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用超临界CO2流体和GC-MS技术萃取及鉴定腊梅叶挥发性成分,并用琼脂扩散法测定腊梅叶挥发性成分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从挥发性成分中共鉴定出25种化学成分.腊梅叶挥发性成分主要为稠环芳烃、烷烃、醇、烯、酚、酯和少量脂肪酸.其中醇相对含量占37.75%、烷烃相对含量占28.58%、烯烃相对含量占11.15%、稠环芳烃萘占10.23%、酯相对含量占4.31%,酚相对含量占2.84%,脂肪酸相对含量占0.47%.包括叶绿醇(36.16%)、十四烷(10.1%)、十五烷(2.95%)、2,7,10-三甲基十二烷(8.93%)、植烷(3.14%)、环扁桃酯(1.22%)、2,4-二叔丁基苯酚(2.84%)、β-波旁烯(3.16%)、石竹烯(2.43%)、β-榄香烯(1.69%))、萘(10.23%)和肉豆蔻酸(O.47%)等成分.抑菌实验表明,腊梅叶挥发性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变形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金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最强.上述结果显示腊梅叶具有重要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赵文生  王建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100-12102
[目的]对铺地柏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结合计算机谱图检索,对铺地柏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铺地柏挥发油提取率为0.68%,共鉴定出88种化合物,占分离物质的85.74%。主要成分为β-水芹烯(17.06%)、(-)-4-萜品醇(2.96%)、β-香茅醇(2.34%)、2-十一烷酮(8.35%)、3,7-二甲基-6-辛烯酸甲酯(5.87%)和α-杜松醇(4.07%)。[结论]该研究通过对铺地柏挥发性成分的研究,为铺地柏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海南油楠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对海南油楠叶的正己烷提取物和醋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确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鉴定为木栓酮(1)、3β-3-壬氧基-12-齐墩果烯(2)、8R,9R-环氧-β-石竹烯(3)、蒲公英萜醇(4)、豆甾烷-5烯-3-醇(5)、麦角甾-5-烯-3-醇(6)、2α,3β,-二羟基-24-去甲基-4(23)-12-齐墩果烯(7)、齐墩果酸(8)和邻苯二甲酸二戊酯(9)。[结论]化合物1~9均为首次从该植物的树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不同产地红天麻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比分析了湖北宜昌、陕西宁强、云南昭通3个不同产地所产红天麻(Gastrodia elsta BI.)的挥发性成分.采用正己烷回流提取天麻块茎的挥发性成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相对含量.结果鉴定出3个不同产地红天麻主要成分均为4-羟基苯甲醇、γ-谷甾醇、亚油酸、n-十六烷酸、豆甾烷-3,5-二烯、角鲨烯、双环[10.1.0]十三碳-1-烯.  相似文献   

5.
陆静金  夏泉  刘守金  潘成罡  李言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1):137-138,147
[目的]对比分析黄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中挥发性化学成分差异。[方法]采用正己烷蒸馏法从黄芩中提取挥发性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黄芩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在黄芩地上和地下部分各鉴定出27种化学成分,其中地上部分含量较高的主要有新植二烯(7.26%)、维生素E(7.42%)和5-烯-3-豆甾酮(11.31%)等,地下部分高含量的成分主要为亚油酸(14.05%)、油酸(8.47%)、Bis(2-乙基己基)邻苯二甲酸(5.29%)和麦角醇(4.51%)。虽然地上和地下部分在主成分上存在较大差异,但也含有部分相同化合物,如橙花叔醇、棕榈酸、邻苯二甲酸、角鲨烯、4-烯-3-豆甾酮及部分烷烃类。[结论]黄芩地上和地下部分的挥发性成分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烷烃、酸、烯烃、酯、醛、甾醇等类,该研究为充分利用黄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气象色谱-质谱法对野生藏茴香和人工种植藏茴香挥发成分进行分析。[方法]采用顶空加热提取挥发性成分的方法,对其进行气象色谱-质谱分析,并结合Kovats保留指数对其主要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结果]采用顶空进样技术,可鉴定出野生藏茴香中的19个挥发性成分,含量较高的组分为右旋萜二烯(70.32%)、右旋香芹酮(14.02%),人工种植藏茴香中的17个挥发性成分,含量较高的组分为右茴香脑(40.86%)、右旋萜二烯(16.60%)、草蒿脑(7.52%);2种物质的比较,有9种相同的化合物。[结论]野生藏茴香和人工种植藏茴香叶中的挥发油在成分构成上比较相似,但在相对含量上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铁皮石斛、重唇石斛及其杂交后代14L-3、14L-6、14L-7和14L-9茎、叶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性。[方法]采用静态顶空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检测6种石斛样品的茎、叶挥发性成分。[结果]6种石斛茎、叶中共检测出105种化学成分,茎中23种,叶中90种,主要分为醇、醛、酮、烷、烯等几个大类,均以醇类最多。6种茎共有的成分2种(叶醇、正己醛)。6种叶共有成分6种(叶醇、正戊醇、二乙基酮、1-戊烯-3-醇、特戊醛、反-2-己烯醛)。叶醇是6种石斛茎、叶中唯一共有的成分,也是含量最高的成分。[结论]14L-9茎、叶挥发性成分相比其他子代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从百合科天然药用植物黑刺菝葜根茎的体积分数70%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个新呋甾烷甙和2个已知化合物,经光谱技术(IR,MS,1H-NMR,13C-NMR,HMQC和HMBC)和化学方法鉴定为26-O-β-D-葡萄吡喃糖基-(25R)-呋甾-5-烯-3β,17α-二羟基-3-O-[α-L-鼠李吡喃糖基(1-2)]-α-L-鼠李吡喃糖甙、木栓酮和豆甾醇。木栓酮和豆甾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9.
李庆杰  南民伦  王莲萍  赵煜玮  赫玉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331-19332,19334
[目的]分析蓬子菜(Herba Galii Veri)的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成分,为进一步开发蓬子菜中成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对蓬子菜全草进行提取。用GC-MS技术分析超临界CO2萃取物的化学成分。[结果]确定了45个峰的成分,其相对含量占超临界萃取物总量的63.970%以上,主要化学成分有棕榈酸11.132%,β-谷甾醇7.770%,亚油酸5.553%,菜油甾醇3.334%,二十九烷3.179%,油酸3.067%,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2.770%,三十烷1.518%,植物醇1.270%,硬脂酸1.239%,豆甾醇1.372%,1-十九烯1.004%等。[结论]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析得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赣南早脐橙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皮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及变化规律,明确与纽荷尔脐橙挥发性成分的差异,为早熟脐橙果实风味形成机理、品种与品质鉴定及综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测定赣南早脐橙和纽荷尔脐橙(对照)在开花后110、140、170、200和235 d的果皮挥发性成分,并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脐橙果皮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两个脐橙品种果皮共分离出53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烃类、醇类、醛类和酯类化合物,其中共有成分34种.赣南早脐橙果皮中特有挥发性成分4种,分别为正庚醇、榄香醇、乙酸芳樟酯和异丁酸异戊酯,而纽荷尔脐橙果皮中特有挥发性成分15种,主要包括β-柏木烯、金合欢烯、辛醇、香芹酮等.在果实发育过程中,赣南早脐橙挥发性成分中烃类和醛类物质相对含量高于纽荷尔脐橙,而醇类和酯类物质低于纽荷尔脐橙;其中,赣南早脐橙果皮的烃类物质相对含量在开花后200 d时达最低值(93.925%),醇类和醛类物质相对含量在开花后200 d时达最高值,分别为3.910%和2.119%.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两个脐橙品种果实发育期果皮挥发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有10种,分别为巴伦西亚橘烯、(E)-3,7-二甲基-2,6-辛二烯醇3-甲基丁酸酯、辛醚、诺卜醇、金合欢醇、辛醛、香芹醇、β-石竹烯、荜澄茄烯和马鞭草烯醇.[结论]果实发育过程中,赣南早脐橙和纽荷尔脐橙果皮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相对含量存在差异,且均各具特有成分,这些差异形成了两个品种各自独特的风味,可作为品种鉴定的重要特征,同时为赣南早脐橙挥发性成分的综合利用提供重要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LED补光对辣木幼苗生长及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方法]以印度改良辣木(Moringa oleifera PKM-1)为试验材料,在相同外界环境下采用不同光谱条件的LEDs(Light Emitting Diodes)光源对辣木垂直补光,每组辣木补光12 h/d(8∶00—20∶00),测定不同补光处理下辣木幼苗的生长情况及其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结果]经红蓝4∶1(4R1B)LEDs处理的辣木种子发芽率高于对照,经过LEDs补光的3组辣木幼苗存活率均高于对照。LEDs补光处理的辣木幼苗株高、茎粗、全株干重、茎叶干重、总叶绿素含量均优于对照。其中光谱条件为全红的LEDs对辣木幼苗生长的促进效果最为显著,株高增加了120.66%,茎粗增加了52.11%,全株干重增加了52.35%,茎叶干重增加了33.57%,叶绿素总含量增加了19.28%。[结论]LED灯补光处理能显著促进辣木幼苗的生长及其叶片中叶绿素的合成。  相似文献   

12.
冯定坤  杨再波  何丽芬  龙成梅  毛海立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649-10651,10710
[目的]快速分析贵州产大叶桉叶片中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应用微波辅助-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大叶桉叶片挥发油,同时应用气相色谱-质谱法结合色谱保留指数法对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在大叶桉叶片中确定出35个组分,其相对含量分数占挥发油总质量的98.840%,主要成分是桉油精(35.480%)、[1aR-(1a.α.,4a.α.,7.α.,7a.β.,7b.α.)]-脱氢-1,1,7-三甲基-4-亚甲基-1氢-环丙[e]甘菊环(12.110%)、对-(孟)-1-烯-8-醇(7.966%)、α-蒎烯(6.187%)等组分。[结论]微波辅助-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操作简便、快速,提取时间能够缩短到4.0min,整个分析周期在1.5h内完成,能够应用于植物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定不同着生部位辣木叶的营养成分,掌握辣木叶营养成分含量变化规律,为辣木生产和加工提供参考.[方法]根据食品主要营养成分测定方法,测定分析辣木侧枝上不同着生部位叶片的蛋白质、脂肪、粗纤维、矿物质元素、维生素C和氨基酸含量.[结果]辣木叶含有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其中,蛋白质含量在样品3(第六、七片叶)中的含量为38.82 g/100 g,与其他样品的差异极显著(P<0.01,下同);粗纤维含量在样品5(第十、十一片叶)中的含量为9.00 g/100 g,与其他样品的差异极显著;脂肪在样品1(第二、三片叶)中的含量最低,为5.60 g/100 g,与样品2(第四、五片叶)和样品5的差异显著(P<0.05,下同);辣木叶中矿物质元素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钾和钙含量最丰富,含量为8400.00~24000.00μg/g,其他矿物质元素(镁、磷、锌、钠、锰、铁和铜)的含量为5.02~4000.00μg/g,随着叶位降低,镁、钠、锰、铁和铜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磷含量呈升高趋势,锌含量呈下降趋势;维生素C含量呈下降趋势,在样品1中含量最高;氨基酸总含量在样品3中含量最高(30.67 g/100 g),与其他样品的差异显著.[结论]不同着生部位对辣木叶各营养成分含量有一定影响.综合各营养成分含量差异,可采摘、利用不同部位叶片,开发成不同的辣木叶产品.  相似文献   

14.
辣木梗粉主要营养成分测定及对肉鸡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研究在日粮中添加辣木梗粉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方法]对辣木梗粉中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纤维3种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将蛋白含量较高的辣木梗粉添加到常规饲料里,探讨辣木梗粉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辣木梗粉中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纤维的含量分别为112.02、5.8和286.0 g/kg,其粗蛋白含量显著低于辣木叶子干粉中粗蛋白含量。在肉鸡日粮中添加辣木梗粉后,饲料利用率略微提高,肉鸡免疫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添加1%辣木梗粉的效果最好。[结论]辣木梗粉作为添加剂对幼龄鸡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确定辣木苏打饼干最佳工艺配方。[方法]以辣木粉为主要原料,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辣木粉、酵母、食用油、NaHCO_3 4种物质添加量对辣木苏打饼干品质的影响。[结果]各因素对辣木苏打饼干品质影响大小依次为辣木粉添加量、食用油添加量、NaHCO_3添加量、酵母添加量,得出辣木苏打饼干最佳配方为辣木粉添加量350 g/kg,酵母添加量18 g/kg,食用油添加量170 g/kg,NaHCO_3添加量6 g/kg,制作出的辣木苏打饼干口感酥脆,具有辣木的特征香味。[结论]该试验所得工艺配方可为辣木苏打饼干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干旱及复水对辣木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以辣木(Moringa oleifera)为试验材料,研究干旱胁迫4、8、12、16 d和复水处理4、8 d辣木幼苗根际土壤相对含水量、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a、叶绿素b及其叶绿素总含量和抗氧化酶的变化特性。[结果]水分胁迫下,根际土壤相对含水量和叶片相对含水量呈逐渐下降趋势;叶绿素a和叶绿素总含量呈现下降—上升—下降趋势,叶绿素b含量和叶绿素a/b则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辣木幼苗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着干旱时间的持续呈现先降低再上升趋势,辣木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则表现出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但在干旱胁迫前8 d,2种抗氧化酶活性变化差异并不显著(P0.05)。复水后,各生理指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除POD活性显著低于CK外(P0.05),其他指标均与CK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辣木幼苗具有一定的耐旱能力,复水对干旱胁迫具有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云南地区2种主要食用姜的化学成分,比较2种姜品质的差异。[方法]采用GC/MS的方法对云南农贸市场上的2种食用姜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一种是市场上的普通白姜,简称"姜",一种是罗平的小黄姜,简称"罗平姜"。[结果]姜挥发油中检测出56个成分,鉴定了50个成分,主要化学成分是β-水芹烯(14.800%)、2-十一烷酮(12.648%)、莰烯(12.349%)、香叶醛(8.361%)、龙脑(6.985%)、柠檬烯(6.342%)、香茅醇(2.895%)、β-红没药烯(2.842%)、α-蒎烯(2.824%)、6-甲基-5-庚烯-2-酮(2.598%)等。罗平姜挥发油中检测出67个成分,鉴定了60个成分,主要化学成分是β-水芹烯(10.832%)、莰烯(8.317%)、香叶醛(8.301%)、桂酸乙酯(6.799%)、1,8-桉叶素(5.795%)、龙脑(5.357%)、柠檬烯(4.643%)、香叶醇(3.650%)、别芳萜烯(2.940%)、乙酸香茅酯(2.675%)、芳香姜黄烯(2.318%)等。[结论]对2种姜的挥发性成分比较发现,两者主要香气特征成分大致相同,罗平姜的香气层次更丰富、更柔和。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寻找适合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的辣木种子育苗方法。[方法]比较不同杀虫药剂、种子浸泡温度和基质对辣木出苗率和幼苗的生长情况。[结果]100 mg/L高锰酸钾、1%多菌灵和1%托布津能提高辣木出苗率,对幼苗生长无影响;高温浸泡种子会降低种子出苗率;腐殖土能显著提高提出苗率和幼苗生长状况。[结论]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田间育苗时,通过种子消毒、常温(20~40℃)浸泡种子和田间施肥都能提高辣木出苗率和幼苗生长程度。  相似文献   

19.
林佳彬  李冬梅  郑炜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724-14725
[目的]分析青花椒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采用GC-MS程序升温的方法对青花椒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从青花椒挥发油中鉴定出43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8.27%。其中3,7,7-三甲基-(1S)-双环[4.1.0]庚-3-烯在青花椒挥发油中含量最高,占色谱总流出峰面积的45.729%。[结论]青花椒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烷、烯、醇和萜类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云南5个产地(普洱、西双版纳、德宏、丽江和楚雄)辣木叶挥发油的化学组成。[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联用技术鉴定云南产辣木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结果]从云南产辣木叶挥发油中共鉴定出31个成分,包括脂肪烃类、萜类、芳香化合物等,其中主要含有2,5-二甲基己烷(1.58%、2.39%、0.98%、2.04%和1.21%)、2,4-二甲基己烷(2.31%、3.48%、1.46%、3.05%和1.79%)、乙基环戊烷(18.91%、28.74%、12.13%、24.98%和15.13%)、1,2,4-三甲基环戊烷(6.68%、9.90%、4.14%、8.55%和5.18%)、1,2,3-三甲基环戊烷(6.88%、10.20%、4.26%、8.90%和5.33%)、2-甲基庚烷(3.81%、5.57%、2.29%、4.79%和3.58%)、2-甲基戊基异戊酸(3.57%、5.21%、2.18%、4.55%和2.73%)、1,3–二甲基环己烷(5.78%、8.33%、3.52%、7.27%和4.41%)、1,4–二甲基环己烷(1.66%、2.47%、1.02%、2.11%和1.27%)、辛烷(2.37%、3.41%、1.44%、2.98%和1.81%)、亚麻酸乙酯(4.59%、9.31%、3.85%、13.91%和9.30%)等。[结论]云南5个不同产地辣木叶中挥发油中主要成分组成相差较大,该研究结果为揭示不同产地辣木叶的成分变化和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