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旨在对15株红曲霉属Monascus真菌在菌丝、子囊壳、子囊孢子等形态特征做系统的分析,通过比较微观结构及分析ITS和LSU序列的双向测定的不同,将这15株真菌系统分类,确定其种属地位。本试验应用微观形态分析的方法,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观察15株红曲霉属Monascus真菌的形态特征,依据《真菌鉴定手册》确定其种属关系。综合形态学分析和借鉴ITS、 LSU、序列的结果,统一红曲霉属内物种的具体分类,确认这15株红曲霉属Monascus真菌种属。15株红曲霉属Monascus真菌用微观形态鉴定的结果同对红曲霉属红色组内物种开展ITS和LSU序列的双向测定分析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2.
山西老陈醋大曲微生物生态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微生物学的方法,对山西老陈醋大曲进行了微生态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山西老陈醋大曲具有独特的微生物分布。山西老陈醋大曲中心毛霉为主,多达1 4×108g/曲,有少量红曲霉,3 1×106g/曲,假丝酵母和汉逊酵母较多,分别为8 72×107g/曲、8 71×107g/曲;山西老陈醋大曲边角犁头霉和毛霉为主,分别为2 84×108g/曲、3 72×108g/曲,假丝酵母、汉逊酵母、拟内孢霉也较多,分别为4 02×107g/曲、3 89×107g/曲、5 19×107g/曲,醋酸菌也较多,6 91×105g/曲;山西老陈醋大曲表面毛霉、犁头霉为主,分别为2 23×108g/曲、2 19×108g/曲,假丝酵母较多,1 33×108g/曲,醋酸菌在表面最多,可达7 83×107g/曲。研究还发现:大曲由里向外,微生物群体死亡率呈下降趋势、有害霉菌污染程度呈上升趋势,乳酸菌、芽孢细菌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山西老陈醋优势醋酸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试验以山西老陈醋醋厂发酵正常的醋醅为试验样品,对其中的醋酸菌采用了变色圈法进行分离,再经过初筛、复筛,根据产酸量高低得到了5株优势醋酸菌(AbT,Af10,Af5,Au13,Af20)。通过对这5株优势菌株的个体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将其鉴定为醋酸杆菌属中的巴氏醋杆菌(Ab7)、醋化醋杆菌(Af10)、液化醋杆菌(Af5)、汉氏醋杆菌(Au13)和恶臭醋杆菌(Af20)。通过本试验的研究可为山西老陈醋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菌种基础。  相似文献   

4.
红曲霉及其主要产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红曲霉以其能产生大量的天然红色素而著称,长期以来,国内外微生物工作者对红曲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传统的酿酒、制醋、着色剂以及进行关于生产淀粉酶、糖化酶等的研究。而有关其药用价值、防腐功能的应用及机理研究报道较少。本文详细对有关红曲、红曲霉菌及其发酵产物作一介绍。1红曲霉按真菌学的分类方法,红曲霉属真菌门(Eumy-cophyta),子囊菌纲(Ascomycetes),真子囊菌亚纲(Euasco mycetes),红曲霉属(Monascus)。布谷昭(1988)从中国、朝鲜、台湾和香港的酒曲、腐乳、酒醅及土壤和腐败果实中共分离到约20种红曲霉。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5.
以籼米为原料,采用红曲霉(Monascus spp.)、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和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混合发酵酿造籼米黄酒.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混合菌种酒曲添加量、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对籼米黄酒酒精度的影响,确定了混合菌种发酵酿造籼米黄酒的最优工艺条件,并对成品酒进行了质量评价.结果表明,m(红曲霉)∶m(米曲霉)∶m(酿酒酵母)=2∶2∶3制备混合菌酒曲,籼米黄酒酿制的最优工艺条件是混合菌种酒曲添加量为质量分数7%,30℃发酵7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红曲霉发酵生产洛伐他汀的能力,分别采用紫外线、亚硝酸、硫酸二乙酯对出发菌株(Monascus sp.)进行诱变处理。结果表明:3种诱变剂对Monascus sp.的诱变效果有较大差异,其中紫外线诱变效果最好,硫酸二乙酯次之,亚硝酸最差。通过筛选,得到2株高产突变株,分别命名为:Monascus sp.UV-5、Monascus sp.DE-8,其产量分别为0.239 mg/m L、0.223 mg/m L,比原始菌株分别提高了42.3%、32.7%。遗传稳定试验结果显示,Monascus sp.UV-5、Monascus sp.DE-8遗传性能较稳定,可应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7.
高产红曲色素菌株的复合诱变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红曲霉MAC-8(Monascus anka)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UV)、亚硝基胍(NTG)和60Co多重复合诱变,选育到一株生产特性有明显改善的变异菌株MACF6.发酵试验表明,菌株MACF6发酵液色阶平均达到242 U·mL-1,菌丝体色阶达1.09ⅹ104 U·g-1,分别比出发菌株MAC-8提高了22.8%和19.8%.连续传代试验表明该菌株在遗传上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8.
真菌色素是天然食用色素的潜在来源。本文从药用植物怀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中分离鉴定出了一株能够产生丰富可溶性红色素的内生红曲霉属真菌RJL03。为进一步研究和利用该菌株及其次级代谢物,对其进行分类鉴定。采用不同的培养基培养并观察RJL03的菌落特征,使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菌株形态进行观察发现:该菌株菌落初为白色,后产色素变红,绒毡状,圆形;菌丝分枝,分隔;分生孢子倒梨形,单生或至多10个成短链状,大小为(8.0~16.5)μm×(7.5~14.0)μm;孢子囊球形,外壳褐色,直径32~70μm;子囊孢子椭圆形,大小为(6.0~7.5)μm×(4.0~5.0)μm,表面平滑,无色或红色。序列分析发现,该菌株ITS和18S rDNA序列与血红红曲霉(Monascus sanguineus)的相似度分别为100%和93%。综合形态学和序列分析的结果,将菌株RJL03鉴定为血红红曲霉。这是首次在我国报道的血红红曲霉怀地黄分离株;另外,通过对比观察认为M.sanguineus是与紫色红曲霉(M. purpureus)不同的独立物种。  相似文献   

9.
从全国各地民间收集的红曲米中分离筛选到1株高产红曲色素的红曲霉Mp-41菌株,依据形态和ITS序列鉴定该菌株为紫色红曲霉(Monascus purpureus)。对Mp-41菌株的固体发酵基质和发酵条件进行响应面优化。结果表明,Mp-41菌株产生红曲色素的适宜条件为:以籼米为固体发酵基质,初始含水量44.81%,初始p H 6.0,培养温度32℃,接种量为2.65 m L·30g-1,发酵时间为10.19 d。在此条件下,Mp-41菌株发酵生产红曲米色价最高,可达5 340.4 U·g-1,为市售红曲米色价的2~3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离适应酿造环境的高产糖化酶大曲土著菌株,用于大曲强化,以减少山西老陈醋酿造过程中的大曲用量,提高原料利用率并改善醋品品质。[方法]以酒精发酵24h的酒醅为样品,用Martin培养基对大曲中的霉菌进行分离,分别以透明圈和酶活大小进行初筛和复筛获得高产糖化酶菌株,以生长量为指标进行环境耐受性分析。[结果]初筛获得的10株产糖化酶菌株中M2、M5、M6、M8、M15的产酶能力(U·mL-1)高于公认的糖化酶高产菌株AS3.4309(M0),依次为M6(3912.08(32.1)M5(1413.16(13.92)M8(1233.63(71.07)M15(1152.47(21.96)M2(923.86(22.42)M0(828.88(22.23)。环境耐受性分析结果表明,5株霉菌均能耐受6%的乙醇浓度,在pH3.5生长良好,有的甚至能耐受pH2.0,在15~30℃范围内均可生长。[结论]获得的5株霉菌,不仅产糖化酶能力高于公认且应用广泛的AS3.4309,还能耐受山西老陈醋的整个酿造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大曲中占主要贡献的风味物质,探究各风味物质间的相关性,为研究大曲及大曲酒中风味物质提供参考。[方法]从车间随机选取12块大曲作为样品,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三重四级杆气质联用(GC-QQQ)全扫描技术分析大曲中挥发性组分,以峰面积作为原始数据矩阵,使用DRAUG算法计算出数据中的主要组分数,然后使用奇异值分解计算出原始数据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经特征向量将原始数据转化为一系列主成分,对这些曲块进行分类,最终以综合得分的形式对各块大曲进行排序。[结果]大曲的主要风味物质主要指向2-戊基呋喃、酚类物质、酯类物质;供试样品中B17号样品风味最好,B33号样品风味最差;酯类物质间的相关系数大于0.8。[结论]大曲的主要风味物质为酚类物质、酯类物质,酯类物质间的相关性强。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夏秋茶对酒曲中主要微生物区系和酒体香气物质的影响,在制曲过程中添加不同量的夏秋茶(5%、10%和15%)制备茶型大曲,选择15%茶型大曲并添加夏秋茶酿制茶香型白酒(原酒),设置普通大曲和普通浓香型白酒(原酒)作为对照组。对普通大曲、5%、10%和15%茶型大曲中主要微生物数量和发酵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相较于普通大曲,5%、10%和15%茶型大曲中细菌数量有不同程度减少,霉菌数量有10倍量级的增加,其中15%茶型大曲霉菌数量达到1.9×105 CFU·g-1,5%和10%茶型大曲酵母菌数量均有增加;3种茶型大曲的发酵力和糖化力也有显著增加。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gas-chromatography mass-spectrometry,HS-SPME-GC-MS)对2种白酒中香气成分进行检测,并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筛选2种白酒的差异香气物质,最终确定了茶香...  相似文献   

13.
大曲预处理技术对天然酱油风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成熟大曲进行预处理,提升天然酱油的风味。[方法]以正常大曲作为对照组,研究不同闷制时间后对应大曲的酶活及菌体自溶率;再向最佳闷制后的大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盐水进行发酵考察最适的盐水浓度。[结果]大曲闷制时间越长,其自溶率越高,但大曲酶活会先升高,后降低,最佳闷曲时间是使大曲温度接近40℃,即闷制5~6 h最佳,大曲酶活较对照组高5.5%。将闷制5~6 h的大曲加入不同浓度盐水发酵,盐水浓度越高,天然油氨基酸越低,当盐水的浓度为19.5 Be'时,对应天然油风味最好,且氨基酸提升6.1%。故大曲预处理最佳时间为5~6 h,最适盐水浓度为19.5 Be'。[结论]研究可为提升天然酱油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运用粗集理论方法对采集到的大曲参数(各理化指标)和用其酿造的白酒质量与产量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数据进行等间隔离散化处理,得到大曲理化指标与白酒质量和产量的决策表,并用属性重要性方法对决策表进行属性约简,得到了大曲理化指标中影响白酒质量和产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首先对红曲霉JR产红曲色素的液态发酵培养基配方的筛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葡萄糖、蛋白胨、硫酸镁、硫酸锌和硫酸锰最利于红曲色素的合成.在此基础上,应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实验设计方法对发酵培养基选用的葡萄糖、蛋白胨、硫酸镁、硫酸锌和硫酸锰等组分作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红曲霉JR产红曲色素的较佳发酵培养基配方(g/L)为:葡萄糖33.18,蛋白胨13.36,MgSO_4 0.66,MnSO_4 0.1,ZnSO_4 0.1.该发酵培养基配方下红曲色素色阶达到203.4 U/mL,比二次正交旋转组合实验设计中的初始发酵培养基配方(葡萄糖50 g/L,蛋白胨10 g/L,MgSO_4 1.0 g/L,MnSO_4 0.1 g/L,ZnSO_4 0.1 g/L)下的红曲色素色阶(145.6 U/mL)提高将近39.70%.  相似文献   

16.
红曲及红曲霉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综述了红曲、红曲色素和红曲霉发酵产物药理作用的研究和应用的最新成果,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红曲色素提取的工艺条件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以固态发酵红曲大米为原料,探索红曲色素的浸取工艺,确定最佳溶剂为70%乙醇水溶液、最佳浸取温度为60℃。还对红曲色素对热、光、酸、碱、药剂的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曲色素在150℃以下相对稳定;红曲色素对紫外线稳定,而对太阳光敏感;另外对于不同药剂,红曲色素的稳定性不同,少量NaCl、CaCl2对其几乎无影响,而Cu2+、Zn2+等离子对其稳定性有一定影响;红曲色素在pH3~11范围内可保持稳定的红色。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肉制品中5种红曲色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样品用甲醇+乙酸乙酯(2∶8,体积比)提取,采用Eclipse plus.C18[5μm,25 cm×4.6 mm(i.d.)]色谱柱分离,以磷酸溶液(pH=2.5±0.3)和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mL/min,检测波长为400 nm,分析时间为20 min,采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进行检测。方法的相关系数r2≥0.99910,5种红曲色素检出限(信噪比为3)为0.52~1.05 mg/kg,相对标准偏差(n=8)为1.6%~7.6%,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5%~108%。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灵敏、重现性好、分析时间短,适用于肉制品中红曲色素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9.
红曲霉是我国重要的微生物资源,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及药品等方面.对红曲霉的营养成分开发利用及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指出红曲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