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研究不同处理条件下不同品种水稻在生长特性方面的表现,为栽培方式和配套品种的科学选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华北地区主栽的11个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为材料,采用5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分别讨论不同品种不同处理条件下水稻株高、叶色、分蘖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有机栽培处理方式对水稻的生长特性有较大影响,有机栽培处理的水稻株高和分蘖皆显著低于常规处理,而叶色与常规处理相比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高温热害已成为影响黄淮区水稻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本试验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扬花期高温条件下,不同施肥量和种植位置对水稻高位分蘖和产量性状的影响。试验设常规施肥(N1)、常规施肥减量15%(N2)、常规施肥减量30%(N3)、常规施肥减量50%(N4)、不施肥(N0)5个处理;种植位置包括小区内部与小区外部两部分,小区内部是指从外部数第四行、第五株以内的稻株,小区外部是指不受其它稻株遮挡的暴露在外的边行稻株。结果表明,扬花期高温和施肥量对水稻高位分蘖影响显著,同一施肥处理,小区外部水稻高位分蘖数量和高位分蘖率均显著高于小区内部,处理N3小区外部水稻高位分蘖数量较小区内部增大了21.2倍,高位分蘖率前者较后者增大了7.0倍;不同施肥处理小区内部和外部水稻高位分蘖数量和高位分蘖率均随施肥量的减少而增大:无肥处理N0小区内部与外部高位分蘖率分别为26.10%和40.74%,显著高于其它处理。扬花期高温主要影响了水稻产量性状中的穗秕粒数和结实率,同一施肥处理,小区外部水稻穗秕粒数明显高于小区内部,处理N2提高幅度达2.44倍,结实率明显低于小区内部,处理N0降低幅度达53.0%;在扬花期高温的影响下,水稻结实率随施肥量的减少而降低,无肥处理N0小区内部与外部水稻结实率分别较处理N1降低了17.6%和43.3%。扬花期高温促进了水稻高位分蘖的形成,降低了水稻结实率,且施肥量越小,高位分蘖率越高,结实率越低。  相似文献   

3.
为推广水稻节水灌溉方式,以29个水稻品种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计2个处理,常规灌溉(和普通水管理相同)、节水灌溉栽培,每品种6行,行长10m,3次重复,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生育动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常规灌溉下水稻株高、分蘖一直大于节水灌溉,两者变化的趋势相同。常规灌溉下水稻最高茎数、最高分蘖数、分蘖穗数均大于节水灌溉,且最高茎数、最高分蘖数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分蘖穗比例、有效分蘖率、成穗率均表现为节水灌溉高于常规灌溉,且有效分蘖率、成穗率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节水灌溉下水稻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产量均高于常规灌溉。相关分析可知,两种灌溉方式下水稻产量与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关系密切。说明节水灌溉方式下对水稻株高的增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灌溉方式的不同不会改变水稻分蘖基本的规律,只会影响水稻分蘖增加或减少的幅度,进而影响到有效分蘖率,最终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4.
旱作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安徽农业大学试验农场标本园旱地和水泥池里采用常规水作、覆膜旱作和露地旱作 3种栽植方式 ,研究不同栽植方式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露地旱作水稻群体干物质积累较常规水作显著减少 ,干物质运转和分配同时受到一定影响 ,单株有效分蘖数虽较常规水作有所增加 ,但分蘖成穗率、每穗结实粒数、结实率和粒重均降低 ,导致经济产量下降。覆膜旱作与常规水作产量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覆膜后土壤水分对水稻生物学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控制土壤水分盆栽试验,来研究覆膜后不同土壤水分对水稻生物学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水分含量降低,分蘖渐变晚、慢、少,各生育期株高、主要功能叶叶面积降低,叶绿素含量升高,成穗率和收获指数先升高后降低,生物量和产量逐渐降低。与常规水作稻相比,土壤水分较高的覆膜处理(下限为田间持水量±5%)分蘖早、快、多;各生育期株高、主要功能叶叶面积、有效穗数、结实率有所增加,叶绿素含量无差异,生物量和产量有所提高。覆膜旱作分蘖初期应保持富足土壤水分(下限为饱和含水量),促进水稻茎蘖数;分蘖后期应适当控水[(田间持水量~80%田间持水量)±5%],有效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孕穗期应保持充足土壤水分(下限为饱和含水量),利于提高穗粒数;抽穗开花期和灌浆期应保持湿润(饱和含水量左右),可促进千粒重提高,利于覆膜旱作水稻高产。  相似文献   

6.
覆膜旱作对水稻生长发育及某些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覆膜旱作和常规水作对水稻生长发育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旱作稻比常规水作稻分蘖快且多,最高分蘖数可提高168%,差异极显著.覆膜旱作稻根系具有较高氧化力、还原力及硝酸还原酶活性,与常规水作稻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覆膜旱作稻产量可高达8 164 kg/hm2,常规水作稻产量为7 846 kg/hm2,增产幅度3.4%~11.9%,有效穗数的增加是其产量提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为加强水稻分子育种研究并提高其产量,综述了水稻株型结构即株高、分蘖数、分蘖角度和穗部性状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并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对株型育种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以常规水作为对照,研究了覆膜旱作、覆盖秸杆旱作和裸露旱作处理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田间测定了不同处理条件下旱作水稻的籽粒产量、氮素吸收与利用、干物质转移、氮素转移以及土壤矿质氮动态的变化,并对土壤氮素表观平衡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覆盖秸秆旱作可以促进旱作水稻碳水化合物和氮素向籽粒的转移.覆盖秸秆旱作处理的水稻开花前干物质累积量分别比常规水作、覆膜旱作和裸露旱作处理的高13%、15%和29%,氮素转移量则高出19%、18%和24%.从氮素表观平衡角度来看,旱作处理更能促进氮素盈余,覆盖秸秆旱作处理能增加土壤无机氮残留,提高氮素有效性.覆盖秸秆旱作比常规水作处理增产13.3%,氮肥利用率达33.5%.因此,旱作水稻覆盖秸秆不仅能取得较高产量,而且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9.
选用长期定位水稻旱作试验土壤,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水稻旱作方式对后作大麦产量、产量构成及养分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旱作均较水作有利于后作大麦的生长;水稻旱作的后作大麦株高均高于水作后作大麦,产量及其构成也均优于水作后作大麦;在不同水稻旱作方式中,水稻盖草旱作后作大麦的冬前分蘖发生早,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均略高于其他旱作处理,能够获得相对较高的产量,分别较覆膜旱作和水作高10.84%和17.43%。大麦养分累积则表现为:氮累积量各生育阶段均以前茬盖草旱作处理的为最高,在成熟期达到每盆958.85mg,而磷累积量则是生育前期最高,钾累积量则是生育后期最高。  相似文献   

10.
田宏胤    梁正其    谭庆东    覃欢欢    蔡蝶    牛吉友  龙娆   《现代农业研究》2023,(2):121-125
为了探讨稻田引入黑斑蛙后,分析不同海拔高度下稻蛙共作对水稻生长性状及光合作用的影响,分别于水稻 的返青期、分蘖期,抽穗期,成熟期测定水稻的株高、分蘖数、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海 拔高度的不同密度处理组株高均显著高于水稻单作,其中,抽穗期,白元村的水稻株高、分蘖数、叶绿素相对含量以及 净光合作用速率均明显高于坪峨村和七百渡村。综上所述,在本试验的条件下,稻蛙共作技术是增产增效的生态种养 模式,在研究的三个海拔高度重,海拔高度为600m 左右比较适宜,本试验的相关结果为稻蛙(黑斑蛙)生态种养模式的 推广应用提供科学的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1.
旱作水稻营养吸收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不同覆盖物、施氮量、施氮配比对旱作水稻氮、磷、钾养分吸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覆膜旱作可通过增加施氮量、提高穗肥比例来增加齐穗后叶片、根系中氮素和磷素的含量及茎鞘中钾的含量,并提高产量;水稻盖草旱作可通过提高分蘖肥比例来增加齐穗后根中氮、磷、钾的含量,并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2.
水稻覆膜旱作高产节水机理研究   总被引:72,自引:6,他引:66  
研究了全程旱管条件下地膜覆盖、超稀植(5.3~6.4万穴/ha)对水稻生物学性状、水分生理特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土壤水热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条件下水稻根系和地上部干重、生物量、株高、单株分蘖数、叶面积指数以及茎伤流液量极显著地大于裸地旱作水稻。覆膜对土壤具有明显的保水增温作用,降低了水稻叶片的细胞汁液浓度、细胞质膜透性,从而缓解了水稻植株的水分胁迫程度。覆膜旱作水稻产量达到6372~13500kg/ha,而裸地旱作水稻产量仅为4530~5400kg/ha。水稻覆膜旱作比裸地旱作或淹水栽培显著节水。  相似文献   

13.
水陆稻在水田和旱地栽培的性状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有代表性的陆稻(TANGARA,IAPAR9)为试材,水稻新香优80为杂交组合,R80为常规稻,采用裂区设计,通过水田和旱地栽培比较试验,探明在不同栽培条件下主要是干旱对水、陆稻农艺性状、产量构成因素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栽培条件下各品种产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旱地栽培时,产量明显降低;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旱栽产量低的原因陆稻主要是有效穗数不足、结实率下降,水稻表现为有效穗数增多,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下降,且下降幅度大于陆稻;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直接通径系数为1.4530.干旱对生育期、株高、茎蘖数、叶面积和米质有一定影响.旱种时生育期较短,株高中等,叶面积较小的品种有利于抗旱,各品种米质水田栽培优于旱地的,但旱地栽培能明显提高水、陆稻品种的粗蛋白含量.  相似文献   

14.
对水稻覆膜旱作条件下稻田地下水水质变化作了动态检测。结果表明 ,与常规淹水栽培区相比 ,覆膜旱作区水稻不仅极显著增产 ,而且稻田地下水总氮含量 ,包括NH4 -N、NO3--N、特别是NO2- -N含量明显降低 ,氯根 (Cl-)含量也较低 ,地下水总磷含量、水溶性磷含量有所降低 ,但总体上相差不大。水稻覆膜旱作栽培方式能对施肥造成的稻田地下水水质非点源污染起到良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5.
优质稻SRI本土化研究及其物质生产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强化栽培关键技术"为参考,结合广西优质稻高产栽培技术,初步拟定了一套广西优质稻SRI本土化技术方案,以优质常规稻新品种"力源占1号"为试验材料,以常规栽培方法为对照,设S-1(30cm×30cm,11.25万穴/ha)、S-2(23cm×20cm,21.45万穴/ha)2个种植密度,对各处理的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以及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并对各处理的经济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该技术体系下每穴最高分蘖、成穗率、每穴有效穗数、每穗粒数、每穴穗重,及各时期每穴干物质重均显著高于常规栽培;同时该技术方案省时省工,适当延长了水稻的生育期,能极大发挥植株个体的生长潜力,提高水稻的抗旱能力,在适宜的种植密度条件下能很好地协调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达到显著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杂交稻旱种最佳的栽培方法,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研究播期、密度和施氮量对旱育秧覆膜移栽杂交稻产量的影响,以及主要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播期从3月30日推后到4月20日,杂交稻旱种全生育期逐渐缩短,从155 d缩短到148 d;穗长、穗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与产量成正相关关系,相关程度为:结实率>实粒数>穗长>穗粒数>千粒重;主要性状对产量的直接通径正效应顺序为:穗长>结实率>有效穗数>千粒重>成穗率,直接通径负效应顺序为:株高>穗粒数。杂交稻旱种可通过提高结实率和穗长来增加产量,同时要控制株高。试验因素对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播期>施氮量>密度,旱育秧覆膜旱移栽杂交稻最优高产栽培组合为:3月30日播种、每公倾90万基本苗和施用纯N 90 kg作分蘖肥。  相似文献   

17.
遮光对水稻生长发育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遮光处理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生长发育和稻米品质的变化规律,以‘五优稻4 号’、‘松粳9号’和‘龙稻18’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遮光处理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的株高、分蘖、叶龄、产量性状、稻米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遮光降低了株高、减少了叶龄、生育期缩短8~10 天、单株干重和产量下降达到了极显著水平、食味值下降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8.
在霍山县海拔 6 0 0 m左右的汪家冲乡进行了宽垄覆膜半旱式栽培与旱育稀植平作栽培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 :宽垄覆膜半旱式栽培技术是解决霍山县中山区冷浸田低产变高产的一条有效途径 ,与旱育稀植平作比 ,其具有早发、苗足、穗多、早熟、高产等特点 ,并对其关健技术进行了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9.
夏播旱地谷子渗水地膜穴播增产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渗水地膜穴播栽培技术对夏播谷子产量的影响机制,测定并分析了谷子产量构成、干物质积累、植株农艺性状以及抽穗期功能叶光合性能等生理指标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生育期不浇水、降雨量356 mm的情况下,渗水地膜穴播栽培较对照露地条播增产48.57%。渗水地膜穴播栽培在各生育时期的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高于对照,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旺盛,表现为株高略高于对照,茎秆粗壮,穗子较大;抽穗期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和主要功能叶片的叶面积高于对照,说明在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抽穗期个体和群体叶面积较大,有效光合面积增加,光合能力增强,有利于有机物质的合成,是增产的关键;在群体亩穗数和出谷率相当的基础上,个体产量要素单穗重、穗粒重显著提高,使产量大幅提高。渗水地膜穴播栽培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显著提高了45%以上。渗水地膜保水、保肥、抑制杂草生长,穴播既保证了群体顶土出苗,又减少了多余谷苗对水肥的浪费,因此,渗水地膜穴播栽培可提高水分和肥料的利用效率,进而提高了谷子的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