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与毒性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赵英姿  徐振  颜冬云  徐绍辉 《土壤》2014,46(1):23-28
抗生素已成为一种新型土壤环境污染源,为确切评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对该物质在土壤中的吸附、迁移、降解行为及毒理效应进行了综述,重点分析了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土壤中的降解过程,主要阐述了微生物与植物对大环内酯抗生素的生物降解作用,旨在为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兽药抗生素的残留状况与环境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畜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抗生素作为人工投入的生产要素得到广泛应用,在带来增产效应的同时,也造成了抗生素的残留,不仅直接影响动物产品的安全与卫生,而且极大的威胁着环境质量安全、人类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存环境。本文介绍了兽药抗生素的应用及残留状况,概述了兽药抗生素在环境中的迁移、降解及其对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影响等环境行为,并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了近期兽药抗生素残留研究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3.
抗生素被广泛用于医疗、畜牧以及水产养殖等领域,大量抗生素未经代谢就进入环境,由此引起的细菌耐药性问题严重威胁着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因而,如何有效控制废水中的抗生素和抗性基因污染成为近年来的研究重点。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s,MFCs)利用微生物催化降解有机物,在产电的同时实现废水处理和污染控制,是近些年研究较多的一种处理技术。本文综述了MFCs对废水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等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降解机理以及降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规律,分析了MFCs与其它技术耦合的效果和机制,概述了应用MFCs构建传感器在线监测抗生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MFCs对多种抗生素都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随着反应器构型、抗生素种类以及浓度和运行时间等参数的不同,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去除效果以及阳极微生物群落有较大差异;MFCs与人工湿地等技术的耦合,有利于增强抗生素的去除效果,为MFCs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新方向;利用MFCs作为生物传感器可实现废水中抗生素含量的在线监测,但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基于上述结论,MFCs可以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的抗生素,但对抗生素耐药基因的控制效果还亟待研究;如何实现MFCs的长期稳定运行并实际应用是后续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4.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随着三峡工程的全面竣工,三峡库区已进入正常蓄水运行阶段,三峡工程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统计了近20年来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的国内外文献,分析了目前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文献的主要分布特征,得出库区生态环境效应主要研究领域及主要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效应具体研究内容及进展进行详细阐述。首先,文章对三峡工程蓄水前后产生的最直接的生态环境变化,即库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接下来,对库区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包括气候、土壤、水环境、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环境因子的研究进展展开评述;然后对上述生态环境因子变化最终所带来的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服务变化进行探讨;最后提出当前库区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同时给出相关方面的研究展望: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更加注重生态环境效应的动态研究,建立长期观测数据库,结合宏观与微观研究,综合评价库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为评价磺胺类抗生素在沉积物中降解行为,以最常用的磺胺类药物——磺胺甲恶唑(SMZ)为对象,通过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其在沉积物中的降解动态以及相关环境因素(微生物、含氧量、光照、沉积物种类和药物起始浓度等)对降解过程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SMZ在沉积物中的降解途径主要为兼性厌氧微生物降解,非生物降解等其他降解途径只占较小比例。SMZ的降解速率与沉积物的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高有机质含量的沉积物中SMZ的降解更快,沉积物中的光敏剂也能促进SMZ的降解。高浓度的SMZ通过抑制沉积物微生物的活性,使得其降解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农业镉污染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文章对近5年国内外农业镉污染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就该研究领域的文献发表概况,作者情况以及文献的主题内容等进行了分析探讨,列出了农业镉污染研究文献的主要作者和主要刊物,阐述了近5年国内外农业镉污染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土壤中抗生素的环境行为及分布特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赵方凯  杨磊  乔敏  李守娟  孙龙 《土壤》2017,49(3):428-436
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和控制人类及其他动物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并且可以作为饲料添加剂或生长促进剂用于禽畜养殖。大量抗生素通过有机肥施用、污水灌溉等途径持续进入土壤,导致土壤环境中抗生素种类不断增加、含量逐年增高。抗生素污染会对土壤中微生物、动物、植物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诱导耐药菌株及抗性基因的产生,并且抗生素还可以被植物吸收,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健康。本文系统介绍了近20年来土壤中抗生素的相关研究,并着重就土壤中抗生素的来源归趋、环境行为以及时空分布情况进行了总结。研究认为土壤中抗生素的环境行为受抗生素种类和土壤性质的强烈影响,并且土壤中抗生素的时空分布与其环境行为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根际修复及其研究方法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根际是具有特殊性质的土壤微生态环境,对土壤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行为及生物修复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微生物降解、植物过程、非生物降解、土壤吸附、挥发、淋溶等方面归纳了有机污染物根际修复的研究进展,并从细胞培养、添加根系分泌物或根系残留物、挥发污染物收集和残留态污染物测定等方面综述了有机污染物根际行为的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9.
公众对气候变化的感知与适应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兴 《水土保持通报》2016,36(6):258-264,271
[目的]分析气候变化感知与适应行为之间的关系,对近年来国内外公众对气候变化感知与适应行为研究进行回顾和展望。[方法]广泛查阅近几年国内外的文献,对公众气候变化感知与适应行为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等的特点进行总结,并对今后研究方向进行探讨。[结果]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气候变化趋势感知,气候变化知识感知,物候感知、个体适应行为、适应行为评价、政策需求的调查和相应的影响因素等方面,但整体来讲仍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结论]结合气候变化背景,系统开展公众气候变化感知与适应行为测量,深入研究气候变化感知与适应行为相互作用机制,探讨区域性与代表性问题,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提出管理决策支持,既是气候变化科学社会维度理论创新和实证研究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17β-雌二醇的危害及其环境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综述了环境中的17β-雌二醇对人体和动物的危害,介绍了17β-雌二醇在环境中的行为,包括进入环境的方式、在环境中的迁移和降解途径,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社会心理学在生态建设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的行为不当所致,因此生态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和技术问题,社会问题和心理与行为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了丰富的生态思想,与此传统相适应,人们形成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社会心理并由此形成了相应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但在现代化过程中这些朴素的生态思想和环境伦理与行为逐渐削弱了。研究人们的生态心理和行为,不仅有助于理解传统社会心理与行为的表现机制,而且对形成现代生态观念和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保护生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及实施生态环境教育提供社会心理基础。从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生活方式、社会责任及生态环境意识等方面论述了社会心理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强调在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不能忽视社会心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噻虫嗪在农田土壤中环境行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娟  张乃明 《土壤》2020,52(5):883-890
噻虫嗪是当前全球销售量最大的新烟碱类农药之一,随着噻虫嗪的广泛使用,噻虫嗪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归宿问题成为研究热点。本文总结了噻虫嗪对陆生生物(蜜蜂、蚕、蚯蚓、鹌鹑)、水生生物(藻类、大型溞、斑马鱼等)以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系统综述了噻虫嗪在农田土壤中的残留、降解、吸附解析以及迁移与淋溶等环境行为及主要影响因素,并指出了噻虫嗪在农田土壤中环境行为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研究应该关注的重点和方向,以期为噻虫嗪的科学安全使用以及保障农田土壤生态环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的传播威胁着生态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分布、来源、扩散传播以及消减技术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在简要介绍自然环境和受人类活动干扰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分布水平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主要来源,剖析了抗生素抗性基因由土壤向其他环境介质(水、植物)传播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如土壤理化性质、农艺调控和环境中污染物等。进而探讨了环境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对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持久性的影响和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消减技术,包括好氧堆肥、厌氧发酵、水处理工艺等。最后,提出遵循“大健康(One Health)”准则,以跨学科的方法控制抗生素抗性基因在环境中的传播,以更全面地将抗生素抗性基因对人类的健康风险降低至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14.
抗生素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清清  高增文  季慧慧  杨光  何键  颜冬云 《土壤》2017,49(3):437-445
抗生素是人类与动植物疾病防治中被广泛使用的抑菌或杀菌药物,由于其不能完全被机体吸收转化,大部分以原形或代谢物的形式经不同途径进入土壤环境,导致土壤微环境破坏,最终影响人类健康。本文通过文献查阅,综合近几年的研究现状,分析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土壤溶液及土壤生物对抗生素吸附作用的机理,探究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土壤溶液及土壤生物对抗生素吸附性能的影响,并对抗生素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土壤中抗生素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从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出能降解土霉素、诺氟沙星、磺胺二甲嘧啶的真菌菌株,利用抗生素作为唯一碳源进行抗生素降解真菌富集驯化培养,分离纯化耐受真菌,将纯化后的菌株回接到以抗生素作为唯一碳源的液体培养基中,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及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各菌株抗生素降解能力进行检测,并通过菌落形态学特征、ITS序列和系统发育树对菌株进行分子鉴定。筛选到4株抗生素降解真菌KS248、KS256、KS257、KS272,分别鉴定为轮状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聚多曲霉(Aspergillus sydowii)、微紫青霉(Penicillium janthinellum)。其中,菌株KS248、KS256、KS257具有土霉素、诺氟沙星、磺胺二甲嘧啶降解能力;菌株KS272具有土霉素、诺氟沙星降解能力。在抗生素初始浓度1500μg·L~(-1)、30℃、150 r·min~(-1)条件下避光培养7 d后,菌株KS272降解土霉素、诺氟沙星能力最强,降解率分别达到40.29%、10.59%,菌株KS256降解磺胺二甲嘧啶能力最强,降解率达到18.53%。筛选出的菌株均具有2种及以上抗生素降解能力,对抗生素的降解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土霉素、诺氟沙星、磺胺二甲嘧啶,且随着抗生素浓度增加,菌株对各抗生素降解能力有不同程度的削弱。  相似文献   

16.
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综述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在全面总结国内外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有关河流生态环境需水研究的概念、内容和定量计算方法做了概述,指出了目前河流生态环境需水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生物降解地膜是解决塑料地膜残留污染重要途径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文章采用文献计量分析与可视化工具,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以biodegradable plastic mulch或biodegradable mulching films为主题的文献从发展路径、主要研究力量、研究热点及前沿等方面进行了剖析,以此探讨全球生物降解地膜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态势。结果表明,生物降解地膜的研究发文数量不断增长,尤其2019年以来呈快速增长态势;中国的累计论文发表数量最多(177篇,占全球总发文量的34.44%),在国际合作网络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发文质量及影响力仍需通过创新及研究深度的拓展进行提高;关键词共线分析表明全球生物降解地膜研究热点主要为“生物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性质与降解行为”、“生物降解地膜在可持续农业中的应用”、“生物降解地膜对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以及“生物降解地膜对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四个方面。从突现词分析可知,生物降解地膜产生的微塑料(microplastics)所引起的土壤污染及潜在环境风险是未来该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和热点内容。  相似文献   

18.
电子垃圾中含有大量多氯联苯等有毒有害物质,对电子垃圾的不当拆解可造成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污染,进而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收、代谢、降解等功能,加速去除环境中污染物质的过程。根据修复所用的主体,生物修复又可分为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动物修复及其联合修复等。本文结合笔者的研究工作,综述了我国东南沿海某典型电子垃圾拆解区土壤多氯联苯的污染特征,并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对多氯联苯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和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及其机理研究的现状,并提出未来研究趋势,旨在为促进污染区土壤环境生物修复的深入研究、保障污染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体健康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土壤中阿特拉津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阿特拉津是农田土壤中广泛使用的除草剂之一,大面积使用可对植物、鱼类以及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造成危害,因此对阿特拉津降解行为的研究是预防和缓解其对生态环境危害的主要途径。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20年有关阿特拉津危害和降解方式的研究,阐述了利用植物、微生物以及植物与微生物共生修复阿特拉津污染土壤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每种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发展方向进行探讨与展望。通过对各种修复途径特点的比较和分析,认为利用植物与微生物共生即丛枝菌根修复阿特拉津污染土壤的方法是一种绿色、高效、理想的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20.
医疗和养殖过程中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了土壤环境中抗生素的污染。为了解进入农田土壤中抗生素的降解规律,该文以养殖业广泛使用的磺胺二甲嘧啶和2种不同养分水平的土壤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肥料种类(有机肥、NPK肥、N肥、PK肥等)、耕作强度(翻耕、免耕)、水分条件(长期干燥、长期湿润、干湿交替、长期潮湿)及种植作物(种植蔬菜、不种蔬菜)对土壤中磺胺二甲嘧啶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比较,施用有机肥、NPK肥、N肥可促进土壤中磺胺二甲嘧啶在土壤中的降解,并以施用有机肥的效果最为明显;但施用PK肥对土壤中磺胺二甲嘧啶的降解影响不明显。翻耕可促进土壤中磺胺二甲嘧啶的降解,干湿交替、长期湿润比长期干燥和长期潮湿土壤环境下更有利于磺胺二甲嘧啶的降解。种植蔬菜比不种蔬菜土壤的磺胺二甲嘧啶的降解率高,根际土壤中磺胺二甲嘧啶的降解高于总体土壤。高养分土壤中磺胺二甲嘧啶的降解一般高于低养分土壤。分析认为,施肥、土壤养分水平、种植蔬菜对土壤中磺胺二甲嘧啶的降解的影响可能主要与这些因素改变了土壤微生物活性有关;翻耕可促进土壤中抗生素的光降解强度。研究认为,施肥、耕作和水分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土壤中磺胺二甲嘧啶的降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