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治疗频发短暂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128例频发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69例)与对照组(59例).治疗组每日给予奥扎格雷钠注射液80mg加入0.9%氯化钠溶液500ml静滴,对照组给予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和丹参20ml,口服肠溶阿斯匹林片50~100mg,组均持续治疗14d,同时控制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危险因素.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78.3%,对照组为40.7%;疗程结束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为52.7%.2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01).结论:奥扎格雷钠治疗频发短暂脑缺血发作起效快,疗效好,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联合奥扎格雷钠对大鼠脑梗死急性期脑血量的影响。方法:将健康SD大鼠32只随机平均分为尤瑞克林组、奥扎格雷钠组、联合用药组和生理盐水组,进行脑梗死成模,在成模后30min后尾静脉注射给药,尤瑞克林组给予8.75×10-3 PANU/kg尤瑞克林、奥扎格雷钠组给予80mg奥扎格雷钠、联合用药组给予尤瑞克林8.75×10-3 PANU/kg和奥扎格雷钠80mg,生理盐水组给予生理盐水给药;测定用药后10、30、60min局部脑血流(rCBF)、缺血后24h时脑梗塞面积,脑组织切片HE染色结果。结果:尤瑞克林组和奥扎格雷钠组、联合用药组在用药后10、30、60min时,模型脑缺血半暗带rCBF较基线值提高百分比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联合用药组高于尤瑞克林组和奥扎格雷钠组(P0.05);尤瑞克林组、奥扎格雷钠组、联合用药组模型脑梗死面积明显小于生理盐水组(P0.05),联合用药组脑梗死面积小于尤瑞克林组、奥扎格雷钠组奥扎格雷钠组联合用药组;HE染色可见生理盐水组神经细胞大量变性、坏死、固缩,细胞轮廓不清晰,联合用药组缺血区有部分神经细胞衰亡,较尤瑞克林组和奥扎格雷钠组单独给药相比有明显的改善。结论:尤瑞克林和奥扎格雷钠对于大鼠脑梗死急性期脑血量能明显改善,联合用药时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缺血24hC-Fos蛋白的表达以及经奥扎格雷钠(8mg/kg)处理后对该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脑缺血24hC-Fos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奥扎格雷钠可显著抑制脑缺血后C-Fos蛋白表达。结论:奥扎格雷钠对脑血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C-Fos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线栓(MCAO)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2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和奥扎格雷钠组,假手术组线栓插入颈内动脉深度仅为1 cm,而缺血组和奥扎格雷钠组分别于阻断大脑中动脉后舌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和奥扎格雷钠8 mg/kg。用Longa评分标准对神经系统损伤程度进行评估;TTC染色计算脑缺血体积。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组大鼠神经系统损伤症状明显,脑缺血体积增大;与缺血组比较,奥扎格雷钠显著改善大鼠的神经系统损伤症状,减少脑缺血体积。结论:奥扎格雷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琛用大鼠太脑中动脉线桂(MCAO)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2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和舆扎格雷钠组.假手术组线栓插入颈内动脉深度仅为1cm.而缺血组和奥扎格宙钠组分别于阻断大脑中动脉后舌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和奥扎格雷钠8mg/kg。用Longa评分标准对神经系统损伤程度进行评估;TTC染色计算脑缺血体积。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组大鼠神经系统损伤症状明显.脑缺血体枳增大;与缺血组比较.奥扎括宙钠显著改菩大鼠的神经乐统损伤症状,减少脑缺血体积。结论:奥扎恪雷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具有保护怍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缺血24 h C-Fos蛋白的表达以及经奥扎格雷钠(8 mg/kg)处理后对该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脑缺血24 h C-Fos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奥扎格雷钠可显著抑制脑缺血后C-Fos蛋白表达。结论:奥扎格雷钠对脑血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C-Fos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无肝素持续血液净化(CBP)治疗对重度脑损伤后高钠血症的疗效.方法 56例重型脑损伤合并高钠血症患者,9例行无肝素前置稀释法连续血液净化治疗.结果 9例病人48h后血钠均降至正常,死亡2例.结论 CBP能有效迅速地降低重度脑损伤后高钠血症患者的血钠浓度,能够改善严重高钠血症病人的预后,明显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适应证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分析13例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分水岭脑梗死伴有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者而行CEA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原有的脑缺血症状完全缓解(2例术后1 d拔除橡皮片后出现颈部血肿),其中腔隙性脑梗死4例、分水岭性脑梗死3例、未发现明显脑梗死灶3例;2例术后1周内再次出现TIA症状,但次数比术前明显减少、症状轻微;1例术中出现脑卒中。总有效率92.3%(12/13)。结论CEA是治疗颈动脉严重狭窄所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有效方法,对分水岭脑梗死、TIA疗效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一种常见病,据我国六城市调查资料显示发病率为180/10万,TIA患者约有1/3发展为脑梗死[1]。目前治疗药物主要使用脑血管扩张剂或扩容剂、抗血小板聚集剂、钙拮抗剂和抗凝剂,而在溶栓治疗方面目前的报道较少。笔者应用东菱精纯克栓酶(batroxobin,DF-521)治疗TIA30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本组60例,均符合第四次全国脑血管会议制订的TIA诊断标准[2],经头颅CT检查排除脑梗死。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51.72±7.2)岁,其中颈内动脉系统TIA11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19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观察降纤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效果。方法86例TIA患者随机分为降纤酶治疗组(43例)和复方丹参—阿司匹林对照组(43例)。采用TCD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48h内、2周内TIA发作被控制及转为脑梗死的例数为分别为32、10、1例;对照组则为分别为20、20、3例,以治疗组的疗效为优(P<0.01)。治疗组应用降纤酶后,血流速增快与血流速缓慢者组的平均流速有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以治疗组更为明显(P<0.01或0.05);同时应用降纤酶治疗后,患者的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凝聚率、纤维蛋白原含量都有明显的下降(P<0.01)。结论应用降纤酶治疗TIA起效快、效果好、安全性高;通过TCD技术可为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疗效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水平与TOAST分型不同亚型脑梗死的关系及在诊疗中的意义.方法收集大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large artery arterioslerosis LAA)、心源性脑栓塞(cardiac embolismCE)、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smll artery occlusion SAO)3种不同亚型脑梗死患者共140例及健康对照组40例,采用ADVIA Centaur全自动免疫化学发光仪测定不同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析不同型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差异.结果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SAO)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大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LAA)、心源性脑栓塞(CE)之间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无显著差异,3种亚型脑梗死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HCY在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高HCY患者更易发生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β纤维蛋白原基因(Fgβ)-455 G/A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PCR-RFLP(多聚酶链-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和比浊法分别检测220例脑梗死患者和14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Fgβ-455G/A基因多态性、Fg水平,并分析其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的Fg水平[(3.8±0.9)g/L]明显高于对照组[(3.0±0.8)g/L](P〈0.01),脑梗死组A-455等位基因频率(30.2%)明显高于对照组(17.1%)(P〈0.01)。结论 Fg水平受Fgβ-455G/A基因多态性的影响,水平升高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MI)面积的关系.方法以86例AMI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梗死相关部位的不同将其分为前壁心肌梗死组57例,下壁心肌梗死组29例.结果 Aldrich公式法预测的心梗面积与治疗前BNP水平显著相关,而QRS积分法预测的心梗面积与治疗后BNP水平显著相关(r分别为0.889,0.872,P〈0.01);前壁心肌梗死组治疗前BNP水平高于下壁心肌梗死组.结论 BNP与AMI的面积有相关性,BNP越高,心肌梗死的面积越大,BNP可能为急性心肌梗死初期的危险分层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单用乙酰水杨酸和联用低分子肝素钠注射剂(希弗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2例U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乙酰水杨酸+希弗全)和对照组(乙酰水杨酸),疗程1周.结果1周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37%,对照组为67.44%(P<0.05);观察4周后,治疗组无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对照组发生6例(9.38%)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用低分子肝素钠注射剂配合常规治疗能有效减低心肌梗死发生率,并显著减少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用该方法联合治疗UAP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变化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98例ACS患者[不稳定心绞痛(UAP)36例、ST抬高心梗(STEMI)34例、非ST抬高心梗(NSTEMI)28例]发病20 h内血浆BNP水平,分析BNP变化与临床亚型和冠脉病变的关系。结果对照、UAP、NSTEMI、STEMI组血浆BNP水平分别是(51.34±11.27)、(155.06±39.12)、(247.05±68.34)、(513.17±127.88)μg/L,多支、2支、1支、0支血管病变组的BNP水平则分别为(612.34±155.87)、(299.81±166.09)、(177.86±143.65)、(25.78±14.49)μg/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BNP水平升高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可作为ACS病情的评估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变化和临床意义,以及其与传统脑梗死危险因素(如血压、血脂、血糖等)的关系,为脑梗死的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53例脑梗死患者发病3 d内的hs-CRP水平,部分患者第7天复查hs-CRP,同时记录患者入院时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CNDF)、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同时测定23例有脑梗死危险因素而未发生脑梗死的患者(对照A组)及30例健康人(对照B组)的hs-CRP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比对照组A、对照组B的hs-CRP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A比对照组B的hs-CRP增高,差异有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组与复查组hs-CRP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复查组与对照组A、对照组B比较,差异有意义(P〉0.05);重型脑梗死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中型、轻型(P〈0.05),中型脑梗死的hs-CRP水平高于轻型,差异有意义(P〈0.05),作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hs-CRP与病情轻重呈正相关关系;hs-CRP与收缩压、纤维蛋白原、血糖、总胆固醇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年龄、舒张压、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I、载脂蛋白B无相关性;以hs—CRP为应变量,其他指标为自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FIB、血糖、收缩压是hs-CRP的主要影响因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hs-CRP可作为判断病情的一种手段,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脑梗死发生的一种预测因子.hs—CRP与收缩压、纤维蛋白原、血糖、总胆固醇呈正相关关系,是优于其他因素的综合性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急诊急救中用中心静脉导管作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气胸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72例急性气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6例用中心静脉导管作胸腔闭式引流,对照组36例用穿刺针作胸腔闭式引流,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征、治疗效果、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6.7±2.1)min、肺复张时间(3.8±1.4)d、术后住院时间(7.3±0.9)d均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0.3±2.5)lnin,(5.1±2.0)d,(11.2±1.5)d,实验组总有效率(97.2%)明显高于对照组(83.3%),实验组皮下气肿发生率(5.6%)、疼痛发生率(11.1%)、堵管发生率(0)、创伤性血胸发生率(2.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9%,33.3%,13.9%,30.6%,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术在急救中治疗气胸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易被患者接受的方法,在现场急救及转运过程中尤其适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血浆及心肌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内皮素(ET)含量的影响。方法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G-CSF治疗组(GAMI组)、心肌梗死对照组(AMI组)和假手术组(SO组),GAMI组模型制备后3h给予生理盐水稀释的rhG-CSF(浓度为2mg/L)皮下注射10μg/kg/d,共5d。AMI组和SO组3h后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共5d。三组大鼠于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制造成功后24h、1周和2周后检测各组血浆及心肌组织中AngⅡ和ET的含量。结果 24hAMI组与SO组血浆及心肌组织中AngⅡ和ET含量相比均有提高但只有心肌中ET含量有显著的差异(P〈0。05)。1周后AMI组与SO组血浆及心肌组织中AngⅡ和ET含量相比两者含量有明显增高(P〈0。05)。2周后AMI组与SO组血浆及心肌组织中AngⅡ和ET含量相比两者含量增加的更加明显(P〈0。01)。GAMI组血浆及心肌组织中AngⅡ和ET含量与相应的AMI组比较有明显的降低。结论 G-CSF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血浆和心肌组织中AngⅡ和ET的含量,G-CSF对AMI大鼠损伤心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80岁以上高龄冠心病(CHD)患者PCI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6年10月—2010年12月在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心脏中心住院接受PC I治疗的80岁以上高龄CHD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78例(高龄组),和同期住院接受PCI治疗的40~60岁的中年CHD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16例(中年组),比较两组HCD患者易患因素、冠脉病变的Syntax评分、植入支架的数量及长度、效果和并发症等.结果易患因素在高龄组与中年组分别合并高血压病有8.9%与30.1%,糖尿病有12.6%与35.2%,吸烟有1%与72.9%,高血脂有5.9%与3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和中年组冠脉造影(CAG)示单支血管病变分别为20.5%和35.2%,双支血管病变为35.9%和46.8%,三支血管病变为44.9%和22.7%,冠脉病变的Syntax评分分别是20.9±6.7与14.6±7.8(P〉0.05);平均每例植入支架的数量为(2.53±0.67)个与(1.92±0.86)个,植入支架长度为(23.01±5.88)mm与(18.67±5.01)mm(P〈0.05).TIMI血流Ⅲ级率、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发生率、出血性并发症、术中和术后1个月的死亡率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80岁以上高龄冠心病患者行PCI治疗,近期效果和安全性与中年组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