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随着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方案的实施,国家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建设提到文化传承的历史高度。以会泽县特色民居建设为例,探讨如何在云南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传承和保持地域传统文化特色,包括:以新农村民居建设面貌为重点,以地方性特色的新农村民居建设风格为核心,改善特色民居的房屋结构功能,保护传统民居文化特色,为云南新农村特色民居建筑的文化传承与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2.
《天津农业科学》2016,(3):136-139
赣南建筑具有独特的建筑形态、建造方式及营建礼俗,是一个地区自然风貌和一个特殊族群伟大创造的成果。赣南建筑作为一种特色的民居形式,具有很强的地域识别性。在现代城市空间打造的过程中,从城市规划、建筑到园林景观都迫切地需要将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的"根"找到,使城市的文脉得以延续,改变千城一面的城市困境,使城市的居民重新找到"家园"的归属感。本文以江西特色的赣南建筑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建筑文化,并深入研究赣南建筑文化在现代城市空间中的运用,为现代城市建设找到其特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程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852-14854
针对陕北地区传统民居窑洞,从窑洞本身及其发展环境出发,分析了窑洞的建筑特色和使用价值以及它在陕北地区的发展现状,指出窑洞的发展正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境地。运用SWOT分析法,概括了窑洞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优势方面突出其作为生土建筑的生态优势,因地制宜的特征,解决黄土高原土地和能源、环境等问题的作用,以及富含乡土特色的审美价值;劣势方面突出了村落布局缺乏整体性、交通不便、室内通风采光条件欠缺、造型和空间单一呆板;机遇方面则突出了世界范围内对建筑生态学的日益重视,以及对地下民用建筑的探索和应用;挑战则在于窑洞建筑技术、窑洞民居与城市化之间的矛盾、窑洞民居与现代生活之间的矛盾、"限制"型的管理模式几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建议陕北窑洞的发展应该通过舆论正确引导、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从筑窑技术上努力改善窑洞的缺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窑居环境;开发具有陕北特色的窑洞文化旅游;建设具有陕北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4.
王太春  段韦  左义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384-10386,10441
民居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乎广大农民居住生活的大事,更是农村面貌的外观体现。抓住震后重建和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机遇,结合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可以率先发起新农村建设行动,建设经济适用、样式美观、民居文化内涵丰富的新民居。陇南地区经济欠发达,但是环境优美、植被覆盖率高,对该地区民居风格、民居文化的探讨和研究,对陇南地区新民居建设中构建符合民俗且经济、美观的民居建筑模式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对甘肃陇南地区的经济状况、环境条件和现有民房结构、功能、建筑布局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对现有民居的样式与结构进行探讨,并对陇南地区民居文化的保护与继承进行研究,重视民居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并赋予新农村民居建设以新的文化内涵,提出该地区建设符合民俗且经济、美观的民居建筑模式的建议。为陇南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和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传统村落的民居建筑研究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黄毛坪村为案例,通过分析其传统民居建筑的特征与变迁,探讨了文化内涵、民俗习惯及建筑地域特色等方面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冲击,从而提出了从旅游结合发展、政府介入引导、苗族博物馆建设、建造技术传承、文化主体意识提升等方面的保护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韩炜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650-11652
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对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适应时代需求的、乒有地方特色和乡土文脉的现代民居建筑文化,是有启迪和借鉴意义的。以碛口古镇传统民居为例,着重对当地自然条件进行了分析,讨论其对传统民居地域特色造成的影响及其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徐慧宁  李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7084-7086
21世纪以来,广西的小城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且初具规模,但仍存在"老镇缺保护,新镇求统一,地域文化没挖掘,城镇风貌少特色"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分析了广西小城镇整体风貌设计较为成功的岑豆新村、兴安县、阳朔东岭的实际案例,发现其建筑中均体现出浓郁的传统民居元素、地方民居特点和特色民居文化,总结出"传统是小城镇风貌塑造的源泉、创新是小城镇发展的基础、文化是小城镇风貌升华的核心"的广西小城镇风貌塑造经验。笔者认为只有充分挖掘地域建筑文化特色、结合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调动居民改造积极性,才能将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融合,突出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营造优美、舒适、和谐的居住氛围,再现和延续小城镇的整体地域风貌特色,使小城镇具备综合竞争力和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建筑在农村推广的必要性及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村常常被视作城市的边缘地带,可持续发展未引起足够重视。针对农村环境恶化、传统民居日渐消失、现代建筑标准低的现状,分析了农村可持续建筑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了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建筑发展途径。以期待改善农村民居建筑环境,实现农村和城市的统一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南通农村民居百年变迁历史的回顾与总结,结合时代特征与经济文化背景,分析了3个时期民居的文化风格与建筑特色,强调了新时代下农村民居传统特色的消失应引起人们的重视。以南通农村百年民居的变迁为缩影,主张农村民居建设应注重对当代地域文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城镇化建设的热潮中,为了避免"千城一面"的城市风貌,传统民居越来越受设计师们的青睐,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借鉴其它地区传统民居的情况。文章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阿拉尔市十团为例,结合当地的地理和气候特点,分析了十团小城镇规划和建设中采用徽派传统民居风格的城市景观效果,以及存在的不适应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外来传统民居在城镇规划和建设中应用的相关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1.
徐浩  闫增峰  周鑫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977-12978,13005
运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从空间要素、空间组织、装饰意匠以及地域性营造技术4个方面对韩城党家村民居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分析。研究在空间要素方面立足于宅院、厅房、厢房等建筑构造部分;在空间组织方面侧重于巷道空间、宅院的组合;在装饰意匠上突出了石雕装饰、砖雕装饰、木雕装饰;在营造技术上则从结构、材料、构造细部方面进行分析,以此来解析该地区传统民居的地域性特征。分析过程中强调了党家村传统民居建筑形式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新农村住宅建设应充分尊重和继承传统建筑形式,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以及新的创作方法,以建设一种传承和体现地域性特色的时代建筑。  相似文献   

12.
从建筑与生态文化关系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生态文化,例举并分析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黄河中下游地区北方典型建筑形态、四合院布局形式、北部及西部边疆等地区的民居形式,提出传统建筑艺术的生态文化对当代城市生态建设的启示,即当代城市生态建设应吸收传统建筑艺术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人性化的四大生态观。  相似文献   

13.
徐慧宁  李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805-14808
在简要分析广西城乡风貌改造工程的背景和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广西城乡风貌改造中传统民居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尝试,总结了广西的传统民居特色,将其按地域特征分为3类,一是按发展源流分为干栏建筑,院落式建筑和非院落式建筑,西洋建筑;二是按建筑材料分为竹木结构民居、石头结构民居、土墙结构民居、土石结构民居、砖木结构民居、混合材料民居;三是按建筑样式分为干栏式建筑、院落式建筑、非院落式建筑。桂北木结构"干栏"式建筑是广西民居的代表。笔者根据现实发展情况对传统民居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进行改造;要以更新民居形态为改造的新方向;要善于挖掘、展示和保护传统文化。这些建议对提高城乡风貌改造的文化品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地域性的特征风貌,决定了各个地方居住建筑的特点。中国特色民居是中国特色文化道路的产业灵魂,是先人智慧的表现。关于恒久的保护民居的古色古香,又能在当今社会立足,这是一个难题。为此,本文想通过结合特色民居与文创书店的耦合共生,为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开发,开启一个新起点。使特色民居不但能保留它独有的风韵,还能在当今社会中屹立不倒。相信两者之间的结合,可以开启新的模式,弘扬中国文化传统,展现自己的人文情怀,满足城市文化需求,构建独特的文化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5.
传统村落作为黔东南地区社会与历史发展的沉淀缩影,拥有高度浓缩的民俗文化情结,更是当地居民生活、生产相伴与共的生存资源,如何借力特色民居建设与保护,成为惠民政策的关键。因此,结合精准扶贫政策,着力强化传统村落建设工作成为重中之重的焦点。基此,文章以黔东南地区发展传统特色经济、实践精准扶贫为例,展开系统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化"与"文化趋同"现象的影响下,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地域性与民族性日渐消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面对这样的文化危机,人们重新认识到尊重自然和保护传统地域文化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并开始探究传统民居建筑所蕴涵的地域文化,重新思索传统民居地域文化与空间协同共生的关系。以南桐镇王家坝村为例,提出了现状民居存在的问题,从集约土地利用、传承特色文化、基础设施改善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几个方面探析了山地传统民居特色文化资源与空间协同共生的方法措施,以期为山地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阐述川西甘孜阿坝地区藏族传统民居和碉楼的建筑特点和文化特征,及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面临的困境,指出了藏族传统建筑在传承与保护方面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旨在对藏族传统建筑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新农村住宅的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过快的发展步伐和各村急功近利的模仿,新农村住宅的建设存在一些问题:或单纯保护传统的民居,不能适应新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或建设全新的现代化农村住宅又缺少地方特色,传统民居的特色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一、新农村住宅设计原则1.适用性农村住宅与城市住宅相比,农村住宅功能要求更多。如有些家庭人口众多需要更多房间;与他们的日常劳动息息相关的农具与其他器具的存放;收获的农产品存放;甚至有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态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雪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7070-7071,7167
中国传统民居根植于农耕文化,具有丰富的思想和内涵。笔者通过分析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态思想和文化思想以期为现代民居建筑的设计提供参考。笔者认为:①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态思想包括"天人合一"的朴素生态观、"负阴抱阳"的风水观、"因势利导"的节能观。传统民居建筑多顺应自然地形而建,采用"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择址原则,就近取材,由该地区环境、气候特点决定建筑形式,使民居具有冬暖夏凉、南向日照充足、通风隔热、防风祛湿的特性,为居住者提供自然的生态居住环境。②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思想包括方正严明的哲理思想和丰富和谐的艺术思想。中国传统民居以严整的格局、强烈的秩序感来反映伦理规范,在空间格局上多具有明确的轴线,表现建筑群体中的层次与核心;传统民居建筑的建筑细部多使用抽象化的花、草、动物、人物图案,富有审美情趣。中国传统民居的形成与中国各地的社会、文化、居住习俗以及地理、水土、环境、气候、风土人情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对现代新型民居建筑的设计、改造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赵晶  赵婧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239-9241
在新民居建设的背景下,笔者通过对太行山区传统民居的选材、构造、接地方式、村落组群等生态性的研究,提出了可用于山地新民居建设的可行性手段,以期应用到具体山地新民居建设中,使得传统建筑文化的价值得以延续及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