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012年9月30日,越南安江省与日本佐贺大学联合举行研讨会,旨在朝着适应气候变化、善待环境的方向加强将高新科技应用于农业领域的合作。安江省是越南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具有优势的最重要的农业省份之一。安江省与日本佐贺大学在农业领域的合作将有助于发挥该省潜力与优势。研讨会上,安江省与日本佐贺大学就10大合  相似文献   

2.
南安板鸭是大余县的土特产品,也是江西的著名特产,我国传统出口腊味之一。在本世纪初就远销港、澳、新加波、马来亚及南美、加拿大等地。由于南安板鸭发源地大余县原属南安府治下,“南安板鸭”也就因此而得名。大余加工制作南安板鸭有一百余年历史。据考察记载,最迟也在公元1850年前后的清朝年间,大余就有板鸭生产。最早的发祥地就是江西大余县南安镇的方屋塘头一带。那时,加工制作方法比较原始,只是采用粗盐腌泡,经阳光自然晒于而成。所以,至今大余人还称板鸭为“泡腌”。后来随着科学和生产的发展,制作工艺不断改进提高,原来不用绷板后改绷板  相似文献   

3.
在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重要指示的指引下,在朝农经验的推动下,我们从今年元月六日至七月六日,在武威县的双城、南安、四坝三个公社试办了“养猪”课程的函授教育班。基本情况双城、南安、四坝三个公社是武威县农业生产搞得较好的单位。近几年来。粮食产量逐年上升,集体养猪发展较快,群众干劲大,革命生产形势好。其中双城公社的高头沟大队第十生产队和徐信大队第八生产队,是全武威县的养猪先进单位。南安公社南安大队第  相似文献   

4.
1 南安龙眼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龙眼是南安农业的支柱产业,1999年全市龙眼栽培总面积已达1.37万 hm2 ,占水果面积2.57万hm2 的53.4%;产量2.05 万t,产值约6000多万元.1997年南安被命名为"中国龙眼之乡".1999年"南安福眼"通过省级优质农产品认定.但是南安龙眼业,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南安板鸭是江西省的地方名优产品。它外形美观,色泽白净,皮薄肉嫩尾油丰满,骨脆可嚼,味香可口,诱人食欲,是国内外市场上的腊味珍品。早在清朝时,南安府(即现在的江西省大余县南安镇方屋矿一带)就有板鸭生产,当时是一家一户加工,名曰"泡腌"。为了提高加工质量和产品价值当地人对泡腌在色、香、味、形上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对生产工艺进行改革,重视对毛鸭的育肥,并在泡腌中用辅板造形,使鸭身成为圆桃形,平整干爽,因而得名"板鸭"。由于板鸭生产发源于南安府,故定名为南安板鸭,  相似文献   

6.
《农技服务》2017,(13):90-91
茶叶红蜘蛛又称为咖啡小爪螨,是福建南安地区茶园的主要害虫,直接影响到茶叶产量与质量。本文中联系福建南安地区茶叶红蜘蛛的形态特征,详细介绍茶叶红蜘蛛的危害与生活习性,给出具体的防治措施,保证茶园经济效益,以供同行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吴玉华  黄亮 《农业考古》2012,(1):145-148
南安"罗汉舞"俗称"罗汉送喜",始于清初,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是大余县南安镇客家人一项祈神求子,集音乐、舞蹈、技巧表演艺术为一体的民俗体育文化活动。南安"罗汉舞"表演场面壮观,形式独特,富有儿童游戏性和娱乐情趣性。不仅风趣幽默,而且宗教神话色彩浓厚,具有和平安定、热闹兴旺气氛,深得客家民众喜爱。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查等方法,对南安"罗汉舞"形成原因、内容与活动程序以及文化传承价值等进行调查研究,为赣南客家民俗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整理挖掘、保护传承、推广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韩捷  张倩 《吉林农业》2011,(3):123-123
文章根据在滦南安各庄等地花生试验田施用钙肥后作物的生长状态、产量结构,分析了钙肥对花生的肥效及用量。  相似文献   

9.
南安,是大余县县治所在地,历史上曾有“商贾如云,货物如雨”的盛势。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南安人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励精图治,扬优成势,开拓创新,向党和人民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1998年,全镇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  相似文献   

10.
戴清林 《福建农业》2005,(12):36-36
近年来南安市坚持“各级引导,区别对待,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原则,立足互补互惠共同发展,充分发挥南安与台湾的地理区位和民间交流频繁的优势。积极引进台湾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农作物优良品种,加快南台农业的双向交流与合作,推进南安与台湾的农业合作蓬勃发  相似文献   

11.
林更生 《农业考古》2007,(5):247-248
福建多山,名胜古迹较多,石刻不少。石刻指刻有文字、图画的碑碣等石制品或石壁,也指上面刻的文字、图画。石刻中,不少记叙了有关茶的人和事,因此,形成了独特的福建石刻茶文化。而泉州南安莲花峰的茶文化石刻特别值得一谈,现择要叙述如下:一、福建最早的茶文化石刻泉州的南安在福建省东南沿海,晋江中游。三国置东安县,晋改晋安县,隋改南安县。今为南安市。福建南部茶区的南安市,有一处叫丰州古镇的地方。丰州古镇又称周井堡,汉时属东安郡,历晋、南朝、隋唐至宋元,是南安郡治、县治所在地。丰州镇桃源村西北有一座山峰,是临城附廓的一处名胜区…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沟壑区农户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揭示黄土高原沟壑区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资源特征和投入产出结构特征。【方法】于2007年一个完整的生产年,采用能值分析方法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延安市洛川县南安善村和咸阳市淳化县西坡村农户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投入产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南安善村和西坡村农户果业生产的能值投入结构相似,均以消耗无偿的自然资源为主;辅助能值投入中不可更新工业能值的投入比重最高,且以化肥投入为主,有机肥投入不足;南安善村和西坡村农户果业生态系统的太阳能值转化率较低,净能值产出率和投入率均较高,环境承载力较低。【结论】黄土高原沟壑区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进一步开发的潜力很大,应适当控制化肥的投入,增加有机能值的投入,以提高系统的生态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台湾农业探索》2013,(5):21-21
2013年9月7日第六届海峡两岸(泉州)农产品采购订货会在福建南安石井镇拉开帷幕,来自海峡两岸的千余名农产品供应商、采购商、农贸协会代表、企业家齐聚南安闽台农产品市场。本届订货会以"两岸携手、以农为媒、共享商机、互利共赢"为主题,共设500个国际标准展位,其中台湾参展展位达300个。展会突出涉农、涉台特色,云集两岸最新的深加工农产品,  相似文献   

14.
孔维财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313-15315
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的起因和现状,以及气候变化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并针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形势,提出了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对策;  相似文献   

15.
首先,从全球气候治理的重大国际会议和协定着手,分析了近年来《巴黎协定》、马拉喀什气候大会和中美气候合作的主要进展及中国贡献。其次,从中国适应气候变化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角度,多层面综述了中国在治理气候变化中的主要进展。再次,追踪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科技进展和成就。最后,从气候变化等环境风险领域,从6个方面就未来气候变化风险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气候变化治理贡献相应的科技支撑方案。  相似文献   

16.
潘渝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9):3998-3999
通过对1961~2010年新疆气候变化的数据分析,阐述了气候变化对新疆农业存在的巨大影响,最后提出了一些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从而加强新疆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刁军  董晓明  刘凤芝  贺明慧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199-11202
基于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和气象学家对我国气候变化的研究成果,从温度、降水、海平面上升等几方面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并根据气候变化趋势,制定出了防御对策,增强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应对能力,趋利避害,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蔡哲  李迎春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7):143-144,188
根据气候变化的条件,论述了江西省气候变化特征,讨论了气候变化对农业发展多方面的影响,并探讨了相关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杜娟  关泽群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6):4898-4899,4905
研究分析了我国气候变化及其未来变化发展趋势,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目前,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严峻,而农业生产与气候变化相互影响。探索气候变化条件下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既可以提高农民收入、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又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气候变化。在系统梳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推动作用和适应气候变化下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气候变化下农业生产面临的严峻考验和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意义。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人口持续增长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下已不能满足需求,为应对气候变化提出的气候智慧型农业可以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强农业生产适应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全球气候变化。依据西南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的先进农业生产经验,提出了我国西南地区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的建议对策,制定区域气候智慧型农业的政策制度,完善区域气候智慧型农业的技术措施,综合开发和因地制宜选择气候智慧型农业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