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八步区农民科技培训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贺州市八步区农民科技培训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认为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受训农民老龄化、农民对科技培训认识不足、培训经费短缺以及科技培训机制不完善是制约八步区农民科技培训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建立完善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建立健全农民科技培训制度,加大经费投入,强化农民科技培训宣传以及实现科技培训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等6项推进农民科技培训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新型农民培训的需求和供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训和造就新型农民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农民对培训具有很高的需求,但由于政府的投入不足、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无法适应农民的知识需求等原因,农民培训存在长期供给不足的失衡状态.由于农民培训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政府应当承担更多的培训农民的责任,应当从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优化培训模式;完善培训配套服务,提高有效的供给能力,满足不断增长的培训需求.  相似文献   

3.
创新农民培训机制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年来,我国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建设主体就是农民。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社会主义新农民,已经成为农村社会发展的基本需要。因此,做好农民的生产技能、肥药技术、农业机械等方面的培训工作,是我国现阶段紧迫任务之一。农民培训机制的提出,带动了我国农村发展和农业经济的进步,使得农民培训体系的完善势在必行。1当前农民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1政府统筹协调力度不足随虽然各级政府在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的落实中都加大了力  相似文献   

4.
农民素质偏低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提升农民素质,迫切需要构建三大机制。第一,构建农民自我发展机制。农民可以通过自我发展,提升自身素质。第二,构建政府培训机制。政府是提升农民素质最重要的主体,通过构建政府培训机制,对农民进行各种必要的培训,能够在短期内迅速提升农民素质。第三,构建企业培育机制。  相似文献   

5.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目前我国职业农民培育存在农民文化及技能水平偏低、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相脱节、农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因此,应强化政策导向、明确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发展定位,分层分类开展教育培训、依托"互联网+"平台,积极探索多元化培训模式、因地制宜,实现乡村特色与乡村文化的对接、完善政府主导,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巨大、素质不高的现状以及在农民工培训上存在积极性不高、经费投入不足、培训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了解决农民工培训要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农民工培训机制、整合培训资源等对策。  相似文献   

7.
构建农民职业培训支撑体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构建农民职业培训支撑体系对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迅速推广农业科技以及实现农村剩余人口规模化转移有着重要意义。其主要内容包括:在筹资方面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各类培训机构和单位以及农民个人共同投资的格局;在运行机制上注重培训机构的组织领导机制、各类培训机构的建立、师资力量的培育、基层政府的协调机制和培训渠道与方式;政府的各项配套政策包括监督机制、就业准入制度以及税收等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8.
农民创业培训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举措,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乡一体化意义重大。自其实施以来,收效明显,但也存在许多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政府宏观调控不力、培训内容与农民需求相脱节、培训机构存在不足"等几个方面。农民创业培训的困境,既有政府方面的原因,也有培训机构方面的原因,还有农民自身的原因。为尽早走出农民创业培训困境,政府和培训机构应有长远的眼光和规划,提高农民创业者的综合素质,以促进新型农民的培育。  相似文献   

9.
基层政府是乡村振兴政策的执行者,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和参与者。要真正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在基层政府与农民之间建立良性的互动机制。通过案例研究和实证分析,基于对河北省秦皇岛市B区街道办事处行政人员及管辖区域内10个村庄的农民进行调研,发现基层政府硬性推行政策、基层行政人员责任意识不足导致基层政府互动低效性,而农村人口空心化严重、农民互动意识淡薄、农民互动能力不足使得农民缺乏互动意愿。因此,从重视对农民互动能力的培养、强化基层行政人员责任意识、实施基层情治、构建基层政府与农民互动平台和健全基层政府考核评价机制等五个方面提出优化互动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农民创业培训是化解"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文章概述了襄樊市襄阳区、老河口市两地开展农民创业培训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不足,并对农民创业培训工作提出了"国家应建立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撑体系,为农民创业培训营造良好环境"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国家级贫困县——河北省阳原县的实地调研,发现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民培养工作中存在思想认识、管理机制、资金投入等方面的问题,导致这类地区农民培养工作效果较差,严重滞后于新农村建设和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文章提出了加强培养针对性,强化培养科技素质,加强政策倾斜,加大资金投入,整合资源,完善培养体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民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国家级贫困县--河北省阳原县的实地调研,发现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民培养工作中存在思想认识、管理机制、资金投入等方面的问题,导致这类地区农民培养工作效果较差,严重滞后于新农村建设和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文章提出了加强培养针对性,强化培养科技素质,加强政策倾斜,加大资金投入,整合资源,完善培养体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农民是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建设主体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者.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关键要加强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根据云浮市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1000个农户家庭的调查,可知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存在着经费不足、多部门管理、师资力量不足、立法滞后等问题.完善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要建立健全农民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加快制定现代职业农民的职业标准,根据现代职业农民的需求选择培训内容,加大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财政投入.  相似文献   

14.
新型职业农民是相对于传统农民而言的一个新的职业群体或农民群体,近些年来,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较好成果,但有关制度建设及实践探索还存在较多问题,主要体现为制度目标偏差、相关内容缺失等。探讨了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创新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介绍了粮食安全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的创新的基本要求,即应体现职业化、专业化和现代化要求,并从动力系统重构、主体构成调整和运行机制的创新3个方面,讨论了粮食安全视角下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制度构建。  相似文献   

15.
为了使农民培训体系更加完善和科学,更好地契合农民的培训需求,在借鉴企业导师制培训新员工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引入导师制作为农民培训的模式。基于知识共享理论,结合导师制管理和农民培训模式,探讨在知识共享背景下将导师制模式应用于农民培训。分析了导师制农民培训的意义,提出了导师制农民培训项目设计与实施面临的问题,同时给出了导师制农民培训的框架设计,即导师制农民培训项目展开需要经过导师遴选、导师辅导、导师管理、导师考核四大模块。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农民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杭州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健 《现代农业科技》2011,(20):393+397
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杭州地区农民培训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当前杭州地区农民培训在内容、方式、费用等方面亟待改革,并针对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对策。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文章聚焦乡村振兴人才需求,深入教育培训政府主管部门和等教育培训实施单位进行农民培训供给调研,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现场访谈等形式对1700多名农民进行教育培训需求调研,发现省内农民教育培训存在教育有效供给与农民实际需求失衡错位、农民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未被重视、训后跟踪服务流于形式、基础设施建设和内涵建设力度不够等问题,提出建立全省“一线牵”的管理运行体系、建立全省四联通”的培训资源网络、开展“个性化”的农民教育培训、确保“全方位”的软硬件保障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实证分析我国南方荔枝种植户生产技术选择行为及影响因素,为荔枝生产技术创新与推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广东、广西和海南等荔枝主产省(区)244个荔枝种植户实地调查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二元离散选择模型分析可变要素成本、农户自身禀赋及技术信息来源等对农户选择高接换种、水肥一体化、间伐与环割等生产技术的影响.[结果]劳动力成本越高,农户选择节约劳动力成本的技术可能性越高,而物质成本越高,农户越倾向于选择节约物质成本的技术.农户自身禀赋对技术选择的影响具有共性也存在差异.手机短信能够促进农户选择水肥一体化技术,生产过程中采用统一的管理手册会提高农户选择高接换种技术的可能性.[建议]农业生产要素补贴政策要与农户技术需求相适应,加强荔枝生产技术培训,搭建多元化技术信息交流平台,以促进荔枝生产技术的创新与推广.  相似文献   

19.
Our study in China of two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 training programs for farmers shows that one is more effective than the other in reducing pesticide applications as well as in imparting to farmer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rice ecosystem. The two training programs are based upon two different paradigms of IPM. This article uses a triangulated method of measuring concept attainment among farmer trainees in China as one measure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raining. Concepts of insect ecology brought about by training, as well as persistence of concepts one year after training, are measured. This information is compared to farmer data on pesticide applications and yields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two models of IPM farmer training in Sichuan Provinc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Farmer Field School (FFS) model of training, based upon a new Ecology-Based IPM paradigm, is more effective than the 3 Pests 3 Diseases (3P3D) model based upon an older Economic Threshold IPM paradigm. Crop yield results and pesticide applications by farmers after training are also used to indicate which of these paradigms of insect pest control is more effective, hence scientifically accurate.  相似文献   

20.
东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山东省东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分析表明东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总体发展较快、产业分布广泛、领办主体多、服务内容丰富等特点,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合作社的综合实力较弱、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利益分配机制不规范、品牌意识淡薄、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加快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完善盈余分配机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等促进东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