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5日龄雏鹅口服感染小鹅瘟强毒,观察感染后6、12、24、48、72、96、120h及发病致死鹅的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心、肝、肾、胰、脾、腔上囊等器官组织的病变发展规律。其结果为肠道最先出现病变,在感染后6h,即见十二指肠少量绒毛顶端上皮发生脱落;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坏死脱落向绒毛基部发展,绒毛和粘膜固有层炎性细胞浸润逐渐增多。病鹅死之后,整个小肠绒毛上皮及肠腺上皮均发生脱落和坏死,固有层内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局部发生凝固性坏死。心、肝、肾、胰、脾和腔上囊等实质器官在感染初期主要表现为郁血、水肿和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后期则表现为实质变化,实质细胞发生萎缩、变性,甚至局灶性坏死。电镜观察表明:肠道病变依次从十二指肠发展至空肠和回肠;感染初期,病毒主要引起肠绒毛顶端上皮的坏死脱落,以后逐渐向绒毛基部发展,固有层裸露,最终绒毛变形,结构消失。  相似文献   

2.
探究人工感染条件下,鸭源小鹅瘟病毒QH-L01株对樱桃谷雏鸭各器官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以期阐明QH-L01的病理发生规律及特征。实验组以每只0.2 mL(106.54 ELD50)的剂量肌肉接种30只2日龄樱桃谷肉鸭鸭源小鹅瘟病毒,对照组的鸭接种等量的灭菌生理盐水,分别在1、3、6、9 d观察各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感染后1 d,先出现肺点状出血,部分肺小叶扩张,十二指肠、回肠和盲肠等肠道组织绒毛上皮细胞坏死脱落。感染后3 d,脑、肾、胸腺、法氏囊出现病理变化,十二指肠、回肠和盲肠等肠道组织绒毛和黏膜层轻度坏死、脱落。感染后6 d,脾脏淋巴细胞增多,十二指肠、回肠和盲肠等肠道组织绒毛和黏膜层中度坏死、脱落。感染后9 d,各组织病变减轻或者恢复正常。整个感染期死亡率为20%。  相似文献   

3.
人工感染小鹅瘟的病理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口服感染40只雏鹅小鹅瘟病毒,在不同感染阶段剖杀雏鹅,观察各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发展规律及病理特征。接种后第1天,小肠绒毛顶部上皮首先发生坏死脱落。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坏死、脱落向绒毛基部发展,同时,固有膜也相继发生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由于小肠的坏死和炎性渗出逐步加剧,最后发展成为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并在小肠的中下段形成特征性的凝固性栓子,堵满肠腔。实质器官普遍发生变性和炎性细胞浸润。肝、胰、脾、胸腺、腔上囊,发生灶性坏死。电镜观察,病毒首先损害小肠绒毛顶部上皮,心肌和肝细胞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消失,基质变空,内质网扩张,核染色质溶解  相似文献   

4.
对2例疑似感染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J-Subtype Avian leukosis virus,ALV-J)的病禽进行临床观察和病理解剖,结果发现肝脏和脾脏均肿大,肝脏、心脏、肺脏、腺胃有肿瘤样结节;设计1对引物针对ALV-J的gp85基因,对2例病死鸡的肝脏组织进行PCR检测,结果 2份组织样品均扩增出与预想结果一致的924 bp的ALV-J特异片段;取病死禽的心、肝、脾脏等组织制做石蜡切片,HE染色,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发现肝组织有大量成淋巴细胞和淋巴样瘤细胞,呈灶状聚集;脾组织结构松散,白髓和红髓界限不清,脾小体消失,间隙有大量淋巴样瘤细胞;心包脂肪、心肌间、心脏血管中大量淋巴样瘤细胞;腺胃肌层、腺胃乳头间隙有淋巴样瘤细胞,1病例腺胃乳头可见出血;肺泡隔及肺泡腔中有大量淋巴样瘤细胞填充等病理变化。试验结果证实,2例土鸡均为淋巴细胞性J亚群禽白血病。  相似文献   

5.
黄胜远 《农技服务》2014,(4):144-144,128
<正>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雏鹅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临床特征表现为精神委顿、食欲废绝、严重下痢,有时呈现神经症状。主要病变为渗出性肠炎,小肠黏膜表层大片坏死脱落,与渗出物形成凝固性栓子,堵塞肠腔。本病主要侵害20日龄以下的雏鹅,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死亡率,是危害养鹅业最大的疫病。本病于1956年由方定一等在国内首次发现,并于1961年  相似文献   

6.
采集疑似鸭瘟病毒自然感染的病死番鸭的肝脾等组织,应用番鸭胚成纤维细胞(MDEF)进行病毒分离,通过对分离毒的血凝特性(HA)测定、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荧光定量PCR、PCR产物测序和动物回归试验等初步鉴定。结果显示:通过MDEF从疑似病料中分离到4株病毒(DPVfj1、DPVfj2、DPVfj3、DPVfj4),均不能凝集鸽红细胞;IFA结果排除了分离毒为鹅细小病毒、番鸭细小病毒、鸭呼肠孤病毒、鸭副粘病毒和禽坦布苏病毒;鸭瘟病毒荧光PCR试剂盒检测分离毒核酸均为鸭瘟阳性;鸭瘟病毒(JQ673560)gJ蛋白基因序列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均为阳性,且PCR产物序列与鸭瘟病毒参考株gJ蛋白基因序列相似度均大于99%;动物回归试验显示,分离毒人工感染30日龄番鸭和同居感染5日龄雏番鸭均可复制出与自然感染一致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并能回收到病毒。上述结果表明4株分离毒均为鸭瘟病毒强毒株。  相似文献   

7.
[目的]2017年以来,在中国东部地区的许多鹅场中,4—16日龄雏鹅暴发了严重的痛风,导致2%~20%的死亡率,给养鹅场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本试验旨在分离、鉴定导致此次雏鹅痛风的病原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将发病雏鹅病料接种10日龄鹅胚,分离病毒,通过PCR、基因测序和系统进化分析对分离的病毒进行鉴定;病毒尿囊液接种鹅肾脏上皮细胞测定病毒滴度;攻毒扬州白鹅雏鹅进行动物回归实验,观察剖检和组织病理变化,PCR方法检测肛拭子和各脏器病毒含量,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尿酸含量。[结果]从第3代鹅胚尿囊液中分离到一株鹅星状病毒(GAstV),命名为JSHA株。对星状病毒ORF2基因氨基酸进化树的分析结果表明,JSHA毒株与2018年从患痛风的鹅上分离得到的星状病毒毒株(SD01、SDPY、GD)具有99%以上的同源性,而与其他禽星状病毒同源性仅为27.3%~57.0%。阳性尿囊液感染鹅胚肾脏上皮细胞后出现变圆、聚团和脱落等细胞病变,病毒滴度为10~(4.25) TCID_(50)·mL~(-1)。动物回归实验结果显示,该病毒可致雏鹅25%的死亡率,发病鹅体质量减轻、肾脏发白肿胀、脏器表面和关节腔内尿酸盐沉积以及血清尿酸升高;组织病变表现为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尿酸盐结晶形成,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肝脏和脾脏中出现坏死区和炎性细胞浸润;组织病毒载量结果显示肾脏、肝脏和脾脏的病毒载量高于其他组织;雏鹅从感染后3 d开始排毒,排毒高峰出现在6~9 d。[结论]鹅星状病毒JSHA毒株是此次雏鹅发生痛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的雏鹅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特征严重下痢,神经症状,小肠粘膜坏死、凝固、脱落,形成栓子堵塞肠腔。本病传播速度、病死率高,能引起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9.
1小鹅瘟小鹅瘟是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败血性传染病。临床症状常伴有严重下痢,典型病变为小肠粘膜出现渗出性炎症,有大片坏死、脱落和凝固物,在小肠中段或后段肠腔形成"腊肠状"的栓子,堵塞肠道。雏鹅群感染小鹅瘟后,传播迅速,死亡率一般达40~80%,新疫区往往高达90~100%。  相似文献   

10.
秋防小鹅瘟     
小鹅瘟为小鹅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其特征是腹泻,小肠粘膜大片坏死,脱落,积聚于小肠后部形成特征性的栓子堵塞肠腔,俗称"剥肠瘟”. 1.传播途径本病多发生于春秋两季,主要通过孵房传播.小鹅瘟病毒存在于鹅的肝、脾、脑及血液中,通过消化道等途径接触感染初出壳的小鹅,在雏鹅中流行.出壳后5天开始发病,7~10天为最高峰,15天以后逐渐平稳,病死率达50%~80%.  相似文献   

11.
根据GenBank中鹅细小病毒(GPV)的7株全基因序列,在相对保守的NS区域设计了一对引物,以GPV-98E株鹅胚尿囊液的核酸提取物为模板,经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特异性检测GPV的PCR方法。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对GPV核酸的最小检出量为4.194 pg,尿囊液的最小检出量为3.09个ELD50;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采用该方法检测GPV能够扩增出与预期大小相符的476 bp的特异性片段,而对作为对照的鸭瘟病毒(DPV)、禽流感病毒(AIV)、鹅副粘病毒(GPMV)的核酸均未扩增出任何条带。在临床检测中,对52份雏鹅的心、肝、肠等组织进行PCR扩增,能够检测到相应的特异性病毒核酸片段,表明建立的鹅细小病毒PCR检测方法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特点,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从死亡的具有典型小鹅瘟症状的7日龄雏鹅肝中分离到1株病毒.选用未免疫小鹅瘟疫苗的健康母鹅所产的12日龄鹅胚,进行鹅胚接种试验,雏鹅表现出典型鹅瘟临床症状和剖检特征;鸡胚致死率达到25%;不能凝集多种动物红细胞;能凝集黄牛精子,经琼脂扩散试验,用此株病毒感染的鹅胚液能与小鹅瘟病毒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综上所述,这株病毒初步鉴定为小鹅瘟病毒.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小鹅瘟病毒(GPV)VP3基因疫苗(pcDNA-GPV-VP3)和弱毒疫苗免疫鹅体内的免疫应答,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和阐明pcDNA-GPV-VP3免疫发生机理、免疫持续期等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将pcDNA-GPV-VP3和小鹅瘟弱毒疫苗分别免疫30日龄四川白鹅,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免疫鹅体内GPV抗原的分布,用淋巴细胞增殖实验和间接ELISA分别检测免疫鹅的细胞免疫水平和血清抗体滴度,比较GPV基因疫苗与弱毒疫苗诱导鹅体免疫应答的能力。【结果】①弱毒疫苗组于免疫鹅的心、肝、脾、肺、肾、法氏囊、胸腺、哈氏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直肠、盲肠、胰腺、大脑及注射部位肌肉均中检测到GPV抗原;基因疫苗组于免疫鹅的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直肠、盲肠及注射部位肌肉中检测到GPV抗原。②弱毒疫苗免疫雏鹅外周血T淋巴细胞14 d后对ConA的反应开始增强,35 d达到最高值后下降;基因疫苗免疫雏鹅外周血T淋巴细胞OD值先下降,14 d后开始上升并高于空白质粒对照鹅和PBS对照鹅,35 d时达最大值,以后又逐渐下降,第21-63天极显著(P<0.01)高于PBS对照鹅和空白质粒对照鹅,第21-63 天时极显著(P<0.01)高于弱毒疫苗免疫鹅。③弱毒疫苗免疫鹅血清抗体第3天开始高于PBS对照鹅,第28天达到最大值后逐渐下降;基因疫苗免疫鹅血清体从第14天开始高于PBS对照组,第28天达最大值,第21-217天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PBS和空白质粒对照鹅;基因疫苗免疫鹅血清抗体除第28天极显著(P<0.01)高于GPV弱毒疫苗免疫鹅外,其余时间与弱毒疫苗免疫鹅差异不显著。【结论】pcDNA-GPV-VP3免疫雏鹅后能在免疫部位皮肤、心肌和各肠段中表达并能够诱导鹅体产生良好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基因疫苗诱导鹅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优于弱毒疫苗,结果为阐述pcDNA-GPV-VP3的免疫机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14.
鹅细小病毒(GPV)侵染引发机体酶或酶蛋白的变化,扰动平衡的代谢网络,调节多种代谢生理活动,其变化多样性和复杂性是研究病毒基因型与宿主遗传易感性互作病理学机制的有效标记物。通过鹅细小病毒YZ毒株(GPV-YZ)感染雏鹅,采用分光光度法分析脑、心、肝、肺、脾器官组织的蛋白酶、淀粉酶及转氨酶活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鉴定同工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CK)相比,受GPV感染雏鹅的各器官组织中,3种消化酶的活性分别增强1.6~6倍、1~2倍、2~3.6倍。淀粉酶同工酶存在4~7条不等的谱带变化,肝和脾新增1条慢区主带,而心脏缺少1个慢区谱带;转氨酶同工酶在慢区显示1条谱带,酶蛋白在慢中区谱带增多2~3条,而脑和脾脏的快区酶蛋白谱带减少1~2条。提示:慢区淀粉酶同工酶可能是GPV感染的敏感同工酶,酶蛋白/同工酶基因不同程度表达差异变化,直接或间接控制感染雏鹅的调节代谢生理机能,增强对入侵GPV的防御应激性能。  相似文献   

15.
Goose parvovirus (GPV) can cause a highly contagious and fatal gosling plague (GP) disease in goslings and muscoy ducklings.Here,three goose-origin neutralizing single chain variable fragment (scFv) antibodies against GPV SYG-61 were isolated.The genes of scFv antibodies were derived from goslings immunized with GPV SYG-61,and scFvs were subcloned into a pBSD vector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BSD-scFv libraries.The pBSD-scFv libraries were screened following three rounds using VP2 (protective antigen of GPV) as the bait by flow cytometry (FCM).After screening,the 15 clones with high 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 (MFI) were isolated and sequenced.These 15 scFvs were expressed by pET-28a (+) in E.coli.The specificity and affinity of the 15 purified scFvs were successfully confirmed by ELISA.In the preliminary neutralization experiment on primary goose embryo fibroblast (GEF) in vitro,three of the 15 purified scFvs (named scFv-10,scFv-11 and scFv-50) showed significant neutralizing capacities.The study generated the first goose-origin neutralizing scFv against GPV and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appearance of full-length goose-origin neutralizing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GPV.  相似文献   

16.
抗小鹅瘟病毒单克隆抗体及其在防治上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获得了7株能稳定分泌抗小鹅瘟病毒(GPV)单克隆抗体(MAb)的杂交瘤细胞系,并对其部分免疫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测定。这些单抗不仅特异性强,而且反应效价高,其中以GD_4和GD_6单抗的反应滴度最高,ELASA效价前者为10~(-6),后者为10~(-5).同时对GPV均具有中和能力和凝聚能力。用GD_4单抗进行小规模现场防治试验,对小鹅瘟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杂交后代雏鹅的生产性能和外貌特征变化。[方法]利用莱茵公鹅与四川白鹅母鹅进行杂交试验,观察后代雏鹅的外貌特征变化,并研究其生长速度和产蛋性能。[结果]从杂交后代的外貌特征看,绝大多数雏鹅的绒毛颜色、额瘤大小、体形特征与四川白鹅相似,仅有20%左右与莱茵鹅相似。少数后代雏鹅的绒毛颜色为灰色,可能与莱茵鹅的固有特征有关。后代雏鹅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4周龄杂交鹅平均体重比四川白鹅高8.37%,而7和10周龄杂交鹅平均体重比四川白鹅分别高16.49%和15.22%。成年杂交鹅的平均产蛋量为42.35个,远低于四川白鹅。[结论]利用莱茵鹅作父本、四川白鹅作母本是较理想的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8.
陈柳  余斌  倪征  华炯钢  叶伟成  云涛  张存 《中国农业科学》2016,49(14):2813-2821
【目的】鸭瘟和小鹅瘟是番鸭和鹅的两种重要传染病,鸭瘟最主要的防治措施是定期接种鸭瘟病毒减毒活疫苗。根据2012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的报告,DEV被归为疱疹病毒科的α疱疹病毒亚科马立克氏病毒属。疱疹病毒如伪狂犬病毒、马立克氏病毒、火鸡疱疹病毒等已广泛用于病毒活载体的研究,而近几年也有关于鸭瘟病毒(DEV)作为疫苗活载体的报道。为了为免疫防控鸭瘟和小鹅瘟提供新手段,本研究拟在鸭瘟病毒疫苗株感染性克隆的基础上,构建表达小鹅瘟病毒(GPV)主要免疫原蛋白VP2的重组病毒rDEV-VP2,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进而探讨重组病毒rDEV-VP2作为防治DEV和GPV的二联重组活载体疫苗的可能性。【方法】将密码子优化的GPV VP2基因通过常规基因克隆的方法插入转移载体pEP-BGH-end,构建含有GPV VP2表达框pCMV-VP2-BGH-pA的重组表达质粒。在鸭瘟病毒(DEV)疫苗株细菌人工染色体克隆pDEV-EF1的基础上,通过“Red E/T”两步重组法将GPV VP2基因表达框插入到DEV US7和US8基因之间构建了突变体克隆pDEV-VP2。利用磷酸钙法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EFs)拯救获得重组病毒rDEV-VP2和删除Bac质粒序列的rDEV-VP2-Cre,并对重组病毒细胞体外生长曲线、蚀斑大小和VP2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测定。将rDEV-VP2接种番鸭,在不同时间采集血清,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中GPV VP2抗体产生情况。【结果】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外源蛋白VP2在CEFs细胞成功表达。病毒生长曲线和蚀斑大小测定结果显示,rDEV-VP2在CEFs细胞上的增殖滴度与亲本株相比无显著差异,表明外源基因VP2的插入不影响rDEV重组病毒的增殖。动物试验结果表明,7日龄雏番鸭接种rDEV-VP2可以诱导产生针对GPV VP2的抗体,免疫后3周抗体阳性率为50%(4/8)。【结论】本实验将小鹅瘟病毒的主要免疫原基因VP2插入到DEV疫苗株基因组的US7和US8基因间构建了表达该免疫原性基因的重组鸭瘟病毒细菌人工染色体,继而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s)上拯救获得了重组病毒rDEV-VP2,病毒细胞生长特性与亲本株基本一致,且能诱导鸭体产生GPV VP2特异性的抗体。该研究为研制DEV-GPV二联重组活载体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