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一直得不到承认。本文从译者作为读者和媒介者两方面阐述在翻译过程中,译作不是对原作进行“模仿”,译者也不仅仅进行语言的转换,而且是原作和译作的媒介,是不同文化的传递者。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际农业合作的发展,无论是农业口译还是农业笔译翻译都显得越来越重要。为此,通过分析波斯盖特(J.P.Postgate)的后瞻式(retrospective)和前瞻式(prospective)翻译理论,将其与农业翻译过程相结合,采用理解-表达-校验的手法,充分考虑原作者、原作,译者、读者,力求使用平稳的语言,借用译者和学者的桥梁作用,使原作顺利完成到译作的过渡与翻译。  相似文献   

3.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观的核心就是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和阐释,本文尝试以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基本理论根基,以傅雷翻译的《高老头》为例,研究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将语用学理论引入翻译这一学科当中,并指出关联理论对翻译的指导作用。首先介绍了传统意义上的语境观,并从关联理论出发,通过阐述明示推理模式,解释了翻译的本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任务是在交际中谋求原文作者、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最佳关联,从而达到交际成功,完成其翻译任务。并指出关联理论中动态语境观对于翻译在文化差异及历史变化中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5.
翻译哲学这一概念是翻译研究与哲学相互影响和限定的产物。基于翻译中原文原作和译者译作的这一基本问题,尝试从哲学中的超经验主义和解构主义进行不同的阐述,从而进一步探讨长期存在于传统翻译研究中的作者和译者、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自始至终地贯穿于翻译的全过程,因为译者的任务是要沟通作为不同载体的语言,而不同的各要素(包括语言本身)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乃至不可逾越的鸿沟.具体说来,影响译者的理解和表达的文化差异有两种:一是非语言差异,一是语言差异.  相似文献   

7.
"语言的实践性"是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的内核。"生态翻译学"则偏重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性。翻译生态环境是涵盖了文化、交际社会、心理等因素的语言环境及翻译活动主体——译者的统一体。换言之,"生态翻译学"的内核,即译者适应生态环境而使用语言的实践活动,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不谋而合。因此,生态口译作为生态翻译的延伸,从"语言游戏说"的视角考量其活动机制,不失为一种全新的口译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8.
翻译的创造性误读是指译者对原作进行的有意识的改变和重写.从著名翻译家林语堂的英译本<中国传奇>出发,作者分析了翻译的创造性误读的表现形式与文化前结构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创造性误读并非是对原作和文化的亵渎,而是文学生产和文化接受过程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对翻译研究与翻译实践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以其鲜明的译者主体地位特点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成为翻译的跨学科研究中日益重要的课题。本文重点阐述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内容及翻译策略,并结合小说《紫色》(The Color Purple)的不同性别译者的译文对比验证女性主义翻译观的特点和意义,给翻译研究以启示。  相似文献   

10.
从《贵族之家》三个译本比较入手 ,探讨了不同译者对再现原作比喻艺术的翻译技巧 ,提出应鼓励和提高对文学名著前译本有所创新和超越  相似文献   

11.
从生态视角来看,翻译就是要维护语言多元和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和谐生态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古诗英译的生态翻译取向,从求异与杂合两种译介途径进行论证。求异就是强调译文在可理解性基础上最大限度保留原文异质性,使译文读者在体验差异性的同时体味原诗的艺术魅力,丰富译语文化;杂合乃一方面尽可能保留原诗的意象与汉语句法结构,另一方面巧妙地将古诗表达形式与译语表达形式融合,以一种新语言形式进入译语,以便更好地再现原诗的意蕴和意境,传达原诗的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12.
翻译实践中的两种主要策略——归化和异化,是近年来翻译界研究和争论的焦点。对文学翻译来说,译作要尽可能传递原文的文化和语言色彩,沈从文短篇小说《丈夫》带有浓郁的湘西地域特征和民俗特点,金介甫先生运用异化与归化结合的翻译策略,在尽量保持原语文化色彩的同时,也考虑到译入语的可接受性,这种翻译策略的成功对文学作品的翻译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活动,其本质是传播。本文应用传播学理论重新审视翻译标准。从克服传统的翻译标准一味要求译者忠实于原文,对原作者负责,而忽视译者创造性和目标受众反映的局限,从一个更加开放和动态的视角探讨翻译标准问题。认为,译文应准确反映原文信息和译文易于目标受众所接受为原则。  相似文献   

14.
从顺应理论的角度出发,皆在探析翻译中顺应理论对汉语古诗词翻译标准研究的启示。在顺应理论的视角下,翻译是一个对原来语言的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作出的动态的顺应过程。汉语古诗词翻译标准,放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将这些不同的含义具体化,既有利于翻译实践,也有利于汉语古诗词翻译标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5.
从修辞学的原理和修辞手法来看,不同的修辞手段可以产生不一样的效果,通过对某些译作的欣赏,可见文学作品的翻译与修辞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其外宣翻译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外宣翻译应侧重顺应语境,注重语用分析,避免语用语言失误与社会语用失误。译者应采用各种翻译策略对原文进行信息重构,以期取得最佳语用效果,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对外形象。  相似文献   

17.
田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835-22837,22880
运用实例分析了汉语成语在科技论文翻译中的运用情况,指出:科技英语原文已经使用成语或习惯用语时,科技翻译中应该尽量运用在意义和用法上基本对应的汉语成语,以实现习语美学价值的转移;科技英语原文并未使用成语,但是原句中的某个单词、词组或分局在意义上与汉语中的某个成语基本对应时,科技翻译中可以运用汉语成语,使译文简约、精炼;科技英语原文并没有接近汉语成语的语句的直接表达时,在原文的字面意思外,加以修饰,使意思完整,更易于理解,此时运用汉语成语可以收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科技英语原文某些含义用其他字眼难以准确表达时,科技翻译中可以运用成语,使译文更加准确贴切、生动传神,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提出了汉语成语在科技论文翻译中运用时需注意的问题:要准确理解原文所表达的内容;审慎选用与原文含义契合的成语,切忌不求甚解,望文生义;要根据情况适当变通,增强语言效果;要考虑文体风格的协调性,使译文既得体、地道,又能体现出科技英语简约的美感;另外,在科技翻译中运用汉语成语时,不宜使用民族色彩过浓的以及陈腐冷僻、艰深古奥的汉语成语,以免破坏原作的意蕴和形象,使译文读者产生误解。认为科技论文译文中恰当运用成语是达到“信、达、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德国学者赖斯提出的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具有目的性的行为,"目的论"是该理论的首要法则。广告翻译的最终目的和功能是说服消费者采取行动购买宣传的产品或者服务。因此,广告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翻译,还包含着文化上的转换。本文根据功能翻译理论,分析了现实中几个成功的汽车广告的英-汉翻译所遵循的原则,证明了功能翻译理论在广告翻译中的适用性,并为广告翻译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在文学作品翻译中 ,古今中外强调译文要还原文风貌。本文从语言形式的等效 ,即语言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与原文一致 ;内容信息的等效 ,即形象信息的等效和感情信息的等效 ;文体风格的等效这三个方面论述了文学翻译中所追求的等效问题  相似文献   

20.
对两则《武松打虎》的译文从语言美学的角度进行比较与分析,认为两则译文虽然在文体的处理上、在表现人物特点的翻译手法上、在人物的塑造和体现原文折射出的文化意境上稍有差别,但均忠实地传达了原文的全部信息,原文的语言特点在译文中基本上都得到了再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