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宁南山区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是中国经济十分落后的地区,生态环境十分严酷,农民生活十分贫穷,按照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要求,保护生态,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恢复同步发展已成为该地区当前和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面对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和农业现代化要求,实施“龙头企业群 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定量评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是生态经济学的难点,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经济状态进行定量评估.评估结果表明: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经济发展极不协调,生态赤字为-1.1207875hm^2/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生态赤字的原因+提出了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张明星 《农业与技术》2006,26(3):174-176
湘西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由于多年来的过度开发,强调粮食自给.造成生态失衡,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与旱涝灾害频繁。严重影响到湘西州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从退耕还林加强生态保护来分析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西部开发和WTO的加入,如何为农牧民增效、增收,保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满足中国城乡居民对畜产品消费日益增长的需求.实现西部地区畜牧业由传统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的跨越.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复杂的课题。针对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差,在科技、基础设施、财政积累能力、投资效率、市场条件等方面与东中部都存在明显差距的情况特点,笔者认为简单承袭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是不可取的,必须建设生态型经济,走节粮型生态畜牧业之路,惟此,才是实现现代优质优产高效畜牧、渺牛产的正确选择和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5.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是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出路。而发展县域生态经济离不开生态文化支持,经济建设与生态文化建设应同步进行。因此,发展县域生态经济必须抓好生态文化建设,因地制宜地开发出县域生态文化的经济功能,为县域生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6.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是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出路.而发展县域生态经济离不开生态文化支持,经济建设与生态文化建设应同步进行.因此,发展县域生态经济必须抓好生态文化建设,因地制宜地开发出县域生态文化的经济功能,为县域生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7.
矿产资源的开发不仅是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也是国家与地区繁荣昌盛的重要条件与支撑。但是,国家在促进经济增长加大矿产开发的同时,也给国家的环境和生态带来了严重污染与破坏。本文运用博弈理论就矿产开发生态环境保护进行基础分析,为今后矿产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的制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复杂。西部生态屏障的存在,对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定意义上制约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为了践行科学发展观,因此我们需要合理利用生态屏障、开发生态资源,充分发挥优势,弥补不足之处,从而适应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生态的双重目标,减少因为经济发展而给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苏北沿海林地进行立体生态开发的重要性,总结了林地立体生态开发的主要模式,并分析了其社会、生态、经济效益,提出发展林下经济的措施,以期促进该地区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部地区自然环境条件十分脆弱,随着经济开发强度进一步增强,有可能使本已遭到严重破坏的生态系统进一步恶化,导致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削弱。分析了西部现有的生态补偿制度缺陷,提出完善西部地区现有的生态补偿机制是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农田退化是全球普遍的问题,尤其是在亚非等发展中国家较严重,给农业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如何客观评价这些损失,笔者利用市场价值、模拟市场价值、影子工程等方法开展评价研究.农田退化分为农田污染、生态破坏和肥力下降三个方面,其中农田污染计量了重金属和污灌造成的损失,生态破坏计量了土壤沙化、盐渍化和潜育化带来的损失,肥力下降计量了生产力降低和水土流失的损失.研究结果表明:农田污染、功能降低以及肥力下降等退化类型价值损失量分别为440.51亿元、316.39亿元和468.55亿元.全国农田退化价值损失总量为1225.45亿元,分别相当于2004年GDP和农业国民生产总值的0.89%和6.20%.由此可见,农田退化对中国农业发展构成一定的影响,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将会对中国未来农业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分为4个阶段,纸坊沟流域经过20余年的综合治理初步步入第Ⅲ阶段;以纸坊沟流域为例,在分析不同阶段系统演变驱动力的基础上,研究了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规律:(1)生态系统对经济系统作用的滞后性,(2)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但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对系统功能的预期,调整系统结构,(3)生态经济系统循环中的投入主体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表现形式。探讨了“退耕还林(草)工程”下生态经济系统“凸变”演替的具体表现,即“退耕还林(草)工程”是对资源需求量的强制规定,“退耕还林(草)工程”经济补偿政策使生产经营者对资源的需求量减少,退耕还林(草)”工程使实施区域直接过度到第Ⅱ阶段后期或第Ⅲ阶段。  相似文献   

13.
2007年以来,商洛市生态移民专项项目的建设稳步推进使得退耕还林成果得以有效巩固。截至2015年,累计退耕还林面积达20万hm2、生态移民超过50 000人。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商洛市退耕还林政策和生态移民项目在实施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搬迁人数和投资完成情况进展缓慢、部分生态移民搬迁后出现返迁现象、移民的主观搬迁意愿不强烈、集中安置点配套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滞后和部分移民安置点的社会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改善退耕农户生存和发展"为中心、把生态移民与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加强生态移民项目后续建设、规范移民集中安置点的社会管理等对策建议以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相似文献   

14.
大力发展农村小水电,可以解决农民的燃料和农村能源问题、减少森林砍伐、促进退耕还林、保护天然林、改善生态环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当前湘南地区的小水电开发现状分析,针对其中存在的种种环境问题,提出协调小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如何科学评价目前中国粮食主产区高产农田的生态健康现状与问题,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对策,促进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当务之急。目前关于农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从土壤-作物-环境三大子系统综合考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很少,没有比较完善的、为大家公认的关于农田生态健康状况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总体分析法,查阅统计了国内外关于农田生态健康评价研究的相关指标。在此基础上,为了使评价指标更加切合中国三大平原粮食主产区高产农田土壤、作物以及环境的健康问题,采用专家问卷调查法,最终初步确定了中国农田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每个区域的评价体系都有22个指标,三大平原指标之间有所区别,充分体现了整体的一致性和区域的特殊性,使得指标体系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可为该领域的研究与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技术的福建省耕地价值构成与分区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数学模型集成技术,在区域耕地栅格空间经济价值、社会承载价值和生态价值评价的基础上,研究探讨福建省耕地资源的价值构成,并开展区域耕地资源价值分区评价.结果表明,在福建省耕地资源价值构成中,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分别占全省耕地资源价值的35.73%、53.99%和10.28%,耕地资源高、中、低价值区面积分别占全省耕地资源总面积的4.29%、38.14%和57.57%.可见:全省耕地资源的社会价值在耕地价值中占有较高比重,而生态价值的比重则相对较小;全省大部分耕地资源的价值处于中等偏低水平.  相似文献   

17.
自2000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青海省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也使退耕农民得到了实惠,然而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限制和阻碍了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的发展.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实践中的实施情况、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困难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8.
进一步加快退耕还林步伐,不仅对改善生态环境,建设"两江"生态屏障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优化威宁县土地资源配置,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甘肃省实施退耕还草工程的生态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西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存在的重林轻草现象,结合甘肃省及其不同类型区的自然条件,运用生态学原理及相关理论对甘肃省实施退耕还草工程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甘肃省应以还草为主、还林为辅,在有还林潜力的地方还应坚持"还草—还灌—还林"的逆向治理路线。  相似文献   

20.
大通县寺沟流域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路子。本文研究了寺沟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的内容及其效益,提出青海省浅山干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抓住“水”关键,在综合治理的同时,进行综合开发,发展生态农业,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