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随机选取体重相近的12头断奶仔猪,分别采取仔猪断奶时,断奶后第七天、第十四天和第二十八天的血液进行抗氧化功能指标的测定。结果发现:断奶应激对仔猪血清SOD的活性影响不大,而血清GSH-Px活性第七天和第十四天的极显著低于断奶时的和第二十八天的(P<0.01)。第七天的MDA含量高于断奶时、断奶后第十四天和第二十八天的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
以50、100和150 mg/kg 磺胺二甲嘧啶连续投喂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5 d,于给药期间第1、2、3、4、5天及停止投喂药物的第1、2、3、4、5、7、10天取样,测定中国明对虾免疫相关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ZM)和酚氧化酶(PO)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磺胺二甲嘧啶不同给药剂量对酶活性的作用效果不同,投喂渔药期间(0–5 d),低浓度组 SOD 和 PO 活性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KP 活性于投药第2、3天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随后逐渐升高,于第5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ZM 活性于投药第3、4天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于第5天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中浓度组 SOD 活性在前2 d 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投药3、4 d 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KP 活性于第5天活性最高,为对照组的1.14倍;LZM 活性在3、4、5 d 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O 活性在投喂药物前期1–3 d 呈上升趋势,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于第3天达到最高值。高浓度组 SOD 和 LZM 活性在投药期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KP 活性于投药期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O 活性于1、2 d 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随后逐渐下降。停止投喂药物阶段(6–15 d),3个浓度组各免疫相关指标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研究表明,低浓度磺胺二甲嘧啶对中国明对虾的免疫机能具有一定的影响,高浓度磺胺二甲嘧啶对中国明对虾的免疫机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抑菌或杀菌的同时,要综合考虑所选择给药剂量对对虾生理机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达氟沙星对施氏鲟肝脏抗氧化功能和转氨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用20、50、100mg/(kg体重)3个剂量的达氟沙星(Danofloxacin)水溶液连续口灌施氏鲟(Acipenserscherensckii)20d,并于给药后第5、10、15、20天用试剂盒测定肝脏SOD、CAT、GOT和GPT的活性及MDA和NO的含量。施氏鲟体重75~95g。结果表明,短时间内给药后(5天),100mg/(kg体重)组SOD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提高显著(P<0 01)。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第10、15天),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SOD酶活性均保持在较高活性(P<0 01)。至第20天,各实验组SOD活性呈下降趋势,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给药后第5天时,各实验组CAT活性与对照组之间无差异;至第10、15天时,50、100mg/(kg体重)组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给药后第20天,仅100mg/(kg体重)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第5、10、15、20天时,各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GPT和GOT活性均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仅在相同实验组内随着时间的改变有些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在实验第5、10、15、20天各剂量组MDA含量均无显著的变化。20、50mg/(kg体重)组在第5、10、15天时有所降低,但至第20天时均恢复到对照组的水平;100mg/(kg体重)组至第15天降至最低,但实验结束时反而明显高于对照及其他实验组。从实验结果看,在实验第5、10、15、20天,各实验组施氏鲟肝脏NO含量与对照组相比较没有明显的变化。结果表明,达氟沙  相似文献   

4.
以50、100和150 mg/kg磺胺二甲嘧啶连续投喂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5 d,于给药期间第1、2、3、4、5天及停止投喂药物的第1、2、3、4、5、7、10天取样,测定中国明对虾免疫相关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ZM)和酚氧化酶(PO)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磺胺二甲嘧啶不同给药剂量对酶活性的作用效果不同,投喂渔药期间(0–5 d),低浓度组SOD和PO活性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KP活性于投药第2、3天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随后逐渐升高,于第5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ZM活性于投药第3、4天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于第5天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中浓度组SOD活性在前2 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投药3、4 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KP活性于第5天活性最高,为对照组的1.14倍;LZM活性在3、4、5 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O活性在投喂药物前期1–3 d呈上升趋势,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于第3天达到最高值。高浓度组SOD和LZM活性在投药期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KP活性于投药期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O活性于1、2 d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随后逐渐下降。停止投喂药物阶段(6–15 d),3个浓度组各免疫相关指标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研究表明,低浓度磺胺二甲嘧啶对中国明对虾的免疫机能具有一定的影响,高浓度磺胺二甲嘧啶对中国明对虾的免疫机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抑菌或杀菌的同时,要综合考虑所选择给药剂量对对虾生理机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将泥鳅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低(0.025 mg/L)、中(0.25 mg/L)、高(2.5 mg/L)剂量 Ce~(3+)染毒组;低(0.025 mg/L)、中(0.25 mg/L)、高(2.5 mg/L)剂量Cd~(2+)染毒组;低(0.025 mg/L Cd~(2+)+0.025 Ce~(3+))、中(0.25 mg/L Cd~(2+)+0.25 mg/L Ce~(3+))、高(2.5 mg/L Cd~(2+)+2.5 mg/L Ce~(3+))剂量联合染毒组,每组60尾.分别于第1、2、3、5、7、10 d测定肝脏中SOD和POD的活性.结果表明:低剂量 Ce~(3+)染毒组SOD、P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中剂量 Ce~(3+)染毒组SOD活性前3 d高于对照组,自5 d开始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高剂量 Ce~(3+)染毒组SOD活性前2 d显著高于对照组,从第3 d开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中、高剂量 Ce~(3+)染毒组POD活性前5 d高于对照组,从第7 d开始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低剂量Cd~(2+)染毒组SOD、P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中剂量Cd~(2+)染毒组SOD活性前7 d高于对照组,第10 d开始低于对照组,中剂量Cd~(2+)染毒组POD活性始终高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Cd~(2+)染毒组SOD活性前2 d高于对照组,从第5 d开始低于对照组,高剂量Cd~(2+)染毒组POD活性前2 d高于对照组,从第3 d开始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低、中剂量联合染毒量组SOD、P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高剂量联合染毒组SOD、POD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Ce~(3+)在低质量浓度下可以提高泥鳅体内SOD、POD活性,高质量浓度下则抑制SOD、POD活性.  相似文献   

6.
插核手术对三角帆蚌血淋巴中 3 种免疫防御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三角帆蚌(Hyriopsls cumingii Lea)进行内脏团插核手术,并对术后机体免疫相关因子基因alpha-2巨球蛋白(α2M)、酶酸性磷酸酶(AC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旨在为三角帆蚌内脏团育珠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实验选取100只健康三角帆蚌分为2组(各50只,每组各设5个重复,每重复各10只蚌),一组在蚌体内脏团进行插核手术(实验组),一组未经处理(对照组),分别饲养于相同条件恒温(24℃)淡水缸内.两组分别于插核后1天、2天、3天、5天及10天采集淋巴血,通过RT-PCR及酶活测定法研究α2M基因表达和ACP、SOD在术后活性的变化.结果发现,α2M基因在手术后表达量增加,在插核后第3天和第5天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血清和血细胞中ACP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血清中SOD活性在第3天、5天、10天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血细胞中SOD的活性低于对照组.本研究表明,内脏团插核手术后三角帆蚌机体的免疫防御调节增强,血液中免疫相关基因α2M的表达水平和免疫相关酶ACP和SOD活性均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7.
在草鱼饲料中加入抗应激添加剂(主要成分为棉粕酶解产物、金银花全花水提物和干酵母培养物)进行86 d的养殖试验,对草鱼的肌肉常规营养成分和免疫相关指标进行分析,以了解抗应激饲料添加剂对草鱼生长、免疫和抗应激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加入1 %添加剂的试验组在增重率、肌肉品质和抗应激能力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试验组鱼的增重率提高8.6 %,血清和肝胰脏中维生素E的含量分别提高29.15 %和39.14 %,血清中溶菌酶的含量提高31.78 %;试验组鱼的SOD、CAT、GSH在血清中的活性均比对照组显著提高,其中SOD提高57.8 %,CAT提高132.25 %,GSH提高139.40 %。试验结果表明:该抗应激饲料添加剂对提高草鱼的抗应激能力有一定的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氨氮应激条件下果寡糖对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非特异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选择360尾初重为13.5 g的团头鲂随机分为3组,每组4个重复,每缸30尾鱼,对照组投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投喂果寡糖(FOS)添加量为0.4%和0.8%的日粮,饲养8周,养殖试验结束后,用10 mg/L的NH4Cl对24尾鱼进行氨氮应激试验。试验结果显示,氨氮应激前,0.4%FOS组的血液谷丙转氨酶(GPT)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和0.8%FOS组,在氨氮应激后,0.4%FOS组的GOT活性有降低的趋势,但仅在24 h时显著低于0.8%组,0.8%组和对照组之间并无显著差异;血清酸性磷酸酶、补体3(C3)、补体4(C4)、酚氧化酶都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分别在应激后的3、24、12、12 h达到最大值。此外,应激前0.4%FOS组补体C3、C4、酚氧化酶的活性都显著高于对照组,应激后0.4%FOS组C3在3 h处显著高于对照组,但是在其它时间点各组差异并不显著,果寡糖添加水平和采样时间对这些免疫指标都无显著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0.4%的果寡糖能够提高团头鲂的免疫力指标活性,提高了团头鲂抗氨氮应激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不同浓度的β-葡聚糖对感染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的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应激过程的调节作用,在虹鳟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β-葡聚糖(0,0.05%,0.1%,和0.2%),投喂42 d后感染杀鲑气单胞菌,在感染后第2,4和6天取样检测血清应激指标的变化,第7天时统计虹鳟的存活率。结果表明,添加β-葡聚糖能显著提高感染杀鲑气单胞菌后虹鳟的存活率,其中0.2%剂量的保护效果最好(P0.05)。感染后第4天β-葡聚糖组的血清总蛋白(total protein,TP)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1%和0.2%组的血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活性在感染后第2天达到峰值,早于0.05%和对照组。0.1%和0.2%组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在感染后显著上升,而0.05%和对照组却显著下降(P0.05)。β-葡聚糖组在感染后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活性一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β-葡聚糖组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和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H)感染后下降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感染后第4天,β-葡聚糖组的血清尿素氮(urea nitrogen,BUN)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浓度在感染后显著下降(P0.05),其中0.2%组下降幅度最小。各组肝脏和脾脏热休克蛋白70基因(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表达量在感染后都显著升高(P0.05),0.1%和0.2%组表达峰值出现时间早于其他组,且其峰值高于其他组峰值。综上所述,本实验中,添加β-葡聚糖能显著提高感染杀鲑气单胞菌的虹鳟的存活率和有效减弱细菌感染引起的机体应激反应,其中0.2%剂量的保护效果最好且对应激过程的减弱效果最明显(P0.05)。  相似文献   

10.
微生态制剂对银鲫免疫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饲料中微生态制剂的添加量为1×1011/kg,即可显著提高银鲫血液白细胞吞噬活性和血清溶菌酶活性,投喂微生态制剂后第4天或第7天,PP、PI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对照组,而且在停止投喂微生态制剂10d后,试验组的PP和PI仍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对照组。投喂微生态制剂后第7天,试验组银鲫溶菌酶的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投喂制剂前及对照组,停止投喂第10天,血清溶菌酶的活性与对照组之间即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饥饿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消化器官中主要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力的影响。在水温25±0.5℃、盐度20±1条件下,对卵形鲳鲹幼鱼进行短期饥饿处理(0 d、3 d、6 d、9 d、12 d),并分别测定卵形鲳鲹幼鱼的比内脏重与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3种消化酶的活力。结果表明,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卵形鲳鲹幼鱼的比内脏重不断下降,饥饿第0~6天下降速度最快(P﹤0.01),6 d后下降不显著(P﹥0.05);蛋白酶活力表现为饥饿第0~6天不断上升,第9天下降,第12天又显著升高(P﹤0.01),并且饥饿后的蛋白酶活力始终高于对照组(P﹤0.01);淀粉酶活力不断下降,并在第3天下降最显著(P﹤0.01);脂肪酶活力在饥饿前9 d总体上下降,第12天活力明显上升并高于对照组(P﹤0.01)。饥饿第8天开始出现幼鱼死亡,至第12天幼鱼的存活率为64.67%,表明第8天是卵形鲳鲹幼鱼饥饿致死的临界期。  相似文献   

12.
限制饲养对肉鸭生产性能和屠体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1日龄樱桃谷肉鸭200只,随机分为两组,1个试验组,1个对照组,每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50只。对照组1~6周自由采食,试验组1~3周自由采食,4~6周采用限制饲养(限量)。试验结果表明:6周龄时,试验组的饲料转化率比对照组提高了12.9%,差异显著(P<0.05),但日增重降低了9.13%,差异不显著(P>0.05);腹脂率降低34.2%,差异极显著(P<0.01);皮脂率降低15.1%,差异显著(P<0.05);瘦肉率提高了11.9%,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3.
文章测定了急性和慢性低氧胁迫后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的氧化应激和生理代谢相关指标。结果显示,在(23±0.7)℃下,体质量(31.59±3.01)g的鱼在急性低氧胁迫条件下的个体成活率为100%,在慢性低氧胁迫条件下的成活率则不断下降,第11天时降为实验初始时的50%。急性低氧胁迫过程中随低氧胁迫时间延长鳃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下降,第3小时最低,随后升高,第24小时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低氧持续先上升后恢复至正常水平,慢性低氧胁迫下鳃CAT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MDA、GSH含量和SOD活性则均显著升高(P0.05)。肝糖原(LG)在急性低氧胁迫过程中随低氧呈先下降后恢复的趋势,第12小时降至最低,第24小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慢性胁迫后LG下降。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在急性低氧胁迫过程中随低氧先升后降,第3小时达最大值,第24小时下降为对照组水平,慢低氧胁迫后LDH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4.
采用注射云芝多糖和副溶血弧菌灭活苗的方法免疫斜带石斑鱼后,测定了受免鱼的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杀菌功能和免疫保护率。结果表明,云芝多糖组在第3天,吞噬细胞的吞噬百分比(PP)达到峰值(9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然后开始下降,到第7天即与对照组相当(P0.05);30 m in和60 m in的杀菌率显著提高(P0.05)。灭活苗组和云芝多糖+灭活苗组的PP值和杀菌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维持在较高水平,但2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用副溶血弧菌攻毒后,斜带石斑鱼的免疫保护率达87.6%。由此可见,灭活苗不仅能提高斜带石斑鱼的特异性免疫力,而且也能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杀菌活性等非特异性免疫力。  相似文献   

15.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500 Hz方波连续音对体长范围为4.4~6.6 cm的南海真鲷(Chrysophrys major)幼鱼连续进行8 d音响驯化研究,试验数据利用Origin软件的Gaussion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试验鱼在水池中随机分布,试验组试验鱼在驯化第1天至第8天出现频次最大的区域分别距离水池中心点105.40 cm、93.51 cm、88.04 cm、83.40 cm、71.86 cm、83.06 cm、83.23 cm和96.85 cm。试验组反应时间从第5天起缩短趋势已无明显变化,一直处于最短状态,驯化第2天开始低于对照组;聚集时间第4天起缩短趋势变化不明显,一直处于最短状态,驯化全过程低于对照组;停留时间第5天起增加趋势变化不明显,均处于最长时间,驯化全过程高于对照组;聚集率在第4天起达到最佳,驯化全过程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500 Hz方波连续音对真鲷幼鱼具有良好的驯化效果,并且在驯化5 d后即可建立良好的条件反射。  相似文献   

16.
为获知约氏黄杆菌(Flavobacterium johnsoniae)减毒活疫苗(M170株)浸泡免疫鳜(Siniperca chuatsi)后的免疫应答,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测定免疫后鳜肝脏溶菌酶(Lys)基因、脾脏免疫球蛋白(Ig M)基因表达动力学,并检测了血清中Lys活性和抗体效价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约氏黄杆菌减毒活疫苗浸泡免疫后,鳜肝脏Lys基因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第48小时表达量达到峰值,是对照组的10.9倍(P0.05),直到第28天表达量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免疫鱼血清Lys活性明显升高,第2天达到峰值,是对照组的4.35倍(P0.05),第6天与对照组水平相当;免疫鳜脾脏Ig M基因相对表达量从第7天开始上调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至第28天其相对表达量为对照组的98.7倍(P0.05);而免疫鱼血清抗体效价在第7天开始高于对照组,第28天达到峰值(26)。免疫后第28天采用强毒株M168进行攻毒,结果显示,免疫组相对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相对免疫保护率(relative percentage survival,RPS)达85.9%。结果表明约氏黄杆菌减毒株M170可引起鳜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并提供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7.
用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和车轮虫(Trichodina spp.)对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和西畴金线鲃(S.xichouensis)及其杂交F1代分别进行了两次人工感染实验。18月龄的杂交F1代、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和西畴金线鲃(S.xichouensis)感染小瓜虫后平均死亡率分别为(50.00±11)%、(56.70±23)%、(80.0±18)%。经方差检验杂交F1代死亡率显著低于父本西畴金线鲃。6月龄杂交F1代、滇池金线鲃、西畴金线鲃感染车轮虫后的平均死亡率分别为(40.56±13)%、(56.11±5)%、(42.78±13)%。经方差检验杂交F1代死亡率显著低于母本滇池金线鲃。在感染小瓜虫和车轮虫后,三种鱼的死亡量均呈现激增后又显著回落的趋势,死亡高峰在第4天至第7天。本次感染实验的小瓜虫和车轮虫主要分布于病鱼体表:躯干分布最多57%~79%,其次为鳍12%~28%,头部分布较少4%~15%。与本研究中车轮虫几乎于鳃丝无分布(0%~3%)不同,有大约10%~20%的小瓜虫分布于鳃丝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