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海洋表层透光区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主要以颗粒有机物(POM)的形式输送至深海。异养微生物以其对于POM的分解作用机制不同而分为两类:颗粒附着的附生菌(particle-attached mode,PAM)和自由营生的自由菌(free-living mode mode,FLM),是介导海洋中颗粒有机碳(POC)和溶解有机碳(DOC)循环的主要参与者。然而,目前对PAM和FLM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生物地球化学功能的理解大多局限于固定深度原位海水的探讨,或者在实验室模拟中以某一固定压力直接富集微生物。本次研究采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50米深表层海水,并接种13C标记和非标记的POM,设置0.1、10、30和60 MPa四个压力梯度,以逐渐加压的方式模拟颗粒物沉降过程进行富集培养,探讨了在模拟海洋有机颗粒物下沉过程中两种不同形式微生物的演替和相互作用的动态演变。结合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DNA-SIP)和16S 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19个活性OTUs被13C所标记,主要隶属于α-Proteobacteria以及γ-Proteobacteria。在不同压力梯度下,附生菌或自由菌中活性OTUs的类型和丰度有显著差异。此外,微生物网络结构(network)的相互作用在高压下呈正向为主,表明着深海中存在着激烈的物种竞争,微生物群落在高压下表现出明显的分离和模块化,具体表现为network拓扑特征系数的弹性和稳定性。模拟颗粒沉降高压培养结果重点揭示了在沉降过程中,静水压力对海洋中下降颗粒物降解相关的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功能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畜禽粪便经黑水虻转化前后碳、氮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利用7日龄黑水虻幼虫转化猪粪和鸡粪,进行转化前后碳、氮相关指标测定和Illumina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黑水虻对猪粪和鸡粪的转化率分别为8.36%和10.42%,猪粪转化后有机碳和C/N分别升高了5.86%和47.64%,鸡粪转化后有机碳和C/N分别下降了11.67%和4.68%,两者的溶解性有机碳、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显著降低。黑水虻转化后,猪粪和鸡粪中分别有18.93%和10.49%的碳及31.42%和32.58%的氮被幼虫吸收利用,74.83%和57.43%的碳及43.71%和60.25%的氮保留在虫粪中。相比转化前的畜禽粪便,虫粪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明显增加,其中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是猪粪、鸡粪和两组虫粪的优势菌门。黑水虻转化后,粪便中的细菌群落结构向着降解蛋白质和脂肪方向演变,鸡粪源虫粪中分解纤维素的菌群丰度高于新鲜鸡粪,且主要来自于厚壁菌门,猪粪源虫粪中分解纤维素的厚壁菌门丰度下降,但放线菌门中木质素降解菌丰度上升。PICRUSt功能预测分析显示两组虫粪中ABC转运蛋白、氨基酸生物合成和碳代谢功能基因丰度最高,且鸡粪源虫粪中的代谢基因丰度要高于猪粪源虫粪。研究表明,黑水虻幼虫对鸡粪的转化效率高于猪粪,转化后猪粪、鸡粪中碳、氮大部分转入虫粪,部分转入虫体,部分损失,其中鸡粪中的碳损失高于猪粪,而猪粪氮损失高于鸡粪。猪粪转化后有机碳和C/N提高,鸡粪转化后有机碳和C/N降低,而两者的溶解性有机碳、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都降低。黑水虻转化显著改变了猪粪和鸡粪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加了有机物降解菌的丰度,增强了粪便中微生物的碳、氮代谢。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红壤微生物丰度和群落组成对不同调酸剂的响应,分析影响碳/氮关键代谢过程微生物的变化,通过盆栽实验,设置不施肥(CK)、钙镁复合剂(L)、钙镁复合剂配施猪粪(ML)和钙镁复合剂配施秸秆(SL)4个处理,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细菌、真菌和古菌以及碳/氮代谢关键过程微生物。结果表明:L、ML和SL处理显著提高土壤pH值和交换性钙/镁,显著降低土壤交换性酸。调酸剂增加了细菌优势菌中的变形菌门相对丰度,降低了绿弯菌门和酸杆菌门相对丰度;降低了真菌优势菌中的毛霉菌门相对丰度;增加了古菌优势菌中的广古菌门和深古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了奇古菌门的相对丰度。冗余分析结果显示,速效钾是影响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土壤pH和有机碳是影响土壤真菌和古菌群落结构组成的关键因子。碳代谢过程的贡献度方面,变形菌门的贡献度在SL处理中最高,放线菌门和芽单胞菌门的贡献度在ML处理中最高。氮代谢过程中,各处理绿弯菌门对硝化作用的贡献率均超过80%。调酸降低了绿弯菌门和酸杆菌门在反硝化与硝酸盐异化还原过程中的贡献度,L与SL处理的变形菌门贡献度低于ML处理,而ML处理的放线菌门贡献度高于L与SL处...  相似文献   

4.
揭示城市公园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群落构建机制及潜在的功能,对于城市绿地建设与维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包头市劳动公园林下土壤为研究对象,基于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土壤微生物(细菌和真菌)多样性,并探究其群落构建机制及微生物的潜在功能。分析获得1 878个细菌可操纵分类单元(OTUs)和2 564个真菌OTUs。细菌群落主要以放线菌门、变形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和芽单胞菌门为主;真菌群落的优势门则主要是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被孢霉门。细菌群落的多样性、相似性及生态位宽度(Niche breadth)都显著高于真菌群落。基于中性群落模型(NCM)、标准化随机率(NST)分析显示,城市公园土壤微生物的群落构建主要由确定性过程驱动。依据Picrust2和FungalTraits功能预测分析显示,蛋白质家族的遗传信息处理和信号-细胞过程、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是细菌的主要代谢功能,而真菌群落主要的功能类群为腐生真菌和外生菌根真菌。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包头市劳动公园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构建机制及微生物功能,这为今后城市公园建设与维护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与实践指导,有助于我们对城市绿地...  相似文献   

5.
河套灌区不同秋浇年限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针对内蒙古河套灌区农民自愿放弃秋浇造成干地面积逐渐增多的现象,通过调查研究不同秋浇年限对盐碱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差异的影响,为灌区盐碱地改良与秋浇制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盐荒地(CK)、一直秋浇(AUI1)、隔2—3年秋浇(AUI2)、3—4年不秋浇(AUI3)以及6—7年不秋浇(AUI4)5种类型的典型地块,采用高通量测序(Illumina HiSeq)技术,分析不同秋浇年限处理下土壤细菌群落的变化特征,并对土壤化学性质与细菌群落进行了冗余分析以及与群落组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AUI1和AUI2处理对降低0—30 cm土层盐分含量最显著,分别比CK、AUI3、AUI4降低了128.82%和29.04%、108.76%和17.72%、108.44%和17.55%,在30—40 cm土层AUI1处理的盐分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各个土层的pH值均以AUI2处理最低,其0—40 cm土层pH平均值较CK、AUI1、AUI3、AUI4处理分别显著降低了0.28、0.32、0.16、0.88个单位(P<0.05)。另外,AUI2处理0—40 cm土层微生物量碳平均含量分别较CK、AUI1、AUI3、AUI4提高了252.89%、148.59%、58.10%和60.10%,可溶性有机碳平均含量分别提高了48.41%、29.42%、6.01%和14.27%(P<0.05)。AUI1与AUI2处理间的丰富度指数(ACE和Chao1)显著高于CK、AUI3和AUI4处理(P<0.05)。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不同秋浇年限处理的3大优势菌门,占所有菌门的53.93%,而AUI2、AUI3处理分别有利于增加拟杆菌门、酸杆菌门的丰度(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与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均具有很强的负相关性,其中与微生物量碳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559**和-0.522*),与可溶性有机碳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795**和-0.820**);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均与土壤盐分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因子分析显示,土壤盐分、pH、微生物量和可溶性有机碳总共解释了97%的群落变化,成为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变化的主控因子,贡献率依次为:土壤盐分>pH>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结论】 隔2—3年秋浇(AUI2)处理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耕层土壤盐分并能使0—40 cm土层微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而且还可提高土壤优势菌群中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综上所述,隔2—3年秋浇(AUI2)是河套地区兼顾盐碱土壤改良与节水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绿肥混播与氮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土壤碳氮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明确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在紫云英与油菜混播的条件下,设置不施氮(CK)、常规施氮(MRN)与减施氮肥常规量20%、40%、60%(MRN1、MRN2、MRN3)共5个处理,测定水稻产量及构成要素、土壤碳组分、土壤氮组分和微生物群落相对丰度,分析碳氮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显示:与CK相比,早稻产量增加24.42%~39.23%,晚稻增产19.34%~31.59%,处理MRN1早稻和晚稻的产量最高;与CK相比,MRN1处理的硝态氮、铵态氮、碱解氮含量分别显著高出22.07%、19.05%、11.20%(P<0.05)。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含量随施氮减少而增加;土壤硝态氮和碱解氮含量随施氮量的减少而降低。优势细菌是绿弯菌门、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增施氮肥增加了细菌群落的均匀度指数。碱解氮、硝态氮、铵态氮与优势菌群呈负相关关系;微生物量氮、易氧化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与优势菌群呈正相关关系;对细菌群落结构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是碱解氮、微生物量氮和可溶性有机碳。以上结果表明,绿肥混播与减氮20%提升了水稻产量和土壤无机氮含量,增加了优势细菌群落丰度,有利于稻田减排增效,并维持稻田生态系统稳定。  相似文献   

7.
猪粪辅料促进茄果类蔬菜废弃物堆肥品质的微生物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猪粪对茄果类蔬菜废弃物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代谢功能特性的影响,为动物粪便添加促进堆肥品质提供新的视角。以茄果类蔬菜废弃物为堆肥原料,设添加猪粪(E-PM)和未添加猪粪(对照,E)两个处理,采用室内好氧堆肥进行45 d的堆肥试验。在堆肥的第0、2、9、16、23、31、38、45天采集样品,监测堆肥理化指标、发芽指数(GI)和酶活性,并在堆肥第2、23、38天采集新鲜样品,通过16S rRNA和18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堆肥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代谢特性。结果表明:添加猪粪可提高茄果类蔬菜废弃物堆肥早期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和Chloroflexi (绿湾菌门)相对丰度,促进堆肥升温,延长嗜热期,并显著增加GI至82.11%(P<0.05)。相较于E处理,E-PM处理显著提高了堆体全磷和全钾含量(P<0.05)。酶活性分析表明,E-PM处理下嗜热期的蛋白酶活性、多酚氧化酶活性、纤维素酶活性和有机质的降解率被显著促进(P<0.05)。高通量测序和PICRUSt预测发现,E-PM处理下与代谢和细胞进程相关的基因丰度在嗜热期较E处理分别提高5.68%和10.26%,与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和有机物质降解相关功能酶有关的基因序列丰度也明显提高。此外,相关性分析表明,E-PM处理下高丰度的Proteobacteria和Chloroflexi主导了堆体早期的细菌群落代谢活性,并促进堆体快速腐熟。研究表明添加猪粪有利于提高嗜热期细菌群落的代谢活性,对堆体温度的上升和产品品质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排入地表水中的动物粪便会带来一系列生态与公共卫生问题,快速准确鉴别污染来源对于源头控制与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细菌群落的微生物溯源技术(Community-based microbial source tracking)以及高通量DNA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对污染源中微生物和环境样本中的微生物群落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对水体中粪便污染来源进行预测。本文利用16S rDNA测序,系统分析与比较了巢湖流域水体、沉积物样本与广泛的潜在污染源(包括村庄与养猪场污水,野生水鸟粪便,人类与家禽、家畜粪便)的细菌群落组成,同时,利用基于机器学习的溯源软件FEAST与Sourcetracker,对水体、沉积物样本的潜在污染源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水体与沉积物样本的微生物多样性显著高于粪便样本,其中巢湖水体与河流沉积物样本具有最高的物种多样性,同时样本中也存在大量未分类物种。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广泛分布于所有样本中。溯源分析结果表明,村庄排污口与污水处理厂排污口样本是河水样本最主要的污染来源,沉积物与湖水样本则预测存在猪场排污水与野生水鸟粪便的污染,所有样本未检测到来自人粪与鸡粪的污染。  相似文献   

9.
微生物发酵床不同深度垫料的细菌群落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微生物发酵床不同深度垫料细菌的多样性,明确不同深度的细菌群落组成,采用五点采样法,收集了发酵床表层10 cm、中层30 cm、深层50 cm的垫料,分别进行垫料宏基因组DNA的提取,原核生物16S rDNA基因V3~V4区的扩增及Illumina高通量测序。试验共获得1 045 225条序列,共包含32门、303科、609属和1834类OTUs。表层垫料细菌数量最多,中层垫料细菌种类最多。微生物发酵床不同深度垫料的细菌群落有所差异,在表层垫料中,变形菌门(25.9%)和放线菌门(10.2%)相对含量高;中层垫料中拟杆菌门(27.8%)、变形菌门(25.1%)和厚壁菌门(17.0%)相对含量高。发酵床垫料表层和中层细菌多为有机物降解菌,主要为异常球菌——栖热菌门的特吕珀菌科、变形菌门的黄单胞菌科和拟杆菌门的黄杆菌科细菌。随着垫料深度增加,拟杆菌门(33.3%)和螺旋体门(9.2%)含量升高,厌氧菌如螺旋体门的螺旋体科、拟杆菌门的腐螺旋菌科在深层垫料中达到峰值。研究表明,表层垫料中微生物含量最高,代谢最为活跃,是主要的有机质降解层;深层垫料厌氧菌含量高。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不同连作条件下烤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对秦岭腹地商洛地区连作Y1(烤烟种植1 a)、Y2(烤烟连作3 a)、Y3(烤烟连作5 a)和Y4(烤烟连作7 a)4种不同年份的植烟土壤进行了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变化及驱动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植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碳氮比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减少,下降幅度分别为37.16%、20.40%和21.10%。土壤中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减少,其优势菌门为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绿弯菌门、酸杆菌门和厚壁菌门,其相对丰度总和占比在80%及以上。在土壤中真菌丰富度显著增加,其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毛霉菌门,其相对丰度总和占比在90%及以上。在Y4连作条件下,土壤有益微生物门水平上相对丰度减少,如厚壁菌门和脱硫菌门,致病微生物门水平上相对丰度增加,如毛霉菌门和壶菌门。长期连作会导致土壤有益微生物相对丰度减少、致病微生物相对丰度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下降,进而增加烟株病害风险。因此,建立良好的耕作制度或构建微生物群落是缓解或解决连作烟田微生物群落结构失衡的关键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1.
针对马里亚纳海沟、玛索海沟、新不列颠海沟东部、新不列颠海沟中部等4个采样点的3种钩虾共120个样品,利用16S rRNA-RFLP分析方法对不同样品间的微生物组成进行研究,并比较了4个采样点的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结果表明:4个采样点钩虾肠道的微生物多样性有着显著差别。马里亚纳海沟Hirondellea gigas钩虾肠道细菌的优势菌群为嗜冷单胞菌属(Psychromonas sp.)和Uncultured bacterium,分别占37.05%和18.52%。玛索海沟Bathycallisoma(syn.Scopelocheirus)schellenbergi钩虾肠道细菌的优势菌群为Uncultured Mollicutes bacterium和Uncultured deep-sea bacterium,分别占62.5%和25%。新不列颠海沟东部Alicella gigantean钩虾肠道细菌的优势菌群为Uncultured Mollicutes bacterium和Uncultured Mycoplasmataceae bacterium,含量分别占到50%和44.44%。新不列颠中部的A.gigantean钩虾肠道细菌的优势菌群为Psychromonas sp.、Uncultured Mollicutes bacterium、Uncultured Mycoplasmataceae bacterium和Uncultured bacterium,含量分别为39.29%、32.14%、14.29%和10.71%。Uncultured Mollicutes bacterium在玛索海沟S.schellenbergi肠道内占了62.5%,在新不列颠海沟东部A.gigantean肠道内的含量为50%,在新不列颠海沟中部A.gigantean肠道内含量为32.14%,而在马里亚纳海沟H.gigas肠道中仅占3.7%。由此可见,4个采样点3种钩虾肠道内微生物多样性丰富、且存在较大的差异,马里亚纳海沟H.gigas肠道内微生物物种最丰富、且种群结构最复杂,玛索海沟S.schellenbergi钩虾和新不列颠海沟A.gigantean钩虾次之。  相似文献   

12.
利用传统的平板培养法和Biolog ECO微平板法调查了罗非鱼养殖过程池塘底泥异养细菌数量和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底泥异养细菌数量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均较稳定,其波动高峰出现在6月份,波动范围为(8.4±5.7)×106~(5.2±4.2)×107CFU/g;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和功能多样性以在各个月份之间的差异性均不显著.此外,还分析了底泥微生物群落的碳源代谢特征,底泥微生物群落对4大类碳源的利用,各月份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对不同种类碳源的利用存在差异,对糖类的利用率最高,对氨基酸、脂肪酸、代谢中间产物和次生代谢物的利用率较低.  相似文献   

13.
从农田土壤生态系统中硝化和甲烷氧化的研究意义、氨氧化和甲烷氧化的功能微生物演替规律,以及二者交互作用机制三个方面综述了现阶段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并进一步阐述了土壤碳氮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机制研究的科学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未来研究应充分利用学科交叉,结合宏观结果和土壤微观动态过程,揭示土壤中不可培养微生物代谢能力及其在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实现对土壤生态过程的预测和调控。  相似文献   

14.
河流输送大量的陆源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到海洋,沉积到近海海盆。随着陆源和海源沉积物在盆地的逐渐堆积,这些陆源微生物被埋藏,进而逐渐演变为沉积物中固有微生物群体的一部分,是研究微生物环境适应与进化的理想生态系统。本课题组从国际大洋钻探计划(IODP) 337航次的一个西太平洋煤层岩芯(1 999 mbsf, meter below the seafloor)中,成功分离到一株革兰氏阳性细菌泛酸枝芽孢杆菌19R1-5(19R)。研究发现,19R与分离自陆源土壤的泛酸枝芽孢杆菌DSM 26(26T)相比,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为100%,DNA杂交同源性高达91.7%。我们将19R和26T作为研究对象,从比较基因组的角度对19R的来源和代谢潜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分离自海底深部的19R来源于陆地;同时,19R较26T拥有3个额外的磷酸葡萄糖转移酶系统(PTS),提示19R具有更强的糖利用能力,使之能够适应原位中特殊的营养环境,研究结果对探索海底深部生物圈微生物的来源及其在深海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Dimethylsulfoniopropionate (DMSP) accounts for most of the organic sulfur fluxes from primary to secondary producers in marine microbial food webs. Incubations of natural communities and axenic cultures with radio-labeled DMSP showed that dominant phytoplankton groups of the ocean, the unicellular cyanobacteria Prochlorococcus and Synechococcus and diatoms, as well as heterotrophic bacteria take up and assimilate DMSP sulfur, thus diverting a proportion of plankton-produced organic sulfur from emission into the atmosphere.  相似文献   

16.
Degradation of marine organic carbon provides a major source of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whereas preservation in sediments results in accumulation of oxygen. These processes involve the slow decay of chemically recalcitrant compounds and physical protection. To assess the importance of physical protection, we constructed a reaction-diffusion model in which organic matter differs only in its accessibility to microbial degradation but not its intrinsic reactivity. The model predicts that organic matter decays logarithmically with time t and that decay rates decrease approximately as 0.2 x t(-1) until burial. Analyses of sediment-core data are consistent with these predictions.  相似文献   

17.
磺胺甲恶唑在沉积物中的降解行为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评价磺胺类抗生素在沉积物中降解行为,以最常用的磺胺类药物——磺胺甲恶唑(SMZ)为对象,通过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其在沉积物中的降解动态以及相关环境因素(微生物、含氧量、光照、沉积物种类和药物起始浓度等)对降解过程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SMZ在沉积物中的降解途径主要为兼性厌氧微生物降解,非生物降解等其他降解途径只占较小比例。SMZ的降解速率与沉积物的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高有机质含量的沉积物中SMZ的降解更快,沉积物中的光敏剂也能促进SMZ的降解。高浓度的SMZ通过抑制沉积物微生物的活性,使得其降解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8.
Microbial life predominates in the ocean, yet little is known about its genomic variability, especially along the depth continuum. We report here genomic analyses of planktonic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the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Gyre, from the ocean's surface to near-sea floor depths. Sequence variation in microbial community genes reflected vertical zonation of taxonomic groups, functional gene repertoires, and metabolic potential. The distributional patterns of microbial genes suggested depth-variable community trends in carbon and energy metabolism, attachment and motility, gene mobility, and host-viral interactions. Comparative genomic analyses of stratified microbial communities have the potential to provide significant insight into higher-order community organization and dynamics.  相似文献   

19.
西北典型荒漠样地花棒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Biolog-ECO方法分析西北荒漠带7个典型样地花棒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变化和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结果表明:由东至西,土壤微生物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即乌海磴口安西民勤鄂尔多斯沙坡头阿拉善,不同样地土壤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值差异明显。主成分分析(PCA)表明,各样地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特征差异显著,起主要贡献作用的是碳水化合物类和羧酸类碳源。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土壤有机碳、氨氮、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其中有机碳、脲酶和碱性磷酸酶与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