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在"稻鸭共育"有机稻生产模式基础上,结合广西在优质稻生产优势,探索"猪—鸭—蚯蚓—优质稻"有机稻生产模式,并对该模式下的有机稻栽培技术进行研究,以丰富广西的有机稻生产模式,为广西有机稻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桂育4号"为参试品种,采用裂区设计,设3个施肥量(3750、4500、5250kg/ha)与3种种植密度(30.0、33.0、37.5万穴/ha),测定株高、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等。【结果】各处理产量都在5.25t/ha以上,最高产量达到6972.0kg/ha。施肥量从3750.0~5250.0kg/ha,种植密度从30.0万~37.5万穴/ha,产量均逐渐增加,早、晚季施肥量为5250.0kg/ha、种植密度为37.5万穴/ha的产量最高。【结论】"猪—鸭—蚯蚓—优质稻"有机栽培模式及有机稻栽培技术能获得较高产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稻鸭共育”有机稻生产模式基础上,结合广西在优质稻生产优势,探索“猪—鸭—蚯蚓—优质稻”有机稻生产模式,并对该模式下的有机稻栽培技术进行研究,以丰富广西的有机稻生产模式,为广西有机稻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桂育4号”为参试品种,采用裂区设计,设3个施肥量(3750、4500、5250 kg/ha)与3种种植密度(30.0、33.0、37.5万穴/ha),测定株高、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等。【结果】各处理产量都在5.25 t/ha以上,最高产量达到6972.0 kg/ha。施肥量从3750.0~5250.0 kg/ha,种植密度从30.0万~37.5万穴/ha,产量均逐渐增加,早、晚季施肥量为5250.0 kg/ha、种植密度为37.5万穴/ha的产量最高。【结论】“猪—鸭—蚯蚓—优质稻”有机栽培模式及有机稻栽培技术能获得较高产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高纬寒地不同水稻品种的适宜栽培密度,以早熟大穗型品种黑粳6号和极早熟9片叶品种黑粳5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水稻品种物候期、分蘖动态、叶面积、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黑粳6号最佳种植密度为28~34穴?m‐2即(26.4 cm ×13.2 cm或29.7 cm ×10.0 cm);黑粳5号的为38穴?m‐2左右(26.4 cm ×10.0 cm)。不同品种的移栽密度变化对产量的影响很大,应该区别对待,以实现良种良法配套。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优质水稻新品种渝香203在重庆低海拔高产栽培的适宜田间配置方式,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田间配置方式对水稻茎蘖消长、干物质生产与分配、中后期叶面积指数及剑叶SPAD值、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扩行稀植的方法不仅有利于茎蘖的发生和有效茎蘖数的提高,还有利于增加水稻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高产水稻群体齐穗期的地上部干质量为成熟期穗干质量的1.5倍左右,齐穗期主茎5片叶表现为“2>3≥1≥4 >5”的叶长排序.推荐的田间配置方式为26.6 cm×33.3 cm或23.3cm×33.3 cm,种植密度为7500~ 8570穴/666.7 m2,每穴栽插2粒谷苗.  相似文献   

5.
采用5种行距和3种穴距,研究了水稻新品种沈农8801的高产高效益栽培方式。试验结果表明,沈农8801宽窄行稀植栽培穴40 20雪cm×穴15~20雪cm产量和经济效益明显高于超稀植栽培40cm×20cm、密植栽培30cm×10cm和高度密植栽培20cm×10cm。每穗颖花数、每穗成粒数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穗大并不影响籽粒增重,这是宽窄行稀植增产的原因之一。宽窄行稀植栽培单穴叶面积增长较快,成熟期仍有较大的绿叶面积,在具有较大干物质积累的基础上,又具有较大的谷草比,是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筛选适宜的施氮量和栽培密度,为广西桂北生态条件下超级稻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超高产早稻Y两优302为材料,探讨2个施氮水平150 kg/ha(N1)、225 kg/ha(N2)和4个栽培密度24.4万蔸/ha(D1)、30.6万蔸/ha(D2)、36.8万蔸/ha(D3)、42.6万蔸/ha(D4)在生育期内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Y两优302产量主要受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影响,穗长和千粒重对产量影响不明显。在施氮量为225 kg/ha,栽培密度为24.4万~30.6万蔸/ha时,有利于Y两优302增产。【结论】较高的施氮量和较低的栽培密度有利于Y两优302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适宜的施氮量和栽培密度,为广西桂北生态条件下超级稻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超高产早稻Y两优302为材料,探讨2个施氮水平150kg/ha(N1)、225kg/ha(N2)和4个栽培密度24.4万蔸/ha(D1)、30.6万蔸/ha(D2)、36.8万蔸/ha(D3)、42.6万蔸/ha(D4)在生育期内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Y两优302产量主要受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影响,穗长和千粒重对产量影响不明显。在施氮量为225kg/ha,栽培密度为24.4万~30.6万蔸/ha时,有利于Y两优302增产。【结论】较高的施氮量和较低的栽培密度有利于Y两优302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8.
在有机栽培条件下,探讨有机水稻不同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试验地点为宁夏兴唐米业灵武市梧桐树乡北滩村有机水稻生产基地,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6个水平,3次重复,小区面积29.3 m~2。其中处理1:行穴距23.1 cm×13.2 cm,每穴4苗,28 874穴/667 m~2;处理2:行穴距26.4 cm×13.2 cm,每穴4苗,25 265穴/667 m~2;处理3:行穴距29.7 cm×13.2 cm,每穴4苗,22 458穴/667 m~2;处理4:行穴距23.1 cm×13.2 cm,每穴8苗,28 874穴/667 m~2;处理5:行穴距26.4 cm×13.2 cm,每穴8苗,25 265穴/667 m~2;处理6:行穴距29.7 cm×13.2 cm,每穴8苗,22 458穴/667 m~2。结果表明:不同播种密度下,处理1获得了较高产量,此种植密度可作为有机水稻合理的群体密度,其秧苗返青率高、分蘖较多、成穗率高,群体结构苗茎穗比例为1.00∶2.76∶2.16,相较于其他处理其稻穗实粒数、千粒质量、收获穗数均表现出一定优势,产量可达到8 395.5 kg/hm~2。  相似文献   

9.
培两优3076产量及构成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为南方稻区制定水稻高产栽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湖北随州市曾都区培两优3076产量各构成因素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各因素与水稻产量之间的关联序为每公顷穴数>每公顷有效穗数>千粒重>结实率>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每穴有效穗数。[结论]在制定适宜的栽培措施时,应在适当加大种植密度的同时,提高水稻结实率和千粒重,保证水稻的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0.
水稻中优281栽培密度与产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栽培密度对水稻中优281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密度与群体有效穗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穴有效穗、穗总粒数、穗实粒数、穗长、结实率及千粒重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产量性状间,穴有效穗与群体有效穗呈显著性负相关,穗总粒数与穗实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穗长则呈显著正相关;其最适栽培密度是20.0 cm × 23.3 cm.  相似文献   

11.
超级杂交稻Y两优1号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2009年在陆川县2年4造共示范推广种植超级杂交稻Y两优1号10632.7ha,其表现生育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优、抗逆性强等优点,为探索其高产栽培技术,开展了该品种在陆川县的适宜播期、移栽密度和施肥量试验。结果表明,移栽密度为24.0万穴/ha时产量最高,达7.44t/ha;播期以3月1日播种处理生育期最长,为138d,产量最高,达7.13t/ha;每公顷施纯N210kg时有效穗、每穗实粒数和产量最高,分别为247.5万穗/ha、120.4粒/穗和7.38t/ha。高产栽培技术:适时播种、壮秧剂塑盘培育嫩壮秧、适时,甲抛、科学施肥控水、综合防治病虫害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14个超级稻品种进行试种,筛选适宜南宁市早稻种植的产量高、熟期适宜的超级稻品种,为南宁市超级稻的推广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Y两优1号为对照,对14个参试超级稻品种的生育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产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参试超级稻品种生育期为115~136d,以中浙优1号最长(136 d)、丰源优299最短(115d).不同超级稻品种株高、穗长分别与对照相差-10.1~7.4、0.1~3.0 cm,均以丰源优299最高.除天优122、天优998和中浙优1号有效穗高于对照外,其他参试品种有效穗(236.40万~287.85万穗/ha)均低于对照(300.75万穗/ha).丰源优299、Ⅱ优航2号、五优308等9个品种的平均每穗总粒数(152~181粒)均高于对照.桂两优2号、特优582、天优998等9个品种的结实率(78.21%~89.26%)均高于对照.准两优1141、天优3301、丰源优299等5个品种的千粒重高于对照,增幅为1.4~5.9g.参试品种中有7个品种比对照增产,增产幅度为1.5%~9.9%,其中准两优1141、Ⅱ优602、内2优6号、特优582等4个品种比对照增产3.4%以上;其余品种比对照减产,减产幅度为3.5%~10.9%.[结论]准两优1141、Ⅱ优602、内2优6号、特优582等7个品种的产量潜力高、熟期适宜,可作为南宁市早稻主推品种,其余品种可因地制宜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3.
不同密肥条件对超级稻珞优8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密肥生态条件下超级稻珞优8号的生长及高产群体的结构特征,为超级稻的栽培调控和群体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0年早季,以超级稻珞优8号为材料,进行4个抛栽密度48万株/ha(A1)、60万株/ha(A2)、72万株/ha(屯)、84万株/ha(A4)和2个施氮水平150kg/ha(B1)、225kg/ha(B2)试验,生长期内调查超级稻茎蘖动态,并进行干物质测定及成熟期穗粒结构调查等。【结果】超级稻珞优8号在不同施肥量及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表现出一定的产量差异,以抛栽密度48万株/ha(A1)、施氮水平150kg/ha(B2)组合的综合效益最佳。【结论】生产中,通过适宜抛栽密度、合理施用氮肥和采用“好气灌溉”调节水分是超级稻获得高产的重要调控途径。  相似文献   

14.
头季稻收割前施促芽肥对再生稻出苗及产量的影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充分利用一季中稻地区的光温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增产增收,以超级稻中浙优1号为材料,进行了头季稻收割前不同时期施用促芽肥对再生稻出苗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头季稻收割前8~12 d施促芽肥(尿素,225 kg/ha)对再生稻出苗及产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收割前12 d施用促芽肥出苗最快,生育期长(69 d),有效穗数300.9万穗/ha、每穗总粒数84.13粒、每穗实粒数71.83粒、结实率85.38%和产量5208.89 kg/ha等性状均最高,可在一季中稻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杂交中稻小穗型组合适宜强化栽培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8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分别进行强化栽培和传统栽培两组试验,研究了组合类型与强化栽培增产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强化栽培比传统栽培的稻谷增产量与组合间着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其原因在于,小穗型组合在强化栽培条件下,虽然有效穗数仍有所下降,但因着粒数大幅度提高,以致总颖花量增加,结实率较稳定,最终表现为比传统栽培增产。与此相反,大穗型组合在强化栽培条件下,因分蘖力较小穗型组合弱,有效穗较传统栽培明显下降,结实率因库源矛盾加剧较传统栽培大幅度下降,尽管着粒数增加较多,也不能弥补因有效穗和结实率显著下降所致的减产。传统栽培条件下的着粒数不超过170粒的小穗型组合可作为强化栽培选择品种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水稻强化栽培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选用穗数型常规水稻粤香占和大穗型杂交水稻粤杂122进行强化栽培(SRI)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插植规格增大,粤香占和粤杂122都表现出生育期延迟,个体分蘖数、成穗率、每穗总粒数和千粒质量也相应增加的特点.2个品种各生育期群体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有效穗都随着插植规格增大而减少,但品种间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SRI)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水稻高产栽培的新途径和配套技术,对本地区3个水稻主推品种进行了强化栽培技术应用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申优1号”以其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穗形大、结实率高的特点,适合应用强化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优质稻“丝香1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丝香1号”是以从广东农业科学院引进的“丝苗香”为母本、性状优良株系“608号”为父本(西山香×桂99的选育株系)进行杂交,并经多年多代系统选育而成的感温型常规优质稻新品种。其特征特性表现为:生育期早造124d左右,晚造107d左右;综合农艺性状好,株型集散适中,每穗总粒数130.4粒,结实率82.0%,千粒重23.2g;适应性较广,易获得高产稳产,在2006~2007年区试中,产量为6401.10~6806.25kg/ha;米质优,整精米率、垩白粒率、胶稠度等5项指标达农业部部颁优质米一级标准;糙米率、透明度、垩白度等5项指标达二级标准。其高产栽培要求适时播种,培育壮秧;适时移栽,合理密植;科学调控水肥及防治病虫害。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水稻产量构成差异调查与合理种植密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浙江省23个水稻主栽品种、236块稻田产量的实际调查情况表明,水稻的产量差异普遍存在于品种和田块间,从变异系数看,每穗粒数和有效穗数的变异系数均显著大于千粒重,是导致品种间和田块间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类型水稻的产量均与每穗粒数的相关性最大,其中双季晚籼稻和单季常规粳稻分别达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大穗品种的产量相对较高。水稻的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对单季籼稻,种植密度在(1.00~1.20)万丛/667m2时,出现产量>650 kg/667m2的概率较大,而种植密度在(1.20~1.40)万丛/667m2时,出现产量<500 kg/667m2和>650 kg/667m2的概率均较小,稳产的把握较高;对双季晚稻,种植密度以(1.10~1.40)万丛/667m2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