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究景观格局演变和地表径流变化的时空相关性,为有效缓解城市内涝,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 以2000—2019年遥感影像为数据集,提取西安市主城区景观格局空间分布图,结合实际土地利用数据进行修正。利用SCS模型、景观格局指数、ArcGIS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西安市主城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与地表径流变化间的关系。[结果] ①2000—2019年研究区景观格局呈现出高连通高聚集,斑块形状规则化,均质稳定化,景观蔓延度下降等的发展趋势。同期,研究区地表径流深度逐年增加,但径流深度增加量随时间动态变化呈下降趋势,其中2000—2005,2005—2010,2010—2015,2015—2019年分别增加了4.99,4.95,3.55和3.33 mm,说明景观格局对地表径流量的滞留作用逐渐增大。②景观格局指数变化率与地表径流量年增长率呈显著相关性。其中建设用地等人工景观指数变化率和地表径流量年增长率呈显著正相关,相反绿地、耕地、水域等自然景观指数变化率与地表径流量年增长率呈负相关关系。③借助城市生态廊道及生态节点构建内涝防治生态系统,并对城市不透水面高度集中的地区进行拆分,增设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构建源头减排的内涝防治景观格局。[结论] 景观格局演变对地表径流变化具有显著影响,景观格局优化能有效促进城市良性水循环,减缓内涝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基于遥感的西安市热力景观格局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92—2013年3期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反演出了西安市的地表温度,采用温度归一化分级方法对地表温度进行等级划分,并引入景观生态学中景观格局的研究方法,通过热力景观指数分析,对西安市热力景观格局及其演变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992—2013年西安市的热岛效应逐年增强,热力景观格局呈现出较大的时空差异。20多年来,热力景观从以次中温区为优势斑块连片分布的空间格局,转变为以次高温区、中温区等多种热力斑块镶嵌散布的空间格局,热力景观的破碎化程度不断提高,各热力斑块分配的均匀度、景观格局的丰富度和复杂度均稳步增加,人类活动对热环境的扰动持续而稳定。  相似文献   

3.
景观格局演变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南宁市青秀山风景区森林景观为例,提出采用三维转移矩阵方法,定量分析了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力.结果显示,此方法可以具体地分析各种人为干扰活动对景观格局演变的影响,准确地确定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4.
为了进一步分析景观格局与水土流失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研究区2005~2015年景观格局和水土流失的变化情况,得出不同的景观格局类型具有不同的侵蚀模数,合理的景观格局有利于控制水土流失。结果表明:10年间建设用地斑块面积从7 094.47hm~2增加到16 613.28hm~2;10年间研究区的水土流失率先降低后增加,这与城市扩张具有紧密联系,特别是2010年贵州省贵安新区的建设,改变了花溪河流域的景观格局。园地斑块、森林斑块的生态功能、蓄水保土功能强,旱地易产生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5.
西安市环城绿化带的景观生态效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西安市拟沿绕城高速公路建设 10 0~ 30 0 m宽的环城林带。对环城林带的景观生态效应从理论上作了分析 ,认为林带的建设对完善西安市城市生态系统结构 ,强化城市生态系统功能、提高西安市城市景观异质性与连接度、增加边缘效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北京山区森林景观格局与环境关系的CCA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北京山区森林资源调查二类数据,在ArcGIS的支持下,采用网格样方的采样方法,进行典范对应分析(CCA),对北京山区的森林景观格局与环境因子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北京山区,坡向、坡位和土壤厚度与森林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相关性较低,森林景观类型的空间格局更多地受到海拔和坡度的影响,海拔是控制森林景观类型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坡度;森林景观在总体上表现为人工林分布在低海拔地区,天然林分布在高海拔地区,这与景观类型在CCA排序图上的分布一致。  相似文献   

7.
近30年来西安市城市用地扩展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快速的城市化引起城市用地扩展时空演变加速,由此而引起的大规模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LUCC)格外引人关注.以1977、1988、1998和2008年MSS/TM影像为基本数据源,在对西安市城市用地信息提取的基础上,应用GIS空间叠加技术,选择扩展强度指数、紧凑度、分形维数、重心转移指数等景观结构和变化指标,系统地分析了西安市城市用地扩展模式与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977-2008年间西安市城市扩展总面积达312.85km2,年平均扩展速度达9.92 km2,平均扩展强度指数为1.14,呈快速增长态势;城市用地扩展总体格局表现为非紧凑、不稳定性增强、近同心圆扩展与方向分异十分明显的特征,随着城市用地的扩展城市效率有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秦岭北麓城市新兴开发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选取秦岭北麓典型城市区域陕西省西安市浐灞生态区为研究对象,从景观格局变化、生态服务价值两方面分析城市新区建设及可持续性,以期为城市生态建设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以遥感数据为基础,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和景观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城市新区尺度下的景观生态系统和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特征。[结果](1)2004—2014年,浐灞生态区城乡转换特征明显,农业景观比重显著降低,建设用地景观增幅达88.2%,生态景观增幅高达201.5%以上,区域"生态含量"明显提高。(2)生态服务价值以农田、绿地和水体景观变化较为明显,其中农田生态服务价值损失近65%,到2014年全区85%以上的生态服务价值来自于绿地和水体景观。[结论]浐灞生态区10a间生态用地动态变化强烈且持续,城市生态服务价值增加明显,反映该区在保障城市化建设的同时,有效且显著提高了环境质量,其生态建设政策有利于区域生态系统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利用辽河源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数据,在ArcGIS软件和CANOCO for Windows 4.5软件的支持下,采用网格样方的采样方法运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法,对冀北辽河源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景观要素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森林景观总体表现为人工林分布在低海拔地区,天然林分布在高海拔地区,与CCA排序图上的分布一致。Monte Carlo检验结果表明海拔、坡度是影响森林景观格局分异的主要环境因子。(2)在保护区内,坡向、郁闭度和土壤厚度对森林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的影响力极为有限,海拔是控制景观要素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坡度,二者间接控制水、热条件,影响林分树种的分布,进而影响森林景观格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开展城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揭示景观格局变化对城市生态风险空间变化的影响,以期为西部地区绿色城镇化与城市生态建设提供决策参考.[方法]选取西安市浐灞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研究对象,以2004,2009,2014年的遥感数据为基础,开展生态景观格局变化分析,构建研究区生态风险指数,拟合区域生态风险变化,对研究区2014年生态风险和生态服务价值进行空间叠加和优化厘定,在分析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规律的同时给出研究区生态发展优化调控对策.[结果]区域景观由原来农田景观控制的绝对状态变成多类型控制的城市景观,区域景观风险指数上升了25%,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上升了5.5%.[结论]浐灞生态区成立10 a以来生态风险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但由于该区坚持生态立区策略,区内多建大型生态项目,虽然该区在短期内呈现出生态风险指数上升的问题,但随着项目完成建设,区域风险会回落到一个新的稳定状态,且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上升,表明其生态策略有利于该区生态系统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1999/2000年的Landsat-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利用GIS技术,对广西河池市土地利用景观进行了遥感解译与制图,在此基础上运用景观类型指标(如斑块数、斑块面积、平均斑块面积等)和景观格局指标(如类型多样性指数、景观优势度、景观均匀度、景观破碎度、景观分维数等)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进行定量分析,并运用洛伦兹曲线分析了土地利用的聚集程度。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河池市土地利用景观类型以林地为主,其次为草地、耕地、水域和城镇及建设用地,分别占土地利用总面积的72.62%、14.07%、11.93%、0.88%和0.51%。2000年该市土地利用景观的多样性指数为1.70,景观破碎度指数为1.18,分维数为1.43。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复杂,景观破碎度较高,连通性差,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尤其是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使得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极易遭到破坏而日益恶化。研究该地土地利用景观空间格局可以为可持续开发利用土地及土地管理与设计提供依据,并为研究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演化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云南澜沧江流域景观格局时空动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GIS技术和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stats3.3对云南澜沧江流域1985年、2000年的景观类型转化及其景观格局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旱地、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高覆盖草地、中覆盖草地间的相互转化较频繁;在景观尺度上,区域景观破碎化程度下降,斑块形状变得较规则、简单,斑块的聚集度、连接性变好,景观多样性和均匀性增加;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的有利与不利影响,使各景观要素的结构与格局变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其中,有林地、灌木林地、高覆盖草地的景观格局与区域景观变化相一致,而疏林地、中覆盖草地、水田、建设用地的景观格局与区域景观变化相反,旱田的景观格局变化较复杂;景观要素类型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性,有80%的景观类型分布在海拔1 000~2 500 m之间,海拔2 500 m是澜沧江流域人类活动与该区景观类型的重要分界线,人类活动对澜沧江流域的干扰主要集中在中、低海拔地区.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土地利用研究,为缓解人地矛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成都平原与龙门山脉过渡带的四川省绵竹市为例,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在提取和分析20a来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地形因子响应基础上,以生态用地保护为目标,选取地形和土地覆盖类型为阻力因子,应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构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通过与土地资源现状的叠加,对不同景观安全水平的土地资源进行划分。[结果]研究区土地资源分为优先开发、适度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等4种类型,其面积分别达7 218.39,17 974.75,21 545.39,77 791.46hm2,并分析各类型土地利用特征,提出了相应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结论]基于景观生态格局理论与方法,提出的不同生态安全水平的土地用地规划,有利于区域生态安全保护和土地资源持续性利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森林景观资源承载力内涵及其特点的探讨,提出以承载指数(承载量/承载力)评价森林景观资源的承载状态。采用理论分析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由经济、生态和游憩3个层次共15个指标组成的森林景观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承载指数计算模型。并以江西省婺源县为例,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明确各指标的计算方法,对该区域森林景观资源承载力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综合森林景观资源承载指数为0.3559,森林景观资源总体上处于弱载状态,生态和游憩承载指数更低,分别为0.2308和0.2448;经济承载量接近满载,承载指数达0.9710。调减对森林景观资源的经济需求是提高研究区森林景观资源综合承载力的关键,而控制能源性消耗和加强果木林发展是提高综合承载力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不透水地表扩展的南昌市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景观生态风险是识别区域生态风险和衡量区域生态安全的有效指标。基于不透水地表构建,可直观判定人类活动对风险形成及恶化的环境响应。分析区域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及风险加剧区的影响因素,对遏制风险加剧区的滋生与蔓延具有科学意义及实践价值。[方法]以南昌市为例,获取不透水地表信息构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运用地理探测器对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测度。[结果](1) 2010—2020年南昌市不透水地表面积剧烈增长,由648.63 km2增至1 075.12 km2,农用地及生态用地资源不断下降,不透水地表主要由耕地、林地、水域等景观转换而来,人类活动干扰程度加大;(2) 2010—2020年南昌市景观生态风险指数空间分布以“中间低—两边高”呈现,平均值整体下降。2010年、2015年、2020年南昌市景观生态高风险区面积分别为519.73 km2,324.82 km2,365.04 km2,景观生态高风险区面积先降后升,区域以景观生态中高风险区及中风险区为主;...  相似文献   

16.
Urban forest mainly refers to urban green space and suburban forest. Urban forest is quite significant in reducing negative effects of civilization and preserving the ecological balance of city ecological system. This paper applied remote sensing method in the study of urban forest in Jinan City.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various kinds of greenbelts in Jinan City, including public greenbelt, residential greenbelt, greenbelt attached to branches, protective greenbelt in production, landscape forest and road greenbelt. The urban greenbelt area is limited, the layout is irration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cenery forest is slow.  相似文献   

17.
Changes in land use/land cover have important consequences on the manage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including soil and water quality, global climatic systems and biodiversity. This study analyse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 of land use/land cover change in the Camili forest planning unit that includes the Camili Biosphere Reserve Area within the Caucasian hotspot, in the northeast corner of Turkey. To assess the patterns during a 33‐year period, the necessary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forest stand maps and evaluated with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FRAGSTAT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forested areas increased from 19 946·5 ha (78·6% of the study area) in 1972 to 20 797·3 ha (81·9 per cent) in 2005 with a slight net increase of 851 ha. Softwood cover types (411·8 ha) completely transitioned to other cover types over 33‐year period. In terms of spatial configuration, the total number of forest fragments increased from 172 to 608, and mean size of forest patch (MPS) decreased from 147·7 ha to 41·8 ha during the period. Nearly 84 per cent of the patches in 1972 and 93 per cent of them in 2005 generally seem to concentrate into 0–100 ha patch size class, indicating more fragmented landscape over time that might create a risk for the maintenance of biodiversity of the area. There were apparent trends in the temporal structure of forest landscape, some of which may issue from mismanagement of the area, social conflict, and illegal utilization of forest resources due to ineffective forest protection measurements. The study revealed that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both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of land use/land cover and their effects on landscape pattern to disclose the implications for land us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Copyright © 200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8.
以保护生态网络为目标约束景观格局模拟,对于促进区域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沙市为例,基于生态网络识别结果,兼顾生态重要性和邻域空间特征,提出了一种生态网络约束下的景观适宜性修正方法,并借助CA-Markov模型模拟在生态网络约束下的长沙市2035年景观格局。结果表明:(1)长沙市共提取生态源地89个、生态廊道213条、生态节点87个,其中生态源地主要为东西部的大型山体,廊道沿主要河流、山体分布;(2)2035年长沙市景观类型依旧以林地为主,耕地减少较多,林地稍有增加,建设用地涨幅较大;(3)通过对比有无生态网络约束下模拟的2035年景观格局发现,两者景观指数与生态网络内林地占比率有较大差异,表明基于生态网络约束进行景观格局模拟可以重点保护生态关键区域、优化景观格局。研究结果旨在为长沙市国土空间规划、景观格局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湖南省张家界市2000—2020年及2030年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演变特征,提出张家界市未来发展的优化策略,为张家界市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2000—2020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Fragstats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分析了2000—2020年张家界市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并利用GeoSOS-FLUS土地利用模拟等软件对张家界市203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格局进行预测。[结果] 2000—2020年张家界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草地面积的大幅减少和建设用地的显著增加;2000—2020年张家界市景观格局发生了较明显的改变,景观的整体异质性和破碎化先增加后降低,斑块形状趋于规则,景观类型分布较均匀,景观聚集程度逐渐趋于稳定状态;预测结果显示,2030年张家界市土地利用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的集中扩张和草地的持续减少,其景观破碎化和异质性呈加剧态势,优势景观的最大斑块面积增加,景观形状变得更加不规则,景观有进一步分散趋势。[结论] 运用GeoSOS-FLUS模型模拟未来土地利用状况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未来张家界市应以保护、优化景观格局为主,加强优良生态系统管控。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生态廊道建设,完善生态系统完整性和景观连通性。保持林地优势景观,优化建设用地布局,降低林地和建设用地的破碎化程度,保护草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20.
以南京市江北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及地理信息技术,利用江北地区1988年、1995年、2000年和2006年TM5数据以及2013年TM8数据,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斑块数量、平均斑块面积、边缘密度、平均分维度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度指数等进行分析,探讨南京市江北地区近25年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力。结果表明:1988—2013年江北地区景观格局发生较大变化,城建用地、林地面积增加,耕地面积减少,其他略有波动;在人类干扰作用下,斑块聚合度与斑块结合度呈现下降趋势,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呈现上升趋势,破碎化程度增加。人口增加、经济增长、工业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是南京市江北地区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