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葡萄霜霉病(Downymildew)是发生最为广泛、危害最为严重的真菌病害之一。于葡萄霜霉病发病盛期,对在陕西省杨凌区新引进栽培的不同葡萄新品种霜霉病抗性进行田间自然鉴定,摸清不同葡萄品种抗病性,为葡萄霜霉病的田间防控和葡萄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新引进的38个葡萄品种叶片的田间发病情况统计,并对霜霉病的抗病指数和病叶率进行常规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查的38个葡萄品种中,6个品种表现为高抗,病情指数为4.47;6个品种表现为抗病,病情指数为20.00;18个品种表现为感病,病情指数为34.47;8个品种表现为高感,病情指数为62.00。受霜霉病的感染,葡萄的病叶率达82.90%,且随着抗病等级的降低,叶片病害等级也随之增加。综上所述,不同品系葡萄对霜霉病的抗病等级为:山欧杂交种山葡萄欧美杂交种欧亚种,且不同葡萄品种间的抗病性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利用生物技术分析植物本身的抗病机制,并强化这种机制进行植物抗真菌病害的研究,揭示寄主与病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日益为人们所重视.葡萄不同的抗感品种感染霜霉病菌后,体内的防御酶系统随感病程度不同,发生不同的变化.本文从葡萄植物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物化学物质抗病性两方面对葡萄抗霜霉病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最后对葡萄霜霉病的研究进行了讨论,并提出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其同工酶与葡萄对霜霉病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接种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抗病类型的葡萄品种感染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同工酶酶谱的变化与葡萄抗霜霉病的关系.结果表明,霜霉病菌侵染后各品种的POD活性都有一个明显的消长过程,但抗病品种的酶活性升高的幅度大,持续的时间长.酶谱分析表明,不同抗性类型的葡萄感染霜霉病菌后,POD同工酶的数目、颜色与对照相比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4.
依据抗病基因在保守区域序列同源的原理,针对已知抗病基因NBS保守结构区域设计9条简并引物,以高抗霜霉病的葡萄品种贝达为材料,人工接种葡萄霜霉病菌15d后,应用PCR技术从叶片cDNA中分离出2条抗霜霉病基因同源序列VR5和VR16,并提交到Genbank,其中VR5含有507bp,登录编号为JQ763391;VR16含有562bp,登陆编号为JQ763392.2条序列均含有p-环(GGVGKTT)、kinase-2(VLDD)、kinase-3(GSRII)及HD(即GLPL)等植物抗病基因中的保守结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VR5与亚麻抗病基因L6聚为一类,VR16与拟南芥抗病基因RPS2聚为一类,编码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38%和56%.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不同抗病性葡萄叶片感染霜霉病菌后PO、PPO和PAL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感染霜霉病菌的葡萄品种三种酶活性在升高的速度和幅度上,其抗病和感病品种有显著的差异,与感病品种乍娜和红提相比,抗病品种赤霞珠三种酶活性不仅升高的速度快、幅度大,且高活性维持的时间长,亦表明葡萄品种间的抗性与这三种酶活性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温室幼苗接种鉴定、田间自然鉴定的方法,研究了几个欧亚种葡萄品种的自交和杂交后代群体的霜霉病感病性及其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利用感病的欧亚种葡萄品种进行自交或杂交,在其后代群体中也能出现一些抗病单株,虽然它们的比例较少;后代群体中抗病植株的比例与亲本的感病性呈反相关。温室幼苗接种鉴定结果与田间自然鉴定结果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叶片抗病性与果穗抗病性呈正相关。本文对利用欧亚种葡萄品种间霜霉病感病性的差异进行优质抗病育种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葡萄体内苯丙烷代谢与其对霜霉病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自然发病调查,结合盆栽接种试验研究了不同葡萄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对不同抗病类型的葡萄品种受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侵染后苯丙烷代谢途径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及绿原酸和木质素含量的变化与抗病性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PAL活性与葡萄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伴随PAL的变化,绿原酸和木质素两种物质在抗病品种中积累的速度和量也远大于感病品种,表明由PAL控制的苯丙烷代谢是葡萄对霜霉病的抗性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83个葡萄种质资源对霜霉病的抗病性,旨在为霜霉病的防治和抗霜霉病育种中的亲本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室内离体叶片接种鉴定、田间发病高峰期自然条件鉴定,明确供试种质资源对霜霉病的抗性;通过现场调查葡萄叶片上茸毛的多少和叶片钾、钙含量测定,初步明确它们与品种抗性的关系.[结果]在83个葡萄种质资源中,未发现对霜霉病表现免疫的品种,卡托巴表现高抗;北醇等9个品种表现抗病;弗雷等45个品种表现感病;红地球等28个品种表现高感.其抗性与叶片中钾、钙含量没明显关系.[结论]不同葡萄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大多数美洲种和欧美杂交种对霜霉病的抗性强于欧亚品种;其抗病性与叶片背面茸毛的有无及多少存在一定关系,但并不绝对;与叶片钾、钙含量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9.
葡萄霜霉病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利用生物技术分析植物本身的抗病机制,并强化这种机制进行植物抗真菌病害的研究,揭示寄主与病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日益为人们所重视.葡萄不同的抗感品种感染霜霉病菌后,体内的防御酶系统随感病程度不同,发生不同的变化.本文从葡萄植物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物化学物质抗病性两方面对葡萄抗霜霉病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最后对葡萄霜霉病的研究进行了讨论,并提出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系统地研究了105个欧亚种葡萄品种和7个种内杂(自)交组合并1029株F_1的霜霉病抗性。结果表明,欧亚种葡萄品种间的霜霉病抗性存在着显著差异,根据其抗病性水平,可将供试品种分为3大类;在所有的自交和杂文组合的后代群体中,都存在着一些抗病植株。由于欧亚种葡萄品种及其自(杂)交后代的霜霉病抗性都呈连续分布,可以认为其抗性受多基因控制,而且在寄主群体中存在着微效抗病基因。  相似文献   

11.
葡萄穗轴褐枯病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葡萄穗轴褐枯病是我国葡萄产区一种新的病害,近几年在哈密市蔓延迅速.通过对哈密市回城乡采集的葡萄受害穗标样进行鉴定,葡萄穗轴褐枯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葡萄生链格孢霉(Alternaria viticola Brun).主要为害葡萄果穗幼嫩的穗轴组织.田间出现症状在5月下旬~6月下旬,病菌能以分生孢子在葡萄枝蔓表皮或芽鳞片内越冬,借风雨传播,不同品种对葡萄穗轴褐枯病抗病性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葡萄霜霉病对常规防治药剂抗药性问题,采用田间预防和治疗试验,测定氟醚菌酰胺、氰霜唑、氟噻唑吡乙酮、氟醚菌酰胺+氰霜唑、氟醚菌酰胺+氟噻唑吡乙酮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3种杀菌剂及组合对葡萄霜霉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保护效果要好于治疗效果,3种杀菌剂及组合,3次药后7天对葡萄霜霉病的病叶防效为87.23%~100%,病指防效96.47%~100%;3次药后14天各处理对葡萄霜霉病的病叶防效54.39%~89.66%,病指防效78.40%~97.33%。3种杀菌剂及组合,3次药后7天治疗效果以50%氟醚菌酰胺WDG 7500倍+10%氟噻唑吡乙酮OD 5000倍最好,病叶防效与病指防效分别为75.17%和81.77%;3次药后14天治疗效果以100 g/L氰霜唑SC 2500倍防效相对最高,病叶防效和病指防效分别为64.30%和73.42%。综合田间预防和治疗试验效果,确定50%氟醚菌酰胺WDG 7500倍+10%氟噻唑吡乙酮OD 5000倍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石河子地区鲜食葡萄烂果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明确石河子地区鲜食葡萄果实烂果病的主要病原.[方法]通过田间调查及对具有典型烂果症状的病样进行分离纯化和培养,对病原进行常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通过鉴定查明引起石河子地区葡萄烂果的病原菌主要有三种: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和黑根霉(Rhizopus nigricans).[结论]石河子葡萄烂果的主要病原有3种,其诱因主要与8月上旬久旱遇雨和膨大剂用量较多有关.  相似文献   

14.
葡萄白粉病发病规律研究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在哈密地区葡萄白粉病发病规律研究,摸清葡萄白粉病发病规律及生物学特性,明确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进行商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筛选试验,为葡萄白粉病的防治提供技术保障.[方法]2003-2009年,定点对葡萄白粉病发病时间、发生规律、筛选药剂进行试验.[结果]葡萄白粉病初期发病为6月下旬-7月初,发病高峰期为7月下旬-8月中旬.温度20-30℃、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有利于病害流行.杜邦福星、敌力康、40;信生防效,分别达86.89;、1.84.02;和81.32;,[结论]加强葡萄防病栽培技术的应用,在葡萄白粉病发病初期采用杜邦福星、敌力康、信生高效低毒农药进行统防统治,喷药2次,间隔10 d喷一次,可以有效控制葡萄白粉病.  相似文献   

15.
兰州地区葡萄褐斑病发生为害及菌种鉴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998~2000年对兰州地区葡萄褐斑病进行了系统观测和调查,结果表明该病害最初于6月中旬开始发病,7~8月为发病盛期,发病率为8%~36%,病情指数为3.0%~17.8%。对采集的病害标样经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和形态特征观察,证明目前兰州地区的葡萄褐斑病是由葡萄拟尾孢菌(Pseudocercospora vitis(Lev.)Speg.)为害所致。  相似文献   

16.
葡萄白腐病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通过对葡萄白腐病病菌在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等方面进行试验和调查,得出葡萄欧美型品种较抗病,欧亚型品种较感病,葡萄糖、蔗糖最适于病菌生长发育.通过种植抗病品种、地面覆膜等措施,可以防止病菌侵染,在开花后到封穗期再辅以药剂防治基本可控制此病.  相似文献   

17.
葡萄霜霉病田间消长规律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调查研究葡萄霜霉病的田间流行动态,以期提出合理的用药时间和药剂种类.[方法]采用5点法对新疆北部昌吉市葡萄霜霉病的田间消长规律进行调查,采用叶盘法测定不同药剂对葡萄藉霉病菌的敏感性;采用生测法筛选葡萄霜霉病田间药剂.[结果]6-7月降雨量和降雨次数是导致北疆葡萄霜霉病流行的主要因子之一.霜疫必克、杜邦易保对葡萄霜霉病菌表现出较强的毒力,对葡萄霜霉病菌比较敏感,属一个敏感水平,杀毒矾次之,而甲霜灵对葡萄霜霉菌表现出极不敏感.通过两年对10种药剂的田间药效试验表明:在葡萄霜霉病发病期喷施安克、霜疫必克、杀毒矾,隔7d喷一次,连续喷2次,相对防效达61.59;-71.70;,比其它药剂防效明显.[结论]新疆昌吉葡萄霜霉病的发生危害程度与降雨日持续时间和雨量大小呈一定的相关性.安克、霜疫必克、杀毒矾三种杀菌剂具有良好控制病害蔓延效果,且属低毒农药,对葡萄安全,对环境污染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吐鲁番葡萄斑叶蝉生活史及发生消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葡萄斑叶蝉在吐鲁番的生活史及发生消长规律,为其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连续3年对葡萄斑叶蝉种群动态开展定点定时系统监测,每3 d调查1次,分析种群数量、虫态、龄期,确定其年生活史和各代发生期.[结果]葡萄斑叶蝉在吐鲁番1年发生4代,以成虫在树缝和墙缝中越冬.4月中旬越冬成虫迁入葡萄园危害,8月为发生盛期,10月初种群密度迅速下降,斑叶蝉进入越冬场所;5月中旬1代若虫孵化,6月中旬2代若虫孵化,7月下旬3代若虫孵化,9月上旬4代若虫孵化.[结论]5月中下旬1代若虫发生高峰期为最佳防治时期.  相似文献   

19.
葡萄灰霉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葡萄灰霉病是葡萄生产和贮存过程中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葡萄产量和品质,文章从葡萄灰霉病症状、病菌形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抗药性、病害发生规律以及防治等方面对葡萄灰霉病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葡萄斑叶蝉(Grape leafhopper,Erythroneura apicalis nawa)是威胁新疆特色葡萄产业的重要害虫.研究通过室内试验,对葡萄斑叶蝉对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的敏感性进行了生物测定,测定了一遍净(吡虫啉)对新疆吐鲁番市葡萄乡和昌吉市园艺场两个葡萄产区葡萄斑叶蝉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昌吉市园艺场葡萄斑叶蝉LD50为5.94(0.28~12.76),LD90为74.94(38~857.88);吐鲁番葡萄乡葡萄斑叶蝉LD50为2.114(1.65~10.32),LD90为35.983(27~58.62),新疆葡萄斑叶蝉对吡虫啉属敏感水平.同时,还进行了一遍净对葡萄斑叶蝉的校正防治效果试验,药后1 d,药剂的校正防效不高,为8.68 ;.药后3 d防效提高,一遍净的防效为31.76 ;.药后7和14 d试验结果表明,药剂处理的防效与药后 3d的防效基本接近,没有显著性改变.药后14 d一遍净的防治效果为32.07;.21 d的药剂防效变化很大,一遍净校正防治效果达6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