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着重讨论了现行推广和旱育苗、简塑盘育苗、盘育苗和纸钵盘育苗等4种不同育苗方法,在超稀植条件下的发育规律。从1992年至1994年,三年研究结果初步探明:旱育苗个体秧苗素质强壮,有利于提高第一节位分蘖和增加一穗粒数,但拔秧移栽过程中伤根多不利于保证第二、三节位的分蘖;盘育苗播种量大秧苗素质弱,插秧过程中又有一定的伤根现象,不利于提高低节位的分蘖;简塑盘育苗虽然移栽时无根伤现象,但秧盘是用塑料制成  相似文献   

2.
播种量对机插双季稻分蘖及成穗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机插双季稻育秧合理播种量,选择用双季早、晚稻共4个品种,各5个播种量处理,探讨育秧播种量对机插稻分蘖和成穗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秧苗素质和栽后分蘖、成穗均受到育秧播种量影响。秧苗干质量和假茎宽因播种量的增加而减小。漏穴率随播种量增加而下降。增加播种量推迟秧苗主茎出叶1~2 d,推迟生育进程1~3 d。增加播种量,主茎第4~5叶以上叶和低位次叶的分蘖数减少,缺蘖位增加;常规稻品种的分蘖缺位多于杂交稻品种。低位叶一次分蘖成穗率随育秧播种量增加呈下降趋势。机插稻播种量对低位叶分蘖成穗率的影响大于高位叶,对早稻的影响大于晚稻,杂交稻品种高于常规稻品种。株两优819和盛泰优722以盘播种量75 g处理产量最高,中嘉早17和镇稻11以盘播种量105 g处理产量最高。综观不同播种量对双季机插稻秧苗素质、移栽质量、栽后分蘖成穗和产量形成等影响,育秧播种量杂交稻品种以盘播种量75 g左右、常规稻以盘播种量105 g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3.
播种量对早籼稻秧苗素质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袁功平  陈周前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5):3641-3641,3643
进行了播种量对早籼稻品种秧苗素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稀播培育的秧苗分蘖多、干物质积累量大,且成穗率高、有效穗数多,穗粒数增加。以播种量60 g/m2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4.
水稻超产2号壮苗单本植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超产2号品种不同播种量和不同秧龄期试验,明确了播种量100g/m、秧龄期40~45d能明显提高秧苗素质。不仅秧苗根系发达,带有2个分蘖、百株干重达7.7g和维管束数达14个,而且每m2穗数、每穗颖花数、单株粒重及产量均较高。通过一穴不同苗数插秧对比,明确了单本栽培方法比一穴多本(3苗)栽培大幅度增加了有效分蘖天数,提高分蘖力、分蘖成穗率、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同时还提高了粒/叶比、有效叶面积、高效叶面积和后期群体光合生产率能力,从而获得11788.5kg/hm2的产量,比多本植增产24.1%以上。  相似文献   

5.
选用龙粳9号品种,设计水稻三超栽培352孔大钵盘育苗1、2、3粒三个不同播种密度(粒数)及相应1、2、3个穴内不同苗数的宽行超稀植栽培处理,进行水稻超高产生育特点和产量构成因素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秧苗素质、成穗率、比叶重、剑叶叶绿素含量、灌浆速度等指标均呈随播种量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茎鞘叶干物质积累和分蘖态势都表现为1粒播种最佳;产量构成因素中每平方米穗数3粒>2粒>1粒,穗粒数1粒>2粒>3粒,结实率、千粒重随粒数增加呈下降趋势。表明定位定粒播种减少粒数是培育多蘖壮秧进行宽行超稀植栽培而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水稻“稀长大”栽培新技术,就是通过稀播及化学调节,培育长秧龄、多蘖壮秧,促进群体大穗的一套全新的优质、高产、稳产、高效的栽培技术体系。其技术原理是:依据水稻生长发育规律,通过大幅度降低秧田播种量和化学药剂调节,抑制秧苗顶端生长优势,促进低节位分蘖的发生和生长,增大秧蘖弹性,适当延长秧龄,使秧苗移栽后10—20天进入幼穗分化,使秧田分蘖增大增多,减少移栽导致的死蘖空位,发挥低位分蘖易成大穗的优势;又因基肥与返青促蘖肥的施用,既促进本田分蘖,  相似文献   

7.
1996年我们对水稻盘育秧抛秧和湿润育苗起插秧的两种栽培方式的叶龄、发育进程和分蘖成穗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抛秧水稻比起插秧在本田里主茎出叶速度快0.5-1个叶;抛秧分蘖成穗集中在4/0-7/0节位上,起插秧集中在5/0-8/0节位上,随着分蘖位次的升高,每穗实粒数依次减少。  相似文献   

8.
钵育摆栽是利用带有钵体的塑料育秧盘进行育苗,本田进行人工摆栽的栽培方法.插秧后返青快,有效地提高了活动积温利用率.同时,由于秧苗带蘖下地,有利于秧苗早分蘖、快分蘖、多分蘖,有效地提高了低节位分蘖的利用率,增加有效穗数.钵育摆栽的个体叶片伸展量大,由于叶面积系数的增加,光合作用得以加强,有效地提高了光能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以早稻品种中嘉早17为材料,于2017—2018年在湖南衡阳县开展大田试验,研究了多效唑3种喷施时期A1(1叶1心期喷施)、A2(2叶1心期喷施)、A3(1叶1心期与2叶1心期喷施)和4种播种量处理B1(75 g/盘)、B2(90g/盘)、B3(105g/盘)、B4(120g/盘)对早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成苗率、每穴总根数、平均根长、茎基宽和百株干质量随播种量增加而降低;播种量和多效唑喷施时期对秧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显著,以B3各处理的酶活性较高;较低播种量处理(B1与B2)分蘖速度较快,最终有效穗数随播种量增大而增多;播种量对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和叶面积指数影响显著,两者皆以B3处理最高;播种量与多效唑喷施时期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影响显著,播种量处理间以B3处理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产量较高,多效唑喷施时期处理间以A2处理产量较高;播种量与多效唑喷施时期对产量的互作效应显著,2017年和2018年分别以A2B3和A1B3产量最高,两年总产量以A1B3处理最高。可见,湘南早稻机插秧播种量以105g/盘为佳,多效唑以1叶1心期喷施为宜;适宜的播种量与多效唑喷施时期提高了秧苗抗逆能力,促进了物质积累,提高了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  相似文献   

10.
<正>水稻有效分蘖是指在成熟期能抽穗并能结实10粒以上的分蘖;有效分蘖决定最终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是构成产量的主要因素。1影响水稻分蘖的因素1.1秧苗营养。秧田期由于播种较密,养分、光照不足,基部节上的分蘖芽大都处于休眠状态。拔节以后生长中心转移,上部节上的分蘖芽也都潜伏而不萌发,所以一般只有中位节上的分蘖节可以发育。秧苗营养充足,生长粗壮,移栽质量保证,低  相似文献   

11.
以水育秧为对照,研究了旱育秧大苗的分蘖成穗特点。结果表明:旱育秧秧田分蘖基本遵循叶龄同伸规律,单株分蘖数明显高于水育秧,其本田分蘖保持了数量上的优势,但多为高次位分蘖。旱育秧秧田和本田分蘖的成穗率均低于水育秧。时育秧低节位分蘖穗虽多,但高次位分蘖穗也多,每穗总粒虽多,但结实率低;故穗部性状无优势。  相似文献   

12.
超高产水稻适宜单株成穗数的定量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水稻单株成穗数通式和有效分蘖叶位理论分蘖数函数,并确定超高产水稻的秧苗分蘖成活率(s)、本田期分蘖发生率(r)、分蘖缺位数(bn)、适宜等穗期及校正系数(a)等相关参数。【方法】选择云南水稻特殊高产生态区,2005年进行杂交籼稻Ⅱ优107密度试验,2005~2006年进行杂交籼稻Ⅱ优107、Ⅱ优318、Ⅱ优7954、Ⅱ优084、Ⅱ优航1号和协优107大区超高产试验。对试验的水稻分蘖消长进行调查分析,并最终测产。【结果】所有参试品种都遵循n-3的叶蘖同伸规律,有效分蘖叶位理论分蘖数(A)可以表示为有效分蘖叶位数(E)的函数,有效分蘖叶位数(E)与主茎总叶龄(N)、伸长节间数(n)、移栽叶龄(SN)、分蘖缺位数(bn)和校正系数(a)有关,E=(N-n-SN-bn-a);超高产群体的矫正系数(a)宜取1.5;常规湿润秧移栽大田后有1.5叶的分蘖缺位(bn),带2叶分蘖成活率(s2)和带1叶分蘖成活率(s1)分别为 0.8和0.3;穴盘带土移栽,bn=0.5,s2=1.0,s1=0.5;本田期秧苗活棵至等穗期,分蘖发生率(r)80%左右。【结论】超高产水稻常规湿润秧本田期有效分蘖叶位E=(N-n-SN-3),单株分蘖成穗数ES=(1+t3+0.8t2)(1+0.8A)+0.3t1,其中t1、t2、t3分别代表秧苗带1叶、2叶和3叶分蘖数;穴盘小苗移栽本田期有效分蘖叶位E=(N-n-SN-2),单株分蘖成穗数ES=(1+t3) (1+0.8A3)+t2(1+0.8A2)+0.5t1,其中A2、A3分别代表2叶分蘖、3叶分蘖及主茎本田期理论分蘖数。通过两年与实际茎蘖动态的比较,公式描述较好。  相似文献   

13.
机摆秧苗与抛秧、常规秧相比,由于播种量高,秧苗素质稍差,返青活棵较慢。机摆秧本田期分蘖节位多,分蘖高峰期达5~10d,高峰苗数介于两者之间。栽培技术上,要酌情增施分蘖肥,适当提早搁田,在足穗的基础上,培育壮秆大穗。机摆秧拔节期单蘖叶面积1365cm2,与抛秧稻相似,但由于抽穗灌浆期通风透光好,叶片枯黄较慢,单茎绿叶数、叶面积均超过抛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双季机插晚稻适宜的播种量,为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H优518和陆两优996为材料,研究不同播量(22.5、37.5、52.5和60.0 kg/hm2)对机插晚稻秧秧苗素质、分蘖动态、生育期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不同播量对机插双季晚稻秧苗素质、分蘖能力、生育期和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秧苗素质、茎蘖成穗率、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实粒数和千粒重均呈下降趋势,水稻植株全生育期有所缩短.水稻产量随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各处理间产量差异明显.[结论]在该研究中,H优518和陆两优996作双季晚稻机插栽培时,播种量以52.5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杂交水稻秧田低节位分蘖开发不够,大田分蘖时间偏迟,提出秧田促秧苗低节位分蘖,大田促分蘖早发,提前控制无效分蘖,促大穗的双促栽培技术.至1999年全县累计推广面积107622.7m2,共增加粮食10969.53T,增产幅度10.94~43.37%.并形成一套在秧田改二叶一心期为一叶一心期施断奶肥,改三叶一心期为二叶一心期施促蘖肥,大田并施基蘖肥,促大田分蘖早生快长,在计划穗数的65%开始控制分蘖为主的前期促蘖早生快长,中期控制群体,后期促穗保花增粒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正>钵育摆栽技术是总局推广的十大技术之一,是利用带有钵体的塑料育秧盘进行育苗,本田进行人工摆栽的栽培方法。由于秧苗基部带有土坨,在起苗、运苗、插秧过程中大大减少了对秧苗根系的损伤。因此,插秧后不缓苗,返青快,有效地提高了活动积温利用率。同时,由于秧苗摆栽时根部入土浅,带蘖下地,有利于秧苗早分蘖、快分蘖、多分蘖,有效地提高了低节位分蘖的利用率,增加有效穗数。钵育摆栽的个体叶片伸展量普遍大于人工和机械插秧,由于叶面积  相似文献   

17.
直播稻播种量对产量形成及抗倒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分析了直播稻的播种量对产量形成、抗倒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种量增加,水稻基本苗和穗数增加,但分蘖穗数迅速减少;粒数呈先增加后迅速减少的趋势;粒重变化较小;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随播种量增加,基部节间拉长,上部节间变短,抗倒伏能力减弱;穗长变短,穗型变小;单株干重变轻,株型变小,由此确定,最佳播种量为90kg/hm2,产量达8821.5kg/hm2。  相似文献   

18.
对洛旱6号小麦的幼穗分化、籽粒灌浆和分蘖成穗三大生育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洛旱6号幼穗分化的总时间缩短,二棱期经历的时间先增加后减少,10月4日播种和10月24日播种分别比10月14日播种缩短了4 d和18 d.洛旱6号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平均灌浆速率在1.553~1.806 g/(d·1 000粒)之间.在10月4日播种情况下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较大,灌浆时间35~38 d,千粒重稳定在46 g以上.针对灌浆速率而言,以10月上旬播种对洛旱6号最为有利.洛旱6号主要依靠主茎和第1个和第2个一级分蘖成穗,随着播期的推迟,总分蘖数和成穗数逐渐减少.因此,洛旱6号适宜早播,最佳播种期为10月4-14日.  相似文献   

19.
晚稻季节推迟导致秧龄老化,秧苗发根力减弱,分蘖节位升高,分蘖发生推迟,有效分蘖期变得更短,光合产物积攒不足,有效穗、穗粒数减少,产量低,同时面临早穗和遭遇寒露风为害风险。实践证明:推广抢季节、延秧龄、促早发等一系列措施,可确保晚稻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20.
经两年不同叶龄插秧对产量贡献度的分蘖挂牌试验结果得出:插秧秧龄越小有效分蘖节位数越少,低节位有效穗数比率越大,各节位的千粒重基本上越高,因此总平均千粒重也高,但有效穗数趋少。插秧叶龄小或大时穗粒数趋于减少。总之,插秧秧龄越小优势3节位节位越低,千粒重高,有利于争取稳产。但平均穴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少,不利于争取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