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年来,水稻普通矮缩病(简称普矮病)在我县及周边地区零星发生,有的连片上千亩暴发成灾。水稻普通矮缩病由病毒RDV寄生引起,传播媒介主要是黑尾叶蝉,电光叶蝉和大斑黑尾叶蝉也能传播,其传毒特征:黑尾叶蝉在病株上吸食1天以上,多数虫子可带毒,在气温27—30℃时循回期一般8—9天左右。在健株上吸食数分钟至1小时就可以传毒,受害稻株的潜育期在气温28℃左右时,一般9—12天;溫度高,稻苗小,潜育期缩短。带毒黑尾叶蝉可经卵将病毒传给后代。病毒在黑尾叶蝉虫体內越冬,翌年4月黑尾叶蝉若虫羽  相似文献   

2.
根据1964-1966年间的调查研究结果,水稻黄矮病毒只能侵染水稻,不能通过病稻的种子传给后代,用病叶汁液磨擦法不能传病,病株“恢复”后其体内仍保持有病毒。晚稻病株“再生稻”存活越冬后,其体内亦保持有病毒,所以越冬病株再生稻是本病在广东的一个初侵染源,但其重要性还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此病毒的媒介昆虫为大斑黑尾叶蝉和二点黑尾叶蝉(黑尾叶蝉当时无发现)。大斑黑尾叶蝉的最短获毒饲育期少于5分钟,循回期一般为11天左右,最短为4~5天,最长为27天。保毒虫能继续传毒至死。但在开始传毒1~2天后,有些个体有一天(个别二天)的间歇传毒现象。大斑黑尾叶蝉最短传毒饲育期少于3分钟。此病毒不能通过带毒叶蝉所产的卵而传给若虫。孵化后立即在病株上取食的若虫,在第二令以后就能传毒。若虫的传毒能力与成虫差异不大,其循回期似比成虫的稍短。由于媒介叶蝉在广东的冬季还可发生1~2代,不能以带毒若虫或成虫越过整个冬季,所以在广东的媒介叶蝉不成为本病的初侵染源,因而广东早稻往往发病较迟较少。1966年曾在广州华南农学院农场(1955年晚稻发病较多)进行大田带毒虫率调查,从2月至5月上旬没有发现任何带毒叶蝉。从5月13日开始才发现少数带毒虫,这进一步证明了广东当地越冬后的媒介叶蝉是不带黄矮病毒的。因此  相似文献   

3.
一、常见的几种水稻病害的防治 (一)稻矮缩病 稻苗上的一种病毒病害,病原物是植物呼肠孤病毒组的稻矮缩病毒.病毒呈粒体球状.传毒介体有黑尾叶蝉、电光叶蝉和大斑黑尾叶蝉等,循回期14至20天.  相似文献   

4.
【目的】水稻普通矮缩病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病害,对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 RDV)是该病害的病原物,主要依赖黑尾叶蝉经卵以持久增殖方式传播。探明水稻矮缩病毒对介体昆虫 黑尾叶蝉的影响,可为黑尾叶蝉的种群治理和水稻普通矮缩病的可持续控制提供依据。【方法】设置健康与感病 2 个水稻处理,在室内 27 ℃条件下,观测黑尾叶蝉的生长发育、种群增长情况,组建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介体 昆虫黑尾叶蝉在感染水稻矮缩病毒的水稻上取食后,若虫期存活率、成虫鲜重无显著差异,雌成虫寿命和产卵量略 有延长 / 增加,但雌雄虫若虫发育历期和雄成虫寿命显著缩短,种群数量显著增多,5 个生命表参数中净生殖率显著 提高。【结论】感染水稻矮缩病毒的水稻对介体黑尾叶蝉存在有利的间接影响,水稻矮缩病毒有利于黑尾叶蝉种群 的增长。  相似文献   

5.
柳沫蝉Aphrophora costalis Matsumura属同翅目,沫蝉科。该虫1年发生1代,以卵在枝条上或枝条内越冬,翌年5月孵化,若虫5月下旬6月中旬为危害期,成虫6月中下旬羽化。若虫初期40%氧化乐果10倍液涂干,成虫期喷洒3%高效氯氢菊酯800倍液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悬铃木方翅网蝽发育历期和成虫寿命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Say)卵和若虫的发育历期以及成虫寿命.结果显示,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卵孵化都集中在产卵后的第7~11天,平均发育历期9.34d,平均孵化率89.14%:若虫羽化集中在孵化后的第8~14天,平均发育历期10.23 d,平均羽化率66.90%;成虫寿命在30~65 d之间.  相似文献   

7.
谷子坐茬是武威地区近年来新蔓延起来的一种病害。经测定,此病害由灰飞虱传播。蚜虫、叶蝉不传,种子、土壤、磨擦接种亦不传。在20—25℃时,病害潜育期最短5天,一般6—7天;巡回期最短8天,最长16天;得毒时间最短2小时;致毒时间最短4小时;若虫得毒后可终身带毒;在测定的800多粒卵中未发现有带毒的;雌雄虫传毒能力相近;成虫传毒能力高于若虫。  相似文献   

8.
通过2017~2018年对贵州省余庆县茶树黑刺粉虱发生情况调查结果表明:余庆县茶园黑刺粉虱1年发生3代,以若虫越冬;越冬代成虫始见期4月上旬、发生期4月上旬~5月上旬;第1代发生期在4月上旬~7月上旬,卵孵化高峰期5月上旬~中旬,成虫羽化高峰期在6月下旬~7月上旬;第2代发生期在6月中旬~10月上旬,卵孵化高峰期7月上旬末~中旬,成虫羽化高峰期在9月上旬;第3代发生期8月下旬~翌年5月上旬。4~9月温度影响第1代、第2代的生长发育,导致成虫羽化高峰期年度间存在差异。其防治策略为:以冬季清园和黄板诱杀成虫为基础,抓住成虫羽化高峰期和卵孵化高峰期及时施药防治。  相似文献   

9.
水稻矮缩病毒的检测和介体传毒能力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速从水稻叶片和单头介体昆虫中检测水稻矮缩病毒的斑点分子杂交。与10%SDS-PAGE检测方法相比,不仅敏感、快速、简单,可以检测田间批量样品,用于病害流行研究和测报,而且可以用于介体叶蝉传毒能力的分析。研究表明:用本地黑尾叶蝉分别接种RDV本地分离物和云南分离物,斑点杂交显示介体带毒率相似,分别为84%、75%,但生物学接种结果差异相当大,分别为28.1%、3.8%,另外斑点杂交显示云南病区的黑尾叶蝉带毒率为88%,说明介体叶蝉的传毒能力具有地域性,介体叶蝉带毒率与传毒能力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0.
褐双距螯蜂Gonatopus rufoniger Olmi在山东商河、平阴寄生宽槽胫叶蝉Drabescus ogumae Matsumura和凹缘菱纹叶蝉Hishimonus sellatus (Uhler)若虫及成虫,具有捕食和寄生的双重控制能力.本文首次记述了其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生活习性等.在山东商河1年至少发生2代,以幼虫在茧内越冬.5月下旬至9月上旬均可见成虫,8月下旬幼虫开始在茧内越冬.成虫产卵于寄主若虫腹部各节侧面的节间膜上.第1代卵历期平均45.7h,幼虫孵化至脱囊平均历时129 h,自卵被产下至脱囊平均历时151.5 h,幼虫脱囊至羽化21.1 d,蛹期平均12.3 d.  相似文献   

11.
中抗褐稻虱稻种抗性鉴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改良苗期群体筛选法,可将对褐稻虱具中抗水平的栽培稻和野生稻与感虫稻种区分开来。但如接虫量过大,则中抗稻种会被评为感虫。此外,当采用植株损害系数评价耐害性时,可用植株生长速率来代替原公式中的植株干物质比率。本法可提高工效,并且不会伤害植株,有利于抗虫品种的后代选育。  相似文献   

12.
日本龟蜡蚧Ceroplas japonicus Green在山西一年一代,以受精成虫在枝条上越冬。5、6月份为卵期,平均每雌虫产卵量1286粒,6月下旬开始孵化,孵化期45天左右。夏季若虫在叶部为害,秋末雄成虫羽化,交配后死亡。雌成虫迁移回枝越冬。结合此虫体面泌蜡性质,研制合成了防治该虫的特效药剂——蜡蚧灵。连续几年(1986—1990)冬季和夏季在林间防治,均取得良好效果。虫口可降低90%以上,并提出了不同时期应用蜡蚧灵的适宜浓度和防治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昆虫生命表方法研究三化螟的发生量预测及其致量控制问题,试验在广东省海陵岛进行,当地的主要为害世代为第二世代,根据这个特点,以当代实际卵量与前一世代的顶期卵量的比率,即有效卵量概率,作为连续世代的连接点,组建自越冬幼虫至第二世代的连续生命表,应用排除作用控制指致评价重要因子和分析关健因子的作用,试验结果说明,越冬后幼虫至蛹的死亡,特别是第一世代有效卵量概率对第二世代数量的影响甚大;第一世代幼虫侵入后至第二世代期间,自然种群的发展过程比较稳定,根据第一世代卵量估计第二世代的数量有可能获得较好的顶测结果。  相似文献   

14.
作者于1974、1982和1983年三个冬季,在福州、闽侯、沙县、宁德、霞浦等地,进行田间白背飞虱越冬调查,得知福建省1月份均温8~10℃左右的地区,白背飞虱以卵越冬。初冬田间可见成虫和个别老龄若虫活动,成虫于12月中旬之前,在再生稻和杂草寄主上产卵,然后成虫逐渐死亡,终见于1月中旬。越冬卵发育缓慢,早春孵化,是第二年田间白背飞虱的初次虫源。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田间调查资料,用7种检验分布型的方法进行检定,得出苹果黄色叶螨的分布型呈聚集分布。聚集程度是卵>若螨>成螨。成、若螨是以松散个体群存在,卵是以紧密个体群存在。以各虫态平均密度横向看,中部显著高于其它方位。从纵向看,各方位都显示出若螨>卵>成螨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紫薇绒蚧(Eriococous lagerstroemiae Kuwana)寄生于千屈菜科(Lythraceae)的紫薇(Lager-stroenia indica Linnaeus)和石榴科(Punicaceae)的石榴(Punica granatum Linnaeus),在我国南、北方都有分布,东半部发生比较普遍而严重,因其为害而造成紫薇的死亡在公园、庭院中并不鲜见,是这两种观賞植物的最重要害虫。据1980~1983年在山东泰安观察,此种蚧每年发生2代,10月中、下旬以第二代的二龄若虫在寄主枝条表而越冬。越冬若虫体暗红色,体背被薄蜡粉层,体緣周围有蜡丝,越冬死亡率为66%。次年3月中旬越冬若虫开始发育,体色转鲜艳,4月上旬转移一次場所,随之雌雄分化,4月末越冬代成虫即出现。雄性成虫存活时间短,未能观察到雌雄交配过程。5月末6月初雌成虫性成熟并产卵,卵产于植绒伪介壳内的虫体后方。6月下旬,第一代若虫孵化并沿寄主枝条的纵裂縫处固定为害。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出现第二代若虫,以該代的二龄若虫越冬。  相似文献   

17.
CO2气调对两种储粮害虫致死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谷蠹(Rhyzopertha dominica)成虫和杂拟谷盗(Tribolium con fusum)卵、幼虫、蛹及成虫对35%CO_2、11%O_2,35%CO_2、21%O_2,75%CO_2、11%O_2及75%CO_2、21%O_2 4种气调环境都很敏感,但35%CO_2对杂拟谷盗成虫致死率不高。杂拟谷盗卵、幼虫、蛹及成虫对高CO_2(75%)气调环境的敏感顺序为:卵>幼虫>蛹>成虫。  相似文献   

18.
通过研究γ射线辐照处理对朱砂叶螨生长发育的影响,为朱砂叶螨的γ射线辐照检疫处理提供依据。以95~1 650 Gyγ不同剂量辐照朱砂叶螨的卵、若螨、雌成螨,发现γ射线辐照处理在3 d内不能直接杀死若螨和雌成螨,但能影响叶螨的生长发育。330 Gyγ射线辐照处理若螨和成螨,产的卵不能孵化,330 Gyγ射线辐照朱砂叶螨卵,卵不能孵化。试验结果表明,330 Gyγ射线辐照朱砂叶螨能使其完全不育,阻断其繁衍进程,330 Gy可以作为朱砂叶螨的辐照检疫处理的最低剂量。  相似文献   

19.
采用培养液pH自动调节装置,研究水稻、黄瓜11个品种,在低pH条件下,幼苗生育及无机态氮的同化。结果表明:不同处理6个水稻品种的干物质增长量比较接近;5个黄瓜品种对pH较为敏感;水稻、黄瓜对NH_4-N的吸收速率比较稳定。pH3.8处理水稻对NH_4-N的吸收速度约占pH6.0的1/2;黄瓜对NO_3-N的吸收易受pH的影响。水稻Rieciasominon品种体内可溶性~(15)N含量占吸收~(15)N总量的百分比顺序为:AL[pH3.8(~(15)NH_4)_2SO_4]>NL[pH3.8Na~(15)NO_3]>AH[pH6.0(~(15)NH_4)_2SO_4]>NH[pH6.0Na~(15)NO_3];黄瓜幸风品种为:AH>AL>NH>NL。  相似文献   

20.
福建水稻东格鲁病发生和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1979~1982年福建水稻东格鲁病发生、传播、流行和防治的研究结果。田间调查和人工接种表明:此病主要发生于我省晚季稻田;病田产量一般损失3~7成,甚至完全绝收;病害可由黑尾叶蝉、二点黑尾叶蝉和电光叶蝉传播,但以二点黑尾叶蝉的传病力最强。介体昆虫的传病能力,与其饲毒和接种取食时间长短及温度高低有关,而与昆虫产地关系不大。病害流行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1)6~7月份的介体昆虫数量及其带毒虫比率;(2)晚季水稻播种、插秧时间的迟早;(3)感病品种的栽植面积。采用压缩感病品种,改种、扩种抗病品种;调整播种插秧时间,避过最感病的苗期和返青分蘖期的介体昆虫迁飞高峰,以及关键时间铲除田间杂草,扑灭介体昆虫等几项综合防治措施,可在大面积范围内有效控制病害的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