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2010~2013年滇西12个自动气象站逐时降水资料和高空观测资料,研究了滇西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典型短时强降水过程的环境背景场特征。结果表明,滇西短时强降水的频次的空间变化总体趋势呈南北向分布,大值中心在龙陵站;滇西短时强降水频次有显著的年变化;短时强降水集中发生在5~9月;日变化呈多峰型,最强峰值出现在04:00~05:00;滇西短时强降水存在5种环流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2.
利用云龙县40个区域自动气象站2013—2021年逐小时降水数据资料,分析云龙县近9年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云龙县短时强降水空间分布极其不均,局地性特征明显,出现频次自西南向东北呈多—少—多的分布态势,短时强降水以20 mm/h≤R<40 mm/h为主,R≥50 mm/h的极端短时强降水在2017年开始隔年出现。云龙县短时强降水有很强的季节性和日变化,主要集中在7—8月,易出现在16:00—次日05:00,最易出现在16:00—22:00。  相似文献   

3.
利用朝阳地区 2016~2022年4月~10月朝阳地区153个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观测数据资料,对朝阳地区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朝阳地区短时强降水时间分布特征明显,年变化整体呈现“M”型波动特征,各年均以20~29.9mm/h的强度发生次数最多;最早出现在5月上旬,最晚在10月下旬,主要集中在7月上旬、下旬和8月上旬;第一高发时段在15:00~19:00。空间分布不均匀,整体呈现东西少、中间多的分布态势,高发区主要集中在朝阳地区中部,不同级别强度的短时强降水高发区有明显差异。短时强降水类型主要以个别短时强降水和局地短时强降水为主。6~8月短时强降水事件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大部分地区最大小时雨强(极值)在30mm/ h~50mm/ h。  相似文献   

4.
利用1983—2017年湖北省夏季(6—8月)74个国家气象站逐小时降水数据,分析了小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夏季≥20、≥30、≥50 mm/h的3类小时雨强频次年际和日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强降水频次日变化具有双峰型结构特征,分别出现在17:00—20:00和8:00,其中傍晚前后的连续性峰值现象形成了一个持续性活跃强降水时段。湖北省小时强降水多发生在鄂东,随着小时雨强增大,高频次站点随之向西部扩展。特殊地形条件下的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或涡旋是造成小时强降水极大频次站点的重要因素。不同持续时间强降水事件频次日变化显示,下午到傍晚是短历时强降水事件的高发期,蕴涵众多的局地短时强降水,而长历时强降水事件具有“夜发性”,对应于系统性强降水过程;年频次周期性特征显著,短历时存在准12年、准6年和准2年的3个主振荡模态,长历时存在1个准6年主振荡模态。长历时强降水高频次站点多集中于鄂东地区,与湖北省夏季西南低空急流的发展方向有关,短历时分布范围更广,与夏季局地短时强降水的形成多样有关;极大频次站点分布与湖北省的马蹄状地形有重要关系,多位于湖北省东、西、北三面近山区域。  相似文献   

5.
利用瀛汶河流域8个区域自动气象站2009~2014年5~9月份的逐时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瀛汶河流域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利用常规的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对该流域短时强降水个例进行天气学分析,总结出了该流域短时强降水的特征信息。结果表明,瀛汶河流域短时强降水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局地性强,对暴雨的贡献较大,从西南部平原到东北部山区呈递增趋势。该流域短时强降水的年际频次变化大,集中出现在7~8月份,7月上旬至8月中旬是该流域短时强降水的高发期。该流域的短时强降水日变化明显,一日中有傍晚和清晨两个峰值,夜雨特征突出。流域内山区的短时强降水多在午后到夜间形成,且频次多,强度大;平原区多在夜间和早晨形成,频次少,强度小,山区傍晚的短时强降水峰值比平原提前1 h。由强对流系统造成的短时强降水过程,高空冷空气、低层暖湿输送等热力条件较好,持续时间短;暴雨过程中的短时强降水动力和水汽条件好,持续时间长,容易诱发北部山区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应给予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6.
利用盘锦地区2007—2011年区域气象观测站资料,分析了盘锦短时强降水的年际、月际以及强度、空间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盘锦市短时强降水发生频率较高,集中发生在5—9月,7月发生频次最多,其次为8月,最少的是10月;盘锦市短时强降水一般符合降水强度越强出现频次越小的规律,但40~50 mm/h降水出现的频次略高于30~40 mm/h降水等级出现的频次;盘锦短时强降水频次空间分布不均,中部、南部地区频次较少,西北部、东南部频次较多。  相似文献   

7.
利用2004—2014年5—9月的常规气象资料和青海省东北部10个自动气象站的小时气象要素资料,对青海省东北部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地面气象要素特征、环流形势、云图TBB变化特征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青海省东北部短时强降水多以局地对流性降水为主,范围小、持续时间短,主要集中在7—8月,以夜雨为主,16:00—24:00为主高峰;由副高压与高空槽形成的"东高西低"的天气形势是出现短时强降水的主要形势;短时强降水出现前1~3 h地面气压开始上升,气温下降,表现为地面冷高压影响特征。短时强降水出现时间落后于TBB最大值出现时间1~4 h。  相似文献   

8.
利用邯郸市2006—2013年区域自动雨量站资料,分析了河北省邯郸市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夏季短时强降水主要发生在每年的7—8月,其中7月中旬至8月中旬是最为活跃的时期;16:00至次日2:00是短时强降水的高发时段,其中6月主要发生在傍晚,而7月、8月夜间较多;6月短时强降水的平均持续时间、峰值小时雨强、平均雨强要比7月、8月小;区域分布上,平原东部发生的频次最多,且平原地区的峰值小时雨强、平均雨强要比山区大。  相似文献   

9.
利用1991年-2021年南雄国家基准气候站逐小时降水资料,统计分析韶关南雄地区短时强降水的特征,结果表明:南雄短时强降水主要集中在4-9月,6月最多,尤其在“龙舟水”期间频繁出现。南雄短时强降水具有明显日变化,上午甚少出现,前汛期集中出现在午夜和傍晚前后,后汛期集中出现在傍晚后至上半夜。南雄短时强降水在前汛期多为全境大范围多区域出现,而后汛期短时强降水多为局地生成。  相似文献   

10.
2011年梅汛期4次暴雨过程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湖北省区域气象站和国家气象站降水资料,分析了2011年梅汛期4次暴雨过程的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利用NCEP资料进一步分析了西南急流对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的可能影响。结果显示:短时强降水的出现时间主要集中在夜间,且后半夜(02:00~08:00)居多;短时强降水高发区分别位于洪湖、咸宁、黄冈一线,鹤峰以及潜江、仙桃至蔡甸一线,3小时雨量≥100 mm区域主要出现在荆州南部、潜江附近和咸宁南部;4次暴雨过程均有低空西南急流相配合,急流核主要位于江西和湖南,当急流核中心位置偏东时(江西省内),有利于湖北省出现大范围短时强降水。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降雨对露地蔬菜上农药沉积的淋失影响,以百菌清为供试农药,以小白菜为代表作物,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研究了不同降雨强度、雨滴大小、降雨间隔、降雨次数、降雨连续性、小白菜生育期及室内外生长环境对百菌清在小白菜上沉积量的淋失影响.结果表明:百菌清在小白菜上的残留量随着降雨强度增大而降低;随着雨滴直径增大而降低;随着降雨间隔时间增加而升高;随着降雨次数的增多而降低,达到一定次数趋于稳定;且间断降雨对百菌清的淋失作用大于连续降雨.小白菜生长前期百菌清淋失率远低于生长中后期.施药24 h后,室内生长小白菜上百菌清的淋失率高于室外.百菌清施药后48h内,残留量受降雨影响较大;48h后在小白菜上具有较高的抗雨刷性.  相似文献   

12.
槭树属3种彩叶植物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测定了自然条件下槭树属3种彩叶植物复叶槭‘金叶’(Acer negundo‘Aurea’)、红花槭‘秋火焰’(A.rubrum×freema-nii‘Autumn Blaze’)、鸡爪槭‘红丝带’(A.palmatum‘Atropurpureum’)光合参数及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结果表明,槭树属3种彩叶植物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和表观量子效率均表现为:红花槭‘秋火焰’>复叶槭‘金叶’>鸡爪槭‘红丝带’;复叶槭‘金叶’和红花槭‘秋火焰’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型,鸡爪槭‘红丝带’净光合速率在7:00最高.槭树属3种彩叶植物光系统Ⅱ实际光化学效率、电子传递速率日变化呈"V"型,即先下降后上升;复叶槭‘金叶’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日变化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红花槭‘秋火焰’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的日变化波动较小,而鸡爪槭‘红丝带’的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从7:00到17:00持续走低.  相似文献   

13.
阜新地区不同沙棘品种光合及蒸腾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LI-6400型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研究了辽宁阜新地区不同沙棘品种的光合及蒸腾生理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沙棘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均呈"午休"型的双峰曲线变化,从早上6:00开始,在以后的几个小时内净光合速率迅速升高,并在中午12:00前后出现最高峰,之后光合速率下降直到14:00,随后又继续上升并且在15:00前后出现次高峰;蒸腾速率的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14:00前后;叶片气孔导度的日变化曲线和光合速率的日变化曲线成平行变化趋势;同时,叶片气孔导度的日变化曲线和蒸腾速率日变化曲线也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因此在强高温季节应注意保护,以促进其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4.
屏边三七光合作用日变化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2%左右透光率荫棚下,采用Ci-310PS便携式光合作用系统,测定了屏边三七 (Panax. stipuleanatus)的光合作用日变化。结果显示:屏边三七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动态在5月份呈现单峰型曲线;9月份呈近似的双峰型曲线。5月份三七的光合净光合速率在13∶00达到最高值2.73μmol/(m2·s);9月份净光合速率峰值分别出现在12∶00和14∶00左右,13∶00左右呈现不明显的午休现象。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的日变化趋势相同,二者间的相关系数在5月份和9月份分别为0.445和0.909,均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屏边三七与二年生三七(Panax. notoginseng)的方差分析显示,二者在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方面的差异分别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和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5.
稻纵卷叶螟在探照灯下的扑灯节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明确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在探照灯下的扑灯节律,指导稻纵卷叶螟的预测预报,明确探照灯在迁飞性害虫监测方面的优势并合理利用,为轨迹分析设定生物学参数提供数据支撑,合理设置亮灯时间,节约诱虫成本。【方法】2012年和2013年在广西兴安县应用时控开关控制的探照灯诱虫器对稻纵卷叶螟进行自动分时段诱集取样,6个灯时的取样时段依次为19:30-21:00、21:00-23:00、23:00-01:00、01:00-03:00、03:00-05:00和05:00-06:00,7个灯时的取样时段依次为19:30-21:00、21:00-22:30、22:30-00:00、00:00-01:30、01:30-03:00、03:00-04:30和04:30-06:00。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是稻纵卷叶螟的主迁入峰期,6月底本地稻纵卷叶螟开始迁出,7月上、中旬大量迁出。在不同的迁飞期分别选择探照灯上出现的突增高峰日作为迁飞高峰期,进行单个晚上扑灯节律分析。划定单个晚上的扑灯高峰时段,把每个时段的诱虫量分别与当晚的时段平均诱虫量进行比较,卡方检验诱虫量显著大于平均诱虫量的时段定为扑灯高峰时段。【结果】稻纵卷叶螟年度间扑灯量有所不同,但年度间种群动态变化趋势较一致,均以第3代和第4代的诱集量最多。稻纵卷叶螟两年的扑灯节律具有稳定性,不同的迁飞时期扑灯节律有所不同。迁飞个体的降落由于飞行力的差异和气象因素的影响而在迁飞途中陆续不断地发生,稻纵卷叶螟迁入峰期时后半夜扑灯高峰较多,一般一晚上会有两个扑灯高峰,以01:00-03:00和03:00-05:00时段出现扑灯高峰频次较高;迁出期和本地活动期扑灯高峰均主要集中在19:30-21:00和21:00-22:30时段。探照灯因能诱到高空至少500 m以内的昆虫种群,使得稻纵卷叶螟在探照灯下的扑灯节律与在传统诱虫灯下有所差别。稻纵卷叶螟多选择在日落后大规模起飞,23:00-01:00时段降落的种群飞行时间最短,飞行了3 h,05:00-06:00时段降落的种群飞行时间最长,飞行了10 h。在进行迁入虫源分析时,以具体到某一天的扑灯高峰时间为起始时间逆推至黄昏的起飞时刻,得出的虫源地分布可能会更加准确。【结论】稻纵卷叶螟在不同的迁飞时期扑灯节律有所不同,探照灯比传统诱虫灯得到的扑灯信息更全面,明确稻纵卷叶螟的扑灯节律可以为轨迹模拟提供更加准确的轨迹分析时间参数。  相似文献   

16.
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achieved in the use of heterosis in soybean and several soybean hybrids have been released in China. However, broad use of hybrid soybean seed is limited due to low seed setting of female parents. Breeding cytoplasmic male sterile(CMS) lines with high out-crossing rate is necessary to solve the problem.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ut-crossing rate of CMS lines and their nectar secretion. The daily nectar secretion rhythm, meteorological effect on nectar secretion, and differences in nectar secretion among genotypes and years were investigated in 27 soybean CMS lines(A-lines) with their maintainers(B-lines) and restorers(R-lin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out-crossing rate of CMS lines and nectar production was also evaluated. Nectar secretion had diurnal variation. Secretion initiated at about 06:00 for most materials and reached a peak at 07:00–08:30 after flower opened, then the nectar secretion decreased gradually. A sub-peak appeared at about 13:00, while the nectar could not be detected at 17:00. Nectar secretion wa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weather conditions. The amount of nectar secretion increased gradually over time during periods of high temperature and no rainfall for several days. Rainy weather and low temperatures inhibited nectar secretion. There were obvious variations of nectar amount among different genotypes tested. Significant nectar variation within a genotype among years was also observed, and the highest nectar secretion was 3-fold higher than the lowest. The amount of nectar secretion from R-lin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A-and B-line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nectar secretion between A-and B-lines. A-and B-lines with higher out-crossing rates secreted more nectar. The amount of nectar secretion of A-and B-lines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out-crossing rate of A-lines.  相似文献   

17.
何斌  刘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719-21721,21731
采用盆栽和人工控制土壤水分的方法,使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观测了5种土壤水分条件下异株荨麻光合生理生态特征的日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土壤水分状况下,异株荨麻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均呈"双峰"型,并有不同程度的"午休"现象,随着土壤水分的升高,最高值从下午17:00提前到上午的9:00;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日变化具有较好的协同性,也呈"双峰"型,大小顺序依次为T3处理〉T2处理〉T1处理〉T4处理〉T5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值出现在上午较早的时段,且上午的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高于下午。  相似文献   

18.
典型沙生灌木生态系统凝结水量估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当前对干旱半干旱过渡带生态系统凝结水量的估算及其年际变化的认识仍十分有限。本研究以宁夏盐池沙生灌木生态系统为对象,运用微型蒸渗仪、涡度相关(eddy covariance,EC)法和Penman-Monteith公式对凝结水进行测定和估算,以求探索涡度相关法和Penman-Monteith公式估算凝结水的准确性,并且分析凝结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其对生态系统水量平衡的贡献及降雨对凝结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以微型蒸渗仪观测结果为对照标准,涡度相关法因在夜间存在严重的能量不闭合会造成凝结水严重低估,而Penman-Monteith公式可以较准确地估算凝结水量(R2 =0.94,P0.05);2)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估算2012—2014年凝结水,日平均凝结水量为0.14±0.08 mm,年平均凝结水发生天数为259 d/a,估算2012—2014年凝结水年总量分别为46、33和29 mm。凝结水多发生在夏秋季。2012—2014年降雨年平均量为301 mm。凝结水年均总量是平均降雨总量的12%。3)降雨时与降雨后一天凝结水成显著正相关关系(R2=0.81, P0.05)。2012—2014年≥20 mm的降雨次数占全年总降雨次数百分比分别为10%、5%和3%,≥20 mm的降雨能够为空气提供较多水分,增加凝结水量。因此≥20 mm降雨次数占全年总降雨次数的百分比将显著影响当年凝结水总量。结果证实,虽然凝结水总量年际差异较大且占降雨的百分比较小,凝结水是维持荒漠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稳定水源。   相似文献   

19.
遵义市2010年7月8~13日暴雨洪涝特征及影响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空间定位、距平百分率、历史对比、极大值推算、灾害影响分析等多种方法,对2010年7月8-13日遵义市出现的一次大范围的强降水过程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此次连续性降水过程的强降水区主要位于遵义市的东北部,即正安、道真、务川等地;全市14个国家气象观测台站中,共有4站次大暴雨、8站次暴雨、8站次大雨;全市215个乡镇中,有162站次日雨量达暴雨,其中45站次大暴雨;务川茅天镇9日00:00-10日00:00降水量达288.6 mm,其中雨强达90.2 mm/h;务川分水镇7日22:00-10日05:00总雨量达423.0 mm。此次强降水中1 h最大降水量、日最大降水量、任意连续3 d最大降水量均超过100年一遇的大暴雨;强降水造成较大范围的渍涝或洪涝,部分河流超警戒或危急水位,灾害损失极其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