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一、残膜危害 1.影响土壤理化性状 ①残膜在土壤耕作层和表层阻碍棉田土壤水分的运动,导致水分移动速度减慢,水分渗透量减少,导水性变差。②残膜聚集使土壤孔隙度下降,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棉田土壤空气正常循环和交换,通透性降低。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地膜残留累积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在定西市现有耕作方式下,根据试验地一次性揭膜后的地膜残留量,设定6个梯度的残膜密度,研究了地膜残留对玉米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残膜密度的增加,玉米成苗率、株高、生物量、穗重、百粒重和产量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土壤质量也不断下降,集体表现在:残膜阻碍土壤水分的下渗,造成土壤0~30 cm各个土层之间含水率分布不均匀,当残膜密度达到1 020 kg/hm~2时,20~30 cm土层中含水率减少7.2%;土壤中有机质、水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有所下降,这造成了生物量积累受阻,进而影响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残膜和灌溉水平下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揭示残膜量对棉田土壤中水分分布影响,调控灌水.[方法]在连续15 a覆膜种植棉花的棉田设置0、225、450 kg/hm2三个残膜梯度,全生育期设置3 450、4 650、5 850 m3/hm2三个灌溉水平.分别在蕾期、花铃期、盛铃期灌水后第1、3、5d取土测定其土壤含水率,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水分变化趋势、横向、纵向的影响.[结果]土壤水分分布明显受到残膜含量与灌溉量的影响,灌溉量较小时,450 kg/hm2的残膜处理土壤含水率最低且灌水后第1d到第5d土壤含水率下降最多,随着灌溉量增加残膜处理土壤含水率相比对照也有所增加,当灌溉量达到5 850 m3/hm2时,无残膜处理土壤含水率最低.垂直方向上在3 450 m3/hm2灌溉量下,450 kg/hm2残膜处理在各土层土壤含水率均最少,当灌溉量为5 850 m3/hm2时225、450 kg/hm2残膜处理的各土层土壤含水率均大于0 kg/hm2残膜处理,各处理土壤含水率随着土层加深而增加.[结论]不同灌溉水平下不同残膜处理土壤含水率不同,含残膜棉田相比无残膜棉田土壤含水率会随着灌溉量的增加增大,5 850 m3/hm2灌量促进高残膜量棉田水分的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4.
干旱半干旱区农田可降解地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刚 《农村科技》2008,(12):15-16
一、试验目的 自八十年代以来,地膜覆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发展很快,然而,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和使用年限的增加,土壤中残存的塑料薄膜碎片越来越多,导致残膜污染严重,地力下降,病虫害加重,棉花产量低。残膜在土壤中破坏了农田生态环境,形成了阻隔层。土壤水分运动受阻,孔隙度、通透性降低,使土壤盐碱板结,同时影响作物根系的发育和均匀分布,阻碍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影响种子发芽、出苗,造成烂种、烂芽,  相似文献   

5.
为了有效探讨地膜玉米+残膜小麦与地膜玉米+地膜小麦和地膜玉米+露地小麦的经济效益,进行了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地膜玉米+残膜小麦一膜两用与地膜玉米+地膜小麦和地膜玉米+露地小麦相比较,残膜小麦较露地小麦增产18.59%,地膜小麦较露地小麦增产19.08%;地膜玉米+残膜小麦平均净收益较地膜玉米+地膜小麦增加8.61%,较地膜玉米+露地小麦增加14.01%。地膜玉米+残膜小麦一膜两用既能减少农资及耕地投入、保持土壤水分,又能减少地膜对土地造成的污染,增加单位面积收益和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对当地发展旱作农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前地膜成为农业生产的必备资源,田间残留大量的地膜,破坏了生态环境、阻碍了农业快速发展,成为亟需解决的难题.现阶段残膜回收的技术不成熟、残膜回收设备存在的问题较多,研究残膜在棉田土壤中的分布情况及相关特性对残膜回收机具的设计至关重要.以新疆昌吉市大西渠镇和阿克苏6团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两地区棉田中残膜的分布情况、拉伸特性、残留量以及悬浮特性,为捡膜机理的研究与新型残膜回收机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白色污染对棉花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研究了土壤中地膜残留对土壤物理性状、棉花根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含水量和孔隙度随残留地膜的增加而减小,而土壤容重和比重随之增加.(2)在0~40 cm土壤中,残膜能够刺激棉花根系的生长,当残膜量为900 kg/hm2 以下时,棉花根表面积、根长密度和根重都大量增加;在40~100 cm土壤中,残膜阻碍根系生长,使根系生物量下降.(3)随着残膜数量增加,棉花干物质重和冠/根均随着残膜量的增加而减小,棉花地下部地上部生长不协调,产量降低.因此,一定数量的残膜刺激根系生长的现象是棉花植株的适应性反应,而残膜对棉花的生物学产量和经济学产量均有负面影响,残膜数量越大,减产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8.
绿洲棉田长期连作下残膜分布及对棉花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3,自引:6,他引:27  
通过田间调查和长期连作定点微区试验相结合,研究了长期连作棉田,集中连续使用地膜后,地膜在土壤中的累积、空间分布和形态变化,及其残膜对土壤物理性状、棉花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地膜使用年限增加土壤中残膜平均每年以11.2kg·hm-2速率增加,长期连作棉田残膜主要分布在0~30cm土层,占到了85%,在耕作层(0~30cm)以下随着根层深度的增加,残膜量减少;大于50cm2残膜在土壤中平均占30%,10~50cm2占36.5%,小于10cm2占33.4%,随连作年限增加,在0~15cm土层残膜量减少,15~30cm土层残膜量逐渐增加,残膜破碎度提高。土壤孔隙度、田间持水量随着地膜残留量增加而增加,而土壤容重下降。棉田中残膜阻碍棉花主根垂直生长,使根系形态呈现鸡爪型和丛生型等畸形,但对棉花产量未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覆膜技术在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水分、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残膜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为减少白色污染,保护农业生产环境,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加快新材料推广步伐,2017年山丹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进行了本次试验。结果表明:兰州鑫银环白色降解膜应首选7号,黑色降解膜应首选9号。  相似文献   

10.
不同覆膜栽培方式对胡麻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不同覆膜栽培方式对干旱无灌溉胡麻田水分动态和胡麻产量的影响,以露地条播种植为对照(CK),对4种栽培方式(全膜穴播、残膜穴播、露地穴播、垄膜沟播)下胡麻田土壤水分、胡麻生长状况、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覆膜处理可缩短胡麻生育期约3d,提高出苗率7.3%~11.0%,生长前期增加生物干质量2.11~4.31倍,后期增加16.97~22.31倍。水分利用效率较CK高出19.73%~26.00%,籽粒产量提高23.60%~29.67%。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生产可操作性,覆膜栽培优于露地栽培,穴播优于条播,残膜穴播优于揭膜后全膜穴播。残膜穴播是兼顾可操作性和经济效益的胡麻栽培方式,适宜在干旱无灌溉区推广。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种植业面源污染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综合调查法对湖北省17个市(州)2007年农业面源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并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进行评价与源解析。结果表明,湖北省种植业氮、磷合计用量为2 703 795.7 t(折纯),其中肥料氮施用量为1 932 024.6 t(折纯,N),肥料磷合计771 771.1 t(折纯,P2O5),总氮和总磷的流失总量为76 688.7、5 472.7 t/年。湖北省9种主要农药成份的流失总量896.6 kg;湖北省地膜使用量为9 508.7 t,土壤中残留量为1 671.5 t,全省平均残留率为使用量的17.6%;湖北省秸秆产生量为4 090.7万t,其中62.3%的秸秆进行了综合利用,有36.1%的秸秆被非资源化处置。全省污染负荷占比前三的市(州)为荆州市、襄阳市、宜昌市。综上所述,湖北省17个市(州)的种植业源防控的主要污染物是总氮和总磷,防控的重点区域为荆州市、襄阳市。  相似文献   

12.
烤烟对不同硼肥力土壤中硼的反应及丰缺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6种不同硼肥力土壤施用硼肥对烤烟不同部位对硼的吸收积累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烤烟生长过程中,叶片对硼、氮和钾的积累量上均表现为团棵期打顶期;打顶后烟叶叶片对硼、钾含量大小均表现为下部叶中部叶上部叶茎,而氮含量则表现为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茎;2土壤有效硼含量在一定值(0.56~0.75 mg/kg)时,烟叶硼、钾、氮含量随土壤硼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而高于0.75 mg/kg时,烟叶对硼、钾、氮的积累受到抑制。因此,烤烟生产中土壤有效硼丰缺值在0.56~0.75 mg/kg之间。  相似文献   

13.
高原地区冷浸田治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浸田是中国南方低产田中的一个主要类型,地形和水文条件是引起田块冷浸的主要原因,长期受冷水浸渍,终年水土低温或兼有土层稀烂。以陇川县南宛河右岸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例,介绍土工织物加筋土技术在冷浸田治理中的应用,为其它地区冷浸田的治理提供了较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轮作和有机肥处理对连作土壤的修复作用,以小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ssp.chinensis Makino var.communis Tsen et Lee)连作土壤为对照,比较玉米轮作,玉米秸秆还田,玉米秸秆有机肥等对连作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活性、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小白菜光合速率、根系活力、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轮作和有机肥处理不同程度地增加了连作小白菜光合速率、干物重、根系活力和根系ATPase活性,降低了根系MDA含量,同时提高了连作土壤酸性磷酸酶、脲酶、转化酶活性和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其中长期轮作及施用发酵有机肥的促进作用较大。相关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根系活力、活性有机碳含量、碳源利用AWCD值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采用合适的有机肥投入方式可以缓解连作对作物生长造成的抑制。  相似文献   

15.
贵州岩溶地区自然环境先天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旱涝灾害频繁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已成为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对农业水土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了该地区农业水土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改善该地区农业水土环境、促进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以期实现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贵州省修文县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探讨县级水土保持规划中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分类问题,提出了由小流域地形地貌类型、水资源功能定位、人类活动强度组成的县域生态清洁小流域三级分类系统。采用三级分类系统将修文县83个小流域级分为10个类型,分为山地水源低、中强度类,山地非水源低、中、高强度类,丘陵水源低、中强度类,丘陵非水源低、中、高强度类等10个类型。并在分类的基础上提出各类型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目标及方向,旨在为县域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金水椪柑2号(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var.ponkan cv.Jinshui No.2)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对椪柑果园土壤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饼肥和沼液等有机肥,可以显著提高椪柑果园土壤肥力,改善果实的品质。  相似文献   

18.
根据试验资料,求得产量和水分利用率同时达到最高时的经济灌溉定额为120m3/亩,耗水量300m3/亩;生育期浇返青、孕穗、灌浆3次关键水,每次每亩40m3左右。以此指导灌溉,可获得最高产量,比传统灌溉制度节水30%以上。具体实施时,还可根据当地水源条件、地力水平等进行节水农业生产分区,在不同的区内实施不同的节水灌溉制度,如可浇一水、二水、三水或旱作,并将节水灌溉技术与节水农业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农业用水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采用田间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北省武汉、宜昌、荆门、荆州、恩施州、十堰、咸宁和黄冈共8个地区的45个主要蔬菜生产基地的pH和6种重金属(镉、汞、砷、铅、铬、铜)含量进行测定,再利用单项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方法,对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5个土壤样点pH范围为4.59~8.42,42.2%样点偏酸性;重金属含量均在《NY/T 391-2013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限量标准以内,适宜发展绿色食品;单项污染指数表明黄冈市Cr、Cu和荆州市Cr单项污染指数超过0.7,临近警戒线;综合污染指数表明黄冈市重金属污染程度处于警戒线,其他地区均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采用遮光处理模拟不同的生境光强(全光照100%NS、1层遮光42.1%NS、2层遮光14.3%NS和3层遮光3.6%NS),测定不同光照水平下大花紫薇[Lagerstroemia speciosa(L.)Pers.]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光响应曲线、叶绿素荧光参数等光合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随着光照水平降低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在14.3%NS光照条件下达最大值,100%NS条件下叶绿素a/b值最大,是14.3%NS条件下的1.7倍;3个遮光处理的大花紫薇幼苗光响应曲线随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加,净光合速率先快速增加、后趋于平缓,42.1%NS幼苗的净光合速率最高,100%NS次之,3.6%NS的最低,100%NS的幼苗在光合有效辐射1 000μmol/(m~2·s)时净光合速率出现明显下降。42.1%NS条件下光饱和点、表观量子效率、最大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平均净光合速率最高,暗呼吸速率和光补偿点相对较低;3.6%NS的所有光合指标均最低;100%NS条件下,光补偿点、暗呼吸速率最高。100%NS的幼苗荧光参数与遮光处理相比,初始荧光显著升高,3.6%NS的可变荧光、最大荧光、PSⅡ原初光能转换效率和PSⅡ潜在活性与其他条件下相比显著降低,42.1%NS和14.3%NS条件下幼苗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相差不大,也都比100%NS、3.6%NS适宜;表明50%左右的光照条件对幼苗更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