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安吉白茶茶多酚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安吉白茶茶多酚的提取工艺,为安吉白茶茶多酚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安吉白茶为原料,以茶多酚得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离子沉淀法、醇提法、微波辅助提取法3种提取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离子沉淀法在沉淀比为3∶20、沉淀pH为6、浸提时间为2.5 h、浸提温度为80℃的条件下茶多酚得率为20.8%;醇提法在浸提温度为80℃、料液比为1∶25、浸提时间为2 h、乙醇浓度为70%的条件下茶多酚得率为15.9%;微波辅助提取法在浸提温度为70℃、料液比为1∶25、微波时间为40 s、微波功率为80 W的条件下茶多酚得率为20.7%。[结论]微波辅助提取法是茶多酚工业化生产较理想的一种提取工艺。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取白茶(微发酵)、红茶(全发酵)、绿茶(微发酵)和乌龙茶(半发酵)4种原材料,探讨浸提剂体积分数、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和料液比对茶叶中茶多酚含量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正交实验对各个工艺参数优化,得出4种茶叶的最佳提取条件。白茶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50%,料液比1∶40,浸提时间5 min,浸提温度80℃,茶多酚含量为(19.6±0.051) mg·kg-1;红茶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50%,料液比1∶40,浸提时间20 min,浸提温度80℃,茶多酚含量为(13.9±0.022) mg·kg-1;绿茶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70%,料液比1∶40,浸提时间20 min,浸提温度70℃,茶多酚含量为(20.9±0.036) mg·kg-1;乌龙茶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50%,料液比1∶35,浸提时间20 min,浸提温度70℃,茶多酚含量为(15.4±0.011) mg·kg-1。本实验优化出不同发酵程度茶叶中茶多酚的最优浸提条件,为最大限度地提高茶叶利...  相似文献   

3.
Al(3+)沉淀法制备茶多酚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开发利用茶多酚提供试验依据。[方法]以绿茶为原料,用乙醇作提取剂,通过超声波辅助提取得到茶多酚浸提液,然后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Al3+沉淀法制备茶多酚的最佳沉淀条件。[结果]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乙醇的浸提效果优于沸水;茶叶与AlCl3.6H2O的质量比为1∶0.50时,茶多酚的沉淀率最高,为96.13%;pH为5.7时,茶多酚的沉淀率最高;20 min以内,茶多酚的沉淀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20 min以后,沉淀时间对茶多酚沉淀率的影响不大。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茶多酚的最佳沉淀条件为茶叶与沉淀剂AlCl3.6H2O质量之比1∶0.50,pH 5.7,沉淀时间20 min,该工艺条件下茶多酚的沉淀率达97.38%±0.35%。[结论]该提取工艺简单,无毒性,产品得率较高,纯度好。  相似文献   

4.
毛竹笋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毛竹笋为原料,采用水提取、乙醇热回流提取和超声波提取3种提取方法,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设计试验确定了毛竹笋总黄酮提取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水提取工艺最佳条件为固液比1∶30(g∶mL,下同),温度60℃,提取时间1.5 h,pH9;总黄酮得率为0.706%,影响得率的因素为固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溶液pH值。乙醇热回流提取最佳条件为固液比1∶40,温度60℃,乙醇体积分数70%,提取时间2.0 h,总黄酮得率为1.063%;影响得率的因素为固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乙醇体积分数。超声波提取工艺最佳条件为提取时间30 min,固液比1∶40,乙醇体积分数70%,提取温度50℃;总黄酮得率为0.797%;影响得率的因素为固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乙醇体积分数。  相似文献   

5.
芦笋茎叶多糖的提取纯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以多糖得率、多糖纯度为指标,对芦笋茎叶多糖提取工艺中料液比、温度、乙醇浓度、沉淀时间等影响因素进行了试验分析,确定芦笋茎叶粗多糖提取的最佳条件为:料液比为1∶20;提取温度为90℃;提取时间为2h;沉淀乙醇浓度为80%;沉淀时间8h。并确定了sevag脱蛋白、多次醇沉的纯化工艺。  相似文献   

6.
采用水提法和乙醇浸提法研究信阳绿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运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探讨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等因素对绿茶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提法提取绿茶黄酮类化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 g∶15 m L,提取时间1.5 h,提取温度85℃;乙醇浸提法提取绿茶黄酮类化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55%,浸提温度65℃,料液比为1 g∶20 m L,浸提时间1.0 h。最佳工艺条件下,乙醇浸提法黄酮提取率(17.21 mg/g)优于水提法(10.11 mg/g)。  相似文献   

7.
真空耦合超声提取茶多酚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比分析了真空耦合超声提取茶多酚效果的影响因素及机理,优化了茶多酚的提取工艺。【方法】以茶叶为提取原料,利用真空技术和超声波辅助浸提相结合提取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研究乙醇体积分数、超声功率、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以及真空度等工艺条件对茶多酚提取效果的影响,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真空耦合超声提取茶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乙醇体积分数为70%,提取时间为15min,提取温度为70℃时茶多酚提取率最高,超声波功率、料液比、真空度对茶多酚的提取率影响较小,综合考虑确定适宜的超声波功率、料液比、真空度分别为420W,1∶15,0.7MPa;响应面法优化得到真空耦合超声提取茶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65%,提取时间13min,提取温度65℃,在此条件下茶多酚的提取率为22.44%。同时在各自最佳提取条件下对比了常规回流法、抽真空-回流法、超声法、真空耦合超声法4种提取方式的提取效果,结果表明抽真空-回流法、超声法、真空耦合超声法3种提取方式的提取率均达到了22%以上,其中真空耦合超声法的提取时间缩短1/2。【结论】真空耦合技术可以有效缩短茶多酚提取时间,提高了单位时间内的提取效率。  相似文献   

8.
采用超声法、酶法结合半仿生法提取野菊花中的总黄酮类物质,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提取条件,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超声法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溶剂50%乙醇,提取温度70℃,料液比1 g∶40 mL,时间30 min;酶法结合半仿生法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于37℃分别在模拟胃肠环境pH值条件下提取2 h,果胶酶酶解最佳料液比为1 g∶20 mL,纤维素酶酶解最佳料液比为1 g∶15 mL,但果胶酶酶解效果更优。综合比较可以发现,超声提取法简单易行且提取率较高,酶法结合半仿生提取法的耗时较长,提取率较低,但更符合口服给药的药物代谢原理。  相似文献   

9.
以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地上部茎叶为试材,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乙醇体积分数对提取黄酮、多酚和多糖得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黄酮、多酚和多糖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提取黄酮最佳条件为提取温度70℃,料液比1∶80,提取时间2.5 h,乙醇体积分数为90%,黄酮平均得率为4.01%;提取多酚最佳条件为料液比1∶40,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1.0 h,乙醇体积分数为60%,多酚平均得率为0.62%;提取多糖的最佳条件为提取温度80℃,料液比1∶20,提取时间2.0 h,多糖平均得率为18.61%。验证试验表明,这3种优化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0.
在对田螺和河蚌中牛磺酸含量进行了对比试验的基础上,确定了以田螺肉为原料提取牛磺酸,着重研究了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次数等因素对牛磺酸提取量的影响规律.通过正交实验获得乙醇提取牛磺酸的最佳工艺条件是:提取温度为65 ℃,乙醇体积分数为60%,时间为70 min,料液比为1 g∶6 mL,提取次数为2次.在最佳参数组合下,牛磺酸的提取量为8.15 mg/g.  相似文献   

11.
红茶和绿茶中茶多酚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红茶茶叶和绿茶茶叶为原料,考察浸提温度、时间、固液比、溶剂浓度对茶多酚提取的影响,并对其提取率进行了研究。结合正交试验,确定出了溶剂法提取茶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红茶较优的提取工艺条件为固液比1︰80,乙醇浓度60%,浸提温度50℃,浸提时间30 min,此时茶多酚的提取率为20.35%;绿茶较优的提取工艺条件为固液比1︰80,乙醇浓度50%,浸提温度50℃,浸提时间40 min,此时茶多酚的提取率为25.44%。  相似文献   

12.
以五指山绿茶为原料,研究绿茶汁的浸提工艺和绿茶酒的发酵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浸提条件为:茶水比i:70(g/mL),浸提温度85%,浸提10min,所得的茶汁感官品质良好。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得到绿茶酒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酵母接种量0.05%,蔗糖添加量190g/L,初始pH值4.0,发酵温度28℃。在此条件下生产的绿茶酒色泽黄绿透明;酒香淡雅,茶香怡人;酒体丰满,酸甜适口;具有本品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13.
金建华  马金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6):13036-13037
[目的]考察青海黑枸杞茶叶中荼多酚含量的较优提取工艺.[方法]以青海黑枸杞茶为原料,水为浸提溶剂,采用AlCl3为沉淀剂对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沉淀剂用量、溶剂用量、浸提温度、浸提时间4个因素对茶叶中茶多酚提取的影响.[结果]试验表明,以A1C13为沉淀剂,沉淀剂∶茶叶的质量比为0.9∶2.5、茶叶∶水的料水比为1∶32 g/nl、浸提温度为80℃、浸提时间50 rain时,茶多酚的提取率最高,为6.42%.[结论]研究可为青海黑枸杞茶叶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高山绿茶茶多酚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高山绿茶茶多酚的提取工艺,并优选其提取工艺。[方法]以高山绿茶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茶多酚进行乙醇溶液提取和超声波辅助提取。[结果]高山绿茶茶多酚的醇提最佳条件为乙醇浓度50%,浸提温度为60℃,浸提30 min,料液比为1∶20,此时茶多酚的提取率为24.72%。超声波辅助提取最佳条件为乙醇浓度40%,浸提温度为60℃,浸提30 min,浸提1次,此时茶多酚的提取率为25.36%。[结论]高山绿茶茶多酚的超声波辅助提取率稍高于醇提,但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废弃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工艺以及茶渣制成的活性炭对污水中铜离子的吸附作用。[方法]采用L9(34)正交试验优化提取茶多酚的最佳条件。用制备茶多酚的茶渣制备活性炭,测定茶多酚和活性炭对水中铜离子的吸附效果。[结果]茶多酚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30,提取温度97℃,提取时间20 min,且茶多酚对铜离子的络合沉淀能力为38.50 mg/g,活性炭对铜离子也具有一定吸附作用,其吸附能力为2.64 mg/g。[结论]茶园废弃茶叶中提取的茶多酚以及茶渣活性炭对铜离子均有较强的清除作用,该方法为茶园废茶资源的循环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采用热水浸提法和超声波辅助提取法研究海南五指山水满茶中茶多糖的提取工艺,运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探讨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与提取次数对水满茶中茶多糖提取率的影响,确定热水与超声波提取水满茶中茶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并比较最佳提取条件下两种提取方法的多糖得率。结果表明,热水浸提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g∶m L)为1∶20,浸提时间60 min,浸提温度80℃,浸提次数3次;超声波辅助提取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温度55℃,料液比(g∶m L)为1∶15,超声时间30 min,超声次数3次;热水浸提法多糖提取率478.09 mg/g,优于超声辅助提取法245.72 mg/g。  相似文献   

17.
从茶叶中提取天然咖啡因,以乙醇作为溶剂,利用正交试验法探究了料液比、超声时间、浸提温度、浸提时间、乙醇的浓度对产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其最佳条件为:料液比为1∶18,超声时间为5 min,浸提温度为70℃,浸提时间为60 min,乙醇浓度为85%,咖啡因的提取产率可达3.74%。方法简单,易于操作,同时产品产率高、纯度好。  相似文献   

18.
以普洱熟茶为材料,以水为溶剂,利用正交法优化茶多酚的提取工艺.结果显示,普洱熟茶茶多酚提取的最佳工艺为:固液比1:25,浸提时间45 min,提取温度80℃.此提取工艺具有高效省时、操作简便、提取结果稳定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普洱熟茶多酚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19.
大山村野茶茶多酚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潘文洁  李敬华  王建通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012-13013,13015
[目的]研究大山村野茶茶多酚提取工艺。[方法]以安徽大山村野茶为原料,采用传统方法与超声波辅助提取茶多酚,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提取条件。[结果]在相同条件下,超声波辅助提取的茶多酚得率明显高于传统方法。野茶茶多酚最佳超声波辅助提取条件:浓度60%乙醇,料液比为1∶20,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45min,超声波功率320W。该条件下,野茶茶多酚提取得率为11.28%,含量为89.81%。[结论]该研究为大山村野茶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水法提取普洱茶茶多糖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婷  谭胜兵 《安徽农业科学》2012,(12):7382-7384
[目的]筛选热水浸提法提取普洱茶中水溶性茶多糖的最佳条件。[方法]采用热水浸提法提取普洱茶中的水溶性茶多糖,根据浸提时间、浸提温度、料液比、提取次数对多糖得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得到普洱茶水溶性多糖浸提工艺优选因素组合。[结果]影响普洱茶茶多糖得率的因素主次顺序为浸提时间提取次数浸提温度料液比;最佳浸提条件为固液比1∶20 g/ml、温度90℃、时间1.5 h、浸提2次;在最佳浸提工艺条件下进行浸提试验,得到的最佳提取率是54.5%。[结论]为普洱茶中茶多糖的提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