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发声肌是褐菖鲉的特殊发声系统,为了更深入了解褐菖鲉发声肌发育,运用解剖方法观察褐菖鲉的发声肌形态,量化对比发声肌长度、质量和个体全长、体质量,进行相关性探究。对比发现:性腺发育前其雄性发声肌质量与体质量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R~2=0.842 2;性腺发育中其发声肌长度-全长相关系数:雌性,R~2=0.814 1,雄性,R~2=0.757 5;发声肌质量-体质量相关系数:雌性,R~2=0.642 8,雄性,R~2=0.850 7,这说明此时发声肌长度和质量与全长、体质量分别成线性正相关,雄性个体发声肌质量-体质量具有高度相关性。性腺发育中的雌性发声肌长度和质量大于发育前,怀卵的雌性个体发声肌发生了萎缩。雄性褐菖鲉性腺发育中与发育前发声肌形态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褐菖鲉发声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发声肌形态、小清蛋白含量和肌纤维超微结构等特征,发现褐菖鲉发声肌和白色肌肉中小清蛋白分子量均为10~14 ku。在白色肌肉肌纤维显微结构中,三联体(一个T小管+两个肌质网终池)仅处于Z膜,而在发声肌纤维中,三联体不仅在Z膜处,也在A带与I带交联处。与白色肌相比,发声肌超微结构中的肌质网更宽,肌膜更发达。在发声肌细胞中,线粒体多且聚集;而白肌细胞中,线粒体相对少且分散。结果显示:在褐菖鲉发声肌的快速收缩中,小清蛋白可能没有起重要作用,而是发达的肌膜、三联体和肌质网结构确保了该特殊肌肉快速收缩和放松的发声功能与行为,同时,大量聚集的线粒体保证其发声肌的持续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3.
大黄鱼的发声及信号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觅食及产卵时的发声及信号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行为下大黄鱼发声信号的频谱特性一致,即约在800 Hz频率处有一个明显的谱峰;但不同行为下发声的时域信号差距较大,即觅食时大黄鱼的发声信号都是简单的单脉冲,脉冲间隔大多集中在1~30 ms,脉冲间隔比较小,而产卵时大黄鱼的发声信号则大部分是连续的双脉冲或三脉冲,只有极个别的单脉冲或多脉冲,脉冲间隔则集中在100~130 ms,脉冲间隔要大得多。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母羊在不同应激行为下叫声信号所具有的特征,选择体重相近、年龄在2~3岁的小尾寒羊母羊20只,分别录取其在3种应激行为(产羔、寻羔、饥饿)下的叫声信号。利用LabVIEW软件设计母羊发声信号特征提取与识别系统,对母羊发声信号进行时域分析、频域分析(Yule-Walker法估计功率谱、Welch法估计功率谱、线性坐标功率谱和倒谱分析)和时频域分析,提取发声信号的时间间隔、持续时间、主峰频率、能量集中范围和基音周期等特征参数。结果表明:母羊3种不同类型声音的持续时间以及主峰频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母羊在寻羔和饥饿时发声的持续时间是产羔时的1.93和1.82倍,饥饿叫声的主频分别为产羔和寻羔时的34.77和38.81倍,母羊叫声信号Yule-Walker法功率谱在饥饿出现1个峰值,寻羔时出现2个峰值,而产羔时无明显峰值。叫声信号能量在产羔时集中在400~600Hz,寻羔和饥饿时集中在0~900Hz,3种叫声基音周期接近为0.1ms。证明母羊叫声信号在3种应激行为下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可以作为评价其健康状况及福利化养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应用声音侦听技术监测隐蔽性害虫是一种较有前景的方法,明确害虫各类声行为的特征有利于排除不同声行为混合叠加的干扰,从而有效地识别害虫种类及其活动方式。利用红外监控下的声音侦听系统对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幼虫和星天牛A.chinensis幼虫的声行为进行了分类和分析。2种天牛幼虫的声行为主要分为取食、爬行、清理蛀道和自卫4类,取食声占比最高,可达34%。4类声行为在时域图的最大振幅、波形和脉冲持续时间以及频谱图的能量分布和频段均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此外,对声行为进行时域和频域的定量分析发现,脉冲持续时间和脉冲主频均体现出较大差异,取食声脉冲持续时间短,分别为25.96 ms和24.28 ms,主频最高,超过7.00 k Hz。对天牛幼虫不同声行为的信号特征进行了探索,尝试通过排除各类声行为的干扰以提高侦听效果,同时发现取食声脉冲时间短、振幅大且频率高,在实际侦听时可以进行较快的辨别。  相似文献   

6.
褐菖鲉和松江鲈侧线形态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鱼类的侧线类型是由分类地位还是由环境的适应而定是进化形态学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光镜和扫描电镜,首次描述和比较了同属鲉形目的褐菖鲉和松江鲈的侧线形态及其分布。研究结果显示,两种研究对象的侧线都仅具机械感觉系统,包括管道侧线和表面神经丘,但它们的形态及分布有差异。褐菖鲉头部管道属分枝型;松江鲈属简单型管道,比褐菖鲉有更多的表面神经丘。这两种鱼都属以管道为主,表面神经丘为辅助来感知水流动态的类型,但是,栖息在急流的褐菖鲉具有分枝型管道侧线和较少的表面神经丘分布;生活在缓流的松江鲈有简单型管道侧线和较多的表面神经丘分布,表明这些侧线的形态特征与不同栖息地水流环境关系密切。本文认为,分类地位接近的褐菖鲉和松江鲈侧线系统的形态区别,是其在进化过程中对不同栖息地水流特征的适应而形成。  相似文献   

7.
根据2009年马鞍列岛海域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对岩礁生境褐菖鲉体长体重组成、体长与体重关系、性比、繁殖习性和摄食等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褐菖鲉的体长范围为24~166 mm,优势体长组为60~100 mm,占68.79%;体重范围为0.4~132.8 g,优势体重组为0.1~30 g,占75.99%;体长与体重关系为W=1.983×10-5L3.077(R2=0.961,P<0.01,n=1 144);褐菖鲉属于等速生长;雌雄性比为1.42∶1,繁殖高峰期为1~4月和11~12月;摄食等级以0~1级为主,占73.33%。  相似文献   

8.
成都麻羊肉理化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翔  王杰  黄艳玲  陈斌  伍红贤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7):7256-7259
[目的]分析成都麻羊肉理化性状,为其种质特性测定提供理化性状依据。[方法]采用2×2×33因子试验,测定成都麻羊不同年龄(周岁和成年)、不同性别(羯羊和母羊)和不同解剖部位(背最长肌、股二头肌和腰大肌)肉的理化性状及农药残留指标。[结果]年龄因素对肉色、嫩度、熟肉率和肌内脂肪含量,性别因素对肉色、嫩度和肌内脂肪含量,部位因素对肉色、嫩度和干物质含量均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影响;成都麻羊肉肌红度a平均为17.32±2.38,嫩度剪切值平均为(4.84±0.29)kg,蛋白质含量平均为21.65%±0.90%,肌内脂肪含量平均为3.34%±1.32%。肉样中,均未检出国家禁用农药六六六、DDT残留。[结论]成都麻羊肉色好、肉质细嫩、蛋白质含量丰富、肌内脂肪含量适中且分布均匀等肉质优良的宝贵特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稀释定量方法,分别用TCBS、EMB、卵黄甘露醇高盐琼脂、肠道菌计数培养基、BBL、亚硫酸盐—多粘菌素—磺胺嘧啶、乳杆菌选择性培养基、厌氧琼脂8种培养基,分离并计数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肠道菌群的数量,挑选优势菌株进行细菌生化鉴定,初步分析褐菖鲉肠道正常菌群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褐菖鲉肠道厌氧菌的数量远远大于好氧菌,并以兼性厌氧菌为主。好氧菌中大肠菌群居多,弧菌不多见;厌氧菌中多见双歧杆菌。葡萄球菌数量稀少,未检测到产气荚膜梭菌。  相似文献   

10.
150 Hz矩形波断续音对褐菖鲉音响驯化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50 Hz矩形波断续音,对体质量为32.3~65.7 g的褐菖鲉Sebastisous marmoratus幼鱼进行了音响驯化试验。结果表明:驯化3d后,试验组褐菖鲉对声音开始产生趋向性;试验组鱼的反应时间在驯化第2~5天时,虽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总体呈下降趋势,驯化第9天时与对照组接近(P>0.05),驯化第10天~第25天时总体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驯化第17天时反应时间达到最低值2 s;试验组鱼的聚集时间在驯化第2天~第6天时下降明显,之后随着驯化时间的延长,聚集时间下降趋势趋缓,驯化第12天时接近对照组( P>0.05),并从第14天开始低于对照组,驯化第14天~第16天、第18天~第21天、第23天~第25天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驯化第19天时聚集时间降到最低值26 s;试验组鱼的聚集率总体呈上升趋势,驯化第20天时聚集率达到最高值86.7%,而对照组则时高时低,并且从第3天开始显著低于试验组( P<0.05);在试验的后5 d投放人工鱼碓后,放音时仍然能将试验组(不投放饵料)大部分褐菖鲉从鱼礁中引出,聚集率最低为75.0%,与对照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研究表明,150 Hz矩形波断续音能够对褐菖鲉有很好的诱集作用,而且能明显吸引聚集在人工鱼礁中的褐菖鲉。  相似文献   

11.
潮汐对长江口南支仔稚鱼种类组成及密度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讨潮汐对长江口南支仔稚鱼群落的影响,本研究于2017年5月—2018年4月,在长江口南支的南北纵向断面设置两个站位点(St.1:N31°35.500′,E121°20.004′;St.2: N31°33.500′,E121°20.000′),于每月大潮期间采用大型仔稚鱼网(口径1.3米,网目0.5mm)按潮汐定时昼夜进行“表、中层”水平拖网采样(涨潮采样4次,退潮采样4次)。全年总计拖网384次,共采集到仔稚鱼51,783尾,隶属于11科32种。优势种为: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占总尾数的87.05%),鲫鱼(Carassius auratus auratus)(占总尾数的3.45%),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占总尾数的3.16%),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占总尾数的2.16%),香?(Repomucenus olidus)(占总尾数的0.01%)。所采集的仔稚鱼发育阶段主要集中在前弯曲期,占总数的95.21%,其次为弯曲期4.54%,后弯曲期0.12%,稚鱼期0.12%,卵黄囊期仅占0.01%。平均密度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南支水域各月平均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受“涨退潮”影响,涨潮平均密度大于退潮,其中7月涨潮、退潮的平均密度均为全年最高,分别为2609.3尾/1000m3和1316.1尾/1000m3,2月涨潮及1-3月退潮时平均密度最低,均为0.1尾/1000m3。体长分布结果表明,长江口南支贝氏?、鲫、翘嘴鲌、子陵吻虾虎、香?五个优势种的体长分布均不同程度的受潮汐、昼夜、表中水层变化影响,除子陵吻虾虎鱼外,其余4种仔稚鱼的体长分布均表现为夜间高于白天,五种仔稚鱼的年间分布均表现出了明显的月间变化。发育阶段分析结果表明,除前弯曲期外,5个优势种均表现出在退潮时弯曲期仔稚鱼的平均密度高于涨潮时,退潮时后弯曲期仔稚鱼低于涨潮时。生态类型分析结果表明,淡水、半咸水、近海三种生态类型的鱼类在涨潮时的总体捕获量均大于退潮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溶氧量、温度与平均密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盐度与平均密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Homeward sound     
Despite spending weeks at sea as larvae, potentially scattered over many kilometers, young coral reef fish find suitable settlement habitat and in some cases return to their natal reefs. We report that some dominant families of larval reef fish use the sounds made by fish and shrimp resident on reefs to help them locate and settle on reefs and that some fish groups use specific components of the reef sound to guide their behavior. These findings could offer potential for active management of reef fisheries.  相似文献   

13.
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完整性是渔业资源有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2008-2012年夏季(8月)湛江湾海域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数据,本文通过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种类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多样性指数分析了鱼类群落结构;在此基础上应用赋值法构建了鱼类完整性评价指数(F-IBI),以评价该鱼类群落的完整性和受干扰程度。结果表明:该海域共捕获鱼类103种,隶属于17目48科,以鲈形目种类数(58种)最多;质量渔获率、尾数渔获率依次为39.5~75.1 kg/h,1.0×103~1.8×104尾/h;优势种以裘氏小沙丁鱼(Sardinella jussieu)为主。鱼类种类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3.34~5.03和2.80~3.28。2008-2012年CPUE均值为(16.11±5.13)kg/(kw·d),整个海湾的年均资源量约为(93.04±26.44)t。鱼类群落完整性分析表明,2008-2012年湛江湾鱼类群落受轻度干扰,鱼类群落完整性较好;2009、2010年湛江湾鱼类群落受干扰程度较重,其余年份较小。此外,2010-2012年鱼类个体平均体质量较2008-2009年降低了53.9%,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鱼类个体的小型化。  相似文献   

14.
长江近口段近岸段鱼类群落多样性现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掌握长江近口段近岸鱼类群落多样性现状,于2017年在南通和常熟江段开展了鱼类周年调查,统计分析了主要群落参数及时空特征。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采集到鱼类62种,隶属于8目16科49属,优势类群为淡水定居性鱼类(物种数及渔获尾数占比分别为70.97%、14.52%)、杂食性鱼类(占比分别为53.22%、71.01%)和底层鱼类(占比分别为46.77%、17.92%),渔获规格上以均重小于50 g的小型鱼类及幼鱼占优势,物种数及尾数占比分别为59.68%和37.59%。Margalef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C)和Pielou指数(J′)的变幅分别为0.97~6.32、1.15~2.92、0.00~0.33和0.72~1.00,就群落多样性水平而言,时间特征表现为春夏季高于秋冬季,空间特征则表现为常熟采样点高于南通采样点。长江近口段近岸渔获尾数同样呈现出季节性差异,夏季的渔获尾数最高,冬季最低。聚类结果表明鱼类群落在相似度44.34%时被划分为2个类群,群落差异更多的来自于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5.
人工神经网络对果蝇鸣声的分类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利用昆虫鸣声对昆虫进行种间或种下分类,对实验室环境下同种2个不同品系黑腹果蝇的飞行翅振鸣声进行了采集、分析,提取鸣声信号特征参数,并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对采集的果蝇鸣声信号进行分类识别。结果表明,2个品系果蝇鸣声的基频均为236.86 Hz,有多个谐频,频率范围为0~4000 Hz,重叠较大;所建立的人工神经网络对种内不同品系果蝇鸣声的正确识别率均在75%以上,识别效果很好。研究结果为果蝇种下分类提供了新的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长江口九段沙湿地近岸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10年10月至2011年7月按季度对长江口九段沙湿地近岸水域18个站点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周年季节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33种,隶属于6门55属,主要类群为硅藻,其种类数占总种类数的61.65%。浮游植物的年平均细胞丰度为(92.33±29.86)×104细胞/L。根据浮游植物的生态类型及其生境特征基本上可分为3大类群:淡水类群、近岸广盐类群、高盐性外海类群。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为第一优势种,年平均细胞丰度为(87.95±30.96)×104细胞/L。正是由于其细胞丰度和出现频率上的绝对优势,导致研究水域单一优势种突出,多样性低,种间分布不均匀,群落结构简单化。  相似文献   

17.
网箱中黑鲷音响驯化的诱集效果探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音响驯化作为鱼类行为控制技术之一,对海洋牧场内的鱼种行为控制有明显的作用。在驯化声源中,目标鱼种栖息海域背景噪声有望具有更佳的驯化效果。为此,在天然水域的网箱中采用录制的黑鲷栖息地背景噪声对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进行了音响驯化。由现场观察及数据分析,自然海域声音配合投饵能对黑鲷产生较好的集聚效果。黑鲷幼苗音响驯化一般经历3个过程,即环境适应,对饵料的需求达到一定量,建立声音与摄食之间的条件反射;黑鲷能识别声音,并维持一定的记忆时间。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海域背景噪声的音响驯化,配合投饵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并可以使黑鲷对声音的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研究亮点:目前国内音响驯化研究环境主要停留在室内水槽中,自然水域网箱中的音响驯化国内未见报道。并且尝试将黑鲷放流海域的水下背景噪声作为驯化声源,探究鱼群诱集效果。另外将Atkinson-Shiffrin记忆理论运用到鱼类音响驯化领域中,探讨了定时声音刺激对黑鲷的行为反馈以及记忆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