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汪清县的黑木耳产业在加快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增强县域经济活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资金匮乏,科技力量薄弱等各种制约因素成为限制汪清县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文章主要分析了汪清县黑木耳产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从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黑木耳是梁河县重要农业产业之一,也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近年来,随着农民群众积极性的高涨,全县黑木耳种植规模快速增长,给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该文结合县情,提出应对措施,旨在促进实现梁河县黑木耳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对延边州特色产业黑木耳产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延边州黑木耳产业发展的现状、栽培技术和方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提出了延边州黑木耳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方向,为延边州特色产业黑木耳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浅析吉林蛟河市黑木耳产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阐述吉林蛟河市黑木耳产业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吉林蛟河市黑木耳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蛟河市黑木耳产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3种黑木耳营养成分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提供营养全面、质量安全的桑枝黑木耳,合理利用桑树伐条修剪产生的大量废弃枝条,提高黑木耳产品质量安全,促进食用菌及蚕桑产业的健康多元化发展,参照食用菌等食品国家标准方法对桑枝黑木耳与野生柞树黑木耳和市场普通黑木耳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矿物质含量和重金属含量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桑枝黑木耳中粗蛋白、总糖含量均高于野生柞树黑木耳和普通黑木耳;粗脂肪、粗纤维含量低于野生柞树黑木耳和普通黑木耳;桑枝黑木耳中富含17 种氨基酸,包括8 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中的7 种,总氨基酸含量高达10.51%;桑枝黑木耳中硒含量较高,为0.17 mg/kg,符合富硒食用菌的硒含量标准;铅、汞、镉、砷等重金属含量非常低,完全复合食品食用安全规定。桑枝黑木耳具有很好的营养膳食结构组合,是很有开发前景的富硒食用菌;用桑枝屑栽培黑木耳等食用菌,对蚕桑产业的可循环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采用实地考察、文献资料查询等方法,对贺州市八步区黑木耳产业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分析发现:八步区黑木耳产业发展现状有三个特点:一是依托产业扶贫政策,黑木耳产业快速发展;二是采用"稻耳轮作"生态循环种植模式;三是经营模式主要为"公司+基地+合作社(能人)+农户";黑木耳产业存在生产技术、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不规范,带动作用弱等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加强生产管理,进一步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对策,旨为加快黑木耳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呼伦贝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自然资源丰富,非常适合发展黑木耳产业。近几年来当地政府努力打造"四色产业",使黑木耳产业迅猛发展,产品质量、产品品牌和企业知名度不断提高,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但在种植过程中总是污染率偏高,给耳农的生产造成困惑,经济遭受损失。目前,人们在黑木耳的品种选育、杂菌种类、栽培技术、营养成分、配方筛选等方面有了较深入的研究,但关于木屑颗粒大小对  相似文献   

8.
浦城县地处福建省北端、闽浙赣三省交界处,森林资源蓄积量111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3.1%。近年来,食用菌已成为浦城县生态农业的主导产业,是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源泉,与粮食、烟叶、丹桂被誉为"浦城四大农业主导产业"。为探讨食用菌产业发展及其对生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等问题,笔者以黑木耳生产规模最大的乡镇——忠信镇23个村200余农户为对象,剖析黑木耳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黑木耳产业在阿克苏地区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深入分析了阿克苏地区黑木耳产业发展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巩固提升黑木耳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黑木耳产业是一个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反季节设施栽培、工厂化周年生产等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为黑木耳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大力发展黑木耳产业是向农业向规模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下文我们详细讲解黑木耳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以菜豆品种先行者为试材,采用32孔、50孔两种规格穴盘,设置10、15、20、25 d等4个苗龄段,通过研究不同穴盘规格和苗龄对菜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合菜豆育苗的穴盘规格和适宜的苗龄。结果表明:穴盘育苗的营养面积增大,菜豆产量随之增加,25 d苗龄条件下,32孔穴盘的前期产量和总产量均显著高于50孔穴盘;随着苗龄的增长,菜豆的前期产量和总产量呈增加趋势,其中25 d苗龄的产量显著高于其他苗龄。综合上述各项指标,菜豆育苗阶段,10 d苗龄可选用32孔、50孔穴盘,15 d以上秧苗选用32孔穴盘为宜。  相似文献   

12.
氮素作为重要的营养元素,限制着小麦的生长发育和经济产量,筛选和培育耐低氮小麦品种是提高氮素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途径。以118份不同基因型小麦为材料,在低氮(0.1 mmol·L-1)和正常氮(5 mmol·L-1)条件下苗期水培,测定根干重、茎叶干重、根冠比、植株干重、最大根长、初生根数和二级初生根数等相关指标,采用模糊隶属函数法、主成分分析以及聚类分析法综合评价小麦品种的耐低氮性。结果表明,在低氮胁迫下小麦幼苗的根干重、根冠比和初生根数目显著提高,茎叶干重、植株干重和最大根长不同程度的降低,7个苗期性状指标在两个氮水平下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主成分分析提取3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 43.575%、22.904%和17.873%,累积贡献率达 84.351%。以耐低氮性综合评价D值进行聚类分析,将118份小麦品种划分为强耐低氮型、耐低氮型、中间型、较敏感型和敏感型5类。筛选出3份耐低氮型小麦(齐大195、金丰7183和天民198)和2份强耐低氮型小麦(山农0917和鲁麦8号)。不同小麦品种的耐低氮机制不同,研究结果为小麦耐低氮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以‘展望红’为材料,研究N、P、K、Ca、Mg、Fe缺乏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并总结缺素症状,研究结果表明:N缺乏时植株矮小,叶发黄;P缺乏时叶色暗绿,且影响开花;K缺乏时基部叶枯黄,并易落叶;缺Fe症状较为明显,但能正常开花;Ca、Mg未表现出缺素症状,且各项指标要优于全素处理;N、P显著影响一串红的生长发育,K对开花品质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ICP-OES法同时测定果蔬中铅、砷、镉、铬、铜、锡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果蔬样品经混酸消化后,控制一定的酸度,定容后应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对果蔬中铅、砷、镉、铬、铜、锡六种有害重金属进行测定,研究了分析测定条件,方法简单快速。测定结果表明,五种元素的加标平均回收率在91.0%~107%之间。其RSD均小于3.5%。按该方法进行处理及测定铅、砷、镉、铬、铜、锡,在选择的测定条件下最低检出限分别为0.0006 mg/kg、0.0003 mg/kg、0.00003 mg/kg、0.00005 mg/kg、0.00003 mg/kg、0.0006 mg/kg。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通过野外调查、标本采集、分类学研究及资料考证,基本摸清了贵州樟科、莲叶桐科、景天科、堇菜科、柳叶菜科、鹿蹄草科、柿科、山矾科、木犀科等9个科药用植物资源的种类与地理分布.结果发现贵州现有樟科药用植物49种4变种,莲叶桐科药用植物5种,景天科药用植物21种,堇菜科药用植物19种1变种,柳叶菜科药用植物20种4变种,鹿蹄草科药用植物7种1变种,柿科药用植物9种1变种,山矾科药用植物12种,木犀科药用植物30种3变种.其中,4种为贵州特有药用植物,40种5变种为贵州药用新资源.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和谐社区建设、农村现状改善日益重要且迫切。该文以晋江市东石镇井林村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式,描述井林村社区建设发展现状,揭示井林村和谐社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养老及社会救济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Anatomical and physiological observations in monkeys indicate that the primate visual system consists of several separate and independent subdivisions that analyze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same retinal image: cells in cortical visual areas 1 and 2 and higher visual areas are segregated into three interdigitating subdivisions that differ in their selectivity for color, stereopsis, movement, and orientation. The pathways selective for form and color seem to be derived mainly from the parvocellular geniculate subdivisions, the depth- and movement-selective components from the magnocellular. At lower levels, in the retina and in the geniculate, cells in these two subdivisions differ in their color selectivity, contrast sensitivity, temporal properties, and spatial resolution. These major differences in the properties of cells at lower levels in each of the subdivisions led to the prediction that different visual functions, such as color, depth, movement, and form perception, should exhibit corresponding differences. Human perceptual experiments are remarkably consistent with these predictions. Moreover, perceptual experiments can be designed to ask which subdivisions of the system are responsible for particular visual abilities, such as figure/ground discrimination or perception of depth from perspective or relative movement--functions that might be difficult to deduce from single-cell response proper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