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逆境胁迫可引起植物体内H2O2升高,研究发现5 mmol/L的H2O2外源抑制剂二甲基硫脲(Dimethylthiourea,DMTU)可促进瓶插月季提早开放并显著增大了花朵直径.为明确DMTU如何通过影响瓶插月季花瓣生理变化进而提高其观赏价值的机理,对5 mmol/L DMTU处理下月季切花萨曼莎(Smantha)不同时间花瓣中抗氧化酶活性、蔗糖含量和蔗糖代谢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瓶插早期DMTU处理显著降低了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后期显著降低了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提高了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推测APX和POD在瓶插早期起主要清除H2O2的作用,CAT和GR在后期起主要作用;DMTU显著提高了瓶插后期花瓣中的蔗糖含量以及早期蔗糖合成酶(SS)和磷酸蔗糖合成酶(SPS)的活性,推测DMTU可能通过维持瓶插月季花瓣的渗透压,维护花瓣内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进而提高其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外源一氧化氮供体硝普钠(SNP)缓解高温胁迫对茄子幼苗伤害的可行性,以茄子(Solanum melongena L.)品种‘特旺达’为试验材料,在人工气候箱内,研究了0.05~5 mmol/L的SNP对高温胁迫(43±1)℃/(38±1)℃(昼温/夜温)下茄子幼苗生长和活性氧代谢系统的影响。结果显示:(1)高温显著抑制了茄子幼苗的生长,且显著降低了叶绿素含量;0.1 mmol/L SNP处理下,茄子幼苗的生长促进效果最明显,叶绿素含量升高幅度最大。(2)用0.1 mmol/L SNP处理显著降低了高温胁迫下的茄子幼苗丙二醛(MDA)含量、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同时茄子幼苗中的渗透性物质(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3)茄子幼苗在高温胁迫下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谷胱甘肽还原酶(GR)等抗氧化酶活性及抗氧化物质抗坏血酸(As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经过0.1 mmol/L SNP处理后,均显著增加,As A/DHA、GSH/GSSG比值降低。添加NO清除剂血红蛋白部分或完全逆转了上述作用。本研究表明,在高温胁迫下的茄子幼苗经0.1 mmol/L SNP处理,其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显著提高,对细胞膜系统的稳定性有维持作用,因此缓解了高温胁迫下茄子幼苗的氧化损伤,增强了茄子的耐热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一氧化氮(NO)和过氧化氢(H2O2)与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抗性的关系,及作为信号分子调控玉米抵御弯孢菌感染过程中的生理机制。以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具有不同抗性的3个玉米种质478、齐319、农大108为试材,外源施用硝普钠(SNP)、2-4,4,5,5-苯-四甲基咪唑-1-氧-3-氧化物(c PTIO)、过氧化氢(H2O2)、抗坏血酸(As A),和接种玉米弯孢病菌,比较植株病情指数、NO和H2O2含量及寄主防御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外施一定浓度的NO供体硝普钠(SNP)和H2O2均可减缓玉米弯孢叶斑病菌侵染进程,降低感病率和平均病情指数,并且能够不同程度地提高植株防御酶活性,尤其抗性弱的玉米种质478植株内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β-1,3-葡聚糖酶(Glu)的活性,诱发了玉米过敏性坏死反应;接种玉米弯孢菌后3个玉米种质叶片中NO和H2O2含量均有猝发现象,而NO和H2O2的清除剂c PTIO和As A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玉米植株感病率和病情指数。NO和H2O2是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抗病的重要信号分子,可提高POD、CAT、SOD、PAL和Glu病程相关蛋白活性,进而增强玉米对弯孢菌的抗性。  相似文献   

4.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7):2372-2380
本研究以质量浓度为0、0.2、0.6、1.0、2.0和10 mg/L的Cd胁迫培养的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菌丝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Cd胁迫对菌丝中Cd积累量、菌丝生长状况及形态、细胞膜氧化损伤、非酶类抗氧化剂、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d胁迫浓度的升高,冻干菌丝中积累的Cd含量逐渐升高,从0.530 mg/kg升高至669.91 mg/kg,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Cd胁迫对大球盖菇的菌丝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对生长速度的抑制率为10%~36%。Cd胁迫浓度的增加,促进了丙二醛(MDA)含量的升高,同时也促进了非酶类抗氧化剂抗坏血酸(ASA)含量、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增加,使其都在10 mg/L的Cd处理浓度下达到最高值,分别为对照组的2.63、1.88和18.49倍。过氧化氢(H2O2)含量则先上升后下降,被H2O2激发的谷胱甘肽还原酶(GR)、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也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低浓度Cd胁迫时,大球盖菇菌丝可能主要靠SOD和CAT来清除细胞中的活性氧(ROS);高浓度Cd胁迫时,则可能主要靠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As A-GSH)来清除细胞中的ROS。本试验为深入开展大球盖菇菌丝应答Cd胁迫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小麦近等基因系与白粉病菌互作的生理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品种百农3217感白粉病,它的一个近等基因系(Xbd/百农3217(BC7F6))含抗病基因xbd,具有抗白粉病功能。以这两个品系为试验材料,接种白粉菌,分析了0~6 d两个品系叶片中过氧化氢(H2O2)的含量和7种代谢酶的活性,这些代谢酶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转硫酶(GST)等。目的是探讨在白粉菌和小麦植物的互作过程中,感病、抗病植物生理指标之间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接种白粉病菌后,H2O2含量在感病品系中显著下降,在抗病品系中显著上升;在白粉菌侵染进程中,CAT酶活性,感病与抗病品系无明显差异;感病品系叶片内SOD、GR、GPX、APX和GST活性在接种后期显著上升,高于抗病品系;DHAR活性变化则无明显规律。在白粉病侵染小麦植株过程中,H2O2具有重要作用,多种代谢机制共同参与,各种酶的总体表现影响了H2O2含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孙锋 《棉花学报》2009,21(4):313-318
 通过检测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含量,研究一氧化氮和亚甲基蓝对盐胁迫抗虫棉根系的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在正常条件和盐胁迫条件下分别用一氧化氮和亚甲基蓝处理抗虫棉幼苗,检测抗坏血酸(ASA)含量、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谷胱甘肽(GSH/GSSG)值、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活性、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AR)活性,并作对比。结果表明:正常生长条件下添加NO能促进棉花幼苗生长,而添加亚甲基蓝(MB)显著抑制抗虫棉幼苗的生长;添加NO显著缓解了盐胁迫对棉花幼苗生长的抑制,提高了根系的抗氧化能力,盐胁迫下添加NO的同时添加MB可不同程度地降低以上抗氧化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力,解除NO对盐胁迫的促长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金冠”苹果果实为材料,采后用不同浓度核黄素溶液浸泡处理,研究其对损伤接种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果实的控制效果及果实苯丙烷代谢途径、活性氧代谢关键酶活性和产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的核黄素处理可显著降低损伤接种P.expansum果实的病斑直径,其中以1.0 mmol/L核黄素处理效果最佳。同时,1.0 mmol/L核黄素处理显著提高了果实过氧化氢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还原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及过氧化物酶活性,促进了过氧化氢、总酚、类黄酮和木质素的积累。由此表明,采后核黄素处理通过激活苯丙烷途径和活性氧代谢诱导苹果对青霉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8.
以营养液栽培‘中蔬四号’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Mill.)为研究材料,研究不同时期的盐胁迫下叶面喷施5 mmol/L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GSH)和1 mmol/L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抑制剂(inhibitor of gamma-glutamylcysteine synthetase,BSO)对番茄幼苗叶片GSH和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s A)水平、抗氧化酶活性及谷胱甘肽化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盐胁迫+BSO两种处理下喷施外源GSH显著升高了番茄幼苗叶片中GSH和As A含量、GSH/GSSG和As A/DHA比率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as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APX)、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ehydroascorbate reductase,DHAR)、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onodehydroascorbate reductase,MDHAR)、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GR)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的活性(NaCl+GSH处理除15 d的MDHAR活性;NaCl+BSO+GSH处理除15 d的DHAR活性);添加GSSG诱导的谷胱甘肽化修饰使盐胁迫下番茄幼苗叶片的SOD、MDHAR(15 d)、DHAR(5和15 d)、GR(5和10 d)、GPX(5和15 d)活性显著增加,同时GSH处理能够诱导上述酶发生去谷胱甘肽化修饰,从而维持细胞内的氧化还原平衡。由此表明外源GSH能够通过蛋白质谷胱甘肽化修饰对植物进行氧化还原(Redox)调控,以维持番茄体内Redox平衡,从而缓解盐害对番茄幼苗叶片造成的氧化胁迫,减少NaCl对植株造成的伤害。本研究为明确GSH/GSSG与番茄耐盐性的关系及其潜在生理机制,有效缓解番茄盐害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UV-B辐射增强对大豆根系活性氧代谢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在UV-B辐射增强胁迫下,大豆根系活性氧代谢规律及其对抗氧化系统的响应,通过自然状态和增强UV-B辐射对比,对不同生育时期大豆根系的膜脂过氧化作用(丙二醛含量、相对电导率)、活性氧代谢(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过氧化氢含量)、保护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保护性物质含量(抗坏血酸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脯氨酸含量)等一系列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同对照相比,UV-B胁迫引起O2-·和H2O2的积累,具体表现为:在开花期,UV处理与CK相比,O2-·产生速率降低11. 5%,H2O2含量升高9. 9%,其余生育时期UV处理均高于CK,所有生育时期,UV处理与CK相比差异显著。导致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增大,具体表现为: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在所有生育时期,UV处理均高于CK,且差异显著。同时还可引起SOD、POD和CAT等保护酶活性降低,具体表现为:与CK相比,在分枝期,UV处理SOD升高15. 5%、POD下降15. 3%、CAT活性下降12. 8%,其余生育时期均降低。除CAT活性在分枝期差异不显著外,所有生育时期,UV处理与CK相比均差异显著。As A、Car和脯氨酸等保护性物质含量下降,具体表现为:与CK相比,在分枝期,UV处理As A含量降低11. 4%、Car降低15. 4%、脯氨酸含量升高10. 5%;在开花期,UV处理As A升高31. 2%、Car降低17. 9%、脯氨酸含量升高20. 7%,其余生育时期均降低。除Car含量在结荚期和脯氨酸含量在分枝期差异不显著外,所有生育时期,UV处理与CK相比均差异显著。因此,UV-B辐射增强可以使大豆根系活性氧代谢和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细胞膜透性增大,并对其抗氧化系统产生损害,且随着大豆生育时期的延长,这种效应越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采用蛭石栽培,以菜用大豆为试材,研究外源壳聚糖对NaCl胁迫下幼苗叶片光合作用及叶绿体活性氧(ROS)代谢的影响,以期探明NaCl胁迫下壳聚糖调控菜用大豆光合作用的生理机制。结果显示:NaCl胁迫下,外源壳聚糖通过诱导非气孔因素显著缓解了菜用大豆在胁迫中期(第6~12天)净光合速率(Pn)的下降;外源壳聚糖显著抑制了叶绿体O-·2的产生速率及H2O2含量的上升,显著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及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在胁迫中期(第6~12天)的活性。无盐条件下,外源壳聚糖在处理早期对上述各指标产生了显著影响,中、后期该作用消失。上述结果表明:外源壳聚糖在NaCl胁迫下对菜用大豆的作用与无盐条件下不同;NaCl胁迫下,壳聚糖可诱导菜用大豆叶绿体保护酶活性及As A-GSH循环的运转速率,及时清除过量ROS,以抑制盐胁迫对光合膜的伤害,这可能是壳聚糖缓解Pn下降,进而缓解菜用大豆干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外源壳聚糖的作用具有时效性。  相似文献   

11.
 在大田条件下,用3个转Bt基因棉花品种和一个常规品种,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方法研究转Bt基因棉花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转基因棉花增加了土壤微生物PLFA的含量。转基因棉花降低了棉田土壤格兰氏阳性细菌的比例,提高棉田土壤的真核生物、真菌和放线菌的比例;转基因棉花在蕾期提高了土壤原生动物比例,在吐絮期比例反而降低;转基因棉花在蕾期提高了棉田土壤格兰氏阴性细菌的比例,吐絮期则降低了格兰氏阴性细菌的比例。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转Bt基因棉花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有明显影响。PLFA方法可作为转基因生态安全评价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杀虫剂累计施用量对棉株衰老及黄萎病抵抗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巩万奎 《棉花学报》2000,12(3):136-139
以常规棉和抗虫棉为材料研究了大田棉铃虫中度——重度发生情况下,杀虫剂对棉株衰老和抗黄萎病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杀虫剂累计用量超过一定值后,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抗氧化系统酶类活性下降,活性氧积累,膜脂过氧化加剧,促使棉花早衰,抗黄萎病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3.
转基因抗虫棉抗虫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转 Bt基因抗虫棉新棉 33B和 GK- 1 2对棉铃虫具有显著的抗性。盛蕾期饲喂抗虫棉株系72 h后 ,初孵棉铃虫幼虫死亡率分别为 86.8%、75 .1 % ,对照 TM- 1、泗棉 3号、苏棉 1 2号三个常规品种 (系 )初孵幼虫死亡率分别为 1 0 .9%、1 3.9%、9.2 %。转 Bt基因抗虫棉的杂种一代能明显延缓棉铃虫的发育进程。饲喂新棉 33B、GK- 1 2与常规品种 (系 )的杂种一代 72 h后 ,存活幼虫以1龄虫为主 ,分别占 92 .4%、85 .1 % ,并有少量 2龄幼虫。而同批次对照苏棉 1 2号和泗棉 3号以 2龄虫为主 ,分别占 89.6%、86.8% ,并有少量的 3龄虫出现。以抗虫棉与常规棉杂种 F1叶片饲喂棉铃虫 ,其发育进度较取食对照品种的延缓 1个龄期。转 Bt基因抗虫棉抗虫性状的遗传是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的。 Bt基因是以单一位点的方式整合到棉花基因组 ,不存在多位点的整合方式  相似文献   

14.
利用 F2 转 Bt 基因抗虫杂交棉新策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不同抗虫棉品系间互交、后代选择的方法选育出聚合整合位点不同的Bt基因纯合抗虫棉种质,开展了培育以 F2 利用为目的的杂交种探索研究.类似 F2 世代 Bt 基因的不同分离类型,聚合有不同数目 Bt 基因的棉株在整个生育期对棉铃虫有显著的抗虫性.并且与单价抗虫棉时空表达一致,生育前期抗虫性好,毒蛋白表达量高,中、后期抗虫性有所下降,毒蛋白表达量降低.因此,用其作为亲本配置抗虫杂交种,是利用棉花F2 杂种优势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以转Bt基因棉品系苏抗310和其轮回亲本泗棉3号为材料,研究绿盲蝽危害后转Bt基因棉花顶部嫩叶的几个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绿盲蝽危害后,棉花顶叶的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降低,说明绿盲蝽危害后,棉花顶部嫩叶氮代谢受到一定破坏,引起叶绿素含量的下降,这对叶片成熟后光合作用是不利的。棉花顶部嫩叶受危害后,缩合单宁含量提高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LA)活性增强,表明棉花植株抵御盲蝽危害能力提高,但转Bt基因棉品系顶部嫩叶缩合单宁含量和PLA活性低于非转Bt基因棉品种;即使是绿盲蝽危害后的顶部嫩叶也均未达到非转Bt基因棉品种正常水平,这可能是导致转Bt基因棉盲蝽危害加重的原因之一。棉花顶部嫩叶受害后,非转Bt基因棉泗棉3号可溶性糖含量降低,而转Bt基因棉品系苏抗310升高;非转Bt基因棉品种受绿盲蝽危害后顶部嫩叶可溶性糖含量降低,不利于绿盲蝽的发生,而转Bt基因棉品系受危害后顶部嫩叶可溶性糖含量上升,不利于对绿盲蝽的危害控制,这可能是转Bt基因棉绿盲蝽危害重于非转Bt基因棉的又一原因。  相似文献   

16.
转基因抗虫棉Bt 毒蛋白表达量的传递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卡那霉素抗性鉴定、抗虫性鉴定和 Bt毒蛋白含量测定等三个方面对转基因抗虫棉 Bt毒蛋白表达量的传递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转基因抗虫棉美棉 3 3 B和 GK-12对棉铃虫具有显著的抗性。盛蕾期饲喂美棉 3 3 B、GK-12棉株顶端叶片 72 h后 ,初孵棉铃虫幼虫死亡率分别为86.8%、75 .1% ,对照 TM-1、泗棉 3号、苏棉 12三个常规棉品种 (系 )初孵幼虫死亡率分别为10 .9%、13 .9%、9.2 %。美棉 3 3 B、GK-12盛蕾期功能叶片 Bt毒蛋白含量分别为每克鲜重 83 6.68ng、682 .5 6ng。饲喂美棉 3 3 B、GK-12与常规棉品种 (系 )杂种一代棉株顶端叶片 72 h后 ,初孵棉铃虫幼虫平均死亡率分别为 84.1%、77.2 % ,两个转基因抗虫棉品种与常规棉品种 (系 )杂种一代功能叶片的 Bt毒蛋白含量平均值分别为每克鲜重 82 0 .5 8ng、683 .77ng。转基因抗虫棉与常规棉杂种一代的抗虫性表现及 Bt毒蛋白表达量与转基因抗虫棉亲本非常接近 ,杂种二代群体 Bt毒蛋白检测阳、阴性反应植株的分离比例符合 3∶ 1,回交世代 BC1 群体 Bt毒蛋白检测阳、阴性反应植株的分离比例符合 1∶ 1,与抗虫性鉴定结果高度一致。转 Bt基因抗虫性状的遗传是受一对完全显性基因控制的 ,Bt基因与 NPT II基因是紧密连锁或完全连锁的。Bt毒蛋白表达量按照一对显  相似文献   

17.
渍涝与干旱对不同转Bt基因抗虫棉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8,他引:24  
对 3个转 Bt基因棉花品种的研究表明 ,花铃期田间渍涝显著降低皮棉产量和棉株内的 Bt蛋白含量。积水后棉花主茎功能叶和幼蕾的 Bt蛋白含量平均分别比对照降低 2 7.7%和 2 9.9% ,主茎下部老叶的 Bt蛋白含量仅降低 6 .6 % ,说明渍涝对生长旺盛器官 Bt蛋白合成的影响远远大于衰老器官。干旱对棉株内 Bt蛋白合成的抑制更强 ,当花铃期干旱使棉叶致萎时 ,主茎下部老叶、幼蕾和主茎功能叶的 Bt蛋白含量分别降低了52 .9%、3 7.0 %和 3 0 .0 %。为充分发挥和利用转Bt基因棉花品种的产量与抗虫潜力 ,棉花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应尽量避免缺水干旱 ,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防止渍涝危害  相似文献   

18.
 人工饲料中添加转Bt基因杂交棉品种中棉所29棉仁粉,建立杂交和自交品系分别模拟“庇护所”和“非庇护所”条件,连续多代进行棉铃虫对Bt棉的抗性筛选。结果表明:经11代筛选,棉铃虫自交品系和杂交品系的幼虫死亡率下降,体重和体长增加,幼虫历期缩短,化蛹率和羽化率增加。依据幼虫死亡率、体重、体长、幼虫历期以及化蛹率、羽化率等生命参数的演变,相较杂交品系,自交品系对Bt棉能更快地产生适应性。11代筛选后,利用不同抗性品系棉铃虫进行转基因棉抗虫性评估,结果表明:相比敏感品系,杂交品系测定4个转基因棉品种的抗虫性等级未发生变化,而中棉所29等3个转基因棉品种对棉铃虫自交品系的抗性下降了1个等级。对Bt制剂的抗性测定结果表明,杂交品系的抗性倍数为2.5215,自交品系的抗性倍数为9.3876。据本研究初步结果,利用“庇护所”策略延缓棉铃虫对转Bt基因棉的抗性产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转Bt基因抗虫棉的幼苗鉴定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盆栽棉苗第一二片真叶用5000-7500mg/L卡那霉素处理,9天后观察沾有卡那霉素溶液的常规棉叶片出现明显的黄斑,而转Bt基因抗虫棉的叶片无任何症状;(2)转Bt基因抗虫棉种子接种到加有800mg/L卡 那霉素的MS培养基中,5天后,抗虫棉子叶均表现为正常绿色,而常规品种子叶全为黄色。此法对种子部门快速鉴定抗虫棉的纯度有很大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外源活性氧清除剂对玉米植株涝害的缓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五种活性氧清除剂分别喷施4叶期玉米幼苗,均使受渍玉米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显著提高,O2^-产生速率和H2O2浓度明显下降,而谷胱甘肽和抗坏血酸含量增加。这种效应以处理后期(第5天)和老叶(第2叶)较为明显,但各清除剂之间的差异较小。表明各种活性氧清除剂单独使用皆能缓解受渍玉米的涝害,从而增强玉米的抗涝性。试验结果为活性氧参与玉米的涝渍伤害过程提供了证据。也为应用化学调查控手段减轻玉米的涝害的可能性提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