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抗水稻矮缩病毒转基因水稻的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是引起水稻矮缩病的病原,造成多种水稻品种的矮化和减产,在我国南方稻区曾暴发流行危害,引起重大的经济损失[1]。为防止水稻矮缩病的再度发生危害,我国北京大学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加强了对RDV的分子遗传进化研究,并从RDV中克隆了全部基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水稻普通矮缩病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病害,对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 RDV)是该病害的病原物,主要依赖黑尾叶蝉经卵以持久增殖方式传播。探明水稻矮缩病毒对介体昆虫 黑尾叶蝉的影响,可为黑尾叶蝉的种群治理和水稻普通矮缩病的可持续控制提供依据。【方法】设置健康与感病 2 个水稻处理,在室内 27 ℃条件下,观测黑尾叶蝉的生长发育、种群增长情况,组建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介体 昆虫黑尾叶蝉在感染水稻矮缩病毒的水稻上取食后,若虫期存活率、成虫鲜重无显著差异,雌成虫寿命和产卵量略 有延长 / 增加,但雌雄虫若虫发育历期和雄成虫寿命显著缩短,种群数量显著增多,5 个生命表参数中净生殖率显著 提高。【结论】感染水稻矮缩病毒的水稻对介体黑尾叶蝉存在有利的间接影响,水稻矮缩病毒有利于黑尾叶蝉种群 的增长。  相似文献   

3.
正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严重的病毒病,该病主要侵染禾本科水稻、小麦、玉米、高粱。其传毒介体主要是白背飞。水稻黑条矮缩病(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disease)是一种由飞虱为主要传毒介体,在我国南方稻区广为发生流行的一种水稻病毒性病害。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流行与灰飞虱种群数量消长及携毒传播相对应。晚稻收获后,灰飞虱成虫转入田边杂草和冬播大小麦危害与越冬,越冬代成虫高峰为3月上中旬,一  相似文献   

4.
中国水稻黑条矮缩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水稻重要的病毒病,对水稻生产造成严重损失。该病由灰飞虱传播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引起。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中国水稻黑条矮缩病病原基因组结构和功能、传毒介体、病害流行以及防治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为中国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综合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由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侵染所致的水稻普通矮缩病是我国水稻上主要的病毒病之一,广泛分布于我国水稻种植区。研究了一种快速简捷的检测水稻和传播介体中RDV的方法,整个检测过程仅需20min。利用无菌水(100μl)研磨RDV侵染后的水稻病叶(10mg)和带毒传播介体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10mg),取上清液进行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可稳定地检测到5条特异性电泳条带,大小在1000~5000bp,而在健康水稻叶片和无毒叶蝉水提物中检测不到任何电泳条带的存在。该方法可方便快速地检测到水稻和叶蝉中RDV的存在,避免了常规血清学检测和分子检测(RT-PCR和Western-blot)等方法的昂贵试剂和繁琐的操作步骤。  相似文献   

6.
对海南岛南部三亚、琼海、陵水等南繁水稻产区市县的病毒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同时根据国内外已报道的10种主要水稻病毒设计特异PCR检测引物,对23个疑似水稻病毒样品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海南南繁区水稻病毒病主要有2种,即由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引起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和由水稻齿叶矮缩病毒(rice ragged stunt virus,RRSV)引起的水稻齿叶矮缩病;经分子检测鉴定了6例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样品和14例水稻齿叶矮缩病样品,检出2个交叉复合感染的样品,2种病样的检出率分别为26.09%和60.87%,其余8种水稻病毒均未检测到。研究结果表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和水稻齿叶矮缩病毒是南繁水稻种植区域需重点防治的病害对象。  相似文献   

7.
玉米粗缩病是严重危害玉米的一种暴发流行性病毒病,由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black-streaked dwarf fijivirus,RBSDV)引起。该病害由昆虫介体灰飞虱传播,在套播地、果园改造地以及果园边、沟边的地块发病较重。本试验旨在明确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对玉米粗缩病的传毒介体—灰飞虱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8.
水稻病毒病,俗称水稻矮缩病。浙江省发生的有灰稻虱(Laodelphax striatella Fallen)传播的黑条矮缩病(Black—streaked dwarf)和条纹叶枯病(Stripe);黑尾叶蝉(Nephatettix cincticep uhler)传播的黄矮病(Yellow stunt)、普通矮缩病(Dwarf)(以下简称普矮病)和黄萎病(Yellow dwarf)。近年以后者发生为害较重。为了摸清  相似文献   

9.
我国水稻病毒病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水稻病毒病在我国早已有之,但真正引起重视,开展全面研究,是从六十年代初华南、西南一些省区水稻黄叶病(Transitory yellowing,即暂黄病,俗称黄矮病)和华东地区水稻黑条矮缩病(Black-streaked dwarf)的流行为起点的。当时有关省区特别是华东地区还以水稻病毒性矮缩病协作组的形式,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取得了  相似文献   

10.
水稻品种对病毒病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水稻品种对黄叶病(RTYV)、矮缩病(RDV)、簇矮病(RBSV)和锯齿叶矮缩病(RRSV)的抗性鉴定研究结果。研究指出,水稻对各种病毒病的抗性依品种不同而有显著差异。从中发现赤块矮3号这一典型晚籼品种表现最好,能兼抗本文提到的四种病毒病。并且认为抗性表现较好的尚有抗黄叶病的691、广二矮5号,抗矮缩病的Tetep、古巴154,抗簇矮病的包胎矮、珍龙13号,抗锯齿叶矮缩病的赤块矮选和三农3号等,可供病区推广使用或作为抗病育种的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11.
由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侵染所致的水稻普通矮缩病是我国水稻上主要的病毒病之一,广泛分布于我国水稻种植区。研究了一种快速简捷的检测水稻和传播介体中RDV的方法,整个检测过程仅需20 min。利用无菌水(100μl)研磨RDV侵染后的水稻病叶(10 mg)和带毒传播介体黑尾叶蝉(Nephotettixcincticeps)(10 mg),取上清液进行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可稳定地检测到5条特异性电泳条带,大小在1 000 ~5 000 bp,而在健康水稻叶片和无毒叶蝉水提物中检测不到任何电泳条带的存在。为了进一步验证结果的可靠性,再利用RT-PCR对上述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其水提物存在电泳条带的RDV病叶和带毒N. cincticps中均检测到RDVS8片段中1 375 bp的核酸片段,而在阴性对照中均未检测到RDV的存在。该方法可方便快速地检测到水稻和叶蝉中RDV的存在,避免了常规血清学检测和分子检测(RT-PCR和Western-blot)等方法的昂贵试剂和繁琐的操作步骤。  相似文献   

12.
以云南中部的昆明市和东北部的曲靖、昭通的水稻产区为重点,对水稻矮缩病毒病(RDV)的发生情况作了初步调查,采集疑似感染水稻矮缩病毒病病株样本,并进行了ELISA检测确认.结果表明:寻甸县和嵩明县的水稻产区中水稻矮缩病毒病发生较普遍,与其相邻的地区和与其有一定距离的滇东北地区也有发生.  相似文献   

13.
应用超薄切片电镜技术比较观察RDV云南和浙江分离株侵染水稻植株的细胞病理。RDV云南分离株侵染的水稻叶片中,充满病毒粒体的细胞呈条带状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侵染和增殖中心,在充满病毒粒体的细胞周围,相邻细胞有不同程度的病变,叶绿体膜系统消失,部分叶绿体中含有病毒颗粒,线粒体残体及细胞质中有分散或聚集的病毒粒体,细胞核中未见病毒粒体,离侵染中心较远的细胞中亚细胞结构较完整;RDV浙江分离株侵染的水稻叶片中,部分细胞充满病毒粒体,无明显的条带状分布,其他细胞病理特征与RDV云南分离株侵染的水稻叶片相似。RDV不同分离株侵染寄主植株的细胞病理特征无显著差异,对其致病性的差异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水稻矮缩病毒基因组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调查发现,云南、福建两地的水稻矮缩病症状存在差异。生物学接种实验排除了水稻品种引起这种差异的可能性。通过10%SDS-PAGE对福建、云南两地的7个水稻矮缩病毒分离物基因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因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主要体现在S2、S3、S11、S124个基因片段上,其中S2、S3片段之间的差异与症状差异有地域上的一致性,推测这4个基因片段中的一个或几个与病毒的致病性相关。  相似文献   

15.
利用RT-PCR的方法从感染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的水稻中克隆该病毒的运动蛋白基因S6和外壳蛋白基因S8,通过Gateway系统进行原核表达,获得表达载体p DEST17-Pns6和p DEST17-P8,将表达载体转化E.coli Rosetta,经IPTG诱导表达后获得分子质量约为59和46 ku含HIS标签的融合蛋白.以诱导表达的目的蛋白为抗原,免疫注射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结果表明,Western blot检测制备的Pns6和P8抗体可特异性检测RDV,间接ELISA测定Pns6和P8抗体的效价均约为6 400倍,并建立了可靠、灵敏、特异的Dot-blot ELISA方法检测RDV.以上研究表明,RDV运动蛋白和外壳蛋白抗体均可应用于该病毒在田间的大规模调查和检测.  相似文献   

16.
16个水稻品种对水稻矮缩病毒抗性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6个水稻品种对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virus,RDV)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对RDV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根据各品种的发病率划分其抗性等级.免疫品种1个,占供试品种的6.25%;中抗品种6个,占37.50%;中感品种3个,占18.75%;高感品种6个,占37.50%.感病品种潜育期较短,为11-15 d左右;抗病品种潜育期较长,为15-20 d左右.水稻品种的发病率与叶蝉带毒率密切相关,相关系数为99.99%.协优46兼具抗虫性和抗病性;宜香2292仅具抗病性;冈优734为免疫品种,是水稻矮缩病抗性育种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17.
水稻矮缩病毒的检测和介体传毒能力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速从水稻叶片和单头介体昆虫中检测水稻矮缩病毒的斑点分子杂交。与10%SDS-PAGE检测方法相比,不仅敏感、快速、简单,可以检测田间批量样品,用于病害流行研究和测报,而且可以用于介体叶蝉传毒能力的分析。研究表明:用本地黑尾叶蝉分别接种RDV本地分离物和云南分离物,斑点杂交显示介体带毒率相似,分别为84%、75%,但生物学接种结果差异相当大,分别为28.1%、3.8%,另外斑点杂交显示云南病区的黑尾叶蝉带毒率为88%,说明介体叶蝉的传毒能力具有地域性,介体叶蝉带毒率与传毒能力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8.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LaodelphaxstriatellusFallen)传播的病毒性病害。近年来,在中国许多水稻种植地区再流行,并成为部分地区水稻生产中的第一大病害。该文对水稻抗条纹叶枯病近年来的流行情况、水稻品种抗性资源筛选、抗性基因的定位和育种利用等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水稻抗条纹叶枯病的育种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以克隆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ts,RDV)基因组片段S11、S12为例,报道一种克隆植物dsRNA病毒基因组的方法.具体过程为:利用T4 RNA连接酶将5′-磷酸、3′-氨基修饰的引物Primer 1连接到RDV病毒基因组第11、12片段dsRNA的3′-OH端,经逆转录、退火、补齐形成全长双链cD-NA,使用单一的互补引物Primer 2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克隆在pMD 18-T载体上,对重组子进行两次限制性内切酶分析,结合序列测定分离鉴定S11、S12.结果表明,这种方法能同时克隆RDV基因片段S11、S12,是一种有效实用的dsRNA病毒基因组克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