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961—1963年作者在五河县对麦蜘蛛的生活史、为害习性和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当地麦蜘蛛主要有两种:一是麦园蜘蛛(Penthal SP.),一是麦长腿蜘蛛(Petrobia Latens)。麦园蜘蛛一年发生二至三代,以成虫越冬。翌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开始为害,并产卵繁殖。3月下旬至4月中旬为害最重。4月中旬以后成虫密度漸減。5月以后田间已見不到成虫,而以卵于土中或麦根及其他复盖物中越夏。10月麦播后,卵又孵化,11月中旬田间虫口密度較大,至12月中旬大部份开始以成虫越冬。麦长腿蜘蛛一年发生三至四  相似文献   

2.
宁乡县白背飞虱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虫情测报灯和田间虫情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分析了2008~2010年宁乡县回龙铺镇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动态.结果表明:2008至2010年白背飞虱灾情有逐年增强趋势;早稻田间白背飞虱若虫、成虫数量呈“翘尾型”,晚稻向背飞虱田间若虫数量呈“昂首型”,成虫呈现“首尾双峰型”;全年白背飞虱种群数量高峰主要集中在早稻灌浆期-乳熟期和晚稻拔节期-孕穗期以及蜡熟期.  相似文献   

3.
欧洲方喙象甲发生规律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欧洲方喙象甲(Cleonus piger Scopovi),经研究,该虫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一年发生两代:5月中旬越冬代蛹羽化为成虫,6月上旬成虫产下第一代卵,6月下旬卵孵化为幼虫,7月上旬幼虫化蛹,8月下旬田间可见第一代成虫,9月上旬见卵,北二代幼虫始见于9月中旬,10月上旬开始化蛹,以第二代蛹在菊科植物根部越冬。幼虫为害甜叶菊等菊科植物,严重时可减产25%。  相似文献   

4.
草履蚧是广玉兰树重要害虫,在上海地区1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越冬代卵1月下旬至3月上旬孵化,第1代成虫4月下旬羽化,越冬代卵6月中下旬陆续越冬。选用40%速扑杀、48%乐斯本、10%吡虫啉、40%氧化乐果、2.5%敌杀死10d后对草履蚧防治效果均达87.65%以上。  相似文献   

5.
对沈阳地区梨象甲(Rhynchites foveipennis Fairmaire)在田间的发生规律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沈阳地区,梨象甲绝大多数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极少数个体两年1代,以幼虫越冬,越冬成虫4月末开始出土,5月中旬达盛期。成虫翌日出土量与降水呈正相关,出土始期决定于4月下旬的降雨时间。与献结果一致。卵发生始期为6月上旬,盛期为6月中旬-7月中旬,幼虫脱果盛期在7月末-8月上旬,化蛹始期为8月初,盛期为9月上旬-9月中旬。其中卵发生期,幼虫脱果时间及化蛹时期在沈阳地区为首次研究。  相似文献   

6.
侧柏毒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国朋 《安徽农学通报》2006,12(7):139-139,107
侧柏毒蛾(Parocneria furvaLeech),在黄山市每年发生3代,以卵越冬。第二年2月下旬越冬卵开始孵化,5月上、中旬幼虫老熟化蛹。5月下旬、6月上旬成虫羽化,第一代成虫7月下旬出现,第二代成虫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出现,交尾产卵,以卵越冬。此虫大发生时,一株树上有虫千头,常造成很大灾害。防治此虫的关键,在于做好虫情测报,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对越冬代幼虫施防治,即可解除以后各代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水稻品种抗虫性对白背飞虱种群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白背飞虱实验种群及自然种群生命表数据的基础上,应用状态空间分析法,研究水稻品种抗虫性对白背飞虱种群的控制作用.实验种群的研究表明,白背飞虱在不同品种上的产卵过程均有差异,且其产卵量高于田间实际卵量,这是由于天敌引起白背飞虱成虫非正常死亡与其逐日产卵概率的联合作用.以田间品种为标准品种,把水稻品种抗虫性对白背飞虱存活率、发育历期、生殖力的影响转化成控制指数,进而预测不同品种上白背飞虱的种群动态,给予水稻品种抗虫性对白背飞虱种群的控制作用比较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凹缘菱纹叶蝉是桑树黄花型萎缩病的传毒介体。在陕南安康地区凹缘菱纹叶蝉年发生3~4代,以卵和成虫越冬。逐代标记饲养发现:9月中旬前羽化成虫以卵越冬,约占越冬种群的72.8%;9月中旬后羽化成虫未及补充营养以成虫在柑橘、柏树上越冬,占越冬数量的27.2%。每年7~8月在泡桐和枣树上可捕获危害成虫,联防联治时应兼顾对这些植原体病害寄主的防治。  相似文献   

9.
大青叶蝉(Cicadella viridis L.)在本地区一年2代,以卵在2至3年生幼嫩柳条表皮层下越冬.5月下旬至6月中旬越冬卵陆续孵化出若虫。6月中旬至7月中旬陆续羽化为越冬代成虫。第一代卵多于7月上中旬产生在禾本科作物和杂草的茎秆、叶鞘内.第一代若虫高峰出现在8月中旬左右,第一代成虫多在8月中旬至9月中旬羽化。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成虫则陆续转移到附近的柳树上产卵越冬。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细胸金针虫的饲养方法作了系统的报道.在蛹、成虫和卵的饲养中,成活率均高,方法简便且易于观察;虽然幼虫自相残食和饲养期间遭受微生物侵袭,死亡率偏高,但仍得出预期的饲养结果.经1981—1987年室内饲养和田间观察得知,该虫有世代上的多态现象(Polymorphism),在武威、民勤一带3年1代,亦有2年或4—5年1代者.主要以幼虫越冬,幼虫期平均958.5天,蛹期平均15天,当代成虫寿命30—68天,少数越冬成虫270天左右,卵期平均14天.  相似文献   

11.
稻秆潜蝇在重庆市巳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该虫在重庆地区1年发生3代,以第3代幼虫越冬。越冬代.幼虫在3月下旬化蛹,4月中旬至下旬为第1代成虫期,5月上旬为产卵期。5月上旬至6月上旬为第1代幼虫期,6月上旬至下旬为蛹期。第2代成虫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中旬,7月上、中旬为产卵期,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幼虫期,8月上旬至下旬为蛹期。第3代成虫期为9月上旬至下旬,并迁至越冬寄主上产卵,10月初至11月底孵化为幼虫进入越冬期。成虫羽化后1—2h即可交配,但多数于羽化后1—3d才交配。更尾后越冬代于4—9d,第2代于3—7d后产卵,一般1叶仅产1卵,偶有数粒。单雌产卵量2—81粒不等。成虫寿命为20d左右。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昆虫生命表方法研究三化螟的发生量预测及其致量控制问题,试验在广东省海陵岛进行,当地的主要为害世代为第二世代,根据这个特点,以当代实际卵量与前一世代的顶期卵量的比率,即有效卵量概率,作为连续世代的连接点,组建自越冬幼虫至第二世代的连续生命表,应用排除作用控制指致评价重要因子和分析关健因子的作用,试验结果说明,越冬后幼虫至蛹的死亡,特别是第一世代有效卵量概率对第二世代数量的影响甚大;第一世代幼虫侵入后至第二世代期间,自然种群的发展过程比较稳定,根据第一世代卵量估计第二世代的数量有可能获得较好的顶测结果。  相似文献   

13.
“九五”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初步明确了影响白背飞虱、稻瘟病、白叶枯病、稻螟等大发生的关键因子。研制出以神经网络、地统计、轨迹分析等方法与GIS相结合的水稻重要病虫害中长期预警系统,1997年在部分区域进行褐飞虱、白背飞虱、白叶枯病等病虫害发生实况试报,结果与实际相符。监测出国内主要稻区褐飞虱、稻瘟病菌、白叶枯病菌的种型动态,明确了褐飞虱生物型的变异规律:致害力在抗性品种上由弱变强,在感虫品种上由强变弱。评价、筛选出抗稻瘟病品种48个,抗源208份,抗白叶枯病品种3个,抗源33份;抗褐飞虱品种7个,抗源69份和抗白背飞虱品种2个,抗稻瘿蚊品种1个。研制出水稻种衣剂、B-916微生物制剂、“健秧宝”种子处理剂等高效低毒,实用性强的新药剂,并已在实验区大面积示范推广。研究了稻田生态中重要天敌的控害作用和中性昆虫的主要种类,并提出了保护利用天敌的措施;修订褐飞虱防治指标2项,初步制定出区域性病虫害综防集成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4.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灰飞虱和白背飞虱等传播的病毒性病害,给水稻生产带来严重危害。通过提取水稻黑条矮缩病毒dsRNA发现,感病植株的dsRNA凝胶电泳存在8条带,而健康植株是空白结果,与报道的玉米粗缩病毒结果相同。根据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基因组序列的信息,在其S1和S10片段分别设计合成两对引物,对感染病毒植株和健康植株进行扩增,可在感病植株中分别扩增出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基因组特有的条带,而在健康植株中未能扩增出条带。利用此种方法可以建立水稻黑条矮缩病检测体系,对水稻黑条矮缩病进行早期检测和预报。  相似文献   

15.
1984年晚季在水稻田内系统调查白背飞虱,褐飞虱,黑尾叶蝉在稗草和水稻上的着卵量及其卵寄生情况。结果表明:(1)白背飞虱卵晚稻中期数量大,后期数量极少。田间稗草和田埂稗草上产卵量大,其卵量分别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即呈直线负相关,R 分别是-0.826(P<0.05)和-0.779(P<0.05),而且消长趋势较一致(T=0.0003,P>0.1)。(2)褐飞虱卵量消长是中期数量少,后期数量突增,水稻上产卵量更多。但在水稻收割期,则更趋于稗草上产卵,尤其是在田埂稗草上产卵。(3)黑尾叶蝉卵量也是中期数量大,后期数量极少。田间稗草和水稻上产卵量较大,卵量和时间呈函数关系,直线相关系数分别是-0.779(P<0.05)和-0.958(P<0.01)。两直线斜率差异不显著(T=0.013,P>0.1)。(4)稻田稗草有较多的白背飞虱和黑尾叶蝉卵,而且卵平均寄生率很高,分别为48.6%和78.9%;卵出蜂数量也比田埂稗草和水稻高得多。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绿盲蝽越冬卵在鲁西棉区的分布,系统调查了棉田周边林木、杂草及棉花秸秆。结果表明:绿盲蝽越冬卵在鲁西棉区主要分布在棉田周边的林木上,其中杨树是绿盲蝽产越冬卵的主要场所,杨树上越冬卵量占越冬总卵量的90.91%;蚱蝉产卵形成的缝隙是绿盲蝽在杨树上产越冬卵的主要部位,其越冬卵量占杨树上总卵量的69.70%;杨树上越冬卵量与距棉田的距离呈负相关,紧靠棉田、距棉田10、20、50 m处杨树上绿盲蝽越冬卵量分别占杨树上总卵量的42.51%、26.36%、19.77%和11.36%。  相似文献   

17.
同型巴蜗牛在上海地区一年发生1代,以成贝或幼贝越冬。越冬后的成贝在4月上旬开始交配产卵,每头成贝产卵10~56粒,平均约22粒.卵期平均约18天,卵的孵化率为67.80%~69.50%.秋季发生量大于春季.在一平方米范围的桔园内越冬死亡率可达38.43%~90.23%,幼贝的越冬死亡率明显高于成贝.  相似文献   

18.
白背飞虱传播云南烟草丛枝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在烟草丛枝症病害(Tobacco witches’ broom symptom diseases )的媒介昆虫研究中首次发现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成虫(长翅型)能传播该病,并对其传毒特性进行研究发现:3头带毒白背飞虱成虫便可传毒,每烟株上超过15头带毒白背飞虱传毒率达最大,最短获毒时间为5 min,当获毒时间为24 h传毒率达最大,当接种时间达48 h传毒率达最大。由于云南省多数烟区烟田与稻田混杂,在烟田中存在相当数量的白背飞虱。因此,白背飞虱是烟草丛枝症病害的重要传毒介体之一。  相似文献   

19.
灰飞虱不仅直接为害水稻、大小麦,还是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的主要媒介。了解灰飞虱在越冬作物大小麦田的分布特证和合适的抽样技术,可以为春季防治灰飞虱从而控制水稻病毒病的发生流行发挥重要作用。为此笔者进行了麦田灰飞虱种群分布调查,并采用扩散型指标法和Iwao回归法测定了浙江北部大小麦田灰飞虱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麦田灰飞虱成虫、若虫和成若虫田间分布趋于聚集分布,其聚集原因主要是由灰飞虱生物学特性和环境因素引起的。根据空间分布型的参数,建立了理论抽样数模型为n_1=(1172.84/X) 37.46,n_2=(293.21/x) 9.36,n_3=(130.3/x) 4.16,适用于不同虫口密度下的田间抽样。在每样方虫口密度5、10和15头以上时,分别取样70、40和20个样方。研究结果为准确抽样调查和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