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研究转基因抗虫棉及转基因高产优质棉对棉蚜个体生长发育及繁殖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离体叶片上组建生命表方法,研究转基因棉对棉蚜个体生长发育及繁殖能力的影响。【结果】转基因抗虫棉和转基因高产优质棉花对棉蚜发育速度、成蚜寿命、4龄若蚜体重、成蚜繁殖力无明显影响。【结论】转基因抗虫棉和转基因高产优质棉花对棉蚜发育速度、成蚜寿命、4龄若蚜体重、成蚜繁殖力无明显影响。转基因棉花对棉蚜生长发育及繁殖力没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棉花蛋白质含量对绿盲蝽若虫生长发育的影响,采用3种棉花(苏棉9号、中棉29号、鲁棉研15号)的蕾、花、叶分别饲喂绿盲蝽若虫,测定其生长发育参数,同时测定不同棉花上这3种器官的蛋白质含量,并进行品种、器官二因素方差分析与不同因素间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品种间的蛋白质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同一棉花品种上叶与蕾中的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高于花中的蛋白质含量达14.9%以上。不同棉花品种上若虫存活率的高低、发育历期的长短均与其取食器官的蛋白质含量密切相关,叶片、花、蕾上的若虫发育历期和蛋白质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6、0.9586、0.9377,其差异程度达显著水平。不同棉花相同器官饲喂的绿盲蝽种群的存活率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总体来看,绿盲蝽若虫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均与取食棉株部位的蛋白质含量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测定了Q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在3个不同品系的抗刺吸式口器害虫转基因棉花与其亲本棉花品种上的体型差异、发育历期、成活率、成虫寿命、产卵量和生命参数,以分析不同抗刺吸式转基因棉花品系对Q型烟粉虱的抗虫效果.结果表明,Q型烟粉虱的体型、发育历期、存活率以及成虫寿命等多个生长发育参数在转基因棉花品系与对应亲本间无显著差异;但Q型烟粉虱在转基因棉品系上的产卵量和种群净增值率明显低于其对应亲本棉,种群加倍时间高于其亲本棉,表明检测的3个转基因抗虫棉品系都对Q型烟粉虱有抗性.烟粉虱成虫单雌产卵量、种群净增值率和种群加倍时间等3个生命参数指标为评价其它抗刺吸式口器转基因棉花对Q型烟粉虱的抗虫效果提供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蚜的个体生长发育及繁殖能力的影响.[方法]在室内研究转Bt基因棉(处理)和常规棉(对照)对棉蚜个体生长发育及繁殖能力的影响.[结果]转Bt基因抗棉铃虫棉对棉蚜发育速度、成蚜寿命、4龄若蚜体重、成蚜繁殖力无明显影响.[结论]取食转Bt基因棉花对棉蚜个体生长发育没有负面影响,转Bt基因棉花对棉蚜生长发育和繁殖是安全的.为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蚜的生态安全性评价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抗虫棉品种的大面积推广种植,棉田原有的生态环境和害虫发生了较大变化。棉花生产中,由于抗虫棉田用药次数与用药量大幅度减少,推动了对棉蚜的兼治效果,从而使棉蚜发生呈现加重趋势,成为抗虫棉田的重点防治对象,为有效控制棉蚜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棉蚜茧蜂对不同品种、不同生育期棉花的趋性行为反应,为了解天敌昆虫与寄主之间关系,利用棉蚜茧蜂对棉蚜等害虫进行防控。【方法】以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GK-12(对照为泗棉3号)、新棉33B(亲本为新棉33)和SGK321(亲本为石远321)等3组棉花品种为材料,于棉花7叶期、现蕾前期和现蕾期,设计无虫棉植株、被棉蚜为害后剔除虫体的植株以及棉蚜+有虫株等3种不同处理,借助“Y”型嗅觉仪,检测棉蚜茧蜂在棉花不同生育期对这3种不同处理的趋性。【结果】棉蚜茧蜂无法识别健康的常规棉和转基因棉花植株;对不含棉蚜的被害棉来说,转基因棉对棉蚜茧蜂更具吸引力。而对含有棉蚜的有害棉来说,除7叶期GK12、新棉33B和现蕾期GK12这3组处理外,其他各组的转基因棉对棉蚜茧蜂均具较强的吸引作用。【结论】两类不同的棉花品种对棉蚜茧蜂不存在排斥性,棉蚜为害转基因棉花后更能吸引棉蚜茧蜂。  相似文献   

7.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6个品种大豆叶片对实夜蛾幼虫取食和发育历期的影响,并检测了豆叶主要营养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品种营养物质含量间差异显著,可溶性糖含量最高的品种是"吉育67",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的是"吉农20"。幼虫在不同品种豆叶上的取食量和发育历期也存在差异,在"长农16"上取食量最大,为101.68 cm2,在"吉农20"上取食量最小,为65.17 cm2;在"长农16"上,发育历期最长为18.02 d,在"吉育55"上发育历期最短,为15.29 d。大豆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增加能刺激实夜蛾幼虫取食量增加,发育历期降低;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可减少幼虫取食,发育历期延长。在供试品种中,"长农23"和"吉农20"对实夜蛾的抗性较强,表现为幼虫取食量较少。  相似文献   

8.
有翅型与无翅型棉蚜发育及繁殖能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采用网罩盆栽苗研究有翅型与无翅型棉蚜若虫及成虫发育历期、繁殖能力、成虫寿命、产仔能力、体重.有翅型与无翅型棉蚜若虫发育历期之间无显著差异.二者成虫寿命、第一次产仔数量、平均每次产仔数差异不显著,而生殖前期、产仔次数、净增殖率与内禀增长率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有翅型棉蚜的产仔次数极显著小于无翅型,而有翅型棉蚜生殖前期显著长于无翅型棉蚜.无翅型棉蚜净增殖率显著大于有翅型棉蚜.无翅型棉蚜可能可以将用于翅发育和飞行的能量转而用于繁殖.  相似文献   

9.
棉蚜对棉花生育期及温度条件的生态适应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测定了不同温度、棉花不同生育期及棉株不同部位上棉蚜的体型大小,结果表明,在20~32℃下随温度的升高,棉蚜个体变小,且高温胁近促使棉蚜往下部老叶转移;棉花顶芽下1~2叶片上蚜体显著大于其它叶位;1999年江苏南京在棉花苗、蕾和铃期,棉蚜体型大小无显著差异,但到吐絮期后则显著变小。温度与棉蚜累积产仔量间的二次函数模拟结果表明,棉花不同生育期,棉蚜的最大累积产仔量和最知道仔温度存在差异。不同温度下缺蚜日最大产仔量表现为苗、铃期小于花、蕾期;但高于28℃后差异缩小,并且高温使棉蚜的死亡高峰日提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棉长管蚜和棉蚜对其胁迫棉花的选择行为。【方法】 以无翅棉长管蚜和棉蚜成蚜为研究对象,测定棉长管蚜和棉蚜对种群密度和不同时间蚜虫胁迫的棉花行为反应。【结果】 不同种群密度棉长管蚜取食胁迫下,棉长管蚜对低密度取食胁迫的棉花与健康植株选择性上不存在差异性,而高密度则存在显著差异;棉蚜对高密度棉长管蚜取食胁迫选择性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种群密度棉蚜取食胁迫下,棉长管蚜对被取食胁迫棉花与健康植株的选择性上不存在差异性,棉长管蚜能够适应棉蚜为害的棉花;而棉蚜对高密度棉长管蚜和棉蚜取食的棉花与健康植株选择性上存在显著差异,取食胁迫密度越高则选择差异性越大。随着棉长管蚜取食胁迫棉花时间的延长,棉长管蚜对短时间取食胁迫的棉花选择性上不存在差异性,而在取食胁迫3、5 d的棉花上存在显著差异;取食棉蚜仅在取食胁迫5 d的棉花上存在显著差异。棉蚜取食胁迫棉花不同时间后,不同受害程度棉花对后期棉长管蚜的寄主选择性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棉花蚜虫取食偏向选择健康植株,易造成田间扩散,导致棉花受害。棉长管蚜能够适应棉蚜为害的棉花,且与棉蚜长期在田间共存。  相似文献   

11.
1986~1991年,通过不同年型、不同生态环境试验,塑膜覆盖棉田苗期蚜虫的防治,可不采用杀虫剂拌种;地膜白色反射光可以拒避有翅蚜入田,推迟发生期;蚜虫初发时,利用无视异绒螨抑制棉蚜种群增长;盛发期,依靠麦田七星瓢虫等大敌的自然迁移控制蚜虫。如虫口达到防治指标,可采用氧化乐果涂茎防治。  相似文献   

12.
在棉蚜刺吸取食胁迫条件下 ,棉花会发生一系列应激反应并产生诱导抗性 ,其中抗氧化酶系统在这一防御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实验结果表明 ,POD和CAT对蚜虫刺吸为害反应最早 ,酶活性变化大 ,SOD反应次之。蚜虫为害后 ,这三种酶的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但抗蚜品种比感蚜品种上升得更早更多。这种反应速度和强弱与品种抗蚜性高低呈正相关 ,且对后期蚜虫种群总量的消长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2类转基因抗虫棉和4个不同类型的推广品种为材料,于2002~2003年,对各供试材料的经济性状、农艺性状、早熟性和抗红铃虫性等进行了全面鉴定。比较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4次;抗红铃虫鉴定试验在网室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抗虫棉尤其是抗虫杂交棉丰产稳产性好,在较一般棉田减少化学治虫70%左右条件下仍能获得高产,比非抗棉推广品种增产极显著。抗虫棉的纤维品质优良,抗虫性强,早熟性好,培育和推广抗虫棉品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棉花诱导抗蚜性与次生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根据棉蚜与棉花的种间互作关系,本文从次生代谢角度,研究了不同类型品种棉苗在棉蚜为害胁迫下,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多酚含量的变化及其对抗蚜性表现和后期棉蚜种群数量消长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受蚜害诱导后,PAL和PPO活性及多酚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与感蚜品种相比,抗蚜品种上升快,峰值高,防御反应及时有效。这种诱导抗蚜性强弱在不同基因型间存在差异,与蚜害指数高低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棉花不同抗、感蚜虫品种的多酚氧化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棉花不同抗、感蚜性品种的幼嫩花蕾多酚氧化酶(PPO)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感蚜品种酶带多,但弱带比例大。相反,抗蚜品种酶带少,且多为强带。a带(Rf0.01)、b带(Rf0.08)和d(Rf0.96)是各品种共有带,其带的峰值大小与抗蚜性呈正相关。UVP扫描分析结果显示,c带(Rf0.55)只存在于感蚜品种。本文结果可应用于棉花抗蚜性鉴定及其育种上。  相似文献   

16.
1978-2007年三大棉区陆地棉品种特性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中国棉花品种志(1978-2007)》及品种审定公告,建立了1978-2007年间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三大棉区审定推广的839份陆地棉品种的生育期、株高、第一果枝节位、铃重、衣分、皮棉产量、纤维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等14个主要农艺经济性状的数据库。通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纤维长度、衣分、生育期、马克隆值、铃重在不同棉区不同品种间差异小,稳定性好,枯、黄萎病抗性、叶色和种植密度在各棉区品种间变化差异均很大。西北内陆棉区的枯、黄萎病抗性最好,长江流域棉区的枯、黄萎病抗性最差,种植密度表现为西北内陆棉区>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比强度表现为西北内陆棉区>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且相同棉区不同品种间变化差异较大;皮棉产量表现为西北内陆棉区>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综合以上结果说明西北内陆棉区特别是新疆棉区有利于发展优质棉,长江流域棉区应加强抗病品种的培育。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杂交棉花品种性状研究及育种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2001-2013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杂交棉花品种的性状表现,为杂交棉育种提供参考.根据区域试验数据,采用Excel等统计方法分析杂交棉花品种的亲本来源、产量表现、纤维品质及抗性等性状.结果表明:杂交棉品种亲本多为苏审常规棉与‘GK19’;不同阶段育成品种产量稳步提高,但增产幅度有降低趋势;单株铃数有渐近增加的趋势;30个白色杂交棉品种中,衣分均高于39.5%,铃重5.9 g以上的品种占60%;纤维品质达Ⅲ型以上品种占93.5%;近50%品种对枯、黄萎病的抗性达耐病级别;抗虫性有待提高.近期杂交棉育种以改进纤维品质与抗性为主,稳步提高产量;思路上注重种质资源创新,充分利用生物技术,研究“三系”杂交棉;重点开展病虫抗性和品质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GGE双标图方法分析历年长江流域棉花区域试验中通过国审的棉花品种的特征特性,探索棉花品种类型和特征的演化趋势。[方法]依据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对品种进行分类和综合评价指数构建。采用GGE双标图分析1981~2012年期间长江流域53个国审棉花品种主要目标性状的相关性。根据区域试验历年采用的对照品种,将区域试验数据分为5个时期,分析各时期内审定品种类型的比例和总体评价指数的变化动态。[结果]棉花育种目标性状间存在着复杂的相关关系,有必要采用评价指数方法对品种进行综合评价。品种类型的变化动态研究表明,Ⅱ型品种开始于泗棉3号时期,其后呈下降趋势;Ⅲ型品种在各个时期均有一定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Ⅳ型品种为1993年前审定品种的主要类型,在泗棉3号时期以后占比例较小,且呈下降趋势。评价指数的动态变化表明,2003年前品种都在目前合格线以下;2004~2008年期间审定品种总体评分较高;2009年后审定品种的总体评分仅略高于合格线。[结论]长江流域的棉花育种和品种审定中应更注重对马克隆值的改良和评价,以引导棉花丰产性和纤维品质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转双价基因抗虫棉对棉蚜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用田间罩笼和实验室饲养法, 研究了转双价基因抗虫棉对棉蚜(Aphis gossypii Golver)的控制作用, 结果表明,抗性棉上棉蚜的内禀增长力(rm)和种群趋势指数(I)均明显小于常规棉(对照),对棉蚜的控制作用明显.因此棉蚜内禀增长力(rm)和种群趋势指数(I)可作为棉花抗性鉴定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详细介绍了棉花生长过程中易发生的棉花黄萎病、枯萎痛、炭疽病、棉盲蝽、棉铃虫、红铃虫及棉蚜的发生规律和危害症状,并针对各种棉花病虫害提出了相应的农业措施、物理措施、生物措施和化学措施进行治理,为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