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穿龙薯蓣地上部分脂溶性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穿龙薯蓣地上部分油状物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分析穿龙薯蓣油状物的成分。结果气相色谱共分离出30多种化合物,经与质谱标准图谱比较检索出13种主要化学成分,含量较高的成分分别为二十九烷(41.52%)、三十一烷(34.61%)、二十七烷(7.67%)和庚烯(2.83%)等。结论穿龙薯蓣地上部分油状物化学成分主要为高级饱和烃。  相似文献   

2.
陆静金  夏泉  刘守金  潘成罡  李言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1):137-138,147
[目的]对比分析黄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中挥发性化学成分差异。[方法]采用正己烷蒸馏法从黄芩中提取挥发性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黄芩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在黄芩地上和地下部分各鉴定出27种化学成分,其中地上部分含量较高的主要有新植二烯(7.26%)、维生素E(7.42%)和5-烯-3-豆甾酮(11.31%)等,地下部分高含量的成分主要为亚油酸(14.05%)、油酸(8.47%)、Bis(2-乙基己基)邻苯二甲酸(5.29%)和麦角醇(4.51%)。虽然地上和地下部分在主成分上存在较大差异,但也含有部分相同化合物,如橙花叔醇、棕榈酸、邻苯二甲酸、角鲨烯、4-烯-3-豆甾酮及部分烷烃类。[结论]黄芩地上和地下部分的挥发性成分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烷烃、酸、烯烃、酯、醛、甾醇等类,该研究为充分利用黄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苦瓜叶片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对小菜蛾生长的抑制效应。[方法]采用G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对苦瓜叶片乙醇提取物中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苦瓜叶片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幼虫的抗虫作用。[结果]苦瓜叶片乙醇提取物中共含有81种化学成分,占总成分的90.86%,主要成分为(Z,Z)-9,12-十八碳二烯酸、百里酚和棕榈酸,分别占总出峰面积的24.48%、18.23%和13.24%;首次发现苦瓜叶片中含有百里酚和龙脑。该提取物对小菜蛾幼虫具有较强的抑制生长的作用,对试虫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也产生明显影响,表现出较强的抗虫作用。[结论]为苦瓜叶片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危晴  王晓杰  陈亮  邱博涵  彭冲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216-5217,5393
[目的]采用GC-MS分析法测定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的霞草挥发油中化学成分含量。[方法]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霞草中的挥发油,然后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萃取物,利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挥发性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霞草的挥发油中共鉴定出61种主要挥发性成分,其中乙基异丙基醚(12.446 5%)、3-甲基-2-环氧基甲醇(11.878 5%)和2-甲基萘(9.358 6%)是构成霞草挥发性物质的主要成分。[结论]该研究为霞草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林杰  江汉美  卢金清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0):165-166,199
[目的]分析杜仲和杜仲叶中的挥发性成分,比较这2种药材中挥发性成分的异同。[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杜仲和杜仲叶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从杜仲叶中分离出40种化学成分,鉴定出19种化学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4.72%;从杜仲中共分离出39种化学成分,鉴定出13种化学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6.83%。杜仲和杜仲叶2种药材含量最高的挥发性成分都为壬醛,含量分别为17.47%、13.53%。[结论]杜仲与杜仲叶中挥发性成分在种类和含量上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6.
苦楝子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苦楝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苦楝子挥发油,用气相色谱(GC)毛细管柱进行分析,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鉴定化学成分。[结果]检出72个色谱峰,鉴定出61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成分的97.76%。[结论]苦楝子挥发油中,己酸、亚油酸、棕榈酸、油酸是其主要成分,其中己酸占总挥发油量的19.560%。  相似文献   

7.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刺五加果肉中的脂溶性成分进行了分析。气相色谱从刺五加果肉的油状物中共分离出63种成分。其质谱经Xcalibur工作站检索与NIST标准质谱图库对照,鉴定出了其中13种成分,主要成分为酯类和烷烃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柱果铁线莲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探讨柱果铁线莲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柱果铁线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柱果铁线莲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从柱果铁线莲挥发油中共鉴定出51种化合物,占总峰面积的93.014%。柱果铁线莲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亚油酸(29.696%),其次是棕榈酸(12.370%)、α-松油醇(8.554%)、4-乙烯-2-甲氧基-苯酚(6.474%)、2-正戊基呋喃(4.063%)。圆底烧瓶的大小、温度及加水量是柱果铁线莲挥发油提取的关键,而添加正己烷有利于挥发油的提取与收集。[结论]该研究从柱果铁线莲挥发油中鉴定出51种化合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炭角菌科药食真菌纵条纹炭角菌(Xylaria striata Pat.1887)子实体石油醚萃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纵条纹炭角菌乙醇提取石油醚萃取物进行测定,使用NIST谱图库自动检索结合人工比对确定其化学成分,并利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成分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共分离出37个色谱峰,经文献与标准图谱对照分析,鉴定出30个化合物,鉴定成分占流出峰总面积的98.43%。纵条纹炭角菌石油醚萃取物主要包括脂肪酸及其酯类(77.58%),以及甾体类化合物(19.44%)。含量最高的是反式-亚油酸甲酯(38.23%),其次为棕榈酸甲酯(19.12%)、麦角甾醇(17.06%)、9顺,12反-亚油酸甲酯(5.15%)、油酸甲酯(4.43%)以及硬脂酸甲酯(3.3%)等。[结论]研究结果为该食药用真菌在农业和医药等领域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八月瓜挥发性成分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八月瓜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八月瓜的挥发性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鉴定出13种化学成分。[结论]八月瓜活性成分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十味香鹿胶囊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采用2010年版《中国药典》挥发油测定法对十味香鹿胶囊挥发油进行提取,以毛细管柱进行分析,面积归一化法测定百分含量,并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色谱柱为Agilent19091M-436型弹性石英毛细管色谱柱(0.25mm×30m,0.25μm);程序升温:60℃,以10℃/min升至280℃,保持12min。进样口温度为280℃。质谱条件:EI离子源,电子能量70eV,离子源温度230℃;扫描范围20~500amu。共检出33个化合物,鉴定出其中的22个化学成分,相对含量超过5%的成分有棕榈酸(54.107%)、顺-9-十八烯酸甲酯(8.092%)、反-9-十八碳烯酸(7.285%)、(Z,Z)-9,12-十八碳二烯酸(6.026%)、9-反十六碳烯酸甲酯(5.456%),同时鉴定出具有镇痛作用的丁香酚甲醚(0.172%)。十味香鹿胶囊中挥发油成分主要包含棕榈酸、烯酸以及烯酸甲酯类成分等。  相似文献   

12.
靳有才  庆易薇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121-7121,7127
[目的]对青海野生薄荷的乙醚提取物进行GC-MS分析。[方法]以乙醚作提取溶剂,采用连续回流提取法提取青海野生薄荷中的化学组分,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对其组分进行分析。[结果]共鉴定出30个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L-薄荷酮(25.17%)、11-十八烯酸甲酯(15.64%)、D-柠檬烯(9.17%)、大根香叶烯(6.83%)、胡椒酮(3.37%)、6-甲基-3-异丙基-2-环己烯酮(4.18%)和8,11-十八碳二烯酸甲酯(3.16%);7种主要成分的含量占鉴定量的67.52%。[结论]不同方法提取的野生薄荷乙醚提取物中化学成分种类和相对含量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刺山柑果实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挥发油测定器从新疆野生刺山柑干果中提取挥发油,用GC-MS法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共分离出57个峰,确定了其中53种化合物,所鉴定化合物的含量占全油的94.19%,主要化学成分为 (Z,Z)-9,12-十八碳二烯酸(26.40%),棕榈酸(15.35%),十八碳-9-烯酸(11.41%),1,2-苯二酸二(2-甲基丙基)酯(5.77%),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4.41%),2-甲氧基苯酚(2.94%),肉豆蔻酸(2.67%),月桂酸(2.47%),(Z,Z)-9,12-十八碳二烯酸甲酯(2.03%),Z-11-棕榈酸(1.86%),α-吡咯乙酮(1.04%),棕榈酸甲酯(1.02%).以上12种化合物占总挥发油的77.37%.  相似文献   

14.
鹤庆五味子藤茎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范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847-10848,10967
[目的]研究鹤庆五味子藤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柱层析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对鹤庆五味子藤茎的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并通过现代波谱法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鹤庆五味子藤茎中分离到6个化合物,分别为Wuweilignan E(1)、Methyl-gomisin R(2)、Methylisogomisin O(3)、Gomisin D(4)、Tigloylgomisin P(5)和Gomisin N(6)。[结论]化合物1、2和3均为首次从鹤庆五味子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五味子藤茎中多糖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胡彦武  李婷婷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5):6990-6991
[目的]提取并测定五味子藤茎中多糖的含量。[方法]采用超声技术提取、苯酚一硫酸法测定含量,以葡萄糖(105℃干燥至恒重)为对照品。[结果]在10.125~71.064μg/ml的范围内,样品的浓度与吸光度呈良好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A=0.0094C+0.0029(r=0.9998),加样回收率为99.93%(n=5,RSD=0.06%),五味子藤茎中多糖平均含量为5.27%。[结论]五味子藤茎中多糖含量较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6.
陈文学  赵岩  杨琦  王健  王寅秀  张连学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634-10636
[目的]研究不同品种人参的脂肪酸成分及相对含量,为人参的良种选育工作提供一项重要指标。[方法]采用索式提取法提取,GC-MS法测定相对含量。[结果]鉴定出20种脂肪酸,其中主要为(Z,Z)-9,12-十八碳二烯酸、棕榈酸和(Z,Z,Z)-9,12,15-十八碳三烯酸;不同品种人参脂肪酸单体的含量存在差异,主要为①(Z,Z)-9,12-十八碳二烯酸含量大马牙47.896%、二马牙50.901%、圆膀圆芦50.254%、长脖49.456%,其中二马牙含量最高;②棕榈酸含量大马牙12.370%、二马牙12.535%、圆膀圆芦12.614%、长脖11.983%,圆膀圆芦含量最高;③(Z,Z,Z)-9,12,15-十八碳三烯酸含量大马牙10.407%、二马牙12.487%、圆膀圆芦11.936%、长脖12.026%,二马牙含量最高。[结论]用该法可鉴别出不同品种的人参,有望成为人参品种选育的一项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李雪  李梅  陈春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4,(12):3535+3567-3535,3567
[目的]对唇香草脂肪酸成分进行GC-MS分析.[方法]利用索氏提取器提取唇香草脂肪酸成分,对脂肪酸进行甲酯化后,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分析.[结果]共鉴定出10个化学成分,其中主要成分为9,12,15-十八三烯酸(12.38%)、棕榈酸(6.28%)和棕榈酸甲酯(5.08%).[结论]该方法分析了唇香草的脂肪酸成分,为唇香草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五味子鲜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五味子鲜叶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常规柱色谱方法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五味子鲜叶的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共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4-羟基苯甲酸甲酯(2)、schindilactone A(3)、五味子醇乙(4)、Wuweizilactone acid(5)、五味子乙素(6)、五味子甲素(7)、五味子醇甲(8)。[结论]首次系统分离并鉴定五味子鲜叶的化学成分,其中化合物2为首次从五味子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邱潍  陈新  章慧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4):181-183
[目的]研究咸虾花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层析、大孔树脂层析、凝胶层析和反相层析等技术,对咸虾花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进行化学成分鉴定。[结果]从咸虾花中共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Caffeic acid、Caffeic acid methyl ester、3,4-di-O-caffeoyl quinic acid methyl ester、3-O-caffeoyl quinic acid、3-O-caffeoyl quinic acid methyl ester、5-O-caffeoyl quinic acid methyl ester、4,5-di-O-caffeoyl quinic acid。[结论]7个化合物均为苯丙素类化合物,且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