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从冷鲜藏羊肉中共分离获得40株腐败菌,其中10株为不动杆菌,经结晶紫染色定量检测发现10株不动杆菌均具有中等或强粘附成膜能力。对1株成膜能力最强的不动杆菌A3的成膜特性进行深入分析,发现该菌在培养3 d时生物膜内菌数最高,随后培养5 d至7 d时菌数无显著(P0. 05)变化。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及胞外多糖质量浓度测定结果表明,该菌形成生物膜的过程中培养1 d到3 d细菌迅速繁殖,培养3 d到5 d,菌体聚集成团,并且此时不可溶性多糖的含量最高,培养7 d时胞外分泌物质减少,生物膜出现解离状态。因此,在藏羊肉加工过程中,针对此菌生物膜抑制的研究可着重关注控制胞外物质的分泌,并且在生物膜未成熟前实施消毒措施,有助于彻底杀灭生物膜内的腐败菌。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新鲜鸭血中的优势腐败菌及其生物膜成膜特性,通过传统分离培养法分离获得59株腐败菌,经16S rRNA序列鉴定发现肠杆菌是其中的优势菌,并且克雷伯氏菌是其中的优势腐败菌。通过结晶紫染色法检测了所分离肠杆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发现1株克雷伯氏菌K6的成膜能力最强。通过分析该菌在不同培养阶段生物膜内的菌数及胞外多糖含量变化,发现该菌在培养3 d和5 d时其生物膜内菌数和胞外多糖含量分别达到最高值,进一步证实了克雷伯氏菌较强的成膜特性。本研究结果表明在鸭血加工过程中应该对克雷伯氏菌进行重点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亚香棒虫草多糖C-10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以亚香棒虫草分离筛选的内生真菌为菌种,液体转化发酵产虫草多糖,经过分离提取得胞内和胞外多糖,并探讨其对3株癌细胞(肺腺癌A549细胞、乳腺癌MCF-7细胞、神经母癌SH-SY5Y细胞)的生长抑制效果。[结果]随着时间和浓度的增大,胞内多糖对癌细胞的抑制率逐渐增大,且差异较为明显,在培养72 h的条件下,BN-H多糖(0.096 6 mg/mL)对肺腺癌A549细胞、乳腺癌MCF-7细胞、神经母癌SH-SY5Y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97%、71%、97%,比其他浓度的胞内外多糖抑制效果更好。[结论]BN-H(0.096 6mg/mL)的亚香棒虫草多糖对肺腺癌、乳腺癌和神经母癌细胞具有极显著抑制作用(P<0.01),具有较强的时间和浓度依赖性,且胞内多糖对癌细胞的抑制效果好于胞外多糖。  相似文献   

4.
研究大蒜提取物对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用结晶紫染色法以及光学显微镜对该菌产生的生物膜进行了研究,苯酚硫酸法测定其胞外多糖的产量,采用多孔板法研究了大蒜提取物与山梨酸钾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大蒜提取物浓度为100、150 mg/mL时,对生物膜的抑制率分别为27.6%和38.7%;对胞外多糖抑制率分别为4.5%和12.6%;100 mg/mL的提取物与山梨酸钾具有协同作用。因此,大蒜提取物对荧光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不同振动模式对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究食品工厂环境下更为真实的生物被膜形成过程,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食品加工过程中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的污染情况,通过模拟不同的食品加工器械振动模式(水平旋转式振动,翘板式振动,垂直翻转式振动),研究了不同振动模式下副溶血性弧菌在玻璃和不锈钢表面培养72 h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分析了不同振动模式对被膜生物量、被膜结构以及被膜胞外基质中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的影响。结果发现,振动条件下副溶血性弧菌被膜形成量明显减少;3种振动模式下垂直翻转式振动条件下被膜生成量最少;同种振动方式下副溶血性弧菌在不锈钢表面形成量大于玻璃表面;增加水平旋转转速,被膜生成量减少;振动导致被膜总生物量减少,多孔性和均一性增加,生物被膜结构趋于简单,被膜比较分散。振动导致生物被膜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含量减少。以上结果说明,不同的器械振动对被膜的影响不同,本研究中模拟的三种振动模式中选择垂直翻转式振动模式可以有效地减少与抑制生物被膜的生长;振动会导致细菌生物被膜胞外多糖和蛋白的减少,影响被膜的孔径、均一性等结构特性,被膜结构变得松散,被膜生成量减少,为进一步研究实际生产环境中生物被膜的清除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揭示新疆南疆地区奶牛乳房炎性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状况及形成依赖型.[方法]采用微量板半定量法检测分离自新疆南疆地区奶牛乳房炎乳样中55株表皮葡萄球菌.[结果]结果表明,所检表皮葡萄球菌中有7株菌为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阳性菌株;选择生物膜形成能力最强的1株菌(编号5-121-2),对其生物膜形成依赖型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菌株生物膜形成属于胞外多糖与蛋白质混合依赖型,即胞外多糖和蛋白质均参与5-121-2生物膜的形成,但蛋白质起主要作用,同时胞外DNA也显著参与5-121-2的生物膜形成.[结论]新建南疆地区奶牛乳房炎性表皮葡萄球菌5-121-2生物膜形成主要依赖胞外蛋白、胞外多糖和胞外DNA,它们在其生物膜形成的贡献率分别达99.6;、82.6;和99.7;.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细菌在不同食品表面以及食品工业环境中形成生物膜引起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以中药材火炭母提取物为对象,对不同供试菌株进行抑制细菌及抑制细菌生物膜试验,探讨其抑菌性能.结果表明:火炭母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3.91、1.95、15.63、15.63 mg/mL;在亚抑菌浓度下,火炭母提取物能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其最小生物膜清除浓度(MBEC)分别为0.98和0.49 mg/mL.  相似文献   

8.
对2种不同形态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菌核液体发酵生产胞外多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猪苓菌核液体发酵生产胞外多糖的发酵条件是温度28℃,pH 4.8~5.5,振荡速度110 r/min,通气量4 L/min,罐压0.090 0 MPa,发酵7 d,每12 h取样测其胞外多糖的含量,在72 h和60 h时猪苓(FrCM2)和猪苓(FrCM3)液体发酵产胞外多糖的含量分别为1.783和0.044 mg/mL,猪苓(FrCM2)液体发酵产胞外多糖含量明显高于猪苓(FrCM3)。  相似文献   

9.
测定了番茄内生放线菌ts-6对灰葡萄孢菌的拮抗作用及其防病效果,结果表明:对峙培养时ts-6菌株对灰葡萄孢菌菌丝生长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培养7d后可形成直径30mm的抑菌圈,抑菌带宽度达12mm。显微镜下可见抑菌圈边缘菌丝体畸形膨大,分隔、分枝增多,部分菌丝顶端膨大呈泡囊状,有的泡囊破裂、原生质外泄t。s-6菌株胞外分泌物对灰葡萄孢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抑制试验说明,其胞外分泌的拮抗物质中既有能耐高温的抑菌物质,又有遇高温易失活的抑菌物存在。离体和温室防治试验说明,ts-6菌株培养液对灰霉病的防效显著高于菌悬液和无菌滤液。挑战接种间隔期为24h时,无菌滤液的防治效果高于菌悬液;挑战接种间隔期为48h时,菌悬液的防治效果高于无菌滤液。  相似文献   

10.
运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和胞外聚合物分析法研究副溶血弧菌在最适生长温度(37℃)条件下在鱼鳞表面形成生物被膜的动态过程、不同温度条件下在鱼鳞表面形成生物被膜的情况以及酸性电解水对其清除效果。结果表明:(1)在37℃条件下,12~60 h时间段内,细菌由初始的单细胞吸附发展成为具有明显三维立体网状结构的成熟生物被膜,60~72 h时间段内生物被膜表面产生裂痕。生物被膜的量在形成的动态过程中出现变化,12~60 h时间段内生物被膜的量不断增加,60~72 h时间段内生物被膜的量出现了轻微的减少;(2)副溶血弧菌在4、10、15、25、37和40℃条件下于鱼鳞表面生长60 h后均可以形成生物被膜,其形成生物被膜的量由高到低的次序是:37℃25℃40℃15℃10℃4℃;(3)酸性电解水对所有温度条件下形成的生物被膜均有良好的清除效果,处理后生物被膜变得稀疏,三维立体网状结构被破坏,连续处理10 min对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的清除率分别达到64.54%和61.42%。  相似文献   

11.
利用响应面法对大肠杆菌生物膜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细菌浓度、pH和培养时间为自变量,生物膜形成量为响应值,根据中心组合(Box-Benhnken)试验设计原理,研究各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依据回归分析确定各培养条件的最优值,并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大肠杆菌生物膜的形成。结果表明,大肠杆菌生物膜的最佳培养条件为:LB培养基pH7.5,细菌接种量为1.2×10~7 cfu/mL,培养时间11.5 h。在该优化条件下,大肠杆菌生物膜的形成量OD_(600nm)可达0.60左右;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可见,此时形成大量的细菌聚集体,80%的视野已经被细菌覆盖,细菌活性很高,生物膜形成量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12.
白灵菇胞外多糖最佳提取工艺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白灵菇胞外多糖的提取率.用冷乙醇沉淀法对白灵菇胞外多糖(PNEP)的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考分析了乙醇浓度、加入乙醇体积倍数及醇析时间三因素对白灵菇胞外多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组合为A1B3C3,即乙醇浓度为100%、加入乙醇倍数为4、醇沉时间为12h,在此条件下白灵菇胞外多糖的提取率最高可达3.08g·L-1.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在100mT和500mT磁场强度下,培养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普通变形菌及枯草芽孢杆菌四种细菌,通过生理生化检测,表明:糖发酵试验中500mT的磁场强度下24h内培养的细菌与对照组相比显色有明显不同;甲基红试验中产气肠杆菌和枯草芽胞杆菌可由阴性转变为阳性,但枯草芽胞杆菌在48h又恢复为阴性;伏普试验中磁场对不同的菌种影响程度不同甚至相反;吲哚试验中磁场促进了阳性反应的进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紫锥菊多糖对大鼠小肠上皮细胞株IEC-6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以IEC-6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MTT方法检测细胞增殖率,观察紫锥菊多糖对该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紫锥菊不同剂量与不同的培养时间对IEC-6细胞的生长均有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不同浓度的促增殖效果也不尽相同,表现为在浓度为50、200μg/ml时增殖率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先增加后逐渐减弱,但在培养24 h后表现显著促增殖作用;浓度100μg/ml在72 h、浓度500μg/ml在48 h表现明显促增殖作用;经48 h处理的EPS其增殖率随浓度提高而增强。[结论]紫锥菊多糖具有促进IEC-6细胞增殖的作用,通过对小肠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而发挥对肠道黏膜吸收和免疫功能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紫锥菊多糖对大鼠小肠上皮细胞株 IEC-6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以IEC-6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 MTT方法检测细胞增殖率,观察紫锥菊多糖对该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紫锥菊不同剂量与不同的培养时间对 IEC-6细胞的生长均有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不同浓度的促增殖效果也不尽相同,表现为在浓度为50、200μg/ml 时增殖率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先增加后逐渐减弱,但在培养24 h后表现显著促增殖作用;浓度100μg/ml 在72 h、浓度500μg/ml 在48 h表现明显促增殖作用;经48 h处理的EPS其增殖率随浓度提高而增强。[结论]紫锥菊多糖具有促进 IEC-6细胞增殖的作用,通过对小肠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而发挥对肠道黏膜吸收和免疫功能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植物促生细菌的根际生物膜形成过程是其功能发挥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利用转录组技术遴选参与这一过程的相关基因。[方法]利用转录组技术分析解淀粉芽孢杆菌SQR9的突变体SQR9M1和野生型SQR9生物膜形成24 h时基因的表达差异,并用定量Real-time PCR验证;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的方法比较突变体SQR9M1和野生型SQR9的胞内铁离子浓度的差异;细胞培养板结合定量PCR监测外源添加铁离子后对突变体SQR9M1生物膜形成表型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突变体SQR9M1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在培养前期(24 h)显著低于野生型SQR9。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生物膜细胞中共有1 261个基因表达发生改变,其中574个基因上调(P0.01),687个基因下调(P0.01)。功能明确的变化基因约占全部差异基因数量的70%,变化最大的基因功能类群是无机离子转运和代谢。突变体SQR9M1的生物膜形成延迟现象与其铁离子转运能力受损有关,外源添加铁离子能诱导野生型SQR9和突变体SQR9M1生物膜的形成和相关基因的表达。[结论]突变体SQR9M1铁离子ABC转运蛋白Fhu BGC、Feu ABC和Yfm CDEF相关基因显著下调,其胞内铁离子浓度在生长前期显著低于野生型,外源添加铁离子后能恢复突变体的生物膜表型。  相似文献   

17.
生物膜是指微生物附着于接触表面并分泌多糖基质、脂质蛋白和胞外DNA等物质包裹自身而形成的微生物微团聚体。生物膜的形成是微生物适应自然环境的一种生存策略。生物膜具有各种各样的功能特性(吸附性、抗药性、降解性等),在环境保护领域具有广大的应用前景。近年来,生物膜已经成为各大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工业、医学、水环境等领域都有其身影,但在土壤环境中的研究报道较少。主要介绍了土壤生物膜的组成及其形成过程,并对土壤生物膜高效摄取养分、抵御外部环境危害和充当胞外消化系统等重要生态功能进行综述;同时比较分析了几种常见的生物膜培养装置(微量滴定板、卡尔加里培养、生物膜环、流动池、微流体等)和检测技术(染色法、荧光原位杂交、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等)的优缺点;最后对生物膜在土壤环境相关方面的研究潜力提出展望,旨在深入理解土壤生物膜与土壤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提高土壤微生物的生态环境效益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诃子在畜禽疫病防控中的作用及应用潜力,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3种常见致病菌为对象,对比诃子和其他11种中药提取物的抑菌圈直径和最小抑菌浓度(MIC),分析诃子培养上清液的总漏出率和电导率、蛋白浓度及诃子对细菌DNA和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诃子比其他11种中药的抑菌效果更强,表现为抑菌圈直径更大,MIC更低。培养上清液的电导率和漏出率增加,用2倍MIC诃子药液处理8 h后,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上清液蛋白浓度显著增加(P<0.05)。诃子抑制大肠埃希菌蛋白合成,使分子质量约为80 ku的蛋白缺失;对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蛋白质合成影响不明显,对细菌DNA也没有明显的凝胶阻滞作用,但能降解DNA。以上结果表明:诃子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其作用机制是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通透性,抑制细菌核酸和蛋白合成而发挥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9.
溶藻弧菌是我国南方海水养殖最重要的病原菌之一。胞外多糖(EPSs)是细菌产生的一类具有复杂结构的多糖类物质,影响其致病性和环境适应力。基因组分析发现溶藻弧菌ZJ-51存在4个与胞外多糖合成有关的基因簇,笔者对其中2个基因簇CPS1357和CPS4543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基因簇CPS4543编码3个多糖外膜转运体系的同源蛋白Wza-Wzb-Wzc,而CPS1357编码的17个蛋白与多糖合成、转运以及调控有关。但通过染色实验、菌落形态观察和运动性分析证实这2个基因簇的缺失并不影响EPSs的合成、生物膜的形成、菌落形态及运动性。这可能是这2个基因簇在当前测试条件下受到抑制或需要特殊的环境因子诱导表达,对溶藻弧菌EPSs合成调控机制的研究,能更好地了解该病原菌在环境中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0.
研究萼状粒毛盘菌YM-262胞内、胞外多糖对亚硝基的清除作用、对丙二醛生成的抑制作用、对线粒体的保护作用和抗炎作用。结果表明:胞内、胞外多糖质量浓度为1.2g·L-1时对亚硝酸盐的清除率可达最大,分别为63.21%和52.43%;胞内、胞外多糖均能显著抑制肝匀浆在自氧化和诱导氧化中丙二醛的生成,抑制率分别为32.81%和36.46%;此外,YM-262多糖可抑制.OH所致的氧化损伤,减轻线粒体膜肿胀度,且胞内多糖的抑制率大于胞外多糖;胞内多糖和胞外多糖均可显著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廓肿胀,减少左右耳质量差,且具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胞内多糖和胞外多糖剂量为400mg.kg-1时,抑制率分别为56.68%和51.8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