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新疆马铃薯镰刀菌根腐病发生危害调查及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新疆马铃薯镰刀菌根腐病的发生危害及病原菌的种类,通过对新疆地区马铃薯镰刀菌根腐病害进行调查,对病原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然后依据柯赫氏法则进行病原菌确认。结果表明,不同马铃薯种植地区病害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病害发生最高的地区是伊宁县,病害发生率达80%。经鉴定,引起新疆地区马铃薯镰刀菌根腐病的病原菌有尖孢镰刀菌、木贼镰刀菌、芬芳镰刀菌、茄病镰刀菌和锐顶镰刀菌。通过致病性测定发现,鉴定出的5种镰刀菌均具致病性,其中茄病镰刀菌为新疆马铃薯镰刀菌根腐病的优势致病菌,致病率达88.9%;其次是芬芳镰刀菌,致病率为66.7%。  相似文献   

2.
黄瓜根际镰刀菌的分离及初步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四川温江特殊生态条件下,从黄瓜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到镰刀菌23株.根据显微镜形态观察,确定它们分别属于3类镰刀菌菌株,其中尖孢镰刀菌占43.38 %,串珠镰刀菌占26.09 %,茄病镰刀菌占30.43 %.对其中6株进行黄瓜致病性验证测定,结果有2株病原菌株对蔬菜有明显致病性,4株表现非致病菌或弱毒株.镰刀菌病原菌分离率约为17 %.  相似文献   

3.
西瓜枯萎病菌分离及致病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自我国不同地区的西瓜枯萎病病株,进行了病原菌分离鉴定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西瓜枯萎病病原菌是尖孢镰刀菌,对西瓜幼苗的平均病株率为72.8%;分离到的茄镰刀菌和半裸镰刀菌对西瓜幼苗也有一定的致病力,造成西瓜幼苗下胚轴基部水浸状腐烂,平均病株率分别为18.1%和20.0%。尖孢镰刀菌不同菌株的致病力也存在差异,除来自海南的菌株外,来自其他各地区的菌株平均病株率均〉70%;只有采自海南的菌株中出现了对西瓜幼苗没有致病力的菌株,海南所有菌株的平均病株率仅为33%。2010年研究结果显示,来自海南的菌株与来自其他地区的菌株之间存在致病力差异。  相似文献   

4.
穗粒腐病菌对玉米幼苗的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河南省玉米杂交种穗粒腐病原菌分离鉴定的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种籽粒(或病粒)中串珠镰刀菌的带菌率最高,分离频率为59.61%,其次为木霉菌,分离频率为14.97%。从玉米杂交种中分离到的穗粒腐病菌对玉米幼苗致病性的测定结果表明,串珠镰刀菌、蠕孢菌和禾谷镰刀菌对玉米幼苗的致病力较强,只是发病时间、病害蔓延速度有所差异。病原菌分离频次的高低与病原菌的致病性强弱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防治苹果果实主要病害的苹果霉心病和心腐病的有效药剂。【方法】选择3%多抗霉素、1.5%噻霉酮、4%农抗120和25%氰烯菊酯4种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引起苹果果实霉心病和心腐病的主要病原菌进行室内抑菌活性测定。【结果】120μg/mL 3%多抗霉素对链格孢、树状链格孢、细极链格孢、枝状枝孢和粉红聚端孢的抑制效果较好,抑制率均达到90%以上,而对复合侵染致病的细极枝孢、层出镰刀菌和团聚茎点霉的抑制效果不佳。300μg/mL 1.5%噻霉酮对链格孢、树状链格孢、枝状枝孢和粉红聚端孢的抑制效果较明显,抑制率均可达90%以上,而对细极链格孢、细极枝孢、层出镰刀菌和团聚茎点霉的抑制效果不佳。400μg/mL 4%农抗120仅对粉红聚端孢表现出较高的抑制活性,抑制率为94.2%。多抗霉素在推荐使用质量浓度30μg/mL时对链格孢、树状链格孢、细极链格孢、枝状枝孢和粉红聚端孢的抑制率可达80%以上,对层出镰刀菌几乎无抑制效果。在推荐使用质量浓度37.5μg/mL时,噻霉酮对枝状枝孢和粉红聚端孢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在70%以上。在田间推荐使用质量浓度200μg/mL时,农抗120仅对粉红聚端孢表现较好的抑制效果,抑制率为88.2%。氰烯菊酯对木贼镰刀菌、层出镰刀菌、禾谷镰刀菌和三线镰刀菌均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对前3种病原菌的EC50均小于0.1μg/mL,对三线镰刀菌的EC50为0.227 7μg/mL。【结论】多抗霉素、农抗120、噻霉酮及氰烯菊酯对苹果霉心病与心腐病的主要病原菌分别有不同的抑制效果,可通过混合或间隔施用对该类病害进行有效防治。  相似文献   

6.
易海艳  查向浩  马刘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038-7039,7042
[目的]了解镰刀菌酸及其枯萎病菌培养滤液对棉花感病品种及其抗性转化品系的致萎作用。[方法]用2种类型毒素制品浸泡棉花种子及幼苗,以无菌水作为CK,根据浸泡的时间不同测定种子萌发率及病情指数。[结果]25%培养滤液中镰刀菌酸的浓度为21.46μg/ml,但其处理种子萌发率却比30.00μg/ml的纯镰刀菌酸处理低,50%培养滤液镰刀菌酸的浓度为30.62μg/ml,其处理种子萌发率与50.00μg/ml的纯镰刀菌酸处理一样。病原菌培养滤液浓度不同、处理后时间不同,其病情指数均不同,随着处理后时间的延长和处理浓度的增加,病情指数也大都呈逐渐增加趋势。[结论]病原菌培养滤液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要高于纯镰刀菌酸。抗性转化品系与原感病品系相比对病原菌培养滤液的抗性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7.
苜蓿根腐病多种病原菌的分子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苜蓿根腐病病原菌种类和各种病原菌在病株中的出现频率,以及单一病株受到多种病原菌复合侵染的情况,并为该病复合侵染规律及防治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已报道的7种病原菌的7对特异性引物,分别对新疆北疆主要苜蓿种植区采集的根腐病混合病样,及单一重病田分单株采集的根腐病病样进行PCR检测.[结果]新疆北疆主要苜蓿种植区根腐病病样中可检出的根腐病病原种类主要有5种镰刀菌和1种丝核菌;其中,立枯丝核菌、木贼镰刀菌、锐顶镰刀菌、茄腐镰刀菌、尖孢镰刀菌5种病原菌在病株样品中普遍存在,是新疆北疆部分地区苜蓿根腐的主要病原菌;侵染根部的病原菌中以尖孢镰刀菌、锐顶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为优势种群,侵染茎基部病原菌中以茄腐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为优势种群.检测结果还表明苜蓿根腐病病样中两种及两种以上病原菌复合侵染的的比率达到83;.[结论]木贼镰刀菌、锐顶镰刀菌、茄腐镰刀菌、尖孢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是新疆北疆部分地区苜蓿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拟知孢镰刀菌是出现频率较低的次要病原菌;根部病斑与茎基部病斑中优势病原菌种类有所不同;田间病株中多病原复合侵染的情况非常普遍.  相似文献   

8.
从豌豆病株和健株的毛根、根、茎、枝、豆荚主脉、果实中分别分离获得的根腐病病原菌有尖孢镰刀菌、茄病镰刀菌和链格孢菌。3种病原菌在豌豆病株和健株上均有分布,病株的病原菌分布明显高于健株,且镰刀菌为优势种群,占样品总数的55.6%,是导致豌豆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豌豆根腐病病原菌的分布集中于根茎部,在病株的茎分枝、豆荚主脉及果实等部位则主要分布着链格孢菌,表明镰刀菌根腐病主要以土壤带菌传播为主。  相似文献   

9.
病原菌细胞壁诱导下球毛壳菌葡聚糖酶活测定及抑菌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峙培养试验,研究球毛壳菌对稻瘟病菌、尖孢镰刀菌、立枯丝核菌及核盘菌4种植物病原菌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球毛壳菌对稻瘟病菌、尖孢镰刀菌、立枯丝核菌生长抑制作用更明显。在6种植物病原真菌细胞壁诱导下,球毛壳菌可产生β-1,3-葡聚糖酶,但是产酶规律不同。在稻瘟病菌、立枯丝核菌和尖孢镰刀菌细胞壁诱导下,β-1,3-葡聚糖酶活要明显高于杨树烂皮病菌、核盘菌和叶枯菌。其中,在稻瘟病菌细胞壁诱导11 d后,酶活达到最高,为0.61 U;而杨树烂皮病菌和叶枯菌细胞壁的诱导产酶效果最差。球毛壳菌可作为生物防治真菌。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延安地区马铃薯镰刀菌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采用植物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得到 20株病原菌,开展了病原菌的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及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在分离到的20株病原菌中,编号为S1-1等14株被鉴定为尖孢镰刀菌,编号为S3-2等6株被鉴定为茄病镰刀菌,通过致病性测定认为尖孢镰刀菌和茄病镰刀菌是引起延安地区马铃薯产区镰刀菌根腐病的致病病原菌。  相似文献   

11.
84K杨的生长特性及杂交可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多年育苗、造林试验及相关研究,得出了84K杨的生长特性主要表现为:生长迅速,1年生苗通直高大,平均高3.5m左右,最高达5.0m;苗木速生期出现在6、7月份,苗高、地径生长量分别占全年总量的64.5%和46.4%。对比试验林中材积生长量比毛白杨高79.8%,比毛白杨3个优良无性系大11.3%;抗病性强,3年生对比林中84K杨对主要病害黑斑病、叶枯病和锈病的感病指数分别为1.60%、1.18%和0.28%;对干部溃疡病,生长旺盛的植株几乎不感染;抗寒、抗旱性强,84K杨的抗寒、抗旱性比新疆杨、M101杨、毛白杨30号都强;根系发达,根蘖能力强,育苗成活率高;84K杨作亲本的杂交组合杂交可配性好,杂种优势强,是很好的杂交亲本。  相似文献   

12.
杨树烂皮病生物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通过已筛选出的对杨烂皮病有明显拮抗作用的5种菌种:,Trichoderma sp.,Penicillinm sp., Aspergillus sp., Eurotium sp., Fusarium sp., 用PDA固体培养基和查彼(czapek)培养液培养,分别获得各菌种抱子和发酵液,对扬烂皮病树刮皮喷雾防治,进行林间筛选试验。室内测定结果表明:平扳对峙培养,Trichoderma sp.和Fusarium sp.的抑菌效果好于其它三种拮抗菌;孢子萌发试验,5种菌的培养过滤液均对病菌孢子萌发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接种试验,先接拮抗效果最好,为33.3%—100%,混合接效果要次之,为0%—72.2%,后接效果最差,为5.6%—33.3%。林间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孢悬液防治效果好于发酵液防治,其中Tyichodeyma sp.和Fusayium sp.的防治效果最好,而且在树干上存活时间较长。治愈率除Aspergillus sp.外,均达70%以上。  相似文献   

13.
棉花HB红花近等基因系的苗病、枯萎病与黄萎病抗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回交转育获得的7个遗传背景的HB红花近等基因系以及这7个遗传背景下的39个近等基因姊妹系,在枯萎病与黄萎病混生病圃种植条件下进行了苗病、枯萎病与黄萎病的抗性评价。结果表明,HB红花基因转入陆地棉品种后,不仅对棉花苗病、枯萎病和黄萎病的抗性未带来任何负面影响,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棉花的整体抗病水平。比较而言,对提高苗病抗性的效果较为显著,其次是对黄萎病抗性,对枯萎病的抗性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随着杨树Populus spp.育种工作的发展,出现许多新的品种和无性系。为进一步研究其抗病性,采用相对抗病指数针对57个杨树种、品种(无性系)对叶锈病Melampsora rostrupii抗性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57个树种、品种(无性系)对杨树叶锈病的抗性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发病率为0 ~ 100%,病情指数为0 ~ 82.1,相对抗性指数为0 ~ 100;18个种、品种(无性系)表现为高抗,占供试总数的31.58%;6个种、品种(无性系)表现为中抗,占供试总数的10.53%;15个种、品种(无性系)表现为低抗,占供试总数的26.32%;10个中度感病种、品种(无性系),占供试总数的17.54%;8个高度感病种、品种(无性系),占供试总数的14.04%。不同杂交组合的相对抗性指数差异显著,同一杂交组合的不同种、品种(无性系)间抗性出现明显的分化。表4参18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宁夏地区速生杨生长期流液现象发生原因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生长期破坏杨树的疏导组织引起流液有3大原因:①由腐烂病、溃疡病、剖腹病害而引起的流液.②由白杨透翅蛾、光肩星天牛、黄斑星天牛等钻蛀性虫害引起的流液.③由修剪伤口引起的流液.通过用40%福美胂50倍液、护树宝80倍液防治病害、氧化乐果原液、敌杀死原液进行树体打孔注药、插毒签防治虫害的方法及采取在修剪口处涂抹油漆、减少机械伤口可有效地防治速生杨在生长期流液现象.  相似文献   

16.
【目的】立枯病、红腐病、枯萎病和黄萎病是新疆棉花上的4种主要土传病害,研究4种病害的病原菌在新疆棉花上的侵染动态,分析各自的侵染始期和最佳防治时期,为病害高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针对4种主要病害的病原菌,对混合接菌后分期采集的棉株进行特异性引物PCR检测,依据检测结果,进行各病原菌侵染动态分析及混合侵染分析。【结果】4种病原菌从棉花子叶期即能侵染;立枯丝核菌侵染相对较早、较快,拟轮枝镰孢霉次之;2种病原菌均在棉苗前期有较高的侵染株率,3叶期达到高峰,此后侵染株率逐渐降低;而尖孢镰孢霉和大丽轮枝菌,虽从子叶期开始即可侵染,但侵染株率较低,直到蕾铃期侵染株率呈渐增趋势;病原菌之间的混合侵染普遍存在,以两菌混合侵染居多。【结论】子叶期为4种病原菌的侵染初期;立枯丝核菌和拟轮枝镰孢霉以苗期侵染为特点;尖孢镰孢霉和大丽轮枝菌以子叶期到蕾铃期均可侵染为特点;病原菌之间常有混合侵染发生。  相似文献   

17.
王虎诚  郭同斌  杜伟  宋明辉  胥谦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4):998-999,1001
红环瓢虫是杨树人工林害虫——草履蚧的主要捕食性天敌,对控制害虫为害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主要就红环瓢虫的形态分类以及在徐州地区的生物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对利用红环瓢虫开展杨树人工林草履蚧可持续控制的对策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采用国产间苯二酚-甲醛树脂胶,脲醛树脂胶,聚醋酸乙烯酯乳液三胶粘剂,对落叶松,杨木,火矩松,湿地松,马尾松,杉木,刺槐七种短周期工业材进行了抗弯强度,抗拉强度,顺纹抗压强度,冲击韧性指接试验,分析了四项指标的有效率。试验结果表明:抗弯强度,抗拉强度,抗压强度的有效率的均大于80%,冲击韧性大于70%。  相似文献   

19.
黄瓜枯萎病病株镰孢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集来自哈尔滨、长春、沈阳、北京、保定、银川、西宁及杭州等8个地区黄瓜大棚内的43株枯萎病病株,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共分离获得478株镰孢菌。根据形态学鉴定,确定它们属于7种镰孢菌,其中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占77.62%,锐顶镰孢菌(Fusarium acuminatum)占0.21%,木贼镰孢菌(Fusariumequiseti)占3.97%,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占15.48%,半裸镰孢菌(Fusarium semitectum)占1.46%,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占0.84%,以及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占0.42%。对所有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只有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具有致病性,发病率为71.43%;而其他菌株均未发病,表明其他菌株为非致病菌株。  相似文献   

20.
对陕西省不同地区杨树溃疡病病原菌研究显示,在关中地区,杨树溃疡病病原菌包括聚生小穴壳(Dothiorella gregaria Sacc.)、金黄壳囊孢(Cytospora chrysosperma Fr.)、杨细盾霉(Coniothyrium populinum Schulz. et Sacc.)和镰刀菌(Fusarium sp.)4种真菌;陕北地区杨树溃疡病主要由C. populinum Schulz. et Sacc.及C. chrysosperma Fr.所致;陕南杨树溃疡病发生少。接种试验表明,聚生小穴壳和杨细盾霉在各地理菌系之间存在着培养性状与致病性分化, 聚生小穴壳致病性较强, 杨细盾霉致病性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