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东格鲁病是由水稻东格鲁杆状病毒 ( RTBV)和水稻东格鲁球状病毒 ( RTSV)复合感染引起的 .RTBV是一种杆状外型的植物副反转录病毒 ;而 RTSV则是一种单链 RNA病毒 .RTSV对 RTBV的传播起帮助作用 .本文综述了水稻东格鲁病毒的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  相似文献   

2.
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水稻病毒侵染株内水稻东格鲁杆状病毒的灵敏度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的10^3~10^4倍。由于PCR有更高检查灵敏度,它能检测单头二点黑尾叶蝉(Nephotettixvirescens)体内的水稻东格鲁杆状病毒(PTBV),二点黑尾叶蝉是PTBV的半持久性传播介体,而用ELISA检测是不成功的,为了评价水稻品种对RTBV的抗性,在UtriMerahUtriRaj  相似文献   

3.
采用网箱集团接种结合玻管定苗定虫接种技术,测定比较了中菲栽培稻的81个品种和野生稻的3个种,对两国水稻东格鲁病和水稻草状矮化病的病原病毒及其介体的抗性,筛选出了能同时抗水稻东格鲁球状病毒(RTSV)、水稻东格鲁杆状病毒(RTBV)和水稻草状矮化状病毒(RGSV)的3个株系以上的多抗性抗源─中山红无名种、Oryzanivara和O.officinalis,高抗这些病毒两个株系以上的多抗性品种─汕优桂33、金早6号、HB437、Pankhari203、IR28、IR58和赤块矮选.高抗RTSV、RTBV介体黑尾叶蝉的品种─IR28、GamPai3012-15和Pankhari203,高抗RGSV介体褐飞虱的品种─IR28和IR64.  相似文献   

4.
水稻矮缩病毒的检测和介体传毒能力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速从水稻叶片和单头介体昆虫中检测水稻矮缩病毒的斑点分子杂交。与10%SDS-PAGE检测方法相比,不仅敏感、快速、简单,可以检测田间批量样品,用于病害流行研究和测报,而且可以用于介体叶蝉传毒能力的分析。研究表明:用本地黑尾叶蝉分别接种RDV本地分离物和云南分离物,斑点杂交显示介体带毒率相似,分别为84%、75%,但生物学接种结果差异相当大,分别为28.1%、3.8%,另外斑点杂交显示云南病区的黑尾叶蝉带毒率为88%,说明介体叶蝉的传毒能力具有地域性,介体叶蝉带毒率与传毒能力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5.
水稻东格鲁病(球状病毒)在我国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东格鲁病(Rice tungro)是六十年代初在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被首次发现的一种水稻病毒病,我国过去未曾有发生的报道。1979年作者在湘南和闽南的稻田中查到一种黄化型病株,经研究证实,其病状、传播途径、介体种类、传毒特性和病原性状等,均与国外有关东格鲁病的报道基本一致。病害由二点黑尾叶蝉、黑尾叶蝉和电光叶蝉以短暂性或半持久性的方式传播;病毒在介体昆虫内,没有明确的循回期;病害在稻株中的潜育期为11—45天,一般多在20天左右。病原病毒为球状质粒,直径30—35nm。所有这些与国内曾经流行的水稻黄叶病(黄矮病)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6.
采用网箱集团接结合玻管定苗定虫的接种技术,测定比较了中菲栽培稻的81个品种和野生稻的3个种,对两国水稻东格鲁病和水稻草状矮化病的病原病毒及其介体的抗性,筛选出了同时抗水稻东格鲁球状病毒(RTSV),水稻东格鲁杆状病毒(RTBV)和水稻草状矮化状病毒(RGSV)的3上株系以上的多抗性抗源-中山红无名种,Oryzanivara和O.officinalis,高抗这些病毒两个株系以上的多抗性品种─汕优桂3  相似文献   

7.
一、常见的几种水稻病害的防治 (一)稻矮缩病 稻苗上的一种病毒病害,病原物是植物呼肠孤病毒组的稻矮缩病毒.病毒呈粒体球状.传毒介体有黑尾叶蝉、电光叶蝉和大斑黑尾叶蝉等,循回期14至20天.  相似文献   

8.
【目的】水稻普通矮缩病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病害,对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 RDV)是该病害的病原物,主要依赖黑尾叶蝉经卵以持久增殖方式传播。探明水稻矮缩病毒对介体昆虫 黑尾叶蝉的影响,可为黑尾叶蝉的种群治理和水稻普通矮缩病的可持续控制提供依据。【方法】设置健康与感病 2 个水稻处理,在室内 27 ℃条件下,观测黑尾叶蝉的生长发育、种群增长情况,组建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介体 昆虫黑尾叶蝉在感染水稻矮缩病毒的水稻上取食后,若虫期存活率、成虫鲜重无显著差异,雌成虫寿命和产卵量略 有延长 / 增加,但雌雄虫若虫发育历期和雄成虫寿命显著缩短,种群数量显著增多,5 个生命表参数中净生殖率显著 提高。【结论】感染水稻矮缩病毒的水稻对介体黑尾叶蝉存在有利的间接影响,水稻矮缩病毒有利于黑尾叶蝉种群 的增长。  相似文献   

9.
福建水稻东格鲁病发生和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1979~1982年福建水稻东格鲁病发生、传播、流行和防治的研究结果。田间调查和人工接种表明:此病主要发生于我省晚季稻田;病田产量一般损失3~7成,甚至完全绝收;病害可由黑尾叶蝉、二点黑尾叶蝉和电光叶蝉传播,但以二点黑尾叶蝉的传病力最强。介体昆虫的传病能力,与其饲毒和接种取食时间长短及温度高低有关,而与昆虫产地关系不大。病害流行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1)6~7月份的介体昆虫数量及其带毒虫比率;(2)晚季水稻播种、插秧时间的迟早;(3)感病品种的栽植面积。采用压缩感病品种,改种、扩种抗病品种;调整播种插秧时间,避过最感病的苗期和返青分蘖期的介体昆虫迁飞高峰,以及关键时间铲除田间杂草,扑灭介体昆虫等几项综合防治措施,可在大面积范围内有效控制病害的流行。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水稻普通矮缩病(简称普矮病)在我县及周边地区零星发生,有的连片上千亩暴发成灾。水稻普通矮缩病由病毒RDV寄生引起,传播媒介主要是黑尾叶蝉,电光叶蝉和大斑黑尾叶蝉也能传播,其传毒特征:黑尾叶蝉在病株上吸食1天以上,多数虫子可带毒,在气温27—30℃时循回期一般8—9天左右。在健株上吸食数分钟至1小时就可以传毒,受害稻株的潜育期在气温28℃左右时,一般9—12天;溫度高,稻苗小,潜育期缩短。带毒黑尾叶蝉可经卵将病毒传给后代。病毒在黑尾叶蝉虫体內越冬,翌年4月黑尾叶蝉若虫羽  相似文献   

11.
由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侵染所致的水稻普通矮缩病是我国水稻上主要的病毒病之一,广泛分布于我国水稻种植区。研究了一种快速简捷的检测水稻和传播介体中RDV的方法,整个检测过程仅需20min。利用无菌水(100μl)研磨RDV侵染后的水稻病叶(10mg)和带毒传播介体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10mg),取上清液进行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可稳定地检测到5条特异性电泳条带,大小在1000~5000bp,而在健康水稻叶片和无毒叶蝉水提物中检测不到任何电泳条带的存在。该方法可方便快速地检测到水稻和叶蝉中RDV的存在,避免了常规血清学检测和分子检测(RT-PCR和Western-blot)等方法的昂贵试剂和繁琐的操作步骤。  相似文献   

12.
每天光照16和24小时,对黑尾叶蝉若虫的发育和羽化有良好的效应。但在每天光照0~24小时的五个处理中,叶蝉的雌雄性比的雌成虫的产卵量与寿命没有显著差异。每天光照12小时,可明显缩短卵的孵化时间,提高孵化率。黑尾叶蝉若虫经每天光照0、4、12、16和24小时处理后羽化的成虫,其传播水稻东格鲁病毒的百分率分别为15.8%、30.0%、29.0%、21.4%和25.3%;传毒持续期为4.0、3.1、2.1和1.5天。对黑尾叶蝉卵期经上述五种不同光照处理后孵化的若虫,其传毒率分别为5%,20%,21.7%、6.7%和8.3%,传毒持续期为3.5、2.3、2.1、1.9和2.0天。在室内自然变温下,黑尾叶蝉的食料以针叶期稻苗最佳,三叶期和分蘖期稻苗均不如前者。各期稻苗饲养的虫子,其传毒力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根据1964-1966年间的调查研究结果,水稻黄矮病毒只能侵染水稻,不能通过病稻的种子传给后代,用病叶汁液磨擦法不能传病,病株“恢复”后其体内仍保持有病毒。晚稻病株“再生稻”存活越冬后,其体内亦保持有病毒,所以越冬病株再生稻是本病在广东的一个初侵染源,但其重要性还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此病毒的媒介昆虫为大斑黑尾叶蝉和二点黑尾叶蝉(黑尾叶蝉当时无发现)。大斑黑尾叶蝉的最短获毒饲育期少于5分钟,循回期一般为11天左右,最短为4~5天,最长为27天。保毒虫能继续传毒至死。但在开始传毒1~2天后,有些个体有一天(个别二天)的间歇传毒现象。大斑黑尾叶蝉最短传毒饲育期少于3分钟。此病毒不能通过带毒叶蝉所产的卵而传给若虫。孵化后立即在病株上取食的若虫,在第二令以后就能传毒。若虫的传毒能力与成虫差异不大,其循回期似比成虫的稍短。由于媒介叶蝉在广东的冬季还可发生1~2代,不能以带毒若虫或成虫越过整个冬季,所以在广东的媒介叶蝉不成为本病的初侵染源,因而广东早稻往往发病较迟较少。1966年曾在广州华南农学院农场(1955年晚稻发病较多)进行大田带毒虫率调查,从2月至5月上旬没有发现任何带毒叶蝉。从5月13日开始才发现少数带毒虫,这进一步证明了广东当地越冬后的媒介叶蝉是不带黄矮病毒的。因此  相似文献   

14.
由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侵染所致的水稻普通矮缩病是我国水稻上主要的病毒病之一,广泛分布于我国水稻种植区。研究了一种快速简捷的检测水稻和传播介体中RDV的方法,整个检测过程仅需20 min。利用无菌水(100μl)研磨RDV侵染后的水稻病叶(10 mg)和带毒传播介体黑尾叶蝉(Nephotettixcincticeps)(10 mg),取上清液进行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可稳定地检测到5条特异性电泳条带,大小在1 000 ~5 000 bp,而在健康水稻叶片和无毒叶蝉水提物中检测不到任何电泳条带的存在。为了进一步验证结果的可靠性,再利用RT-PCR对上述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其水提物存在电泳条带的RDV病叶和带毒N. cincticps中均检测到RDVS8片段中1 375 bp的核酸片段,而在阴性对照中均未检测到RDV的存在。该方法可方便快速地检测到水稻和叶蝉中RDV的存在,避免了常规血清学检测和分子检测(RT-PCR和Western-blot)等方法的昂贵试剂和繁琐的操作步骤。  相似文献   

15.
水稻矮缩病(rice dwarf disease)的病原物为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RDV由介体黑尾叶蝉以持久增殖型方式传播。该病害1883年在日本被发现,现主要流行于日本、朝鲜、中国等东南亚水稻产区,给水稻等粮食安全带来巨大威胁。本文就该病害的流行分布、病原和介体传毒特性、病毒编码的基因功能、病毒与寄主或介体互作、研究展望等方面作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6.
○水稻黄矮病水稻黄矮病又名黄叶病、暂黄病,是病毒性病害,流行年份一般可使水稻减产20%~30%,甚至失收。本病由黑尾叶蝉、二条黑尾叶蝉和二点黑尾叶蝉传播。水稻从秧苗至始穗期都能感染发病,但以分蘖期最易感病,受害也最重。叶蝉吸食病株毒汁后,可以终  相似文献   

17.
水稻橙叶病自1978年在我国云南发现以来,近年在福建,广东和广西的一些地区亦有发生。研究表明,病害只能由电光叶蝉(Recilia dorsalis)传播;两种黑尾叶蝉和三种飞虱不能传播,汁液摩擦和带病土壤也不传病。病毒在电光叶蝉体内属增殖型。病株超薄切片在电镜下见到类似病毒的球状颗粒,直径约15nm,病害对四环素不敏感,因此认为我国水稻橙叶病的病原似应是病毒,而非类菌原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制备用于检测水稻黄矮病毒(RYSV)的多克隆抗体,为水稻和黑尾叶蝉上的病毒诊断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利用两种不同来源的RYSV抗原免疫家兔,一种是从受感染的水稻病叶组织纯化获得RYSV病毒粒子;另一种是从越南RYSV分离株克隆出完整N蛋白编码基因,然后将其连接至pET-28a载体上,在大肠杆菌Rosetta(DE3)菌株中进行诱导表达获得N蛋白抗原.其中,N蛋白抗原又以两种形式(洗脱纯化N蛋白和N蛋白条带聚丙烯酰胺切片匀浆)对家兔进行免疫.最后,采用PTA-ELISA分析评估家兔抗体血清(多克隆抗体)对水稻叶片和黑尾叶蝉RYSV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分离自越南RYSV分离株的N基因由1542个核苷酸组成,与来自我国和日本RYS分离株N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其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1%和97.9%,对应的推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3.4%和99.4%.以RYSV病毒粒子、洗脱纯化N蛋白和N蛋白条带聚丙烯酰胺切片匀浆3种抗原免疫家兔获得的多克隆抗体均能有效检测出水稻植株中的RYSV,其中,感病植株的OD405分别为1.449、2.337和1.649,健康植株的OD405分别为0.375、0.294和0.283.PTA-ELISA检测结果表明,获得的多克隆抗体能从单个带病毒黑尾叶蝉中检测出RYSV,且该结论在RT-PCR检测中得到进一步验证.[结论]制备获得的多克隆抗体对RYSV具有较高特异性和敏感性,可用于水稻和黑尾叶蝉上的病毒诊断,同时表明以含有病毒植物蛋白的聚丙烯酰胺切片直接注射免疫模型动物制备多克隆抗体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制备效价高且特异性强的黑尾叶蝉RNAi途径关键蛋白Argonaute 2(AGO2)多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AGO2蛋白在叶蝉RNAi免疫途径中的调控功能及作用机制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通过RT-PCR从黑尾叶蝉基因组扩增出AGO2基因的功能片段,与原核表达质粒pET-28a重组构建重组质粒,然后转化大肠杆菌BL21感受态细胞进行诱导表达;以纯化的AGO2融合蛋白免疫雄性新西兰大白兔获得高效价的多克隆抗体,并以多克隆抗体为一抗,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AGO2蛋白在健康和带毒黑尾叶蝉中的表达情况.[结果]RT-PCR扩增获得的黑尾叶蝉AGO2基因片段为1635 bp,构建的pET-AGO2重组质粒能在BL21感受态细胞中成功表达出AGO2融合蛋白,其最适表达条件:温度28℃,IPTG浓度0.5 mmol/L,诱导时间5 h,摇床转速220 r/min.以纯化AGO2融合蛋白免疫雄性新西兰大白兔获得的多克隆抗体效价为1:106,抗体浓度约350μg/mL.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AGO2蛋白在健康和水稻矮缩病毒(RDV)感染黑尾叶蝉中均有表达,但与健康黑尾叶蝉相比,AGO2蛋白在RDV感染黑尾叶蝉中的表达水平更高,即RDV侵染能提高AGO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制备获得的黑尾叶蝉RNAi途径关键蛋白AGO2多克隆抗体具有高纯度和高效价,且特异性强,可用于检测AGO2蛋白在病毒感染黑尾叶蝉中的表达水平,进而揭示AGO2蛋白在介体昆虫RNAi途径中的功能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防治黑尾叶蝉的有效药剂,特进行了8种杀虫剂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0%醚菊酯悬浮剂、40%丙溴·敌百虫乳油、20%哒嗪硫磷乳油对黑尾叶蝉速效性好,持效期长,防治效果达95%以上,对水稻生长安全,是防治黑尾叶蝉的理想杀虫剂,使用剂量分别为40、80、100mL/667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