜜蜂A.cerana个体较大,体色较浅,贵州六盘水东方蜜蜂A.cerana个体较小, 体色较浅,与云南省内南部东方蜜蜂A.cerana分开,与德钦东方蜜蜂A.cerana形成一个类群。  相似文献   

6.
应用微卫星DNA技术研究中华蜜蜂群内工蜂监督效果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研究不同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群内的工蜂繁殖现象,探讨蜂群的工蜂监督效果。【方法】以中华蜜蜂为试验材料,对处女蜂王分别进行单雄和双雄人工授精,并以蜂王自然交尾的蜂群作为对照。蜂王成功繁殖后7周,利用蜜蜂微卫星DNA技术检测蜂群内的雄蜂是由蜂王产的未受精卵发育而成,还是由工蜂产的未受精卵发育而成。【结果】所有蜂群中的雄蜂都是由蜂王产的未受精卵发育而成。【结论】在人工授精和自然交尾蜂群中都明显存在工蜂监督行为。  相似文献   

7.
根据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基因组序列,鉴定抗氧化酶系统的主要组分,并用RNA-Seq数据分析了工蜂行为发育中抗氧化基因在脑组织中的转录水平.研究表明,共有47个抗氧化基因,包括34个抗氧化酶基因和13个硫氧还蛋白基因.比较东方蜜蜂(Apis cerana)、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和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的抗氧化基因,抗氧化酶系统的主要组分在进化上保守,但抗氧化酶基因家族的成员存在物种间差异.如东方蜜蜂和黑腹果蝇的SOD基因家族含3个成员,而西方蜜蜂有2个;果蝇有43个GST基因,而东方蜜蜂和西方蜜蜂仅有14和13个.RNA-seq分析显示,抗氧化基因的表达水平随着工蜂行为发育而发生规律性变化.工蜂脑表达的46个抗氧化基因,约有60%在由内勤蜂(哺育蜂和守卫蜂)转变为外勤蜂(采集蜂和侦察蜂)时明显表达上调,说明外勤蜂脑组织清除活性氧的酶促反应速率更高.  相似文献   

8.
蜂螨寄生在工蜂的身体上或巢房中,吸食蜜蜂营养,受蜂螨危害的蜂群易造成群势变弱,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易感染疾病,工蜂寿命缩短,采集力下降,还能传播其它疾病,如爬蜂病等。蜂螨分为大蜂螨和小蜂螨,它们对蜂群的为害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9.
每天以一定剂量的意大利蜜蜂 (意蜂 )蜂王酒精提取液 ,点滴在有分蜂热的中华蜜蜂 (中蜂 )蜂群的上梁上 ,可明显抑制中蜂群的分蜂 .表现在 :中蜂群春季自然换王时间推迟至秋季 ,王台内小蜂王幼虫被拖弃和台基被完全毁掉 ;秋季蜂王自然交替时间延长 ,且有新、老蜂王同巢产卵和越冬前新王停产推迟现象 .对照群在春季如期营造自然王台和分蜂 ,越冬前蜂王停产早 .蜂群失王后 ,如果立即连续点滴蜂王酒精提取液 ,可抑制工蜂产卵 .无王群出现产卵工蜂后 ,如果用蜂王酒精提取液也能有效解除工蜂的产卵行为  相似文献   

10.
工蜂在意大利蜜蜂性比调节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系统地研究了蜂群中蜜蜂性比调控问题。以意大利蜜蜂为实验材料,通过RAPD技术测定3群蜜蜂中蜂王自然交配次数分别为14、4和6次;通过人工饲养幼虫和弹氧式热量计测定技术测定并计算出培育每只工蜂和雄蜂所需的能量值分别为748.99J和2451.39J;通过亲属选择理论和性比原理,计算出蜂王所“期望”的理论性比值T峰王都是1:1,工蜂所“期望”的理论性比值T工蜂与蜂王自然交配次数有关,分别为(12、94。24.43):1、(16.98~32.06):1和(15.05~28.43):1;在分蜂季节,测定了3群的实际测定蜜蜂性比值分别为(20.21—25.63):1、(17.37~68.28):1和(24.04-45.97):1。蜜蜂实际性比值与工蜂所“期望”的理论性比值(T工峰)都很吻合。研究结果支持了工蜂调控蜜蜂性比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吴小波  曾志将 《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0):121-122,142
以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中华蜜蜂群间以及中华蜜蜂与意大利蜜蜂种间未受精卵的辨认与监督行为特性。结果表明:中华蜜蜂蜂群中工蜂对群间未受精卵的辨认与监督效果差异不显著,卵的剩余率都在93%以上;但在中华蜜蜂蜂群中,工蜂在2 h之内把意大利蜜蜂未受精卵全部清理,而保留了89%以上的中华蜜蜂未受精卵;在意大利蜜蜂蜂群中,工蜂会在4 h之内把中华蜜蜂未受精卵全部清理,但保留了94%的意大利蜜蜂未受精卵。  相似文献   

12.
中华蜜蜂群内工蜂监督研究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以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为实验材料,对处女蜂王分别进行单雄和双雄人工授精,并以自然交尾作为多雄交配对照。然后用标准的方法检测各蜂群对蜂王产的未受精卵(QUG)和工蜂产的未受精卵(WUG)的监督效果,结果表明:在自然交尾、双雄授精或单雄授精3种蜂群中,都明显存在工蜂监督现象。  相似文献   

13.
用显微注射技术给1日龄中华蜜蜂(Apisceranacerana)卵注射石蜡油,置于(34±1)℃恒温箱中让其继续发育至孵化.设置只移植不注射石蜡油的卵和在巢房块中的卵分别作对照.注射石蜡油的中蜂卵平均孵化率为35.13%;只移植不注射石蜡油的中蜂卵平均孵化率为80.74%;在原巢房中的中蜂卵平均孵化率为99.33%.经注射石蜡油的中蜂卵胚胎发育时间稍有延长.  相似文献   

14.
以中华蜜蜂(Apisceranacerana)为材料,用玻璃化法进行了反复多次的卵冷冻试验.结果表明:卵冷冻的最适剂型为颗粒冷冻,最适的冷冻保护剂为体积分数为0.25甘油+0.25乙二醇+1.0molL-1蔗糖,预冻的时间为2min,离液面的高度为2cm,脱除冷冻保护剂用的稀释液以6.5gL-1的生理盐水为最好.现已初步获得成功:冷冻后的中华蜜蜂卵能正常孵化为幼虫,但其孵化率较低(25.0%~37.5%),育王时尚不能被工蜂所接受.对此,今后仍需进一步试验.  相似文献   

15.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方法研究中蜂和意蜂的工蜂不同发育时期的抗氧化同工酶,检测其活性,发现中蜂和意蜂的工蜂在不同发育阶段抗氧化同工酶有着较大差异,同工酶的活性变化也较大;中蜂、意蜂的工蜂的抗氧化同工酶极相似,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探讨了蜜蜂在抗氧化酶类同工酶生物学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基于AFLP技术的12个蜜蜂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研究中国境内东方蜜蜂不同群体间及其与西方蜜蜂和大蜜蜂间的群体遗传多样性,深入了解蜜蜂种(群)间遗传变异及其分化状况,为蜜蜂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用19对引物组合对中国10个省市的10个东方蜜蜂群体、1个大蜜蜂群体和1个西方蜜蜂群体共12个群体的基因池DNA进行分析。【结果】蜜蜂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较低,而东方蜜蜂群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较高。东方蜜蜂群体与意大利蜜蜂间的相似系数介于0.2335—0.2823,与大蜜蜂间的介于0.2439—0.2871;大蜜蜂与意大利蜜蜂间为0.2650。东方蜜蜂群体间为0.3639—0.6134。12个种群明显地分为3大分支,西方蜜蜂和大蜜蜂各为一个分支,东方蜜蜂群体为一大分支。东方蜜蜂群体中,吉林和江西的东方蜜蜂各为一分支;其它地区中,南部的海南、福建、广东和云南为一类群,北部的甘肃、山西、北京及南部的四川为一类群。【结论】大蜜蜂、东方蜜蜂和西方蜜蜂3个种群间遗传分化明显。东方蜜蜂群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较高,其中,吉林东方蜜蜂可能为一个独特的生态型。  相似文献   

17.
以中华蜜蜂(Apis cerdna cerana Fabricius)和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 Spinola)为实验材料,进行中华蜜蜂与意大利蜜蜂营养杂交,然后运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检测亲本和营养杂交后代的DNA多态性.结果表明:经过营养杂交,亲本蜜蜂与营养杂交子代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小,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的特有DNA条带发生了转移.说明通过营养杂交,基因可能发生了转移.  相似文献   

18.
蜂群内温度的变化及调节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采用TC—2多路温度测试仪对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群内的子脾区(封盖区)、无子脾区、群内隔板外、外界4个不同区域的温度进行测量。并研究了在施加人为干扰条件及其恢复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结果表明:子脾区(封盖区)的温度最高,最稳定,并在受干扰后恢复的最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