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通过构建分子印迹传感器对不同构型的色氨酸分子进行手性识别,探讨该传感器的手性识别能力及实际应用效果.【方法】以石墨烯为基底,利用分子印迹法制备色氨酸分子印迹传感器,探究不同pH值、沉积时间和色氨酸浓度对该传感器识别色氨酸对映体能力的影响,并通过配制不同浓度的L-色氨酸和D-色氨酸溶液,检测氧化峰电流值的差值ΔI,探究浓度与ΔI的关系.【结果】5.0 mmol/L色氨酸对映体在分子印迹传感器中的I_D/I_L为4.36,说明传感器对L-色氨酸有很好的识别能力.当电解液的pH值等于6.0,沉积时间为5 min时,所制备手性传感器性能最佳,并且ΔI与色氨酸浓度满足良好的线性关系,表明在实际应用时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灵敏度.【结论】色氨酸分子印迹传感器制作简单,检测灵敏,结果准确,为手性识别氨基酸提供了高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杨挺  吴银良  李存  赵健  陈国  吕燕 《中国农业科学》2013,46(6):1256-1262
【目的】制备莱克多巴胺硅胶表面分子印迹材料。【方法】以3-(异丁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为媒介,将聚甲基丙烯酸(PMAA)偶合接枝到硅胶微粒表面,形成接枝微粒PMAA/SiO2;以莱克多巴胺为模板分子,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EGDE)为交联剂,对接枝在硅胶表面的PMAA 大分子链进行分子印迹,制备莱克多巴胺表面分子印迹材料(MIP-PMAA/SiO2)。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分子印迹材料表面,用红外光谱对分子印迹材料的化学结构进行表征。静态法研究分子印迹材料对莱克多巴胺的结合性能与分子识别特性。【结果】莱克多巴胺分子印迹材料对莱克多巴胺的吸附能力明显强于克仑特罗和沙丁胺醇,吸附量为11.08 mg•g-1,特异性吸附容量为9.93 mg•g-1,印迹指数为9.63,吸附平衡时间为10 min,洗脱5 min,解吸附率为92.3%。【结论】分子印迹材料对莱克多巴胺具有特异的识别选择性、优良的结合亲和性及洗脱性。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克仑特罗分子印迹材料的合成及识别特性,以3-(异丁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为媒介,将聚甲基丙烯酸偶合接枝到硅胶微粒表面,形成接枝微粒,以克仑特罗为模板分子,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为交联剂,对接枝在硅胶表面的聚甲基丙烯酸大分子链进行分子印迹,制备克仑特罗表面分子印迹材料。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分子印迹材料表面,用红外光谱对分子印迹材料的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静态法研究克仑特罗表面分子印迹材料对克仑特罗的结合性能与分子识别特性。研究表明,分子印迹材料对克仑特罗具有特异的识别选择性,优良的结合亲和性及洗脱性。  相似文献   

4.
利用微乳法合成了纳米硅胶,并利用聚酰胺胺(PAMAM)对其表面进行修饰以用作功能共单体、载体;以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甲基丙烯酸丙三醇三酯(TRIM)为交联剂,L-色氨酸为模板分子,通过微悬浮聚合的方法,合成了含有PAMAM改性硅胶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利用FTIR,SEM等方法对聚合产物进行了表征,并利用静态吸附和HPLC等方法研究了印迹球状的吸附分离性能.结果表明,印迹微球对水溶液中的色氨酸分子具有良好的分子识别能力,实现了对水溶液中色氨酸的识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合成一种对霉酚酸具有特异性识别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吸附材料,用于青贮饲料中霉酚酸的净化、富集和分析检测。【方法】以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MPS)改性的硅胶为载体、霉酚酸酯为虚拟模板,合成硅胶表面接枝分子印迹聚合物,采用扫描电镜对制备材料进行表征,通过平衡吸附试验评价材料吸附特性。建立基于合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法检测青贮饲料中霉酚酸。【结果】改性硅胶表面成功包裹一层印迹聚合物。静态吸附试验表明,印迹材料饱和吸附量为4.5 mg/g;动态吸附试验表明,该材料吸附速率快,60 min内即达到吸附平衡。基于该印迹材料作为固相萃取吸附剂建立了HPLC法,霉酚酸的回收率为76.0%~81.2%,相对标准偏差小于7%,检测限达60μg/kg。【结论】制备的硅胶表面霉酚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可特异性吸附霉酚酸,建立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固相萃取–HPLC法可用于日常青贮饲料中霉酚酸的分析测定,了解青贮饲料被霉菌毒素污染的状况。研究结果可为青贮饲料的质量安全控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拉巴乌头碱分子印迹微球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制备拉巴乌头碱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为拉巴乌头碱的富集和分离天然产物中的拉巴乌头碱提供新的固相萃取色谱柱填料.【方法】采用本体聚合法快速制备拉巴乌头碱分子印迹聚合物;扫描电镜对合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进行表征,静态吸附考察聚合物的吸附性能及其选择性,并进行Scatchard分析.【结果】合成的聚合物为球形,对拉巴乌头碱具有良好的识别能力,粒径小于45μm的小颗粒MIP_2的最大表观结合量为11.5μmol/g,远大于其空白对照NIP_2的吸附量0.4μmol/g;拉巴乌头碱分子与β-谷甾醇的选择性分离因子α为2.18.【结论】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对拉巴乌头碱分子有特异性吸附和识别能力,为拉巴乌头碱印迹聚合物合成时正确选择功能单体,分散溶剂和交联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改善TiO_2在可见光下对污染物的选择性降解能力。【方法】采用改进的分子印迹溶胶-凝胶技术,以尿素、水杨酸分别为氮源和模板分子,制备水杨酸分子印迹掺氮TiO_2粉末。通过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吸收光谱(UV-Vis DRS)和低温N_2物理吸附-脱附(BET)等技术对制备样品进行表征。【结果】样品均为锐钛矿相,氮掺杂致使TiO_2光吸收带边红移,分子印迹使TiO_2具有了更为发达的孔结构和孔型,掺杂和分子印迹均有效地增大了比表面积。可见光下,与催化降解苯甲酸及甲基橙相比,分子印迹掺氮TiO_2对水杨酸的选择性降解率较高,达96.0%。【结论】水杨酸分子印迹和氮掺杂有效地改善了TiO_2的选择性和可见光活性。  相似文献   

8.
3种内吸农药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及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3种内吸性农药分子印迹聚合物及固相萃取柱,建立MISPE-LC-MS/MS方法。【方法】应用分子印迹技术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通过研究模板分子、功能单体和交联剂的配比关系以及索氏萃取效率,分析该聚合物制备的影响因素;通过吸附试验分析该聚合物特异性;通过研究不同洗脱溶剂、洗脱体积等因素对该萃取柱的使用进行优化,最后通过对黄瓜样品添加回收率测定分析该方法的实用性。【结果】制备出了多目标物特异性分子印迹聚合物,其对嘧菌酯、噻虫啉和吡虫啉具有较高识别能力和快速吸附效果,以此聚合物作为吸附功能原料制备固相萃取柱,建立固相萃取与液质联用检测农药残留的方法。此方法应用在黄瓜的嘧菌酯、噻虫啉和吡虫啉残留检测上,添加回收率在88.5%94.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6%2.9%之间。【结论】该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较容易,固相萃取柱前处理过程简单,以其为前处理核心与LC-MS/MS仪器建立的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特异性较好、检测灵敏度较高,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 5 种呋喃香豆素分子与 DNA 的相互作用,分析其潜在风险。【方法】通过共振散 射光谱法(RLS)计算呋喃香豆素分子与 DNA 的结合饱和值(DNA BSV),通过 DNA BSV 反映药物分子与 DNA 结合能力以评价其潜在风险。【结果】大肠杆菌 DNA 回收试验结果表明,呋喃香豆素类分子可以或部分 进入大肠杆菌细胞内,并与 DNA 发生相互作用;呋喃香豆素 RLS 信号变化与溴化乙锭十分相似,其进入大肠 杆菌 DNA 的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异补骨脂素 / 补骨脂素、花椒毒酚、香柠檬烯、花椒毒素。【结论】呋喃香 豆素类分子能够从体外转移到大肠杆菌内部并于其 DNA 发生相互作用,且结合模式可能是嵌入;通过计算各 自的 DNA BSV,推测 5 种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潜在风险不大,但仍具有一定风险。  相似文献   

10.
大球盖菇多糖的分子质量分布及其单糖的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中提取多糖,并对其分子质量及组成糖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水提法提取大球盖菇多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大球盖菇多糖分子质量分布及提取过程中多糖分子质量的变化,并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法对其组成糖进行研究。【结果】大球盖菇多糖水溶性多糖类物质的分子质量分布于22 kD附近;大球盖菇多糖同时存在α和β糖苷键,以吡喃糖为主,由5种单糖构成,其中有D-果糖、D-葡萄糖和D-木糖。【结论】以稀盐溶液为流动相的检测手段更能真实地反映大球盖菇多糖的分子质量分布情况,大球盖菇多糖是由5种单糖组成的杂多糖。  相似文献   

11.
玉米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玉米我国最重要的禾谷类作物之一。尽管传统育种技术在作物遗传改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已不能满足当前玉米生产对优良品种的需求。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分子育种已经成为玉米育种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扼要总结了分子育种学形成的背景;分子育种的主要研究内容;转基因玉米的主要种类;分子标记的主要类型。综述了国内外玉米产量、农艺、品质、生物和非生物抗性等性状QTL定位的有关结果,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简介了关联分析和功能分子标记的概念,基于比较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开发分子标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付雯  张晓勇 《广东农业科学》2010,37(9):190-191,201
大多数抗生素均是由链霉菌产生的,但随着抗生素的高剂量大面积使用,抗生素的使用寿命也随之缩短,从而使得快速选育高产量、产新抗生素的链霉菌显得尤其重要。随着基因工程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的不断发展以及对微生物次生代谢机制的进一步了解,链霉菌的选育已由原来随机诱变筛选进入到分子育种。综述了链霉菌在提高抗生素产量和产生新抗生素方面的分子育种进展。  相似文献   

13.
蔬菜作物分子育种研究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述了近年来蔬菜作物分子育种研究的国际发展趋势,特别是一些分子育种新技术的出现对蔬菜作物分子育种的影响;概括了我国蔬菜作物分子育种的研究现状,总结了我国在分子育种研究中存在的优势,指出了发展我国分子育种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分子激子理论及其在光谱解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聚集体是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其特殊作用和功能首先在生物体系中得到了人们的认识。分子光谱是聚集态分子研究的有力工具。分子激子理论基于激发态共振相互作用处理分子聚集体,给出了分子聚集体的光谱性质与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本文将对分子激子理论做一简要介绍,并给出分子激子理论在光谱解析中的几个例子。  相似文献   

15.
2009年大豆分子标记及辅助选择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DNA分子标记技术、QTL定位和分子辅助选择育种的应用对优质多抗大豆品种的快速选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诸多重要的性状包括大豆形态性状、产量性状、品质性状、生态性状、抗生物及非生物胁迫性状等的相关QTL研究和利用在国内外均有报道。随着功能基因组学的发展和实验技术手段的进步,分子标记和QTL研究向基于基因组功能区段的新型分子标记以及QTL的精细定位研究转移已成为发展方向。目前,国外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现阶段偏重于利用随机分子标记进行QTL研究,对于先进的技术手段还在起步或摸索阶段,与真正实现高效的分子辅助选择育种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文章就2009年国内外大豆分子标记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及应用的发展动态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水稻抗白叶枯病分子育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白叶枯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水稻白叶枯病分子育种包括白叶枯病抗性基因定位、克隆,白叶枯病抗生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抗白叶枯病基因工程育种和白叶枯病抗性基因资源创新与改良。目前已发现和鉴定抗白叶病基因22个,其中Xa1、Xa21基因已图位克隆。随着Xa1-xa24(t)基因等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水稻白叶枯病分子育种也开始实现基因资源的定向操作和育种应用。  相似文献   

17.
AFLP分子标记与作物改良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建立了于DNA基础之上的分子标记对于作物改良具有重要作用,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简称AFLP)国内译为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是一种DNA分子标记技术。利用 一方法,在不需要预先知道DNA序列住处的情况下,可以同时进行多数DNA酶切片断的PCR扩增,目前该技术不仅在小麦、玉米、棉花和大豆等主要农作物上得以应用,而且在蔬菜(番茄、马铃薯、鹰嘴豆等)以植物基因组研究的模式植物拟南芥上广泛应用。讨论AFLP在主要作物的品种鉴定、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作图,基因定位以及辅助选择等方面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8.
甘蔗细胞与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九十年代以来 ,随着研究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甘蔗细胞与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崭新阶段。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在甘蔗染色体行为、分子遗传图谱、分子标记和甘蔗属复合体的系统分类及演化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头足类是重要的经济海生动物,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优质的动物蛋白,而且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头足类广泛分布在三大洋和极地海域,分布范围广,种类繁多,从分子水平上探讨其空间分布格局及进化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介绍了分子系统地理学的发展史,并阐述了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回顾了头足类分子系统地理学的研究进展,主要对头足类种群遗传结构、系统地理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概括,并从系统进化的角度探讨头足类的分布格局,最后提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展望与分析。  相似文献   

20.
对分子标记在疫霉菌遗传多样性、抗性基因、分离菌株分子鉴定、基因定位克隆及DNA指纹图谱构建、亲缘关系分析、线粒体遗传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