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通过阿利新蓝染色、石蜡切片和扫描电镜,对点纹斑竹鲨晚期胚胎侧线系统的分布、形态和表面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点纹斑竹鲨的侧线系统与多数软骨鱼板鳃类相一致,包括有机械感受功能的侧线管和陷器,以及有电感受功能的罗伦氏壶腹器。侧线管分布呈典型的“七管模式”,其内的管道神经丘位于侧线管内远离体表的一侧,由覆盖细胞、支持细胞和感觉细胞组成。陷器分布于背部两体侧线管之间,单个陷器位于两盾鳞间,深陷在真皮中,由1短管通向表面,管壁不规则,上段由表皮细胞组成,管深40~60 μm。罗伦氏壶腹器由管孔、罗伦管和罗伦瓮3部分组成,呈长颈瓶状,很多罗伦管都较长,从1 mm~50 mm 不等,管壁规则;罗伦瓮由7个罗伦小囊组成,每个小囊直径约50 μm。通过与其他软骨鱼类进行比较,点纹斑竹鲨的侧线系统分布和感受器结构不但印证了软骨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同时也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  相似文献   

2.
鉴于褐飞虱对水稻危害的严重性,褐飞虱属分类及其种类的研究亦普遍引起了重视。褐飞虱属全世界迄今共纪录17种(包括2个尚未定名的种),其中有5种分布于我国。本属种类最主要的鉴别特征,是在后足第一附节外侧具一到数根小刺。本文述及了褐飞虱属的分类研究历史,所有己知种类特别是我国种类的分布和寄主,并附有国内种类的主要形态特征与检索表。  相似文献   

3.
以鸢尾属中6种东北野生植物——玉蝉花(Iris ensata)、溪荪(I.sanguinea)、北陵鸢尾(I.typhifo-lia)、黄菖蒲(I.pseudacorus)、燕子花(I.laevigata)、马蔺(I.lacteal)为对象,对其种皮超显微结构、种苗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了两者与进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鸢尾属种皮微形态特征的网脊龙骨状、网眼较浅的是较原始特征,表面有凹点或网脊较宽、网眼较深的是较进化的特征。初步推断,6种鸢尾的进化关系是溪荪→北陵→燕子花→黄菖蒲→玉蝉花→马蔺;种苗有舌状鞘的种类是较进化的类型。由此得出的进化关系与种皮电镜所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尤凤丽  曲丽娜  胡敏  梁彦涛  胡国富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424-12426,12451
[目的]研究叶表皮特征在委陵菜属植物分类中的应用价值,同时对其与环境的关系进行讨论。[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大庆地区9种委陵菜属植物叶表皮的形态特征及其与环境关系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9种委陵菜表皮细胞为多边形、近多边形和不规则形状;垂周壁式样出现近平直、弧形、浅波形和波形的分化;气孔器均为无规则型,随机分布;表皮毛有3种类型:单细胞直的不分枝毛、单细胞卷曲不分枝毛和腺毛。[结论]该研究为委陵菜属植物的系统分类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褐菖鲉发声系统形态结构及其发声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分别采用形态学和模拟领地入侵的方法研究了褐菖鲉发声系统和发声特征。结果表明,褐菖鲉发声系统由鱼鳔肌和鱼鳔组成。鱼鳔肌前方附着于颅骨的翼耳骨,后经第1~7肋骨,与鱼鳔背后侧部相连。在领地入侵模拟实验中,褐菖鲉发出了连续脉冲的“咕噜噜”声音,其平均脉冲周期为(32.6±2.6) ms,平均脉冲间隔为(51.8±81.4) ms, 主频为68~175 Hz。对单个声音脉冲中包涵的正弦波型的能量周期分析发现:其声音主频与最大能量周期的倒数一致,表明褐菖鲉是采用鱼鳔肌收缩的发声机制。  相似文献   

6.
根据形态和培养特征从分离自西藏的1 000余株土壤放线菌中选出比较特殊的23株,采用光镜观察形态特征,微晶纤维素TCL法分析了其细胞壁氨基酸组成及全细胞糖类型,常规培养法测定其碳氮源利用、抗菌谱及多种酶活性等生理生化特征,并运用经典形态特征分类和细胞化学分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分类研究。结果表明:①23株供试放线菌按传统分类方法可归入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糖霉菌属(Gly-comyces)和小孢链菌属(Catellatospora)4个属;②纯细胞壁氨基酸组成有12种类型,全细胞糖型有8种类型,与现有的化学分类系统相比,出现8种新的胞壁氨基酸类型和5种新的全细胞糖型;③供试放线菌淀粉水解、牛奶凝固和胨化能力较强,卵磷脂水解能力较弱;④菌株抗革兰氏阳性菌能力强于抗革兰氏阴性菌;抗细菌能力强于抗真菌;⑤供试放线菌中有2株菌432和318形态和化学组成较特殊,具体分类地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马鞭草科9种植物叶表皮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栗琼  招礼军  陶世红  彭琼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057-7058,7061
在生物数码显微镜下观察了马鞭草科6属9种植物的叶表皮形态。结果表明:所有植物上、下表皮均有腺毛;表皮细胞的垂周壁有平直和波状弯曲2种类型,其中假连翘属上、下表皮和马缨丹属上表皮的垂周壁较为平直,赪桐属、牡荆属、冬红属、豆腐柴属植物都呈不同程度的波状弯曲;该科植物气孔器以无规则为主,且气孔器由横列型、平列型向无规则型方向进化;三对节表皮毛和气孔器类型的独特性表明该种植物在赪桐属的地位具有特殊性;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在属间的分类意义不明显,但在属内种间的分类上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苎麻属植物比较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同地种植条件下,苎麻属16种7变种的主要植物形态特征比较研究表明:1.根有分枝根型、浅直根型和萝卜根型。2.茎有直立茎型、斜倚茎型和匍匐茎型。3.部分种的植物形态特征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有明显变化。4.花序为簇生花序组成的穗状花序或复穗状花序或单个腋生,是典型的“具小叶的”花序类型和“具苞片的”花序类型的过渡花序类型。分析了该属植物外部形态的演化趋势及组间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9.
李旭 《安徽农业科学》2013,(14):6254-6255
概述了枝孢属的分类地位与主要形态特征,并对其枝孢属形态分类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介绍,为枝孢属分类地位的进一步确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了国产萝藦科牛奶菜族11属28种植物叶表皮的外表面和内表面形态特征.该族植物叶片上表皮细胞通常呈多边形,垂周壁平直或近平直;角质层有条纹状、乳突状、粗条状和脊状皱褶等结构;气孔器有平列型和环列型2种类型:眼树莲属D ischidia、球兰属Hoya和扇叶藤属M icholitzia具有环列型气孔器,其他属均为平列型.结合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资料,提出牛奶菜族的气孔器可能是从平列型向环列型进化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在云南省瑞丽市玉米田间发现的一种寄生于草地贪夜蛾卵块的黑卵蜂种类,为其人工扩繁及利用本地寄生蜂等天敌开展草地贪夜蛾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0年7-9月,选择云南省瑞丽市德宏热带作物研究所基地的玉米田,采用普查方法调查寄生于草地贪夜蛾卵块的黑卵蜂寄生率,在人工气候箱中建立黑卵蜂实验种群,通过体视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特征,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种类鉴定,并分析其在室内对斜纹夜蛾卵粒的寄生率和寄生后的羽化率。【结果】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将寄生于玉米田草地贪夜蛾卵块的黑卵蜂确定为夜蛾黑卵蜂(Telenomus remus Nixon),其在遗传上与巴基斯坦种群(T._remus_Pakistan_KY835081)更接近。在田间观察的15 d中,夜蛾黑卵蜂对草地贪夜蛾的卵块寄生率和卵粒寄生率有2 d均为0,其余各观察日的卵块寄生率和卵粒寄生率中最低均为57.1%,最高分别为100.0%和99.9%,平均分别为84.7%和83.6%。室内养殖观察结果表明,夜蛾黑卵蜂对斜纹夜蛾卵块的平均寄生率在95.00%以上,寄生后的平均羽化率为70.91%。【结论】在云南省瑞丽市玉米田间发现寄生于草地贪夜蛾卵块的黑卵蜂经鉴定为夜蛾黑卵蜂,在自然条件下对草地贪夜蛾寄生效果较好,具有开发为防控田间草地贪夜蛾种群天敌寄生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描述采自浙江省苕溪水系鱲属Zacco鱼类一新种——苕溪鱲 Zacco tiaoxiensis sp. nov.。经形态比较,该新种与广泛分布于浙江各水系的棘颊鱲Z. acanthogenys形态较相似,但与之有着较明显的形态差异:侧线鳞41~44(vs. 44~47);侧线上鳞8(vs. 8~10);侧线下鳞3~4(vs. 4~5);围尾柄鳞12~15(vs. 14~17);性成熟的雄性个体腹鳍到达(vs. 超过)肛门等。新种与异域分布的中华鱲和宽鳍鱲的形态区别主要在侧线下鳞数目、头长与体长的比例等可比性状以及生活时眼睛上缘颜色等。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的遗传分析也支持苕溪鱲为一独立物种。  相似文献   

13.
远东拟沙丁鱼Sardinops melanostictus和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作为西北太平洋的主要关联物种,研究其潜在栖息地分布以及对该海域环境变化响应的差异对管理和持续利用该渔业资源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采用最大熵模型,利用2017~2021年盛鱼期(5~11月)在西北太平洋远东拟沙丁鱼和日本鲭的渔业数据,结合海表面温度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海表面盐度 sea surface salinity, SSS、海表面高度 sea surface height, SSH、叶绿素浓度 chlorophyll-a, Chl-a、涡旋动能 eddy kinetic energy, EKE、不同水层温度(包括50m、100m、150m、200m),通过贡献率的大小分别筛选出各月对远东拟沙丁鱼和日本鲭排位前三的关键因子,根据二者对各月关键环境因子的响应曲线,获得各月关键因子对二者潜在栖息地的月间变化,最终模拟出二者在5~11月的潜在栖息地分布图。结果表示,远东拟沙丁鱼和日本鲭的潜在栖息地变动与实际作业位置具有一致性,随着月份的增加均呈现先向东北方向移动,在向西南方向折回的运动趋势,且二者各月潜在栖息地位置均大范围重叠。在6、8~10月影响二者适宜栖息地变动的关键因子均为SSH、SST、Chl-a,且适宜范围相差不大。5、7、11月影响二者适宜栖息地变动的关键因子有所不同,远东拟沙丁鱼5月的关键因子为SSH、EKE、SST,7月为SSH、SST、Chl-a,11月为EKE、SST、Chl-a,而日本鲭5月为SSH、EKE、Chl-a,7月为SST、Chl-a、SSS,11月为SSH、SST、Chl-a,各月环境因子的适宜范围不同。此外,随着月份增加日本鲭最适栖息地面积向北逐渐缩小,7和11月份面积最小,而远东拟沙丁鱼最适栖息地面积有增大趋势,11月份最适栖息地延伸到37°N以北的地区。该研究表明SSH、SST、Chl-a的变化对西北太平洋远东拟沙丁鱼和日本鲭潜在栖息地分布变化均有重要影响,而EKE、SSS是造成二者之间潜在栖息地分布变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养殖光唇鱼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浙江新昌县人工育成的光唇鱼为试养对象,研究了2010世代(4~15月龄)及2009世代(16~27月龄)光唇鱼的雌雄间生长差异、生长特性及体型变化等。结果表明:雌雄鱼在全长、体高、体宽及体重上存在极显著差异,2010世代及2009世代光唇鱼的生长速度均为雌鱼明显快于雄鱼。2010世代光唇鱼全长与体高、体宽及体重的相关关系分别为Lt=0.268+4.932Hb(r=0.9568)、Lt=0.236+9.014D(r=0.9941)、W=8×10-3Lt3.087(r=0.9921);2009世代光唇鱼全长与体高、体宽及体重的相关关系分别为Lt=1.255+4.726Hb(r=0.9613)、Lt=1.364+8.281D(r=0.9534)、W=7×10-3Lt3.179(r=0.9623);2010世代光唇鱼4-8月间生长速度较快,2009世代光唇鱼6-8月的繁殖季节生长速度较慢;雌雄鱼体型上存在差异,2010世代及2009世代光唇鱼的全长/体高、全长/体宽、体高/体宽、全长/头长、头高/体高及尾柄长/尾柄高6个指标各月间差异极显著,全长/头高各月间差异不显著。研究亮点:光唇鱼为浙江省土著溪流性鱼类,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目前相关其生长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通过对养殖光唇鱼周年生长的研究,发现光唇鱼雌鱼生长速度明显快于雄鱼,可能适合单雌养殖;并通过对不同养殖模式下光唇鱼生长的比较,发现网箱养殖方式可能更适合该鱼的规模化养殖。  相似文献   

15.
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TNFSF)和肿瘤因子受体超家族(TNFRSF)广泛存在于各类后生动物中,参与细胞凋亡、代谢和发育等多种功能调控。为了探究TNFSF和TNFRSF在硬骨鱼中的进化,我们克隆了小体鲟Ar-tnfsf10和Ar-tnfrsf10基因,并对小体鲟Tnfsf10和Tnfrsf10序列进行进化分析以及蛋白高级结构预测。结果表明,小体鲟Tnfsf10和Tnfrsf10在进化树中位于辐鳍亚纲的基部,与四足动物的Tnfsf10和Tnfrsf10同源性较低,其三维结构与人的Tnfsf10和Tnfrsf10相近。原位杂交的结果显示:Ar-tnfsf10和Ar-tnfrsf10均在小体鲟躯干水平肌隔、头部的眶下管、前鳃盖管和腹侧吻端的神经丘处有较强表达。经Tnfrsf10特异性激活剂Bioymifi处理后,小体鲟仔鱼整体结构无显著变化,但神经丘中毛细胞显著增多。综上结果表明:小体鲟Tnfsf10和Tnfrsf10代表了硬骨鱼同源蛋白的原始形式,可能特异性参与侧线神经丘的发育。  相似文献   

16.
不同鳊鲂属鱼类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3种多元统计方法对我国鳊属长春鳊(Parabramis.pekinensis)、鲂属团头鲂(Megalobrama.amblycephala)、东江三角鲂(Megalobrama.terminalis)、钱塘江三角鲂(Megalobrama.terminalis)、厚颌鲂(Megalobrama.pellegrini)和广东鲂(Megalobrama.hoffmanni)6个群体的可数性状、可量性状和框架性状的形态学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鳊鲂属鱼类6群体在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侧线下鳞数、背鳍条数、胸鳍条数、腹鳍条数、臀鳍条数等7项形态可数性状上的差异不显著(P0.05)。对9项可量比例参数和20项框架比例参数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团头鲂与同属的厚颌鲂、三角鲂亲缘关系较近,这3个鲂属种群与鳊属长春鳊形态差异较大,与同为鲂属的广东鲂形态差别最大;另外,聚类分析表明三角鲂的2个地理群体(东江三角鲂、钱塘江三角鲂)也存在一定的形态差异。判别分析构建了鳊鲂属鱼类6群体的判别函数,其综合判别率为93.7%。主成分分析提取的前2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77.9%,其中主成分1的贡献率为70.9%,对鳊鲂属鱼类群体间形态学差异起决定性作用的特征集中在背腹轴方向。  相似文献   

17.
香榧绿藻Chlorella sp.是一种附着在香榧Torreya grandis ‘Merrillii’枝、叶上的藻类。为探明香榧绿藻的种属类别及亲缘关系,探究香榧绿藻的生物学特性,以3个不同地区的香榧树上采集的香榧绿藻为试验对象,通过室内培养,观察香榧绿藻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提取香榧绿藻DNA并进行18S rDNA序列和内转录间隔区(ITS)基因序列特异性扩增,最终序列进行BLAST比对,绘制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香榧绿藻由A组和B组2种不同形态的绿藻组成,不同地区香榧绿藻形态存在差异,但主要以A组形态绿藻为主。根据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A组香榧绿藻与引起番茄绿藻病的椭圆小球藻Chlorella ellipsoidea形态相近,B组香榧绿藻与引起黄瓜绿藻病的丝藻Ulothrix sp.形态相近;但香榧绿藻对pH值的反应规律与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相近。通过序列比对发现,2种形态的香榧绿藻的18S rDNA和ITS区基因序列也与栅藻科Scenedesmace的Asterarcys quadricellulare的同源性高,相似率达100%。结合传统形态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将A组香榧绿藻初步鉴定为栅藻科的Asterarcys quadricellulare,B组香榧绿藻为其变种,且2组香榧绿藻与同属于栅藻科的Scenedesmus sp. SM15_4(KT778094.1)的ITS区基因序列相同。香榧绿藻具有较好的耐碱性,生长周期长且不容易腐烂。这些生物学特性赐予香榧绿藻在香榧树上长期寄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在长江中游鄱阳湖和洞庭湖鳜采样中,采集了兼具鳜(Siniperca chuatsi)和大眼鳜(S.kneri)部分形态特征的中间类型(主要特征:口裂后缘伸达眼睛后缘之下,眼睛大小、头后背前部隆起介于鳜与大眼鳜之间)48尾。为了明确中间类型的分类学关系,采用量化传统形态分类指标、筛选种间特异微卫星标记,对中间类型个体进行鉴定分析。结果:(1)量化分析表明,鳜和大眼鳜在头长/眼径、(吻长+眼径)/口裂长上存在显著差异,鳜头长/眼径为5.286~7.157、(吻长+眼径)/口裂长为0.811~0.999,大眼鳜分别为3.306~5.106和1.040~1.166。48尾中间类型中,5尾判定为鳜,其他43尾个体仍不能鉴定。(2)从28对微卫星标记中筛选出5个鳜和大眼鳜的种间鉴别位点(T103、T063、T089、T135、W19517),利用这5个位点对中间类型的个体进行遗传分析和鉴定,中间类型中有16尾为种间杂交后代,其中9尾为杂交F_1与大眼鳜的回交个体。长江中游湖泊中鳜和大眼鳜存在种间渐渗杂交,今后需加强长江鳜鱼野生资源遗传监测和管理。  相似文献   

19.
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对3种绢蒿属Seriphidium(Bess.)Poljak.植物(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Poljak.)Poljak.、新疆绢蒿Seriphidium kaschgaricum(Krasch.)Poljak.和西北绢蒿Seriphidiumnitrosum(Web.ex Stechm.)Poljak.)的千粒重、种子生活力、天然种衣形态、种子吸水曲线及发芽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3种植物的千粒重均较小,伊犁绢蒿、新疆绢蒿和西北绢蒿的千粒重分别为0.331,0.455和0.313 g;种子吸水曲线均呈现“快-慢-稳”的格局;伊犁绢蒿和西北绢蒿的种子前期萌发快,后期慢;新疆绢蒿种子前期萌发平缓,后期快。伊犁绢蒿、新疆绢蒿和西北绢蒿种子开始萌发的时间分别为2,5和3 d,萌发持续时间分别为14,21和16 d。伊犁绢蒿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均最高,分别为87.01%和88.69%,新疆绢蒿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均最低,分别为59.83%和61.44%,西北绢蒿的发芽率和发芽势介于二者之间。说明伊犁绢蒿有效利用生境和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较强,西北绢蒿次之,新疆绢蒿最差。  相似文献   

20.
In order to identify Trichoderma species isolated from Iran, Trichoderma selective media and malt extract agar (MEA) were used to isolate Trichoderma species from the soil samples. All the cultures were purified on 2% water agar by hyphal tip method prior to morphological examination.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s were carried out on the cultures grown on 2 % MEA and oat meal agar at 20℃ under ambient laboratory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