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张世煌  石德权 《作物学报》1995,21(3):271-280
用混合选择法改良亚热带优质蛋白玉米群体在我国北方长日照条件下的适应性,经过4轮选择,中群13和中群体14在北京三年试验的平均抽丝日期分别从85.1和86.9天缩短为67.5和68.8天,平均每轮提早4.1和4.5天,散粉日期的变化幅度较小,平均每轮提早2.2和2.3天,由于这两个性状的选择响应有差异,使散粉至抽丝的间隔天数分别从11.2和12.2天缩短为2.4和2.5天,平均每轮缩短2.0和2.3  相似文献   

2.
通过两年两点试验,对4个热带亚热带群体的原始群体C0和经适应性改良后的各轮次群体(C1~C4)开花期性状的选择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南点不同轮次多数开花性状差异不显著;在北京点,热带群体POB43和SUWAN-1的抽丝期分别从99.2d和90.7d缩短为79.5d和76.2d,平均每轮提前4.9d和3.6d,散粉期从90.8d和77.8d缩短为76.7d和74.7d,平均每轮提前3.5d和0.8d,抽丝散粉间隔(ASI)分别从8.3d和12.8d缩短为2.8d和3.5d,平均每轮缩短1.4d和2.3d;亚热带群体POB69和POB70的抽丝期分别从78.3d和81.8d缩短为69.2d和69.0d,平均每轮提前2.3d和3.2d,散粉期分别从71.0d和72.5d缩短为67.5d和68.0d,平均每轮提前0.9d和1.1d,抽丝至散粉间隔(ASI)分别从7.3d和9.3d缩短为1.7d和2.7d,平均每轮缩短为1.4d和1.7d。抽丝期和散粉期的选择响应幅度不同,散粉期提前的幅度较小,因而散粉至抽丝间隔(ASI)缩短。开花期性状的选择响应和RD值随改良轮次增加而减少,说明控制双亲授粉的混合选择法有效地改良了供试群体在温带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3.
控制双亲的混合选择对热带玉米群体墨白964的改良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夏九成  杨克诚  张怀渝 《作物学报》2004,30(10):980-989
用控制双亲的混合选择法改良MW964在四川生态条件下的适应性。经过4轮混合选择后群体的播种至抽丝日数、播种至散粉日数和雌雄间隔(ASI)有显著的选择增益,株高、雄穗主轴长度、秃尖、穗粗、行粒数、穗重、单株产量和群体产量有显著的相关响应,且多数性状的表型变异系数随着选择的进行有所下降。C0、C1、C2和C3测交种群体  相似文献   

4.
玉米“黄金”群体产量等性状轮回选择改良效果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群体改良方法,充分挖掘地方优异种质的遗传潜力是玉米种质改良与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本研究以黄金群5个轮次改良群体为材料,通过1年2点产量比较试验,分析了混合选择和相互半姊妹轮回选择方法对黄金群产量及穗部性状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两种选择方法对群体产量改良是有效的,随着改良轮次的增加,黄金群的单株产量逐轮提高,平均每轮提高3.78%,其中,混合选择改良的3轮群体平均每轮提高4.27%,相互半姊妹轮回选择的改良群体提高2.07%;虽然群体产量的变异系数从15.43%下降到12.80%,但群体内仍有较丰富的变异。通过改良群体穗部性状比较发现,穗长和行粒数改良效果显著,分别提高14.71%和17.62%,说明它们的提高是群体单株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对ZZ4完成了4轮MS1-HS和MS1选择.结果表明,经4轮选择的群体,两种方法均有效地保留了各主要性状的遗传方差.MS1-HS选择的群体遗传方差下降速率更慢,C4群体的单株籽粒产量的遗传方差仅减少3.7%.穗长、穗粗、粒行数、行粒数、出籽率、百粒重的遗传方差的变化与单株籽粒产量一致,MS1C4的遗传方差减少了8%~15%,MS1-HSC4的遗传方差仅减少了4%~15%.株高、穗位高、抽丝期、植株保绿度、抗倒性等相关选择性状的遗传方差的变化与产量性状基本一致.MS1-HS法对改良玉米群体籽粒产量与测验种间的特殊配合力十分有效,呈逐轮上升的趋势;改良群体与测验种综系140间的杂交后代产量平均每轮提高6%,杂种优势平均每轮提高6.9%.两种方法在改良群体产量性状一般配合力方面,均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穗部性状及株高、穗位、抽丝期、散粉期、抗性等田间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也获得了同步改良.通过ZZ4改良群体与6个测验种间杂交组合产量及杂种优势的比较研究,得出ZZ4与黄早四类种质为杂种优势模式对.  相似文献   

6.
中综3号玉米群体格子混合选择效果分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用格子混合选择法完成了对中综3号玉米群体6轮混合选择, 并用5个测验种对C0、 C2、 C4和C6进行NCⅡ交配。 经过1995、 1996年对测交后代的2年3点鉴定, 结果表明: 中综3号与5个测验种的测交组合产量均逐轮提高。 经6轮选择后, 群体籽粒产量每公顷增加了1155(24.05%) kg, 平均每轮增加192(4.01%)kg。 产量的一般配合力从C0  相似文献   

7.
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进行轮回选择的改良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14个亲本的太谷核不育小麦不育株等量混合组成基础群体B_1,对其6个性状进行混合选择和单性状集团选择;由4个亲本的太谷核不育小麦不育株等量混合组成基础群体B_2,进行回交混合选择.结果表明,无论采取哪种方案,对单株籽粒蛋白质产量、穗粒数、百粒重和单株产量均具有较高的选择效率,三轮平均在5%以上.从单个性状的遗传进度看,集团选择效果最大;对群体的改良,以混合选择最优,其次是回交混合选择,二者均有利于群体方差的增大,而集团选择不利于群体方差的增大.就选择阶段而言,集团选择、混合选择和回交混合选择分别在第一、二、三轮选择效果最高.本文还对小麦轮回选择方法应用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玉米轮回选择群体的ASI增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子恺 Gomez.  A 《作物学报》1996,22(4):458-464
利用两个群体各二个轮回选择周期的材料,研究了ASI在盖膜与露地以及直播与移栽条件下的反应。结果表明:1.为缩短ASI而实行的轮回选择,可获得显著的选择增益;2.在缩短ASI的同时,散粉期和抽丝期也相应缩短,并且抽丝期缩短更多;3.无论在灌水还是在不分胁迫条件下,直播株的ASI总是极显著地比移栽株短;4.各轮回选择群体的ASI,灌水的都比实行干旱胁迫的缩短。  相似文献   

9.
纬度和海拔对西南春玉米区中熟玉米品种生育期的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霍仕平  晏庆九 《作物学报》1995,21(3):380-384
本文对我国西南地区不同纬度、不同海拔的8个中熟玉米品种主要生育阶段的时间变化与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表明从出苗至抽雄、出苗至抽丝、抽丝至成熟、播种至成熟的时间随纬度和海拔升高明显延长。当海拔高度不变,纬度每升高1°,生育期分别平均延长 2.1±0.050、2.3±0.076、1.1±0.025、3.9±0.073天;纬度不变,海拔每升高lOOm,抽丝至成熟和播种至成熟分别平均延长1.4±0.110天和2.1±0.089天,但对延长出苗至抽雄和出苗至抽丝的时间的效应,年际间变化很大,变异系数分别为25.5%和  相似文献   

10.
小麦轮回选择的初步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开展以抗锈和矮秆丰产为主要目标的轮回选择,选择压分别为5.6%和4.7%.抗锈群通过一轮混合选择,条锈病反应型0—1级的抗病株率和严重度25%以下的轻病株率较基础群体分别提高12.5%和5.1%.矮秆丰产群采用两种轮选方案.经两轮选择看出,改良半姐妹法其群体的株高比基础群体明显降低6.2厘米,其余性状有向选择目标集中的趋势;混合选择法其群体除穗粒数外,其余性状进展趋势与上相同.  相似文献   

11.
用温敏核不育水稻N8S作工具,选用长江流域早籼品种怀早4号、香2B和早优1号做材料,在兼顾综合性状的基础上,对温敏核不育水稻柱头外露率进行群体改良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群体改良方法对水稻柱头外露率的改良效果不同.二次随机多交的改良效果最好;一次随机多交后混合选择的效果次之;单纯混合选择的效果最差.柱头外露率、包颈率和闭颖率3个异交习性都较理想的单株的频率以2次随机多交群体最高;1次随机多交后的混合选择群体次之;单纯混合选择群体最低.  相似文献   

12.
为了改良现有陆地棉栽培品种的纤维品质,通过MAS M2、M1,表型选择P2、P1,分子标记结合表型选择MP1、MP2群体和基础群体C0,经两年的研究比较发现,第二轮标记选择群体M2的比强度均高于其他群体,选择响应值达正值。在两轮选择中,均是标记选择高于表型选择。利用本实验室筛选的2个与纤维比强度主效QTL位点连锁的分子标记对  相似文献   

13.
孙芳华  陈新民 《作物学报》1994,20(3):282-289
利用太谷核显性核不育基因,开展小麦株粒重、株穗数和株高三个性状的轮回选择,研究群体改良的效果。经四轮选择看出:(1)株粒重增加8.25g,平均每轮增加2.06g;株穗数增加5.25个,平均每轮增加1.31个;株高降低8.82cm,平均每轮降低2.21cm。三个性状态参数的论间差异显著。(2)随轮选次数的递增,群体平均值朝着附合育种  相似文献   

14.
张世煌  康继伟 《作物学报》1995,21(5):513-519
在两个源于亚热带的优质蛋白玉米(QPM)群体,中群13和中群14中,对早开花性状进行4轮混合选择,籽 粒产量和植株形态特征发生显著的相关响应。1989至1991年在北京作的4年评价试验中,中群13和中群14平均每轮每亩籽粒产量分别增加41.8(28.7%)和41.5kg(29.0%)。与线性回归响应(b=37.4和40.4kg)相吻合。1991年在北京、济南、武功、成都和海南三亚作的5点联合试验中  相似文献   

15.
不同轮回选择方法对玉米窄基群体的改良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芦江  兰海  潘光堂  杨克诚 《作物学报》2014,40(11):1895-1904
利用轮回选择进行群体改良,是玉米种质扩增与改良的有效方法,能为选育优良自交系提供基本素材,进而提高选育自交系及杂交种的效率。本研究以玉米窄基群体P4C0及其经过不同轮回选择方法改良的10个群体为材料,通过多点田间表型鉴定和配合力测定,研究不同轮回选择方法对玉米窄基群体的改良效果,利用SSR分子标记分析不同轮回选择方法对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几种轮回选择方法都能有效改良群体的主要性状及其一般配合力(GCA)。以时间计算,控制双亲混合选择(MS)对群体P4C0主要性状及其GCA改良效果优于半同胞-S2:3(HS-S2:3)轮回选择,但在株高和穗位高的改良上,HS-S2:3选择效果较好。以轮次计算,开放改良对群体P4HSC1主要性状及其GCA的改良效果优于MS,但开放改良后,群体株高和穗位高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不同轮回选择方法对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影响不尽一致。P4C0经过5轮MS后,在群体改良的低代,群体遗传多样性得到了较好的保持,而多代的改良导致群体遗传多样性下降;P4C0经过1轮HS-S2:3选择后,遗传多样性比P4C0有较大幅度的下降。P4HSC1经过1轮开放改良后,遗传多样性有较大幅度的增加。P4HSC1经过3轮MS改良后,群体遗传多样性呈增大的趋势,但每轮增加的幅度均较小。  相似文献   

16.
两种轮回选择方法对玉米群体主要性状的改良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控制双亲混合选择和半同胞-S2:3(HS-S2:3)轮回选择对2个玉米基础群体P_4C_0和P_5C_0主要性状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对于基础群体P_4C_0,其改良群体P_4HSC_1、P_4MSC_1和P_4MSC_2的单株产量分别比P_4C_0提高21.64%,10.29%和8.70%,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对于基础群体P_5C_0,其改良群体P_5HSC_1的单株产量比P_5C_0降低7.53%,达显著水平;改良群体P_5MSC_1和P_5MSC_2平均单株产量变化与P_5C_0相比,分别降低和提高了2.67%和3.65%,均未达到显著水平.控制双亲混合选择改良群体,其产量的显著改进伴随着株高和穗位高的显著增加;HS-S2:3轮回选择改良群体,不同基础群体,其产量和株高、穗位高的改良效果不同.两种选择方法改良群体,多数性状的表型变异系数随着选择的进行有所下降,但也有部分性状变异系数变化较小或有所增大,群体内仍保持了较丰富的遗传变异,且以控制双亲混合选择保持群体遗传多样性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为评价控制双亲混合选择对1份非洲玉米种质合成基础群体AC0主要性状适应性改良效果,利用联合方差分析和变异系数分析群体间性状变异程度。结果表明,改良群体AC1和AC2的株高分别比AC0提高了8.60%和11.60%,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穗位分别比AC0提高了11.34%和16.18%,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改良群体AC1和AC2的穗长与AC0相比分别降低2.60%和提高1.57%,AC1与AC2间达到极显著水平;与AC0相比,AC1和AC2穗行数分别提高了2.44%和1.12%,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与AC0相比,AC1和AC2的秃尖长分别提高了0.75%和13.12%,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由以上可知,虽然控制双亲混合选择对热带种质产量性状早期改良进展较小,但随着改良的进行,群体多数性状的表型变异系数有所下降,但也有部分性状变异系数的变化幅度较小或有所增大,但控制双亲混合选择较好地保持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以墨白962的不同世代为材料,研究了混合选择对热带玉米群体穗分化的选择响应。结果表明,在混合选择过程中,雄穗的穗分化阶段I、IV和V所用时间在的C0、C2和C4等3个世代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是雄穗的分化阶段II和III所用时间在世代C0和C4之间有显著差异。而穗子的穗分化阶段I和II在C4、C0和C2世代之间有显著差异。对于雄穗和穗子相同穗分化阶段的时间差,在不同世代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对中综3号玉米群体格子混合选择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格子混合选择法完成了对中综3号玉米群体6轮的产量性状的选择,兼顾抗性、株型、早熟性等性状。经1995~1996年在北京、安徽、河南2年3点联合试验,结果表明,6轮群体子粒产量每hm^2增加了1155kg(24.05%),平均每轮每hm^2增加192.45km(4.01%),与线性回归响应(b=187.8kg)相吻合。子粒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单株穗部性状发生了变化。穗长每轮增加1.8cm(12.7%),每行粒数增加4.1粒(10.9%),千粒重增加27.2g(12.5%),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同时,株高、穗位也有所提高。经6轮选择后,株高增加29.2cm。抗倒性、抗青枯等显著提高,倒伏率从C0的22.7%减少到C6的12.1%,青枯病株率从C0的18.1%减少到C6的9.6%。  相似文献   

20.
彭泽斌  田志国  刘新芝 《作物学报》2004,30(11):1102-1107
对中综4号(ZZ4)完成了4轮改良S1-半同胞联合家系选择(简称MS1-HS)和4轮改良S1后代选择(简称MS1)。结果表明:以籽粒产量为主要目标的MS1-HS选择,每轮群体自身产量获得3.6%的遗传增益,群体S1后代籽粒产量可获得6.6%的增益;MS1选择每轮群体则可获得4.0%的遗传增益,群体S1后代籽粒产量可获得7.3%的增益。单穗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