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0 毫秒
1.
近几年,中华稻蝗在浙江义乌发生逐年加重.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于2004年开展了中华稻蝗的为害调查和发生原因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浙江地区中华稻蝗生态习性、发生消长规律与影响因子,并以此为依据,对药剂防治等多种措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浙江中华稻蝗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壤中越冬,主要为害早稻和单播单季晚稻,以水稻分蘖期至破口抽穗期受害重,成虫单体日食叶面积平均为6.26±1.08cm2;初步探明了中华稻蝗产卵习性和生殖力,雌成虫每头平均产卵3.5±1.2块,产卵量35.1±11.86粒;生境、药治、天敌、气象等因子综合影响其种群消长,其中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变是中华稻蝗上升的主要原因。大田防治以2 ̄3龄蝗蝻为适期,锐劲特、三唑磷防治效果在90%以上;提出了"挑治为主、普治为辅、巧治低龄"的治蝗新策略和综合防治技术,在浙江水稻主产区的推广应用,有效地控制了中华稻蝗发生为害,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3.
中华稻蝗在国内所有稻区均有发生,南方比北方稻区发生尤重。中华稻蝗除为害水稻、陆稻外,还可为害麦类、杂谷、豆类、亚麻、马铃薯以及芦苇、蒿草等杂草。  相似文献   

4.
多年田间观察调查表明,辽宁省水稻蝗虫最常见种类为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平原地区稻田发生较轻,大片稻田边缘地带水-旱交界、稻田-苇塘交界地带发生较重;山区河谷地区,旱地荒地为主稻田较少地区的稻田发生较重。6~7月,1~3龄蝗蝻集中于稻田周边及稻田内1~1.5 m的稻丛上栖息活动,少量取食稻叶;8月初,4龄以上蝗蝻向稻田中部迁移分散到全田,大量取食稻叶;8月下旬,成蝗又恢复稻田周边及稻田内3 m范围活动。网室及室内饲养结果表明,辽宁省中华稻蝗年发生1代,以卵块在稻田田埂及附近的旱地荒地表土层越冬,6月下旬~7月上旬孵化,历6龄,成蝗存活20 d。主要为害期为4龄以上蝗蝻及成蝗。中华稻蝗耐饥力强,7 d不取食正常存活。根据其生物学和前人研究结果,中华稻蝗为害损失较小,发生较重的山区部分稻田需要防治。防治适期为低龄蝗蝻期。在田埂及稻田四周对稻田周边及稻田内边行施药防治,其防治药剂为有机磷农药及苦参碱、印楝素、绿僵菌、蝗虫孢子虫等生物农药。  相似文献   

5.
寒地水稻中华稻蝗发生规律及为害损失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野外和稻田中华稻蝗发生规律的调查,其结果表明:中华稻蝗主要以3龄以上虫态于7月初开始身稻田转移,7月中旬大量进入稻田,稻蝗的虫口密度与水稻产量结构及产量损失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回归关系,其回归方程为:千粒重与虫口密度关系为Y=26.153-0.3955x(r=-0.948),产量损失与虫口密度关系为Y=5.119+1.866x(r=0.9167)。  相似文献   

6.
稻蝗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孙从法,赵秀山,王新娟,崔雪梅,蔡家彬(临沂地区农业局276001)稻蝗是山东省稻麦两熟地区的重要害虫之一。据调查,山东省为害水稻的蝗虫有15种,其中稻蝗属6种,以中华稻蝗发生量大、为害重,是稻蝗的优势种。1990~1992年我...  相似文献   

7.
<正>病虫害测报是制定防治技术、开展防治的基础,测报结果的准确与否对于防治效果起着主要作用。但是不同的病虫害其发生特点不一样,采取的测报方法也不一样,不能一语概之。水稻是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滇中地区危害水稻的害虫主要有二化螟、中华稻蝗[1],笔者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展二化螟和中华稻蝗的发生调查和测报,在总结多年调查研究结果和测报实践的基础上,归纳出中华稻蝗和二化螟的监测调查方法和综合防治技术,以指导大田防治。  相似文献   

8.
溴氰菊酯对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SOD及 GSH-Px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酶活性分析法研究了溴氰菊酯对中华稻蝗SO D及G SH-Px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溴氰菊酯作用于中华稻蝗时,其体内SO D及G SH-Px活性发生变化。随着溴氰菊酯浓度的提高,SO D活性变化的趋势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当浓度为0.02、0.14、0.26μg·μL-1时,浓度相同、不同性别的中华稻蝗SO D活性差异显著。随着溴氰菊酯浓度的提高,雄性中华稻蝗G SH-Px活性先增大后减小;而雌性中华稻蝗G SH-Px先减小后增大。当浓度为0.02、0.14μg·μL-1时,浓度相同、不同性别的中华稻蝗G SH-Px活性差异显著。溴氰菊酯作为化学农药对中华稻蝗的生理生化有着明显的作用,当处理剂量较低时,中华稻蝗对其为应激适应,在浓度较高时为应激损伤。  相似文献   

9.
徐州、平山两地中华稻蝗和日本稻蝗的群体遗传关系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RAPD技术分析了江苏徐州和河北平山两地混生的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和日本稻蝗(O.japonica) 的群体遗传关系。用10条随机引物从43头个体中产生125条清晰、稳定的谱带, 其多态性条带占99%。 Shannon信息指数表明,中华稻蝗遗传多样性高于日本稻蝗,分别为0.3432和0.2781。Nei's遗传距离显示:种群间遗传距离明显小于种间遗传距离;同一采集地点混居的中华稻蝗与日本稻蝗之间的遗传距离小于地理上存在较大跨度的两物种间的遗传距离,如:江苏徐州中华稻蝗和日本稻蝗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2411,河北平山中华稻蝗和日本稻蝗的遗传距离为0.2578,而江苏徐州中华稻蝗和河北平山日本稻蝗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2749,江苏徐州日本稻蝗和河北平山中华稻蝗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2982。基于Nei's遗传距离,分别用UPGMA和NJ法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供试的43个个体分为两大聚类簇,江苏徐州和河北平山两地的中华稻蝗聚为一支,日本稻蝗聚为另一支。上述结果表明,RAPD分析方法可显示个体间的多态性,反映个体或物种间的细微差异,是区分近缘物种的有效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0.
中华稻蝗生物学特性及其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中华稻蝗的生物学特性及主要天敌种类,提出了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1.
<正> 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 Thunb.),1984年以来在滨湖稻区为害逐渐加重,已成为水稻主要害虫,累计受害面积已达200万亩以上。为此,1987~1990年对其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1990年示范推广12万亩.亩增稻谷75公斤,总增产值450万元,效益比为1:25。  相似文献   

12.
中华稻蝗卵滞育的消除及滞育强度的可逆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主要探讨了连续温度及波动温度对中华稻蝗卵维持和消除滞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未经低温处理的中华稻蝗卵.在20、25℃的温度条件下,62%左右的卵进人了滞育.而在30℃的温度条件下,虽然累计孵化率达74%.但孵化断断续续很不整齐;低温对中华稻蝗卵潍育的消除效果明显,消除滞育的低温处理期间需40d以上;从低温转移到高温条件后,高温有降低中华稻蝗卵滞育强度、促进中华稻蝗卵滞育消除的作用;8、25℃交替温度处理,中华稻蝗卵滞育的强度出现可逆变化,这种可逆性变化,对于卵块维持滞育、抑制秋季或冬季的发育、保证越冬卵的安全越冬具有重要的适应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华稻蝗是承德水稻生产重要危害,发生数量多、面积大,对其防治研究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豫南稻区水稻主要害虫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蓟马、褐飞虱、白背飞虱、中华稻蝗的发生时期。确定了适合豫南稻区的化防防策略、防治适期、防治指标和施药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华稻蝗是承德水稻生产重要危害,发生数量多、面积大,对其防治研究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6.
中华稻蝗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稻蝗若虫有6个龄期,各龄平均食量分别为1.71、4.38、8.43、15.97、24.12和41.66cm^2;成虫平均食量为130.36cm^2。稻蝗的取食量及危害损失率均与虫口密度呈正相关。苗期y=-0.08328+0.5416x(r=0.9963);分蘖期y=0.06465+0.6891x(r=0.9982);孕穗期y=0.07999+1.108x(r=0.9966)。水稻不同生育期受稻蝗危害的损失,与危害期距(D)有关,关系式为,y=(0.6891+KD)x-0.06465,经分析,亩产500kg生产水平的稻田,若虫危害期距为6-16天时,防治指标为62.97-51.66头/百丛。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镉毒性与中华稻蝗种群等位酶基因型之间的关系,将采自山西省原平市的中华稻蝗(Oxyachinensis)为研究对象进行镉的LD50急性毒性实验,并对所研究个体进行等位酶水平淀粉凝胶电泳。结果表明,中华稻蝗种群LDH、GPI、PGM和ME均为多态基因座位。在LDH、PGM、ME多态基因座位上,各基因个体的死亡率差异显著(P〈0.05),其中PGM及ME的基因型频率显著偏离哈-温平衡预期值,且LDH、PGM、ME为杂合体缺乏(F〉0);在GPI多态基因座位上,各基因型个体的死亡率差异不显著(P〉0.05),GPI基因型频率符合哈-温(H-形)平衡预期值,而GPI为杂合体过剩(F〈0)。中华稻蝗在这4个基因座位具有较高的平均每个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数(A=2.5),平均观察杂合度(Ho=0.314~0.325)和平均期望杂合度(He=0.471~0.496)。结论:由于中华稻蝗种群不同基因型对Cd^2+的敏感性不同.因而导致其不同基因型死亡率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对近3年来新疆草原蝗虫、鼠害发生及治蝗灭鼠工作情况进行归纳分析,认为蝗、鼠为害有明显加重趋势,爆发性强,种群优势更为集中,为害损失大.防治上体现了综合治理的生态调控思想,并在实际中取得了明显成效.提出了治蝗灭鼠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应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了稻纵卷叶螟为害早稻品种“红优早”的产量损失途径.结果表明:在稻纵卷叶螟为害的三片功能叶中,造成产量损失的主要是剑叶.产量损失主要又是由于不饱满谷粒的增加造成的.长沙地区,当经济损失水平定为1%时,孕穗期稻纵卷叶螟为害“红优早”的经济阈值为:百蔸幼虫203头,或卷叶率19.06%,或叶片受损指数9.886.  相似文献   

20.
国内外稻水象甲研究现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稻水象甲虫成虫形态特征、生物学习性、为害损失及防治方法等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研究稻水象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