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了探索秸秆还田与氮肥配施对砂质潮土微生物活性与土壤团聚体的影响。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在定量秸秆条件下,通过控制尿素用量,研究不同氮肥用量与秸秆配施比例对砂质潮土的有机质、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团聚体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秸秆配施适量氮肥,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29.04%~41.90%)、微生物量碳(53.34%~90.33%)、氮含量(25.41%~38.67%)、土壤脲酶(35.29%~44.12%)、多酚氧化酶活性(36.67%~53.33%)以及大团聚体(>0.25 mm)比例(8.81%~65.22%),增强团聚体稳定性(25.89%~91.96%)(P<0.05);其中,当添加尿素量为0.213 g/kg时最利于增强土壤微生物碳含量,提高大颗粒团聚体(>0.25 mm)比例以及团聚体的稳定性;添加尿素量为0.086 g/kg时,则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微生物氮含量影响较为突出。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酶活性和WMD、GMD关系密切,呈现正相关性。综上所述,砂质潮土实施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可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物理性状。研究结果可为优化秸秆还田技术、改善砂质潮土肥力状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研究定位施用菌渣对稻田土壤团聚体中碳、氮含量的影响,对菌渣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可为揭示施用菌渣对稻田土壤肥力形成及演变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采集不同菌渣用量处理土壤,分析了稻田施用菌渣下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及各粒级团聚体中碳、氮含量的变化,得出了各级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施用菌渣各处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较对照提高4.07%~15.71%(P0.05),其中,中量和高量菌渣处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分别为13.27 g/kg和12.81 g/kg。施用菌渣各处理土壤全氮含量较对照提高1.75%~8.61%(P0.05),其中,中量和高量菌渣处理土壤全氮含量分别为1.47 g/kg和1.43 g/kg。总体而言,各处理中1.0 mm的各级土壤团聚体中碳、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粒径团聚体,碳、氮主要分布在较大粒级团聚体上。不同处理各粒级团聚体分离的碳、氮回收率分别为77.05%~87.36%、77.66%~89.68%,说明获得的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布的结果是相对可靠的。由此,菌渣的施用提高了稻田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中碳、氮的含量,其是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稻田土壤生产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生物炭与氮肥配施改善土壤团聚体结构提高红枣产量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探讨花生壳生物炭配施氮肥对华北平原枣区土壤机械稳定性和水稳性团聚体的分布、稳定性及红枣产量的影响,阐明土壤和枣树对生物炭与氮肥培肥效果的响应,为枣区土壤结构改良和合理培肥制度建立科学依据。通过3 a(2013—2015)田间定位试验,设置生物炭用量4个水平(0,2.5,5和10 t/hm2)、氮肥用量3个水平(300,450和600 kg/hm2),利用干、湿筛法得到不同粒级的土壤团聚体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MWD,mean weight diameter)、几何平均直径(geometric mean diameter,GMD)和0.25 mm大团聚体质量分数无显著影响,但0.25 mm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则显著提高20.7%,水稳性团聚体的MWD和GMD较对照分别显著增加29.2%和27.2%。同时,各配施处理降低了土壤团聚体破坏率,最大降幅为27.1%。与对照相比,中、高用量的生物炭与氮肥配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且有机碳含量与MWD和GMD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生物炭施入土壤1 a后,随试验时间的推移,与氮肥的培肥效果越来越明显,红枣产量呈上升趋势。综合分析认为,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枣区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形成、土壤结构及稳定性提升效果显著,有利于缓解枣区土壤质量退化问题和提高红枣产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生物炭配施化肥对不同粒级团聚体中微生物量碳、氮 (MBC、MBN) 含量和胞外酶活性的影响,分析影响团聚体胞外酶活性变化的主控因素,为提升土壤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田间微区试验在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基地进行,供试土壤为石灰性潮土。设置4个处理:不施肥 (CK)、单施化肥 (NPK)、单施生物炭 (BC) 和生物炭配施化肥 (BC+NPK),生物炭是以花生壳为原料高温裂解制备而成,仅在试验开始前施用一次,化肥每季均施用。试验开始于2017年小麦季,于2019年9月玉米收获后采集耕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分析各粒径团聚体MBC、MBN含量和酶活性。  【结果】  与CK相比,NPK处理可显著提高耕层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和硝态氮含量,BC处理可显著提高有机碳和全氮含量,BC+NPK处理则显著提高了以上各指标含量。与CK相比,BC处理显著降低了粒径2~0.25 mm团聚体MBN含量,并明显增加了该粒径的MBC/MBN值;BC+NPK处理显著增加了粒径 > 2 mm和0.25~0.053 mm团聚体中MBC含量 (增幅分别为59.57%和34.68%),也增加了耕层土壤、粒径 > 2 mm和2~0.25 mm团聚体中MBN含量 (增幅分别为17.33%、42.24%和19.28%)。与CK相比,NPK、BC和BC+NPK处理均显著增加粒径 > 2 mm团聚体微生物熵,而BC和BC+NPK处理则显著降低了耕层土壤、粒径2~0.25 mm和0.25~0.053 mm团聚体微生物熵。与CK相比,NPK和BC+NPK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粒径2~0.25 mm和0.25~0.053 mm团聚体中β-葡糖苷酶、β-纤维二糖苷酶、α-葡糖苷酶和β-木糖苷酶活性;在粒径 > 2 mm团聚体中,仅BC+NPK处理明显提高了该四种酶的活性。与CK相比,NPK和BC+NPK处理均明显提高了粒径 > 2 mm团聚体中脲酶活性及粒径0.25~0.053 mm团聚体中乙酰氨基葡糖苷酶活性,仅BC+NPK处理可显著提高粒径 > 2 mm和0.25~0.053 mm团聚体中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团聚体酶活性变化与MBC、MBN含量以及MBC/MBN值显著相关。粒径 > 2 mm团聚体中酶活性变化与微生物熵、全氮和MBC含量均显著相关,粒径2~0.25 mm团聚体中酶活性变化与MBC/MBN值显著相关,而粒径0.25~0.053 mm团聚体中酶活性变化与MBC含量显著相关。  【结论】  生物炭与化肥配施有利于土壤碳的固存,改善土壤微环境,提升土壤质量,且生物炭添加到土壤中有较长的后效。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控释尿素掺混肥与玉米秸秆长期互作对麦季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基于华北平原棕壤区小麦—玉米轮作8年定位施肥试验,对比研究了玉米秸秆还田(S)与不还田条件下施用控释尿素掺混肥(CRF)与普通尿素掺混肥(BBF)对麦季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不还田条件下,CRF处理较BBF处理显著提高土壤中性磷酸酶(返青期和成熟期)、蔗糖酶(返青期和孕穗期)和纤维素酶(返青期和孕穗期)活性及成熟期有机质、硝态氮和有效磷含量,其中,成熟期中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提高29.6%,硝态氮含量显著提高34.8%。秸秆还田条件下,BBF+S处理成熟期脲酶、纤维素酶,孕穗期中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CRF+S处理,其他时期2种类型掺混肥土壤酶活性无显著差异。CRF+S处理成熟期土壤全氮、有机质、硝态氮和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BBF+S处理。氮肥种类和玉米秸秆还田的交互作用对土壤中性磷酸酶、蔗糖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及土壤全氮、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影响显著,秸秆还田较不还田处理显著提高中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综上表明,玉米秸秆还田和不还田条件下控释尿素掺混肥较普通尿素掺混肥处理均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小麦后期速效氮磷养分的供应强度和供应容量,其中玉米秸秆还田配施控释尿素掺混肥处理在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方面表现最优。研究结果可为秸秆还田下氮肥优化施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植茶年限对土壤团聚体氮、磷、钾含量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植茶年限对土壤团聚体氮、 磷、 钾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1)土壤团聚体速效钾含量随粒径的减小先升高后降低,在0.5~0.25 mm粒径中较高,为38.52~70.32 mg/kg; 全磷、 全钾和碱解氮含量在各粒径中分布较均匀,其变异系数分别为2.77%~11.58%、 0.82%~3.72%和5.98%~10.62%;而全氮和有效磷含量则集中在 0.25 mm 粒径的团聚体中,分别为0.40~0.98 g/kg和8.53~29.32 mg/kg。2)随着植茶年限的增加,各粒径团聚体全氮、 碱解氮、 全磷和有效磷含量逐渐升高,而速效钾含量则有所降低,全钾含量变化不明显。3)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对土壤氮、 磷、 钾含量的贡献率有45%~72% 来自5 mm 的团聚体,随着植茶年限的增加,5 mm 的团聚体对土壤养分的贡献率先升高后降低,在植茶23年和31年时较高,为60%~72%。不同粒径团聚体对土壤氮、 磷、 钾的保持和供应能力存在明显差异,长期植茶有利于土壤团聚体全氮、 碱解氮、 全磷和有效磷的积累,但速效钾含量却逐年降低,故在茶园的生产管理中,需平衡施用氮、 钾肥,植茶23年后应增施有机肥料,以促进土壤大团聚体含量的增加,提高茶园土壤的保肥和供肥能力。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秸秆还田条件下长期施用控释掺混尿素对土壤酶活性及养分状况的影响。基于自2008年开始的长期定位施肥田间试验,于2021年小麦返青期、挑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采集0—20 cm土壤样品,以不施氮肥为对照,研究秸秆还田条件下控释掺混尿素(CRF)和普通尿素(BBF)2种氮肥类型及不施氮(N 0 kg/hm2)、减量(N 120 kg/hm2,N1)、常量(N 240 kg/hm2,N2)和增量(N 360 kg/hm2,N3)4个施氮水平对麦季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并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相同施氮水平下的控释掺混尿素处理较普通尿素处理土壤蔗糖酶活性提高9.6%~21.0%,纤维素酶活性提高9.0%~31.5%。在小麦返青期和成熟期,控释掺混尿素处理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普通尿素处理,提高23.2%~145.0%。在返青期,CRF2处理土壤铵态氮含量较BBF2处理显著提高148.0%;成熟期,各施氮水平的控释掺混尿素处理的土壤铵态氮含量均显著高于普通尿素处理。CRF1和CRF2处理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生物炭添加对灌区麦田土壤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阐明土壤及作物对生物炭培肥效果的响应,为灌区麦田土壤结构改良和合理培肥制度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氮肥(纯氮)用量设0、150 kg hm?2两个水平,每一氮肥用量下设生物炭用量0,10,20,30 t hm?2 4个水平,通过2年(2018 ~ 2020年)田间定位试验,利用干筛法得到了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含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和春小麦产量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与不添加生物炭相比,添加生物炭显著提高了 > 5 mm、2 ~ 5 mm粒级土壤团聚体含量(P < 0.05),增幅范围为10.2% ~ 29.2%、8.3% ~ 10.2%;施用生物炭20 t hm?2时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及几何重量直径增幅最为显著(P < 0.05),较不施生物炭处理相比分别增加了21.4%和32.3%;生物炭配施氮肥春小麦增产效果优于单施生物炭处理;土壤团聚体几何重量直径与春小麦产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结论  生物炭施用对灌区麦田土壤大团聚体形成及其稳定性提升效果显著,有利于改良土壤,提升春小麦产量。在本试验条件下,单施生物炭20 t hm?2时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强,生物炭20 t hm?2与纯氮150 kg hm?2配施时产量最高,与对照相比春小麦增产达42.7%。  相似文献   

9.
试验研究了添加生物炭对砂壤土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其碳、氮分布的影响,为生物炭的农业利用和土壤培肥提供理论依据。设置生物炭用量4个水平(0、10、20、30 t/hm2)、氮肥用量2个水平(0、150 kg/hm2),通过2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对土壤团聚体及其碳、氮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团聚体分布均以>5、2~5 mm粒级团聚体为主,其中单施生物炭20 t/hm2时,>5、2~5 mm粒级团聚体占比最大,总占比为58%,与不添加生物炭相比,增幅为20%;施用生物炭20 t/hm2时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及几何重量直径增幅最为显著(P<0.05),与不施生物炭处理相比分别增加了17.6%和24.3%;有机碳和全氮变化趋势一致,添加生物炭后,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均增加,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氮含量均不同程度地升高,分别较对照显著提升27.9%和28.9%,<0.25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氮含量较高。添加生物炭显著增加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并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土壤碳、氮含量及各粒级土壤团聚体碳、氮含量均显著提升,提高了>5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氮的贡献率。在本试验条件下,当生物炭添加量为20 t/hm2时有利于北疆灌区麦田土壤培肥改良。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地面覆盖对核桃园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研究了地面覆盖后核桃园土壤的微团聚体分布、大团聚体分布及大团聚体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在20—40cm土层,覆盖有机肥处理的10~150μm粒径的微团聚体百分含量为84.52%,较对照提高了3.7%;1~5mm粒径的大团聚体百分含量为47.74%,较对照提高了56.8%;5mm粒径的大团聚体百分含量为33.04%,较对照降低了49.5%。覆盖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全效养分含量,在0—20cm土层,覆盖有机肥处理的所有径级团聚体全氮、全磷、总有机碳含量均值分别为1.04,0.81,14.39g/kg,为对照的2.9,5.1,1.4倍;覆盖碎木屑处理的所有径级团聚体全氮、全磷、总有机碳含量均值分别为0.61,0.32,7.42g/kg,为对照的1.7,1.0,2.3倍。覆盖处理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的C/N、C/P和N/P,覆盖有机肥处理的土壤团聚体C/N、C/P和N/P的变化范围分别为8.29~22.65,4.45~27.18,0.44~1.89,而覆盖碎木屑处理的变化范围分别为4.09~29.60,5.32~59.88,1.04~3.29,对照为4.71~12.24,10.08~25.42,0.86~3.10。综上可知,地面覆盖显著提高了较大团聚体百分含量,显著降低了微团聚体百分含量和5mm径级的团聚体百分含量,不同程度提高了各粒径团聚体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C/N和C/P。  相似文献   

11.
不同施肥措施对植烟土壤酶活性和供肥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在等氮、磷、钾施用的条件下,研究不同施肥措施(不施肥、单施无机肥、牛粪与无机肥配施、施用有机无机复合肥)对提高烤烟生育期内植烟土壤酶活性和供肥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除牛粪配施化肥会降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外,各施肥处理较不施肥处理均能增加烤烟生育期的土壤酶活性和供肥能力。施用有机无机复合肥效果最好,不仅能提高土壤酶活性和供肥能力,其脲酶、酸性磷酸酶、速效氮、速效磷变化规律与烤烟需肥规律相符;施化肥对土壤酶活性和供肥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烤烟生育期的前期,而牛粪配施化肥对各项指标的提高作用出现在后期。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可以反映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可作为评价土壤供肥能力的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12.
以2019年玉溪烟区9个植烟县34个主要植烟乡镇各1个代表性烟田的土壤和烤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速效钾和有效镁及其交互作用对烤烟化学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速效钾和有效镁平均含量分别为325.9 mg/kg和207.9 mg/kg,变幅分别为93.0~713.0 mg/kg和40.0~610.0 mg/kg,土壤速效钾和有效镁缺乏的烟田分别占14.7%和23.5%。随着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增加,烟叶钾含量先增后减,烟叶镁含量递增,烟碱和总氮含量先降后增,总糖含量、还原糖含量、糖碱比和氮碱比递减,其中土壤速效钾含量与烟叶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随土壤有效镁含量的增加,烟叶钾含量递减,烟叶镁含量递增,烟碱含量先增后降,总氮含量递增,总糖含量、还原糖含量、糖碱比和氮碱比先降后增,其中土壤有效镁含量与烟叶钾、镁含量分别呈极显著负相关和正相关(P<0.01)。土壤速效钾和有效镁含量的增加能分别显著提升烟叶清甜香和香气量(P<0.05)。土壤钾镁交互作用对烟叶总糖、还原糖含量及氮碱比均产生显著影响(P<0.05)。因此,为提升玉溪烤烟品质,应在适当施用镁肥...  相似文献   

13.
翻压不同绿肥品种对植烟土壤肥力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不同绿肥品种与土壤肥力及酶活性的关系,通过田间试验及简单相关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研究种植翻压不同品种绿肥对植烟土壤酶活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绿肥种植翻压均可显著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在效应上具有相似的特点,主要影响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与酸性磷酸酶活性及碱解氮和有效磷的含量,主要差异是土壤体积质量、孔隙度、pH、有机质、全氮、速效钾、过氧化氢酶的变化;脲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4种土壤酶不仅两两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且与土壤肥力指标均呈极显著相关;土壤肥力与土壤酶活性存在极显著的典型相关关系;此结果对当前的烤烟生产和土壤改良具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羊粪有机肥在豫西丘陵旱地的养分释放规律,为豫西旱地烟田施用羊粪有机肥提供理论基础。于2019年采用尼龙网袋田间原位培养的方法,研究烟苗移栽前15 d结合起垄施入腐熟羊粪有机肥在洛阳烟田的碳氮矿化特征及其对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和腐殖酸组分的影响。结果显示羊粪有机肥在土壤掩埋0~15 d矿化速度缓慢,15 d后快速矿化,在75 d达到峰值,碳、氮矿化率占整个矿化掩埋期矿化量的87.81%和88.11%,75 d后矿化减弱,矿化率趋于平稳。随着羊粪有机肥掩埋天数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升高,土壤铵态氮含量降低,表明羊粪有机肥在矿化过程中有利于促进土壤的硝化作用,增强土壤的供肥能力;羊粪有机肥施入土壤还能促进土壤腐殖酸的形成和积累,在施入土壤60 d后,土壤腐殖酸、富里酸、胡敏酸的含量及胡富比较对照处理明显升高。因此在豫西烤烟旱作区,于移栽前15 d施入腐熟羊粪有机肥,其碳氮矿化规律与烤烟的需肥要求能够较好地吻合,且有利于改善烟田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15.
徐勇贤  梁强  周勇  陈志清  王火焰  黄标 《土壤》2024,56(1):103-111
以云南抚仙湖北岸澄江市约1 130 hm2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分析土壤物理、化学性质,评价了研究区土壤质量状况,并进一步利用空间分析、相关分析与主成分分析对研究区烟草种植的主要土壤障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整体偏黏(平均黏粒含量496.7 g/kg)、偏碱(pH均值7.45)、有机质含量较高(均值28.55 g/kg)、大中微量营养元素有效态含量也整体偏高(水解性氮均值119.10 mg/kg、有效磷均值68.85 mg/kg、速效钾均值208.44 mg/kg、有效锰均值28.14 mg/kg),但各土壤性质在空间上变异较大。土壤基础地力、人为施肥管理、质地、酸碱性、有效锰是影响该地区土壤肥力的主要障碍因素,这些因素可通过有机质、速效钾、黏粒、pH、有效锰等指标进行评价,并指导烟草种植的土壤管理。烟草种植过程中应根据土壤性质、烟草养分需求,结合土壤养分空间变异采取相应的土壤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16.
曲靖烟区土壤磷锌互作对烟叶磷锌含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秀  王林  卢秀萍  许自成  解燕  张森  穆童  孟一卓 《土壤》2018,50(5):894-901
利用田间调查采样及室内测定分析方法,分析了云南省曲靖市中海拔红壤烟区648个代表性烟田的土壤有效磷、有效锌含量及其互作对烟叶磷、锌含量和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有效磷含量介于0.96~101.28 mg/kg,平均为31.34 mg/kg,35.80%的土样有效磷处于烤烟生长适宜范围(20~40 mg/kg);土壤有效锌含量丰富,介于0.20~23.68 mg/kg,平均为3.01 mg/kg,74.69%的土样有效锌含量处于烤烟生长适宜范围(1~4 mg/kg);(2)烟叶磷含量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平均为1.9 g/kg,95.22%的烟样符合烟叶磷含量一般范围(1.5~6.0 g/kg);烟叶锌含量较高,平均为46.12 mg/kg,94.29%的烟样处于烟叶锌含量一般范围(20~80 mg/kg);(3)烟叶锌含量随土壤有效锌含量的升高而显著增加,随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升高而降低;而烟叶磷含量与土壤有效磷和有效锌含量之间的关系不明显;(4)土壤有效磷和有效锌含量的交互作用对烟叶磷含量无显著影响,但对烟叶锌含量存在极显著影响,高含量的土壤有效磷会拮抗烟株对土壤有效锌的吸收;(5)土壤有效磷对烟叶品质影响较小,而土壤有效锌含量与烟叶化学成分及香气物质含量的相关性较密切。在土壤有效锌含量处于中低(2.0 mg/kg)水平,而土壤磷含量处于中等适宜(20~40 mg/kg)水平时,烟叶品质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17.
氮营养水平对烤烟根际土壤酶活性及烟叶内在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时期烤烟根际各土层土壤酶活性变化规律及其不同施氮量对烟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0~20 cm土层范围内,施氮可以提高圆顶期、采烤期及采烤结束后土壤脲酶、转化酶的活性,但当施氮量超过52.5 kg hm-2时,脲酶、转化酶的活性反而降低;土壤蛋白酶活性均在37.5 kg hm-2处理达到最大值,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多大都呈现降低的趋势。20~80 cm土层范围内,土壤脲酶、转化酶、蛋白酶活性变化规律并不一致。对于烤后烟叶,施氮量为52.5 kg hm-2的烟叶,糖碱比、氮碱比、钾氯比均比较适宜,化学成分较为协调,燃烧性较好,有利于优质烟叶品质的形成。说明在该地区的试验条件下,水稻土种植烤烟最适宜的施氮量为52.5 kg hm-2。  相似文献   

18.
2017—2020年用GPS定位采集云南省曲靖市9个县区核心烟田耕层(0~20 cm)土壤样品6 685个,测定pH、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和速效钾,运用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上述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异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土壤pH、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变幅分别介于4.16~8.50、2.23~99.93 g/kg、14.88~393.36 mg/kg、2.45~142.78 mg/kg和19.65~991.33 mg/kg,均值分别为6.30、32.83 g/kg、125.42 mg/kg、29.92 mg/kg和270.38 mg/kg,变异系数分别为11.59%、33.54%、29.93%、64.54%和35.18%,均为中等程度变异。pH集中在微酸至中性,较适宜烤烟种植,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集中在中等至极高等级,共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0%以上。半方差分析表明,土壤pH空间自相关性较强,变异受自然因素(土壤类型、质地和降雨)的主导;有机质、水解性氮和速效钾空间自相关性中等,变异受自然和人为因素(施肥)共同影响;有效磷的空间自相关性很弱,人为因素是造成其空间差异的主控因素。克里格空间插值结果揭示土壤pH空间连续性好,整体呈聚集分布,强酸和极强酸土壤主要分布在马龙、宣威和会泽;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呈不规则的块状分布,随机性较强,其中有机质、水解性氮、速效钾的高值区主要在富源、罗平,有效磷较高的区域集中在陆良、罗平。  相似文献   

19.
腐植酸与氮肥互作对烤烟生长和氮素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腐植酸的三个水平(H1:0 mg kg~(-1)、H2:300 mg kg~(-1)、H3:900 mg kg~(-1))与氮肥三个水平(N1:0mg kg~(-1)、N2:40 mg kg~(-1)、N3:120 mg kg~(-1))互作对烤烟品种中烟100生长和氮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腐植酸与氮肥互作对烤烟干物质和氮素积累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腐植酸用量H2、H3与氮肥N2、N3互作时,与H1N1(CK,不施肥)相比,H2N2、H2N3、H3N2、H3N3处理的烤烟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了97.6%、89.7%、77.7%和114.4%,氮素积累量提高了1.7、1.2、1.1和2.0倍;H3(900 mg kg~(-1))与N3(120 mg kg~(-1))二者互作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The effects of humic acid (HA) and phosphorus (P) applications on plant growth and nutrient content of lettuce, together with available soil phosphorus remaining after harvest were examined. The amounts of phosphorus used were 0, 120, and 240 kg ha?1 and those of humic acid were 0, 100, 200, and 300 kg ha?1. Phosphorus increased the nitrogen content of lettuce significantly (P<0.01) while the application of humic acid did not have significant effect. Humic acid, phosphorus, and HA×P interaction increased the nitrogen content of lettuce significantly (P<0.05). All effects were not significant for plant K, Ca, Mg, Fe, Cu, and Mn contents. Application of phosphorus decreased Zn content significantly (P<0.05). Increased amount of phosphorus caused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residual soil phosphorus (P<0.01).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120 kg ha?1 of phosphorus together with 300 kg ha?1 of humic acid was convenient for the head weight of lettu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