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产自山西、河北等地的27个燕麦样品的常规营养品质、β-葡聚糖含量和植酸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区间燕麦样品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显著,β-葡聚糖含量在3.00%~5.00%的品种较多,植酸含量主要分布在11.00%~15.00%。研究可为燕麦营养研究、优良品种选育与健康食品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燕麦这一优质的谷物资源,对燕麦的营养成分和功能特效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对燕麦加工食品研究现状进行概括,探究燕麦食品在市场的发展,为今后该类食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燕麦是一种特色作物,其加工产品受到消费者欢迎。从燕麦"三熟"加工的机制性原因及加工前后的理化变化、燕麦在主流食品中的应用技术、燕麦米与燕麦粉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燕麦β-葡聚糖的测定方法、燕麦产品相关标准规定、不同燕麦品种的加工特性研究、燕麦的营养保健功能、燕麦传统食品工业化加工技术、燕麦深加工技术等9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促进燕麦产业的长久发展。  相似文献   

4.
燕麦种植起源于我国内蒙地区,其凭借极高的营养价值和优良的保健功能成为了备受青睐的国际性食品。燕麦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及优良的营养结构,用其替代米面等作为主食能够有效改善我国人民的饮食结构。因此,提高燕麦产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燕麦品种、栽培方式两个方面作为切入点,运用对比试验,比较了不同品种及栽培方式对燕麦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燕麦为原料进行发芽处理,接种微生物制成燕麦发酵产品,研究了发酵过程中β-葡聚糖、游离氨基酸、总酚及总黄酮含量的变化,探究燕麦酵素对α-淀粉酶活性的抑制效果及抑制类型,考察了燕麦酵素中的营养素与α-淀粉酶活性抑制效果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燕麦发酵时间的延长,燕麦酵素中β-葡聚糖、游离氨基酸、总酚及总黄酮含量均呈现上升趋势,发酵96 h达到最高。燕麦酵素对α-淀粉酶有抑制作用,最高抑制率达到72.27%,IC50=30.96 g/L,动力学分析表明,无论是高浓度还是低浓度的燕麦酵素,对α-淀粉酶活性的抑制类型都属于混合型抑制。通过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燕麦酵素中总酚及总黄酮含量与α-淀粉酶活性的抑制效果呈显著正相关(P<0.05),β-葡聚糖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与α-淀粉酶活性抑制作用的正相关性不显著。燕麦酵素是一种开发前景广阔,具有较好营养性和抗氧化性的产品。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患者和肥胖人群专用食品的研究和开发是当前食品加工产业的热点方向。针对糖尿病和肥胖患者的情况,以营养丰富的马铃薯粉和具备降糖功效的抗性淀粉为原料,同时辅以膳食纤维,研发了抗面和抗馍产品。简述了抗面及抗馍产品及其组分的降血糖和减肥的功效,通过升糖指数等降糖评价方法,发现该产品可满足糖尿病患者或糖尿病肾病患者、减肥人群营养需求,为患者提供健康的饮食保障,填补国内市场空白。  相似文献   

7.
冀北燕麦种植及利用情况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我国燕麦分布,燕麦营养、饲用等用途进行描述,总结了华北燕麦育种技术的研究、栽培技术的创新和绿色无污染的原因,对燕麦的加工产业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燕麦、玉米、荞麦、黑芝麻等杂粮既可作为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又可作为开发保健食品的基料。以大米、燕麦、玉米、荞麦、黑芝麻为主要原料,经过预处理、蒸煮、冷却、搅拌、成型、烘烤、冷却、包装等工序,研制一种新型的营养丰富、口感香脆的即食休闲食品。  相似文献   

9.
燕麦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燕麦含有多种活性成分物质,如β-葡聚糖、燕麦皂苷、燕麦生物碱、燕麦黄酮、多酚等,使得燕麦产品用途越来越广泛,常作为饲料、食品、药品、保健品和化妆品等多种工业产品的重要原料。通过对燕麦中有效成分和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解,以促进燕麦产品的高度开发及利用。  相似文献   

10.
《种子世界》2007,(8):10-10
中国-加拿大燕麦科学创新技术中心在吉林省白城市成立,该中心将推动合作双方在农业和农业食品领域的科技合作,为中国燕麦研究向国际先进领域迈进搭建桥梁和平台。中国——加拿大燕麦科学创新技术中心将致力于为干旱和半干旱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而提高科学技术,并寻求与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在燕麦研究项目上进一步科学合作;该中心是依托白城农科院的研究部门,对于燕麦及其相关领域包括奶业、畜牧草原、生态和加工的研发,  相似文献   

11.
谷物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其加工方法多种多样,发芽是其中的一种方法,具有绿色、环保、健康等特点,它是提高谷物营养成分的重要途径.对发芽过程中谷物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等主要营养成分的变化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当前发芽谷物存在的问题,旨在为发芽谷物深加工及谷物产品开发提供理论参考,进而促进我国谷物类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2.
简要介绍了发芽糙米的发芽机理及其营养成分的变化、功能性成分和产品开发情况.  相似文献   

13.
藜麦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藜麦是苋科藜属一年生双子叶植物, 作为一种营养价值突出的功能性健康食品, 不仅富含多酚、黄酮、皂苷、多糖、多肽、蜕皮激素等活性成分, 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必需氨基酸、矿物质(K、P、Mg、Ca、Zn、Fe)等营养物质, 具有均衡补充营养、增强机体功能、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抗炎、提高免疫、防治心血管疾病以及抗菌抗溃疡等生理活性, 尤其适于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等慢性病人群及婴幼儿、孕产妇、儿童、学生、老年人等人群食用。藜麦因其全面的营养价值和食用功能特性, 且优于大多数谷物, 成为适宜人类食用的全营养食品。本文综述藜麦的活性成分及其生理功能作用, 并展望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发展前景, 旨在对藜麦产业、食品保健和医药研发等领域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春马铃薯间套两茬燕麦生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农业中,粮食生产与牧草发展争地矛盾的实际问题,本论文利用马铃薯和燕麦为实验材料设置了三个处理:马铃薯净作、燕麦净作和马铃薯燕麦间作。结果表明:马铃薯和燕麦间作有利于马铃薯出苗和前期营养生长;马铃薯间套两茬燕麦的经济产量达43450.4kghm-2,比净作马铃薯增加经济产量28.07%;但间作显著降低了马铃薯块茎产量和商品薯率,间作马铃薯块茎产量仅是净作的32.38%。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马铃薯间套两茬燕麦,一茬收获籽实,一茬收割牧草,这种缓解粮食与牧草生产争地矛盾的粮草间作模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杂粮及根茎蔬果原料的食品制作是我国食品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营养需求的提升,主食杂粮与根茎蔬果类食品颇受城乡居民的青睐,在餐厅、超市都出现了旺销局面。对于生产者和研发者来说,无论是品种的开发、口味的变化、技艺的创新等,都需要不断地探索与研究,以加快杂粮等食品的发展进程,去适应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  相似文献   

16.
新型米糠功能食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米糠是稻谷加工的副产品,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利用挤压技术使米糠的营养成分稳定,在常温下可贮存1年。探讨了米糠食品加工技术的发展概况,并从米糠油脂、米糠蛋白、米糠的膳食纤维及米糠发酵等方面综述了新型米糠功能食品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桑叶为药食同源性食品,具有多种药理作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需求的不断增加,桑叶粉及桑叶提取物作为一种新型的保健食品,在食品药品加工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介绍了桑叶粉及桑叶提取物的加工工艺、营养价值、功能特点和在食品药品加工中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展望了桑叶粉及桑叶提取物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进一步推动桑叶产业的发展,促进其在食品药品加工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食用酵素因其营养及保健功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及研究者的关注。对现阶段食用酵素的种类和功能进行归纳,总结目前微生物资源多样性的研究结果及研究方法,同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为开发相关功能的酵素产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小麦作为保障中国粮食生产安全和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粮食作物,尤其对小麦品质的提高显得越来越迫切。小麦品质性状较为复杂,经过多年的遗传改良,小麦品质性状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但中国小麦品质改良仍处于中低水平。笔者对小麦几个重要品质性状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概述,重点是对控制小麦营养品质、加工品质的性状遗传改良进行总结。主要分析了小麦蛋白含量、面筋含量、淀粉含量及沉淀值遗传特点,综述了各品质性状的分子遗传规律及相关调控的主要基因。尤其随着分子生物学及生物技术的发展,小麦品质性状的遗传调控规律的明晰,未来可将分子设计育种作为重点研究方式。  相似文献   

20.
乳酸菌在传统主食馒头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酸菌在食品工业的应用具有悠久的历史,国外近些年开始研究乳酸菌在西方主食面包发酵中的作用,乳酸菌协同酵母发酵生产面包可产生良好的风味、减少抗营养因子、延长产品保质期。对乳酸菌在酸面包和全谷物及高纤维食品中应用研究包括营养价值、健康价值和抑菌物质等进行了综述。目前国内对传统馒头发酵剂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应用乳酸菌和酵母菌混合发酵生产馒头,改善馒头的风味和质构,提高营养价值,开发新产品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