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分蘖特性提高水稻产量新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水稻秧田期单位面积秧苗数与秧龄对秧田分蘖的影响研究,进一步规范了扁蒲秧,带蘖秧,多蘖秧,超多蘖秧和特多蘖秧的带蘖内涵,并指出“稀播或稀寄喷多效唑,长秧龄,提高秧田整地质量,提高秧田期的管理水平”是育成“特多蘖”秧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长秧龄大苗栽培技术在绿色食品水稻生产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秧龄大苗栽培技术是通过稀播培育健壮多蘖的长秧龄大苗,应用在绿色食品水稻生产上,其增产效果显著,在稀植时以低位分蘖的大穗优势而获得高产,在密植时以增加有效穗而获高产。在稀植时群体发展平稳能减轻纹枯病危害,更能体现绿色食品水稻健身栽培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水稻中位蘖成穗与高产利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就同期播种和同期移栽条件下,插秧至分蘖初期两种不同水层秧苗的分蘖与成德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插秧至分蘖初期采取适当的水层处理,能有效地抑制水稻主茎下部分蘖的发生,并淹死秧田所带分蘖,使开始发生分蘖的叶位上移,防止因下部蘖位发生分蘖对中部优势蘖位的不良影响。集中利用主茎中上部有效蘖位发生分蘖与成穗。在单位面积上收获穗数相近的条件下,使平均每穗粒数显著增加,从而使产量大幅度提高。前控结合后控,集中利用主茎中部的分蘖,发挥蘖位优势具有更大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4.
水稻稀长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水稻稀长大栽培是通过稀播、化学调节、培育长秧龄多蘖壮秧,发挥低位蘖大穗优势和促颖花分化量而获得大穗型群体的一套高产高效栽培新体系。根据水稻生长发育规律,按排幼穗在移栽后10~20d开始分化,靠生育转换自身抑制无效分蘖,群体发展稳健平缓,成穗率高,穗大粒多,不仅高产稳产,且能节省水、种、工、药、肥等生产成本,同时具有适应范围广、实用性强、操作简单、农民易掌握应用等优点。笔者分析了稀长大栽培的增产机理,并详细介绍了相应的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5.
水稻旱育秧技术具有早播、早发、早熟、省力、省水、省秧田、高产高效和秧龄弹性大、秧苗矮壮、分蘖多、白根多、移栽后返青快等特点,与2段育秧相比还具有节水、无需寄栽、减轻劳动强度等优势,是培育多蘖壮秧、实现水稻高产的重要措施,近年在水稻超高产栽培上应用广泛,在生产中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育秧历来是水稻栽培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一般都要求培育壮秧.但是壮秧的标准基本上从形态上衡量,不能形成1个量化的指标.秧苗分蘖结构是一个新提出的概念,用秧田秧苗分蘖结构可以量化中、大秧苗素质.本试验的研究认为,中、大种苗情况下不同分蘖结构的秧田秧苗对水稻的生长发育有差异,分蘖结构合理的秧苗移栽时植伤轻,栽后活棵快,早生快发,有效穗高,最终产量较高;而分蘖结构不合理的秧苗前期生长迟缓,无效分蘖增多,有效穗不足,因而产量难以提高.本试验的结果说明,用秧田秧苗分蘖结构衡量水稻秧苗素质是合理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秧田秧苗分蘖结构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育秧历来是水稻栽培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一般都要求培育壮秧。但是壮秧的标准基本上从形态上衡量,不能形成1个量化的指标。秧苗分蘖结构是一个新提出的概念,用秧田秧苗分蘖结构可以量化中、大秧苗素质。本试验的研究认为,中、大种苗情况下不同分蘖结构的秧田秧苗对水稻的生长发育有差异,分蘖结构合理的秧苗移栽时植伤轻,栽后活棵快,早生快发,有效穗高,最终产量较高;而分蘖结构不合理的秧苗前期生长迟缓,无效分蘖增多,有效穗不足,因而产量难以提高。本试验的结果说明,用秧田秧苗分蘖结构衡量水稻秧苗素质是合理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正>壮秧在生产上的意义是移栽后根系生长快、缓苗期短、分蘖早发,有利于高产。生产上常用湿润秧、旱秧和机插小苗3种育秧方式,壮秧的形态指标存在差异,但也有共同点。秧田期保持叶蘖高度同伸是最能反映秧苗健壮度(移栽后的发根力、抗植伤力和分蘖力)的形态生理指标,可作为4叶龄以上壮秧的共同诊断指标。秧田期的叶蘖同伸一旦停止(称分蘖滞增期),是苗体开始弱化的信号,应及时移栽。1.适宜秧龄适宜秧龄是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适宜穗数(Y)与单株成穗数的关系,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N-n),秧龄(SN),秧苗单株3叶以上大蘖(t_1)与2叶以下小蘖(t_2),以及主茎与大蘖本田的有效分蘖发生率(r_1)与小蘖移栽成活率(r_2),建立基本苗(X)经验公式为: X=Y/((1+t_2)[1+(N-n-SN-1-a)r_1]+t_2r_2) 试验在江苏省不同生态区进行,选择不同类型代表品种,秧苗经密度、秧龄等处理,大田进行不同移栽方式和密,肥处理,并通过4年大面积生产实践,确认该公式能较全面地反映单株成穗数,依靠主茎还是分蘖成穗以及分蘖穗应占的比例,在指导生产上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晚稻出现早穗(一般在移栽后10天~15天抽穗)的现象时有发生,早穗又称“早产”,是指在秧田期间秧苗就已开始分化或幼穗已经形成,移栽后过早抽穗的现象。出现早穗的晚稻苗由于分蘖迟.分蘖与分蘖之间、分蘖与主茎之间个体发育差异大,田间表现出齐穗迟,稻株高矮不一,成蘖较少,稻穗小,空秕率增多.而造成减产。  相似文献   

11.
选用5个超级稻组合,探讨育秧方式、播种量、施肥方式、秧田水分管理4个栽培因子对超级稻秧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盘育秧的超级稻秧苗素质显著优于水育秧;一般生产上以25 d秧龄移栽和播量75~150 kg·hm-2为佳;秧田肥料应深施;秧田期深水状态不利于根系生长,无水层能提高分蘖,促进根系生长,增加根冠比,提高秧苗素质.  相似文献   

12.
实现水稻产量的栽培方式通常主要有主攻群体分蘖取胜的“栽密长密”模式和主攻个体大穗取胜的“栽稀长密”模式。正如俗话所说,“种不下十斗打不下十担”、“稠的好看稀的吃饭”、“稀三担稠六箩敲敲打打一样多”,表明主攻单位面积成穗数或穗粒数,都能获得高产。我们大胆设计出新的育秧模式,即模板打洞,快速育秧,结合格点划行,单株稀插,提高了分蘖成穗率并早期为培育大穗创造了条件。此模式以任何水稻品种(品系或播种材料)的种子,采取精准单粒稀播,优化单株秧苗生长发育条件,加快了秧苗生育进程的早育带蘖秧技术,为秧田期保穗打下基础,在栽培前期创造、了增加穗粒的条件,成功探索出水稻“保穗增粒”的栽培方法。  相似文献   

13.
大棚番茄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菊兰 《吉林农业》2009,(11):26-27
1.化学调控秧苗生长 80年代,我国自行研制的多效唑(MET)开始应用推广后,大大缓解了秧苗过分徒长所造成的返青晚、早期分蘖慢的问题。进入90年代,为减少土壤污染和使用更加简便,在水稻生长上推广了活性比多效唑大6~10倍的烯效唑(S-3307),用50。20PPM烯效唑溶液浸种24~36小时,秧苗在30-35天的秧龄内,苗高下降1/4,单株分蘖增加1—2个,移栽后不僵苗,本田分蘖提早,具有较好的增穗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增加机插水稻产量,有效推广机插水稻稀播长秧龄育秧新技术,进行了机插水稻不同育秧方式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稀播长秧龄育秧具有以下优势:(1)播期提前,延长了营养生长期;(2)降低播种量,秧苗个体发育健壮;(3)栽后缓苗期短,分蘖发生早,易争足穗大穗;(4)增产效果明显,增产幅度达10%以上。  相似文献   

15.
在水稻的栽培过程中,田间管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水稻移栽后,要重点加强管理,促进秧苗返青,在水肥上进行科学调控,达到促进分蘖目的,利于幼穗分化时能分蘖出足够的有效分蘖数,达到增产的目标。主要手段是进行水肥控制,以水调肥,通过控水进行温控,使水稻植株生长良好,达到壮根、壮秆和足蘖的效果,从而为丰产稳产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正1技术特点与传统高产栽培技术比较,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有以下特点。1.1嫩秧早栽。强化栽培技术可移栽2~3叶龄的秧苗,与传统技术相比,移栽秧苗减少2~4片叶,有利于早生快发,提高分蘖成穗率。1.2稀植壮株。强化栽培技术本田稀植,每亩栽插6000~9000穴,比传统技术少栽5000~7000穴,有利于分蘖的发生和单株生长,形成有利于高产的群体结构,促进穗大  相似文献   

17.
<正>一、技术特点与传统高产栽培技术比较,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有以下特点。1、嫩秧早栽。强化栽培技术在冬闲田或冬水田可移栽2―3叶龄的秧苗,在两季田可移栽3―5叶龄的秧苗,与传统技术相比,移栽秧苗减少2―4片叶,有利于早?生快发,提高分蘖成穗率。2、稀植壮株。强化栽培技术本田稀植,每亩栽插6000―9000穴,比传统技术少栽5000―7000穴,有利于分蘖的发生和单株生长,形成有利于高产的群体结构,促进穗大粒多。  相似文献   

18.
<正>一、技术特点与传统高产栽培技术比较,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有以下特点。1、嫩秧早栽。强化栽培技术在冬闲田或冬水田可移栽2-3叶龄的秧苗,在两季田可移栽3-5叶龄的秧苗,与传统技术相比,移栽秧苗减少2-4片叶,有利于早?生快发,提高分蘖成穗率。2、稀植壮株。强化栽培技术本田稀植,每亩栽插6000-9000穴,比传统技术少栽5000-7000穴,有利于分蘖的发生和单株生长,形成有利于高产的群体结构,促进穗大粒多。  相似文献   

19.
连续3年晚季在本所试验田进行植物生长延缓剂--多效唑在塑料软盘育秧上应用效果研究,取得理想效果.主要表现在:控制秧苗生长高度,增强秧龄弹性,缓解早稻与晚稻的季节矛盾;促进秧苗分蘖,提高秧苗分蘖率,培育带蘖壮秧,节省大田用种量;防止抛栽后大田出现倒苗、败苗、死苗现象;有利于大田秧苗返青,早分蘖,成穗多,增穗、大穗.多效唑配方简单,操作方便,花工少,成本低,群众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杂交水稻秧田低节位分蘖开发不够,大田分蘖时间偏迟,提出秧田促秧苗低节位分蘖,大田促分蘖早发,提前控制无效分蘖,促大穗的双促栽培技术.至1999年全县累计推广面积107622.7m2,共增加粮食10969.53T,增产幅度10.94~43.37%.并形成一套在秧田改二叶一心期为一叶一心期施断奶肥,改三叶一心期为二叶一心期施促蘖肥,大田并施基蘖肥,促大田分蘖早生快长,在计划穗数的65%开始控制分蘖为主的前期促蘖早生快长,中期控制群体,后期促穗保花增粒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