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悬铃木方翅网蝽发育历期和成虫寿命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Say)卵和若虫的发育历期以及成虫寿命.结果显示,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卵孵化都集中在产卵后的第7~11天,平均发育历期9.34d,平均孵化率89.14%:若虫羽化集中在孵化后的第8~14天,平均发育历期10.23 d,平均羽化率66.90%;成虫寿命在30~65 d之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不同翅型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的卵巢发育和繁殖潜能,为蚜虫翅型分化多态性发生的繁殖适合度差异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成像观察的基础上,比较小麦田麦长管蚜孤雌胎生无翅蚜和有翅蚜个体的卵巢小管数、胚胎数量、最大胚胎体积以及繁殖和寿命差异,分析不同翅型的总产仔量与其卵巢发育的关系。【结果】所有来自小麦田的不同翅型麦长管蚜成蚜均有2个卵巢,每个卵巢均包含5条卵巢小管;无翅型个体的胚胎总量和成熟胚胎数量以及最大胚胎体积分别为56.10±1.02,7.77±0.25和(0.092±0.002)mm3,显著大于有翅型个体(44.80±0.52,3.33±0.26和(0.047±0.002)mm3)。无翅型麦长管蚜的总产仔量是44.63±1.10,显著多于有翅型(26.07±1.01),而无翅型产仔前期为(0.15±0.06)d,显著短于有翅型((1.27±0.10)d)。成蚜寿命和产仔期在不同翅型之间均无显著差异。【结论】麦长管蚜翅型分化多态性发生的繁殖适合度可能与其卵巢发育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不同翅型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的卵巢发育和繁殖潜能,为蚜虫翅型分化多态性发生的繁殖适合度差异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成像观察的基础上,比较小麦田麦长管蚜孤雌胎生无翅蚜和有翅蚜个体的卵巢小管数、胚胎数量、最大胚胎体积以及繁殖和寿命差异,分析不同翅型的总产仔量与其卵巢发育的关系。【结果】所有来自小麦田的不同翅型麦长管蚜成蚜均有2个卵巢,每个卵巢均包含5条卵巢小管;无翅型个体的胚胎总量和成熟胚胎数量以及最大胚胎体积分别为56.10±1.02,7.77±0.25和(0.092±0.002) mm3,显著大于有翅型个体(44.80±0.52,3.33±0.26和(0.047±0.002) mm3)。无翅型麦长管蚜的总产仔量是44.63±1.10,显著多于有翅型(26.07±1.01),而无翅型产仔前期为(0.15±0.06) d,显著短于有翅型((1.27±0.10) d)。成蚜寿命和产仔期在不同翅型之间均无显著差异。【结论】麦长管蚜翅型分化多态性发生的繁殖适合度可能与其卵巢发育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4.
观察褐飞虱若虫密度及水稻生育期对褐飞虱生物型Ⅱ、孟加拉型、九龙江型的若虫发育历期、存活、翅型分化的影响表明,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若虫在水稻不同生育期的发育历期不同,以孕穗期最短,其次是分蘖期,成熟期最长。不同生物型的若虫存活率均与密度呈负相关,即随着密度上升,存活率下降。在水稻不同生育期,褐飞虱不同生物型在不同若虫密度下的短翅率均极高。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感染柑橘衰退病毒(Citrus tristeza virus,CTV)的柑橘对不同翅型橘蚜取食行为的影响,通过刺探电位图谱技术(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对褐色橘蚜和棉蚜在感染CTV植株上的取食行为进行持续记录,与健康植株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褐色橘蚜无翅型在感病植株的参数均与有翅型无显著差异;棉蚜无翅型在感病植株上的非刺探波(no penetration,np波)和路径波(C波)的总持续时间、电势落差(potential drops,pd波)的次数均显著小于有翅型,C波和刺探的次数均极显著小于棉蚜有翅型。褐色橘蚜无翅型在感病植株上的pd波的次数和韧皮部分泌唾液波(E1波)的平均持续时间显著小于棉蚜无翅型;褐色橘蚜有翅型在感病植株上的C波的次数和总持续时间、刺探的次数、pd波的次数和总持续时间均极显著小于棉蚜有翅型,韧皮部被动吸食波(E2波)的总持续时间和平均持续时间均极显著大于棉蚜有翅型。褐色橘蚜无翅型在感病植株上的刺探和pd波的次数均显著高于健康植株,但总刺探时间相反,np波、C波和非韧皮部阶段的总持续时间极显著高于健康植株,E2波的总持续时间极显著短于健康植株。表明柑橘感病状态对无翅型和有翅型的影响是相似的;柑橘感染CTV对褐色橘蚜无翅型的取食行为影响明显,且偏好健康植株,从而促进病毒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有翅型萝卜蚜的产生及其生长繁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表明,萝卜蚜(Lipaphins erysimi)有翅型出现的百分率与生殖温度、生长温度、母蚜类型、寄主叶老化有密切关系。将在15℃恒温下由无翅成蚜出生的萝卜蚜饲养在15℃,20℃,20℃恒温下,有翅蚜率分别为69.2%,58.6%和33.4%。当生殖温度15℃,生长温度为25℃时,有翅蚜后代的有翅型率(11.8%)显著低于无翅蚜后代的有翅型率(33.4%)。当生殖温度为20-25℃时,有翅蚜后代的有翅型率仅为4.7%-6.9%。在老化叶片上出生和生长的蚜虫的有翅型率高达93.1%,若将新出生在老化叶上的若蚜转移到嫩叶上生长,有翅蚜率降为22.3%。在20-25℃恒温下,有翅蚜若蚜期为8.0-9.8d,有翅成虫寿命17.6d,每雌产蚜37.9-39.0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寄主植物对麦长管蚜种群分化的作用,剖析寄主转换对其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方法】在人工气候箱中于温度(20±1)℃、相对湿度(65±5)%、光周期为16h∶8h(L∶D)的条件下,对麦长管蚜在不同寄主植物(小麦、大麦、燕麦)及转换寄主后的生活史和生命表参数进行比较。【结果】不同寄主植物上,麦长管蚜种群的若虫发育历期以及成虫寿命、存活率和繁殖力都存在很大差异。当原始寄主和替代寄主相同时,与大麦上麦长管蚜种群相比,小麦和燕麦上麦长管蚜种群若虫发育历期和成虫寿命较短,存活率、繁殖力、种群内禀增长率、净增殖率和周限增长率均较高。小麦上麦长管蚜种群转到燕麦上后,其成虫寿命和繁殖期缩短。大麦上麦长管蚜种群转接到小麦和燕麦上后,其若虫发育历期明显缩短,净增殖率明显增加。各寄主植物上麦长管蚜种群转换寄主后,其存活率和繁殖力会发生明显改变。【结论】转换寄主后,各寄主植物上麦长管蚜种群呈现一定程度的分化。  相似文献   

8.
由白背飞虱传播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SRBSDV对水稻的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在稻田生态系统中,褐飞虱发生于白背飞虱之后。为了探明SRBSDV对非介体稻褐飞虱的影响,我们在室内进行了感染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水稻对非介体褐飞虱生长发育、成虫寿命及生殖力等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非介体褐飞虱在感染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水稻上取食后,若虫发育历期、成虫前期存活率、成虫前期、成虫产卵前期、产卵期和卵孵化率无显著差异,但成虫寿命与产卵量显著减少,净生殖率和内禀增长率减小,说明感染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水稻对褐飞虱生长发育和繁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榆林市杏树害虫黄斑长翅卷叶蛾为研究对象,设置30、35和40℃3个温度(以25℃为对照),1、2和4 h 3个处理时间,探究短时高温对该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时高温对黄斑长翅卷叶蛾的卵孵化率,发育历期,存活率,繁殖力以及寿命均有显著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各虫态发育历期在30℃时均显著缩短,而35℃和40℃下却是延长的,卵的孵化率,各虫态的存活率,成虫的繁殖力以及寿命都有明显降低。试验结果说明该虫可以适应30℃的生存环境,但35℃和40℃对该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褐稻虱翅型分化因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褐稻虱Nuaparvata lugens Stal为水稻重要害虫之一。我省每年在6月下旬开始见到的初次虫源,全为长翅型成虫,随后长翅型成虫即于当地稻田內产卵繁殖,一年可完成三个完整世代,各世代的成虫明显分化为长短两种翅型,若虫期因翅未发育,就没有成虫那样  相似文献   

11.
北疆气温与棉蚜发生量之间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探讨了气温和其变异程度与棉蚜发生量之间的关系.利用新疆北疆17年棉蚜虫情和气象数据,分析不同年份6~7月每5日气温变异系数(CV)值的差异与棉蚜发生程度关系,并采用CV值对棉蚜发生作多级判别模型,该模型回检符合率达82.4;.结果表明:(1) 棉蚜发生量主要影响因子是7月中下旬的高温和6月下旬的低温;(2) 气温变异程度大,棉蚜爆发成灾的可能性大;(3) 6~8月月气温峰度>3以及偏斜度<-1是标志棉蚜大发生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新疆石河子地区棉蚜发生程度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新疆石河子地区17年(1990~2005及2 007年)的历史气象资料,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分析气候条件与棉蚜发生等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6月21~25日最高气温均值、 7月1~5日最低气温均值、7月11~15日最低气温均值、7月16~20日最低气温均值以及6月11 ~20 日总降雨量与棉蚜发生程度密切相关,组建了石河子地区棉蚜预测模型,历史符合率达93.3;,将2003、2004年作为独立样本进行试报,结果与实际一致.  相似文献   

13.
新疆北部棉区棉蚜大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从新疆奎屯垦区棉蚜越冬基数、气候条件、种植结构、防治措施、品种特点等方面,分析了新疆北部棉区棉蚜大发生的原因,结果表明气候条件与棉蚜大发生关系密切,不合理的种植结构和防治措施也是棉蚜泛滥成灾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从越冬防治、点片挑治、生态调控等为重点的棉蚜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红色型和绿色型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的种群数量变化机制,探索2种色型豌豆蚜的种内密度效应对其种群增长的影响。[方法]在温室内设置不同的密度梯度,单种色型豌豆蚜密度设置为8、16、24、32头/株,2种色型共存时红色型和绿色型密度分别设置为4∶4、8∶8、16∶16头/株。[结果]单种色型豌豆蚜从密度8头/株增至32头/株时,随着密度的升高,2种色型豌豆蚜的产蚜期和寿命显著缩短,产蚜量显著降低,说明2种色型豌豆蚜种群密度效应均存在一定的负效应。在总密度为8和16头/株时,2种色型豌豆蚜混合饲养的产蚜期、寿命与单种色型饲养相比无显著差异;在单种色型饲养的密度与混合饲养的同一色型密度相同时,由于混合饲养的总密度高于单种色型饲养,混合饲养的产蚜期、寿命显著短于单种色型饲养,产蚜量显著低于单种色型饲养;在密度为32头/株时,单种群饲养的产蚜期、寿命、单头产蚜量与混合饲养时无显著差异。在单种色型饲养条件下,同一密度下(16头/株除外)红色型豌豆蚜的发育历期显著长于绿色型豌豆蚜,在相同密度条件下,红色型豌豆蚜的产蚜期、寿命、产蚜量与绿色型豌豆蚜相比无显著差异;混合饲养中,在同一密度条件下,红色型豌豆蚜的产蚜期、寿命、产蚜量与绿色型豌豆蚜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红色型豌豆蚜在该环境条件下的竞争力与绿色型豌豆蚜相当,红色型豌豆蚜与绿色型豌豆蚜共存对环境表现了一定的适生性。  相似文献   

15.
李东臣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236-13237
[目的]研究防治棉蚜的有效方法。[方法]通过田间调查,明确棉蚜种群的发生以及生物因素对其数量的控制作用。[结果]棉蚜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宽,以18~25℃为群体增长及活动危害的适宜温度。[结论]以棉花苗期吡虫啉+氧化乐果复配剂涂茎,结合棉花生长期生物防治为主要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6.
棉蚜在不同抗虫棉品种上的发育历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室内接虫罩网固定后定时观察,采用Duncan's多重极差检验法进行数据分析,研究了不同抗虫棉品种对棉蚜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抗虫棉花品种上,棉蚜发育历期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常规抗虫棉鄂棉6号和徐州142上的棉蚜发育历期较长,而在感蚜棉花品种Acala1517和转基因抗虫棉33B、SGK上发育历期较短。在同一棉花品种的不同生长阶段,棉蚜的发育历期也存在着差别。  相似文献   

17.
南疆地区棉田蚜虫种群数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2002~2004年研究了南疆地区棉花蚜虫的发生和种群动态及棉花品种的影响.结果表明为害棉花的蚜虫有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棉长管蚜(Acyrthosiphon gossypii Mordvilko)、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拐枣蚜(Xerophilaphis plothikovi Nevsky)和棉黑蚜(Aphis atrata Zhang),其中棉蚜和棉长管蚜是主要为害种类.2002、2003和2004年,棉蚜和棉长管蚜的最高密度分别为15 138和2 787头/百株,25 333和1 213头/百株,343 925和13 643头/百株.对转基因抗虫棉GK19(表达Cry1A杀虫蛋白)、SGK321(表达Cry1A+CpTI杀虫蛋白)和普通棉花泗棉3号、石远321的研究表明几种蚜虫在不同品种上的季节性数量动态没有显著性差别.  相似文献   

18.
温度对棉蚜发育与繁殖力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相对湿度为50;±10;,光周期L∶D=14∶10的人工气候室内,研究不同温度 (26、28、30、32、34和36℃)棉蚜的发育速率、死亡率和繁殖力.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棉蚜的死亡率增加,繁殖率降低,寿命缩短;若蚜期从26℃的5.9 d下降到34℃的4.4 d,36℃时若蚜4d后若蚜的死亡率达99;,不能完成发育.在26、28、30、32和34℃时,若蚜的死亡率分别为17.5;、25.0;、25.5;、22.6;和22.0;.在28℃时,棉蚜特定年龄繁殖率(mx)和净生殖率(R0)均达到最大,分别为14.0与53.0.在5个温度条件下,棉蚜内禀增长率(rm,d-1)分别为0.304、0.398、0.385、0.245和0.124.通过模型拟合计算得出:棉蚜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9.0℃,致死温度为35.5℃.棉蚜繁殖的最适温度为28.8℃;当温度上升到34.9℃时棉蚜不能够继续繁殖.伏蚜在28~30℃繁殖能力强,对棉花危害最大.  相似文献   

19.
棉田优势天敌多异瓢虫成虫对棉蚜捕食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多异瓢虫成虫对棉蚜的捕食功能符合HollingⅡ模型, 日最大捕食量为172.6头棉蚜,捕食一头棉蚜需要3.34 min,功能系数为1.575;多异瓢虫个体间相互干扰对捕食效应的影响可以用E=0.979 5P-1.016模拟;多异瓢虫对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可以用A= 103.55P-0.630 5模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