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4 毫秒
1.
 香荚兰根腐病是影响香荚兰生产的一个制约因素,其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和茄类镰刀菌。试验应用同工酶电泳技术对引起香荚兰根腐病致病性不同的12个菌株(其中尖镰孢9株,茄镰孢3株)进行酯酶同工酶谱分析。结果发现酯酶同工酶的活性区主要集中在中间带区和快带区。对12个菌株的酯酶同工酶带的Rf值进行UPGMA聚类分析,发现在相似性0.71的水平上,能将尖孢镰刀菌和茄类镰刀菌区分;在相似性0.86的水平上,能将用传统的致病性鉴定方法鉴定出的强、中、弱致病菌株及非致病菌株分开。试验的目的在于寻找与致病性/非致病性相关的同工酶标记。  相似文献   

2.
西双版纳香荚兰病害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香荚兰(Vanilla jragrars)又名香草兰、香果兰、香子兰,是世界著名热带香料作物.经济价值很高,现已成为我省重点开发的高效农业产业,在西双版纳种植近千亩.在香荚兰的整个栽培过程中,病害防治是一个重要环节,现就近年我们对香荚兰病害的研究初报于后.  相似文献   

3.
香荚兰尖孢镰刀菌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来自云南省西双版纳、河口和海南省兴隆香荚兰种植区的96株尖孢镰刀菌的致病性测定结果,强致病性菌株占56.3%,中等强度致病性菌株占9.4%,弱致病性菌株占21.8%,非致病性菌株占12.5%;云南省西双版纳、河口及海南省香荚兰种植区根腐病主要由尖孢镰刀菌引起。并从中筛选出12株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作为香荚兰根腐病防治的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4.
香草兰根(茎)腐病是香草兰上重要病害之一,目前国内外尚未有基于r DNA-ITS序列的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树分析的报道。本研究从海南省万宁市的兴隆、长丰和南林等地的病样中分离获得了9个菌株,经过柯赫氏法则验证、形态学鉴定和分子鉴定,病原菌被鉴定为尖孢镰刀菌,表明海南省万宁市地区的香草兰根(茎)腐病病原菌是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然后,基于r DNA-ITS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并对菌株的致病性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9个菌株在系统发育树中被聚类为遗传距离明显的2个分枝,而且分枝Ⅱ的致病性要高于分枝Ⅰ。本研究为香草兰根(茎)腐病病原物快速鉴定提供依据,对香草兰根(茎)腐病防治决策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香荚兰属种质研究与利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荚兰属植物分布全球热带地区,南北纬27°以内,全世界有近110种。目前在我国发现有4种,即台湾香荚兰(Vanilla somai Hayata)、深圳香荚兰(Vanilla shenzhenica Z.J.Liu&S.C.Chen)、越南香荚兰(Vanilla shenzhenica Gagnep)和大香荚兰(Vanilla siamensis Rolfe ex Downie),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海南、广东以及台湾等地潮湿的热带山沟谷林下。商业栽培的香荚兰主要是墨西哥香荚兰(Vanilla planifolia Ames),以生产芳香的豆荚而著称。笔者结合研究工作,对国内外香荚兰种质资源的分类和资源分布、细胞染色体、遗传多样性和资源保护利用等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对香荚兰种质资源研究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为考察生防菌株Bacillus subtilis VD18R19在香草兰上的定殖动态及其对香草兰根(茎)腐病的田间生防效果。首先通过荧光显微镜观测VD18R19在香草兰上定殖位点的空间分布情况,然后采用菌落计数方法分析该菌株在香草兰上定殖数量的时间变化动态;最后通过田间试验检测VD18R19在自然发病的条件下对香草兰根(茎)腐病的生防效果。结果发现:(1)VD18R19菌株在香草兰根系定殖数量最多,在叶片表面较少,在茎蔓表面最少;(2)在灌根处理后的45 d中,该菌株在香草兰根系上定殖数量变动不大,定殖密度保持在106CFU/g水平。(3)在自然发病的情况下,该菌株对苗圃中香草兰根(茎)腐病的防效达67.08%,显著好于多菌灵和清水对照。此外,生防菌处理能够显著促进香草兰生长,新抽茎蔓长度相对清水对照增长70.34%。总之,生防芽孢杆菌VD18R19可以在香草兰根际长期高水平定殖,能够有效防控香草兰根(茎)腐病并对香草兰生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浙江省18个地区的铁皮石斛种植园内的病害进行调查,共发现12种病害,其中茎叶部病害3种,为漆斑病、灰霉病和褐斑病;根部病害有2种,为镰刀菌枯萎病和白娟病;基质病害有2种,为白羽纹病和木腐病;生理性病害有4种,为黑斑病、湿腐病、枯心病和萎蔫病;同时在浙江省的铁皮石斛栽培的基质和植株上发现了黏菌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香荚兰 (VanillaplanifoliaAndr)又名香草兰 ,属于兰科多年生热带藤本植物。有“食品香料之王”的美称 ,是食品工业的重要香料 ,也用于化妆品、烟、酒、茶等的加香 ,还用于制药业 ,香荚兰具有补肾、健胃、消胀、健脾之疗效。我国于 2 0世纪 60年代引种香荚兰 ,90年代规模种植 ,且发展迅速。现在海南省及云南西双版纳已种植香荚兰 2 0 0hm2 ,随着香荚兰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 ,根腐病的为害也越来越严重。据国内外记载 ,香荚兰病害已达 2 0多种 ,其中尤以根腐病、炭疽病、疫病危害严重。在云南西双版纳 ,根腐病已成为限…  相似文献   

9.
四种杀菌剂对香荚兰根腐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平皿生长速率法研究四种杀菌剂对香荚兰根腐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四种药剂对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多菌灵、百菌清、恶霉福、施菌克对尖孢镰刀菌的有效浓度(EC50)分别为70.45、159.02、144.02、5.57 mg/L,以施菌克的抑菌作用最为突出,多菌灵次之,百菌清最差.四种药剂的相关系数均在0.98以上,药剂浓度与抑制作用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香荚兰 (VanillaplanifoliaAndr.)又名香子兰、香果兰、香草兰 ,分布在南、北纬 1 5°~ 2 0°之间 ,海拔 70 0m以下地带。香荚兰原产于墨西哥东南部和中美洲的热带雨林中 ,主要分布在马达加斯加、印尼、科摩罗。中国主要分布在海南、云南和福建。香荚兰是名贵的天然食品香料 ,经发酵生香的香荚兰制成的浸剂 [主要成分香兰素 ( 3-甲氧基 - 4羟基苯甲醛 ) ],是食品工业的重要香料 ,也用于烟、酒、茶、化妆品、医药等的加香上。我国从 2 0世纪60年代初到 70年代末开始引种试种研究 ,到 1 994年以后规模种植 ,但由于香荚…  相似文献   

11.
新疆加工番茄根腐病病原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5和2006年对新疆加工番茄根腐病进行较为广泛的采样分离和鉴定,初步明确了腐霉菌(Pythium)、镰刀菌(Fusarium)、丝核菌(Rhizocton)和疫霉菌(Phytophthora)是造成加工番茄根腐的主要致病菌.在苗期,以瓜果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的危害最为严重,其致病性强,感染后发病迅速,造成猝倒,为优势菌;其次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而在生长中后期,以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的分离频率较高,它们分别引起加工番茄的枯萎病和根腐病.目前,在新疆尽管枯萎病仍处于初发期,但由于其传播途径较多,危害性大,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导了云南省23个县市蚕豆苗期根病病原菌的区系组成和优势种的分析。病原区系当中以镰刀菌为主,立枯丝核菌占极少数。镰刀菌的优势种是尖孢镰刀菌,其次是燕麦镰刀菌及其专化型,再其次是串珠镰刀菌和茄镰刀菌。至于木贼镰刀菌、拟枝孢镰刀菌及禾谷镰刀菌亦只占极少数,属于次要病原。但拟枝孢镰刀菌作为蚕豆苗期根病病原菌,还是首次报道。尖孢镰刀菌、燕麦镰刀菌、串珠镰刀菌、木贼镰刀菌、禾谷镰刀菌皆引起基腐病。茄镰刀菌、拟枝孢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引起根腐病,还有一部份燕麦镰刀菌和少数尖孢镰刀菌引起基腐萎蔫症状。致病性测定证明各种病原菌都有致病力。致病力最强的是立枯丝核菌,尖孢镰刀菌和拟枝孢镰刀菌。茄镰刀菌和串珠镰刀菌致病力居中。禾谷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致病力很弱。蚕豆根病是云南省蚕豆上极为严重的病害问题。其中尤以苗期根病造成的损失最大,成为历来保持蚕豆稳产高产的限制因素。例如,1983年东川市有4000亩蚕豆发病,占蚕豆播种而积的67%。死亡率由10~100%不等。其它蚕豆主产区如昆明、武定、楚雄、玉溪、曲靖等地也很严重。为了搞清发病的原因和发病的规律,自1982年冬季开始,我们在省内部份重病区的昆明、呈贡、嵩明、宜良、玉溪、通海、安宁、武定、楚雄、南华、大姚、禄丰、大理、弥度、巍山、宾川、永平、漾濞、永胜、鹤庆、丽江、曲靖、东川等23个县市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三七根腐病病原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三七根腐病是三七的重要病害,是限制三七种植业发展的严重障碍。【方法】在田间进行系统的三七根腐病害观察、调查和采样;在室内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和室内致病性测定,并进行田间人工接种试验。【结果】发现三七根腐病的主要症状表现有黄腐型、干裂型、髓烂型、急性青枯型、湿腐型和茎基干枯型等,但以黄腐型和急性青枯型较为常见,其中干裂型、髓烂型和茎基干枯型是新发现的三七根腐病症状表现。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引起三七根腐病的病原真菌类群主要包括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C. didynum、Fusarium solani、F. oxysporum、Phytophthora cactorum、Phoma herbarum、Rhizoctonia solani等。室内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C. didynum、C. destructans、P. cactorum、P. herbarum和R. solani均能导致块根不同程度的腐烂。田间人工接种以P. cactorum和P. herbarum的致病性较强,发病率分别为48.4%和50.0%。C. destructans和C. didynum的致病力虽然较弱(C. destructans为23.5%,两株C. didynum分别为28.0%和15.2%),但在田间分布范围广,分离频率高(Cylindrocarpon属真菌最高组织分离频率为100%),且可导致典型的黄腐型症状。【结论】C. destructans和C. didynum是田间三七根腐病的重要病原真菌。  相似文献   

14.
通过田间系统观察和小区对比试验,研究了黄土高原温室黄瓜土传病害危害性、影响流行因素和不同防治措施对土传病害及环境的效应。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温室黄瓜主要土传病害有黄瓜根结线虫病、根腐病和猝倒病。影响流行因素主要有棚室连作年限,设施栽培黄瓜种植面积,种植模式和栽培措施。提出合理轮作,太阳能消毒,低温杀灭病菌,健身栽培等环境友好型防治技术,既可有效控制温室黄瓜土传病害的发生,又能避免对生态环境和黄瓜产品的污染,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5.
香蕉抗真菌病基因工程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响香蕉生产的真菌病害有枯萎病、黄叶斑病、黑叶斑病等,尤其是枯萎病4号小种,危害严重,造成毁灭性损失,目前尚无理想的防治药剂,迫切需要培育抗枯萎病的香蕉品种,但是栽培香蕉多为三倍体,难以通过有性杂交的方式改良。抗病基因工程是提高香蕉抗枯萎病能力的途径之一,随着香蕉转基因技术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香蕉抗病基因资源的挖掘及植物抗病新基因的不断克隆,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创造抗病新种质、培育抗病香蕉品种将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我国西瓜枯萎病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孔祥义  李劲松  曹兵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5287-5288
对西瓜枯萎病的防治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该病防治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对生物防治和抗病育种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苦瓜品种资源抗枯萎病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苦瓜枯萎病是由尖镰孢苦瓜专化型引起的土传病害,严重影响苦瓜的产量和品质,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苦瓜枯萎病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本文采用伤根接菌法对四川部分苦瓜资源材料进行了统一标准的抗枯萎病性评价.结果表明:四川的苦瓜资源材料种质对枯萎病具有较好的抗病性.在23个参试的苦瓜种质中,达到抗、中抗枯萎病水平类型的苦瓜材料有15个,占65.22%.  相似文献   

18.
香蕉枯萎病的发生及防控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香蕉是世界第2大水果作物,也是世界贸易量最大的水果。由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cubense,Foc)引起的香蕉枯萎病是香蕉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极大地限制了世界香蕉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其病害发生、病原生物学、侵染过程、病害流行、基因组测序、香蕉与Foc互作以及病害防控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但鲜见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评述。本文就香蕉枯萎病的发生历史和危害现状、病原小种和遗传多样性以及防控方法等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和总结,以期为该病害的研究和防控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由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侵染引起的植物细菌性青枯病(Bacterial wilt)素有“植物癌症”之称,是一种毁灭性土传细菌病害。目前,青枯病已成为制约我国番茄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抗青枯病番茄品种表现出与劣质农艺性状连锁遗传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而且番茄青枯病抗性主要为数量遗传,不利于优良抗病品种的选育。根际微生物参与调控植物免疫系统,提高寄主植物青枯病抗性,反之,寄主植物的健康状况也能够影响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根际微生物在番茄青枯病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对抗青枯病番茄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微生物群落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讨论了根际微生物参与调控番茄青枯病抗性遗传的作用机制,并对利用有益根际微生物调控番茄青枯病研究方向的热点进行展望,为番茄青枯病诱导抗性机制的解析、遗传育种以及番茄青枯病的防治与品种的合理布局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陕西省2009-2015年棉花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160个陆地棉棉花品种(系)的抗枯黄萎病的鉴定结果分析,未发现对枯萎病和黄萎病均免疫的品种。对枯萎病呈高抗的品种有71个,占测试品种的38.1%;未发现对黄萎病高抗的品种,达到抗性水平的品种有77个,占测试品种的48.1%。从7 a测试结果来看,对枯萎病抗性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对黄萎病抗性水平总体呈增强趋势,但未见对黄萎病抗性水平达到高抗及以上的品种。共筛选出7个品种(系)对枯黄萎病表现突出的兼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