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6 毫秒
1.
以《1∶500 1∶1 000 1∶2 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1-2007)标准绘制的大比例尺地形图为土地调查底图,依《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标准对地形图上的土地利用现状信息进行提取。详细探讨了从地形图上水系、居民点及设施、交通、管线、植被与土质等地物中提取的地类信息的归并情况,指出了从大比例尺地形图上提取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存在的问题,为共享资源,节约社会成本,建议统一地类划定标准,用定量的数值来定义各种地类等。  相似文献   

2.
重庆市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介绍生态足迹概念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以2007年《重庆市统计年鉴》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依据,对重庆市2006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与分析,并对重庆市万元GDP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与分析。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土地利用研究动态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国内外土地利用研究的现状、进展和未来研究趋势。以CNKI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中1992—2016年土地利用研究文献为数据源,运用CiteSpace和X指数,综合分析了国内(CNKI)与国外(WOS)土地利用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和主要子领域的研究热点演进情况。发现:(1)国内外文年献累积量增长趋势呈下开口抛物线复合指数模型,预测各自分别在2018和2038年达到峰值。(2)X指数评价论文水平科学可行,Verburg Peter H、Veldkamp A、傅伯杰和陈利顶是核心作者,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系统是主要的研究机构,Agriculture Ecosystems Environ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Land Use Policy、《中国土地科学》《水土保持研究》和《安徽农业科学》是主要载文期刊。(3)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的影响(或关系)、土地利用分类、土地利用规划与设计和土地利用模型是土地利用研究主题中的5个主要子领域。土地利用转型与棕地再生,土地利用分级体系更新与多影像协同的分类算法,土地规划监管与双重耦合空间协同决策模式,土地利用方式对地表潜热的传导、土壤有机碳变化、水质和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基于生态过程的土地利用(变化)耦合模型分别是以上5个子领域的未来研究主要热点。(4)国际研究的持续性和系统性优于中国,耦合生态过程的土地利用动态模型构建、不确定性问题和土地空间数字规划等是中国未来研究应该加强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查清延河流域土地利用/覆盖格局,为该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改善水土保持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ENVI 4.0软件对2006年延河流域遥感图像进行处理,结合野外考察,在ArcGis 9.0平台下获得延河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分布图;从景观格局的角度,根据国标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二级分类体系,将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划分为住宅用地(城镇住宅用地、农村宅基地)、耕地(水浇地、旱地)、园地(果园)、林地(有林地、灌木林地)、草地(天然牧草地、其他草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内陆滩地、湖泊水面、水库水面、河流水面)和其他土地(裸地、沙地、沼泽地、设施农用地)共7个大类17个二级类,分析了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和景观形态结构特征。【结果】延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中旱地的面积比最大,约为37%,其次是天然牧草地、裸地和有林地,分别为22.17%,23.6%和14.4%,其他类型面积均较小;旱地、有林地、天然牧草地和裸地频率比相对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较高;所有土地利用类型中,沼泽地平均面积指数最大,其次是裸地和天然牧草地;旱地、有林地、天然牧草地、裸地等图斑形状简单且各形状的图斑数呈正态分布;耕地为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优势度较大。【结论】延河流域土地资源开发的重点是开展土地整理和规模经营,减少土地利用地块数量,降低形状指数,增加水域、人工草地和林地等生态用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和促进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均匀化;今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方向是: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5.
以江苏省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依据,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单一土地利用相对变化率4项指标,对研究区域1996~2007年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6~2007年江苏省林地、园地、交通用地、居民点和工矿用地5类土地面积不断增加,而耕地、水域和牧草地的面积则减少。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 H )的演变规律为1996~2002年为缓慢增长期, H值稳定增长;2002~2007年为快速上升期, H值增幅较大。土地利用结构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其中园地的空间差异性最大,牧草地次之,交通用地的空间差异性最小。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例验证法和文献分析法探讨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的适用性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 21010-2007),结合实际情况,将浙江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内的土地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并提出了具体的土地利用协调措施:即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的公示制度;制定优惠的财政和金融政策;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等。  相似文献   

8.
武汉市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武汉市1996~2007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结合相应的LUCC模型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得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政策及城镇化、工业化带来的相应建设用地增加是引起该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土地利用效率是反映土地资源配置和实现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因子分析法与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从结构效率和边际效率2个方面对广东省湛江市2007—2017年的土地利用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湛江市土地利用效率综合指数值呈两段式分布,2007—2013年期间效率较低且相对稳定,保持在0.415 1左右;2014—2017年期间的土地利用效率综合指数值较高且呈总体增长态势,效率值从0.628 4增长到1.000,而在区域分布上除市辖区外其他县(区)的土地利用效率都很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能够快速提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更新土地利用现状图,对于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不同时相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结合其他多种数据,探讨了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的技术流程.以1989年和2000年石河子垦区及周边地区TM影像为基础,分析了该区域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研究区内的土地利用变化总体趋势是耕地(农田)面积大幅度增加,以草(林)地向耕地(农田)的转化最为显著,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处在相互转化中.  相似文献   

11.
基于RS/GIS的江汉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结合1995/2000年Lantlsa TM影像数据及1∶10 000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数据与相关资料,研究了汉江流域中下游(湖北省境内)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的土地利用强度大.1995年与2000年的土地利用强度指数分别为260.025和260.526,说明该区土地利用开发的强度有增大的趋势;(2)从土地利用双向动态变化率来看,该区未利用地(变化率为4.391)正在被加速开发,草地(2.836)与水域(1.664)受干扰严重,这对汉江流域及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将产生深刻的影响;(3)由于总面积较大,变化面积最大的耕地及林地土地利用双向动态变化率分别为0.424和0.344,说明维系该区人-地系统的基本因素保持相对稳定.本研究还表明,利用RS/GIS结合区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数据研究土地利用变化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库尔勒市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变化关联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城市化发展与土地利用结构之间的相关分析为基础,探讨库尔勒市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该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方法]利用1996~2007年库尔勒市土地利用现状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国土资源综合统计资料和库尔勒市市志等为数据来源,在统计软件SPSS的支持下,采用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及土地利用动态度等模型,利用主成分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库尔勒市12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城市化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农业用地总面积整体上增加,其中耕地面积增加较多,12年增加了17 577.81 hm2;园地增长速度最快,2007年比1996年增加了24 142.72 hm2;林地略有增加(7 376.2 hm2);牧草地基本稳定;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始终呈上升趋势,12年累计增加3 218.27 hm2.[结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促进其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位于典型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皋兰县为例,探讨并提出该区最优的土地利用结构。【方法】依据皋兰县的土地利用现状,运用线性规划模型对皋兰县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调整,获得规划近期(2015年)和规划期(2020年)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结果】优化后的土地利用结构中,到规划近期(2015年),耕地、林地、草地的面积比例由基期年的15.48∶0.84∶75.01调整为规划近期的14.14∶1.39∶74.84,建制镇面积比例增加了0.19%。到规划期(2020年)这一趋势更加明显,耕地、草地面积比例降为13.36%和73.80%,林地面积和建制镇面积上升为1.70%和0.70%。【结论】优化后的土地利用结构,综合考虑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高了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金堂县2009年、2012年土地利用现状二级分类表为依据,采用计量地理模型,选取8个相关指标,从土地利用现状和动态变化2个方面分析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特征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该县土地利用结构多样化特征明显,土地利用集中化程度不高,以耕地-林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为组合类型,在耕地、林地、水域用地方面具有区位意义。(2)该县土地利用类型不突出,相对变化差异度不明显,土地利用结构趋于有序变化;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不明显,应加大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黄淮海平原区土地利用存在的不合理现象的途径,拟通过构建多目标规划模型,运用解释结构模型将区域土地利用目标量化至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中,采用模糊两阶段算法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以曲周县为例,通过Markov算法计算出自然演化方案下土地利用结构(2035年),并将现状方案(2012年)、自然演化方案(2035年)、优化方案进行对比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经过优化后的曲周县土地利用结构(2.87)其满意度明显高于现状方案(2.80)、自然演化方案(2.23),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度也更高,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具有有效性。2)对自然演化方案进行分析发现,曲周县现行的经济驱动模式对于生态效益、区域水资源造成损害,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多目标优化模型为基础框架,嵌入ISM和模糊分析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法对于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具有借鉴意义,结合区域土地利用优化目标,保持其余地类结构的相对稳定,协调平衡耕地、林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地间的结构比例是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阿克苏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GIS平台,以阿克苏地区各县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2006年1:1 600 000的行政区划图及实地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统计分析,对阿克苏地区1996~2006年间的土地利用数量、类型及空间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10年尺度上土地利用总体动态特征是未利用地和牧草地减少,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增加;(2)10年间阿克苏地区土地结构变化绝对指数为8,其中:园地,交通用地的年变化率较大,牧草地、未利用地的年变化率较小;(3)引入的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反映出阿克苏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7.
基于全国20个煤炭资源型城市2007~2017年面板数据,利用DEAP 2.1从静态和动态2个角度测算出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并建立Tobit回归模型分析了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通过静态分析,发现东部地区的土地利用效率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衰退型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水平高于其他各发展阶段,各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均值在2017年达到最高值;(2)通过Malmquist指数的动态分析,发现TFP指数主要受技术进步的影响,应提高技术创新能力;(3)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松嫩平原典型区域(主要是黑龙江省大庆市)为研究对象,以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将2000、2007和2014年三期TM/OLI遥感数据分类,得到遥感解译图像。分别以转换矩阵和LUCC模型归纳分析土地利用类型转化趋势。差异分析得出,土壤重度、中度、轻度盐渍化与农业用地间土地覆盖类型转换频繁;动态计算各种土地利用类型,2000~2007年农耕不合理导致土壤盐渍化面积增加,2007~2014年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相对稳定。研究将遥感手段应用到土壤盐渍化监测中,为大庆市及整个松嫩平原盐渍化发展趋势判断、盐渍化治理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遥感数据和GIS空间分析技术,以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地利用转型、人为干扰指数等研究方法,分析了不同阶段土地利用变化的强度和趋势,研究了近40年来其旅游发展与土地利用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1980~2018年间,研究区的耕地和草地面积减少,林地增加,建设用地增幅较大。(2)2000年以来草地面积减少和林地面积增加较大;2010年后耕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加较大。耕地主要向建设用地和林地转化,草地主要向建设用地、林地和耕地转化。(3)2005年前旅游发展缓慢,土地利用变动速度较小;2007年和2015年分别进入旅游快速发展时期和转型时期,土地利用变动较大;人类干扰程度呈上升趋势。贵州南部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转型变化与旅游发展阶段有很好的耦合关系,其中旅游发展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遥感数据和GIS空间分析技术,以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地利用转型、人为干扰指数等研究方法,分析了不同阶段土地利用变化的强度和趋势,研究了近40年来其旅游发展与土地利用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1980~2018年间,研究区的耕地和草地面积减少,林地增加,建设用地增幅较大。(2)2000年以来草地面积减少和林地面积增加较大;2010年后耕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加较大。耕地主要向建设用地和林地转化,草地主要向建设用地、林地和耕地转化。(3)2005年前旅游发展缓慢,土地利用变动速度较小;2007年和2015年分别进入旅游快速发展时期和转型时期,土地利用变动较大;人类干扰程度呈上升趋势。贵州南部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转型变化与旅游发展阶段有很好的耦合关系,其中旅游发展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