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甘蓝型油菜"凸耳"性状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用着生“凸耳”与未着生“凸耳”的甘蓝型油菜品种进行遗传试验,对其F1、F2、BC1及BC2进行性状观察及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凸耳”性状对非“凸耳”性状为显性,受两对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2.
以莱州 32 79为中心亲本 ,与冀东地区 5个基因型不同的冬小麦品种配置正反交组合 ,并对 10个正反交 F1 的产量性状、叶绿素含量及旗叶与茎秆间的夹角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无论正交还是反交 ,5个产量性状平均中亲杂种优势大小顺序均为 :单株产量 >单株有效穗数 >千粒重 >穗粒数 >每穗结实小穗数。单株产量表现出最强的杂种优势 ,但个别组合优势不明显 ,甚至出现负优势。大部分组合叶绿素含量杂种优势不明显 ,只有 1个组合正反交 F1 叶绿素含量均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同一性状的杂种优势某些组合正交高于反交 ,而某些组合反交高于正交。莱州 32 79株型直立紧凑 ,与其他品种配成的正反交 F1 旗叶夹角减小幅度均较大 ,该品种对改良株型有很好的利用价值。杂种优势的表达很复杂 ,不仅与杂种核基因有关 ,核质互作对杂种优势也有很强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4.
不同矮秆基因对冬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杏普  蒋春志 《作物学报》1998,24(4):475-478
利用以冬麦品种MarisHuntsman为背景的含有不同矮杆基因Rht1,Rht2和Rht3及其不同结合形式的6个近等基因系,研究了不同矮秆基因对小麦农艺性状的作用,结果表明,Rht1半矮秆基因显著提高了单株穗数,粒数和粒重,地下部生物产量,经济系数和倒二叶面积,Rht2半矮秆基因显著提高了单株(或单穗)粒数和粒重,经济系数和倒二叶面积,显著降低了千粒重,Rht3矮秆基因对单株粒数,地上部生物产量  相似文献   

5.
不同Rht基因在冬小麦育种中的利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携带不同的Rht矮秆基因的6个冬小麦近等基因系,进行了两年试验,研究了不同矮秆基因在育种中的利用价值,结果表明,Rht1和Rht2两个半矮秆基因提高了单株(或单穗)粒数和粒重,经济系数和倒二叶面积。产Rht3和高秆系显著降低了千粒重,Rht3矮秆基因对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和穗粒数均负向作用,显著提高了千粒重;Rht1+Rht2较高秆系和Rht2+Rht3系比较显著提高了经济系数,Rht2+Rh5  相似文献   

6.
转GDH基因棉花观察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类真菌的谷氨酸脱氢酶(GDH)对铵(NH4^ )亲合力高,转GDH基因植物有着明显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效能。从对转GDH基因棉花第1代观察研究的初步结果可以看出,其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有一定促进作用,对纤维品质提高也有某些良好效应。  相似文献   

7.
王建康  盖钧镒 《作物学报》1998,24(6):651-659
本文提出利用亲本P1和P2,杂种F1,F2;3五世代联合分析数量性状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的统计方法,共建立可供选择的单基因遗传,多基因遗传以及一个主基因+我基因混合遗传三类11个遗传模型;AIC信息准则用于选择最适遗传模型,通过合适性检验对所选择的遗传模型所做进一步检验;以D类模型为例,给出参数估计EM过程的一般步骤。  相似文献   

8.
水稻株高及其构成因素数量性状基因座位的分子标记定位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9  
林鸿宣  庄杰云 《作物学报》1996,22(3):257-263
应用具有89个标记位点的F2群体的RFLP图谱,对控制水稻株高及其构成因素的数量性状基因座位进行定位等研究。共定位了32个QTLs,其中涉及株高的有7个、穗长3个、第一节间长有2个、第二节间长和第三节间长各3个、第四节间长有6个、节间数和第一节间干重各有4个。  相似文献   

9.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与作物杂种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与作物杂种优势倪中福,孙其信,陈希勇(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系北京100094)(河北省农科院石家庄050031)作物重要的农艺性状属数量性状。决定数量性状的基因是微效多基因。深入研究数量性状基因位点,了解其基因的数目、位置及作用方...  相似文献   

10.
糯玉米主要数量性状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糯白等8个糯玉米自交系为亲本,按griffing(Ⅳ)配成28个杂交组合,分析单株粒重等12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结果表明穗行数主要受加性基因控制,穗长主要受非加性基因控制,其余大部分性状的加性和非加性基因效应同时存在,在一般配合力效应上,同一性状不同亲本的效应值不同,各性状值的效应最高出现于不同亲本,在单株产量上,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大小为南糯白>独白糯>湄潭白糯;特殊配合力效应较大的组合有南糯白×引糯,南糯白×独白糯等.对这些性状而言,一般配合力高的亲本容易产生特殊配合力高的组合,但也不排除从一般配合力都不高的双亲获得较高的特殊配合力的可能性,根据配合力互补原理,可望从8个亲本间选配出高产优质的组合.  相似文献   

11.
玉米穗部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由8个亲本组成的双列杂交试验,分析了穗长、穗粗、穗行数、百粒重、单株籽粒产量的基因效应。Wr/Vr和D、H、(H/D)分析表明,除单株产量存在显著的上位性,不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外,其余4个性状均符合加性—显性模型。穗粗、穗行数以加性效应为主,穗长、百粒重、单株产量显性效应和上位性起主要作用;穗粗隐性基因为增效,显性基因为减效,其余性状均为显性基因增效,隐性基因减效;穗长、穗粗、穗行数的狭义遗传力较高为50.8%~87.9%,百粒重、单株产量较低为21%左右;平均杂种优势效应按强弱顺序是单株产量>百粒重>穗长>穗粗>穗行数。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了利用RILs群体进行质量数量性状分析的4个遗传模型及统计分析方法.其中,模型Ⅰ、Ⅱ、Ⅲ、Ⅳ分别表示性状受1对主基因、2对独立的主基因、2对AABB×aabb型连锁的主基因、2对AAbb×aaBB型连锁的主基因与微效基因共同控制.可估算出主基因的加性效应(dma,dmb)、互作效应(im)、遗传方差(σ2m)和连锁图距(R),以及微效基因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珍汕97与明恢63杂交构建的F11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结合其构建的全基因组饱和分子标记连锁遗传图谱,分析了7个与水稻精米、米饭和米饭延伸指数等相关性状并定位了与水稻米饭品质相关性状QTL。结果表明,共检测到22个与水稻米粒、米饭和米饭延伸指数性状等相关QTL分别位于水稻的2、3、4、5、6、7、11染色体上,发现决定米粒性状的主效QTL同时在饭粒性状中检测到,另外饭粒性状还由一些特别的QTL所决定,一些与米粒和米饭相关性状的QTL在米饭延伸指数性状中同时发现。Wx基因对米饭性状以及米饭的延伸指数均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水稻库容量和成熟性状的数量性状位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陆地棉12个农艺性状的基因效应估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世代均值分析方法对4组陆地棉的P1、P2、F1、F2、B1和B26个家系的12个农艺性状的基因效应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单株铃数、衣分、纤维长度的遗传较复杂,大多数组合除有加性和显性效应外,尚有不可忽视的上位性效应;9个有关早熟和产量性状的遗传较简单,主要是加性遗传效应,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在一些组合里也有出现。  相似文献   

16.
GO基因导入对棉花农艺性状及抗病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转葡萄糖氧化酶(GO)基因棉株系B99261(IV、Ⅷ代)和B99267(Ⅷ、Ⅳ代)与受体新陆早7号及耐黄萎病对照中棉所12农艺性状及抗病性比较。结果表明,转基因棉花株型变矮,果柄变长,单株成铃数和纤维品质有明显提高。B99261对苗期炭疽病、立枯病及铃疫病抗性有显著提高,但不抗红腐病;B99267对棉铃疫病抗性也显著增强。这两个品系对枯萎病和黄萎病抗性均有显著提高,其中第四代B99261.抗黄萎病性能最好,达到抗病水平。  相似文献   

17.
转基因抗虫棉抗虫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转 Bt基因抗虫棉新棉 33B和 GK- 1 2对棉铃虫具有显著的抗性。盛蕾期饲喂抗虫棉株系72 h后 ,初孵棉铃虫幼虫死亡率分别为 86.8%、75 .1 % ,对照 TM- 1、泗棉 3号、苏棉 1 2号三个常规品种 (系 )初孵幼虫死亡率分别为 1 0 .9%、1 3.9%、9.2 %。转 Bt基因抗虫棉的杂种一代能明显延缓棉铃虫的发育进程。饲喂新棉 33B、GK- 1 2与常规品种 (系 )的杂种一代 72 h后 ,存活幼虫以1龄虫为主 ,分别占 92 .4%、85 .1 % ,并有少量 2龄幼虫。而同批次对照苏棉 1 2号和泗棉 3号以 2龄虫为主 ,分别占 89.6%、86.8% ,并有少量的 3龄虫出现。以抗虫棉与常规棉杂种 F1叶片饲喂棉铃虫 ,其发育进度较取食对照品种的延缓 1个龄期。转 Bt基因抗虫棉抗虫性状的遗传是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的。 Bt基因是以单一位点的方式整合到棉花基因组 ,不存在多位点的整合方式  相似文献   

18.
果树基因转化技术的选用和转基因植株的鉴定与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植物基因工程为果树育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在果树重要性状遗传改良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果树转基因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工作,包括从对外源基因功能的全面认识、高效表达载体的构建、基因转化、以及转基因植株的鉴定与性状观测等多个重要环节。应该说,每一个环节甚至每一实验步骤都需严格把握。迄今,鉴于已经有大量果树再生体系成功建立的报道,笔者在总结实际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文献的报道,有针对性地对果树基因转化技术和转基因植株的鉴定与性状分析进行简要介绍,为果树基因转化技术的选用,以及进行高效转基因植株的鉴定与性状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玉米农艺性状是影响植株个体发育状况及群体生产效能的重要因素。本试验以甜玉米T8(♀)和T33(♂)为亲本,组配杂交组合,F2代乳熟期调查各单株主要农艺性状,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进行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甜玉米茎粗的最佳遗传模型符合A-3模型,即2对完全显性基因控制;穗位高的最适遗传模型为B-6,即2对等显性基因遗传;穗位叶夹角最适遗传模型为B-1,即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遗传,两对基因都以加性效应为主;雄穗分枝数最适遗传模型为B-4,即2对等加性基因控制,以主基因遗传为主。本试验结果可为甜玉米育种实践及农艺性状遗传改良和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高产棉花品种泗棉3号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泗棉3号和CARMEN构建的RIL及其F2、B1、B2、P1、P2、F1两套群体,同时在3个环境中,采用各自的联合世代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长江流域棉区广泛种植的优良品种泗棉3号高产性状的遗传规律。遗传模型分析揭示泗棉3号×Carmen组合的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最适遗传模型符合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说明存在控制这些性状的主基因。所有性状在不同环境中的遗传模型不同。同时,各性状在不同环境中的主基因遗传率变化较大,而多基因遗传率在不同环境中变化相对较小,表明环境对数量性状主基因的表达影响大,对多基因的表达也存在影响。对环境间差异较大性状的研究和选育,要在多个特定的环境中进行,才能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