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科院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科院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要抓住机遇,准确定位,规模与结构协调发展;重点加强学科内涵建设,构建和谐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体系,加强教学改革与建设,科学制定研究生培养模式,注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2.
农科院校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立足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研究现状,借鉴国外农科院校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经验,探索我国农科院校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模式和实践,提出发挥农科院校在农业现代化中作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业科技管理》2015,(6):94-96
农业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教育在我国整个研究生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大特色。文章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为例,介绍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三种模式,着重分析了在联合培养研究生过程中,研究生教育中心、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与国外大学合作三种培养模式的实践及成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农业科研院所研究生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为全面提高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构建了“四位一体”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首先,形成了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分类定位理念;其次,构建了“政校企”积极参与的培养机制和基于产教融合的“2+4”联合培养模式;最后,首创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能力提升计划”。通过实践与完善,有效解决了分类培养过程中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不统一、社会资源利用率不高、学生实践平台及实践经费不能保障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成功转型,迫切需要建立一批研究生实践基地。南京农业大学在养殖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的方面,探索了与企业联合申报研究生工作站、合作开展科技研究,与企业联合办班培养研究生或为企业订单式培养研究生等模式,对实践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破解。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现代化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我国对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为了培养更多优秀农业人才,强化研究生学农爱农、服务于农的思想,中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与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村合作社共同建立教授工作站,为研究生搭建生产实践的平台,提供深入产业一线的机会。本研究借助蛋鸡教授工作站设立的契机,与研究生培养相结合,探索培养高素质现代化农业人才的方式方法,以期服务农村建设,推动产业发展,目前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省级农科院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已成为一种全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文章阐述了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概况及培养模式,分析了省级农科院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优势,剖析了联合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更加有效地利用合作培养单位双方的最有利资源,使培养的研究生能够更加紧密地理论联系实际生产,培养其更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针对研究生培养质量下滑的普遍现实问题,以“组合增效”模式构建研究生入学选拔标准、以“借入式”扩展性培养扩大培养团队力量,提高“应用型”专业研究生知识面和实践技巧,补充毕业后“跟踪培养”,解决研究生自主创新、综合素质、实践技能及再教育方面等影响研究生质量的问题根源,对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升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采用QFD模型对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以能力需求为输入导向,建立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研究生能力质量屋和创新能力相关矩阵。分析表明,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与导师队伍、学术活动和创新竞赛、校内校外实践创新基地、高水平科研平台、耕读教育等五个指标强相关。因此高校应组建一支跨学科、政校企联合培养的一流教师团队,建立研究生学术创新中心,打造政校企实践基地,建设高水平政校企协同科研平台,加强耕读教育建设,旨在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走访调查筛选出影响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提升的评 价指标,通过对江苏、安徽、山东省三所高校的8 家实训基地进行评估采样分析,对影响实践能力 的因素与实际培养效果进行探讨,得出实践水平对实践能力的提升影响最大,并从高校、政府、 企业三个方面对实践技能的培养效果进行研究,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模型,构建了“三层次、 全过程、互通式”的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多层联动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