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危害大豆生产的土传病害,其危害性大、防治困难,而种子包衣是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有效且简便的方法,文中选择亮盾种衣剂作为试验药剂,比较分析其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亮盾种衣剂包衣可以降低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生率,有利于大豆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一种危害性大的土传性病害,严重影响大豆生产,为有效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减少其危害,本试验筛选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有效药剂,并提出使用技术,为生产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大豆疫病的症状识别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疫病是一种由大豆疫霉菌引起的大豆病害,最早于1948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发现,以后逐渐在美国和世界其他地区发生。1997年福建省首次在从台湾引进的毛豆种子病粒种皮中发现大豆疫霉病菌,之后陆续在省内毛豆主产区发现该病,为害较轻的产量损失10%,较重的损失约30%,严重的损失超过50%,甚至绝收。为此,笔者对该病害的田间症状、发病特点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由大豆疫霉菌引起的一种土传性真菌病害,其特点危害面积大,毁灭能力性强。大豆疫霉根腐病发生于地头、田间低洼或积水处。由于发病规律的特殊性,一种防治措施不能完全控制该病害,建议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毁灭性病害之一,每年都会给大豆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抗病品种的选育和种植是对此病的最有效防治措施。抗病机制的研究可以为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基础,因此抗病机制成为研究焦点。根据大豆抗疫霉根腐病(Phytophora root rot)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文章阐述了大豆防卫基因、大豆疫霉菌无毒基因以及大豆-疫霉菌互作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齐贵  王卫 《农业科技通讯》2012,(10):166+194
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侵染大豆,引起幼苗的猝死和成株的根腐,是世界范围内大豆生产的毁灭性病害之一。该病害每年给世界范围内的大豆生产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十几亿美元。我国自1989首次在东北大豆主产区分离到该病原菌以来,目前已有多个省(市区)报道有该病原菌的分布,特别在黑龙江和福建发生较为严重。对大豆疫霉根腐病进行了概述,并对综合防控措施进行了初步探究,旨在为更好地防治该病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新疆大豆根腐疫病鉴定初报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从新疆石河子和伊犁大豆种植区采样对大豆根腐病的病原进行分离与诱发.结果在新大豆1号和石大豆1号上共分离和诱发到phy1,phy2,phy3,phy4,phy5五个疫霉菌株,根据分离物的形态特征和致病性测定,将此鉴定为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由于该菌属重要植物检疫对象,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希望尽快组织普查,加强检疫,搞清疫区范围,组织力量尽快将其消灭或严格控制在一定地区.  相似文献   

8.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影响大豆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选育抗病品种对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是最有效的方法,其中抗大豆疫霉根腐病的转基因品种选育是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主要采用下胚轴接种法对280个转基因大豆种质资源接种大豆疫霉根腐病菌吉林省优势生理小种1号,进行抗根腐病鉴定。结果表明:吉林省农科院提供的280份转基因大豆种质资源对1号生理小种表现抗病的有27份,占9.6%,表现感病的有188份,占67.1%,表现中间型的有65份,占23.2%。  相似文献   

9.
大豆疫霉病是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在大豆疫霉病害研究过程中,对大豆疫霉病菌的处理至关重要,大豆疫霉病菌存在分离纯化困难,转菌时易感染,保存周期短等实际问题,经过3年课题研究,从实践中总结出几点建议。供大豆疫霉病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一种提取大豆疫霉菌菌丝体基因组DNA的新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侵染大豆引起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是大豆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之一.关于该病菌菌丝体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目前国内外已经报道了很多,最常规的一种就是CTAB法,但其在提取前病原菌的培养上需要先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然后再转至液体培养基中培养,整个过程耗时长、步骤繁琐、效率低、安全性低.试验直接以固体培养基上的菌丝体为原料,采用尿素提取液提取菌丝体基因组DNA的方法,耗时短,步骤简捷,提高了效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豆疫霉菌分布及毒力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通过大豆疫霉根腐病发生的田间调查、从病株和土壤中分离大豆疫霉菌 ,对大豆疫霉菌在我国的分布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除东北地区外 ,我国黄淮流域和长江流域也存在大豆疫霉菌。应用 13个鉴别寄主 ,对来自不同地区的 83个大豆疫霉菌分离物进行毒力鉴定 ,证明我国大豆疫霉菌存在丰富的毒力多样性。与植株分离物相比 ,土壤分离物的毒力多样性程度更高。对不同地区来源分离物的毒力组成比较表明 ,长江流域分离物的毒力多样性最丰富 ,其次是黄淮流域 ,而东北地区分离物的毒力组成相对简单。  相似文献   

12.
大豆疫病又名大豆疫霉根腐病,现已成为严重威胁大豆生产的重要病害之。该病在我国分布广泛,尤其以东北黑龙江省发病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3.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一种毁灭性大豆土传病害之一。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都有该病发生,特别是在黑龙江省发病较重。大豆疫霉根腐病田间发病率一般为3%~5%,严重地块达75%,甚至绝产,在感病品种上损失可达25%~50%,个别高感品种损失可达100%,发病植株种子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降低。一、症状大豆疫霉菌可在大豆的任何生育阶段造成危害,引起根腐、茎腐、植株矮化、枯萎、死亡等症状。田  相似文献   

14.
大豆疫霉病(Phytophthora megasperma f.sp.glycinea Kuan&Erwin)是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对大豆生产影响很大。本文重点研究了该病的发生危害区域及病原菌分化,初步明确该病在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上一些地区发生危害情况t并用国外一套鉴别寄主对黑龙江省的40份疫霉病菌标样进行测定,在采集的标样范围内,明确了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上存在七个疫霉病菌生理小种,即:1、3、9、11、17、21、24号,同时初步明确了各小种的出现频率。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我国大豆疫霉菌的遗传多样性,使用13对简单重复序列标记(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引物对来自部分地区的79个大豆疫霉菌分离物进行了DNA指纹分析.13对SSR引物共扩增出33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比例为97.0%.SSR指纹聚类分析表明:当以相异距离0.79为阈值时,可将79个大豆疫霉菌分离物划分为13个遗传聚类组.多数大豆疫霉菌分离物之间遗传相似性较低,表明我国大豆疫霉在DNA水平上发生了显著的遗传变异,从而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大豆疫霉菌DNA多态性特征与分离物地理来源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说明不同地区的大豆疫霉菌群体与大豆栽培品种之间的互作很可能是引起大豆疫霉菌发生广泛遗传变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可引起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一种分布广泛、危害较为严重的世界性土壤传播病害。为获得对大豆疫霉根腐病具有良好抑制效果的放线菌资源,采用高氏培养基从采集自内蒙古多伦县的土壤中分离对大豆疫霉具有抑制活性放线菌并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到一株对大豆疫霉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放线菌,编号为放线菌1-17,平板对峙的抑菌直径在17.81mm以上。另外该菌对尖孢镰刀菌、禾谷镰刀菌也具有抑制作用,抑菌直径均在10mm以上。放线菌1-17的16SrDNA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其与Streptomyces humidus NBRC 12877(T)相似性达99.85%,表明其为链霉菌属菌Streptomyces humidus sp.。  相似文献   

17.
新疆大豆疫霉菌毒力及大豆品种抗病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34株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新疆分离物进行了毒力鉴定,发现新疆疫区大豆疫霉菌毒力结构复杂,不同地块之间、同一地块不同大豆疫霉菌分离物间都存在毒力差异.用7个不同毒力的分离物接种鉴定了19个新疆地区栽培大豆品种(系)的抗病性,其中10个品种(系)表现较好的抗性.  相似文献   

18.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一种分布广泛,危害极其严重的土传性病害,目前已成为世界大豆主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害于1948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州首次发现,以后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等国家相继报道了该病的发生。1989年沈崇尧等首次报道了在我国东北地区发现了大豆疫霉根腐病。黑龙江省植保站1997、1998两年对黑龙江省大豆疫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仅黑龙江省发病面积已超过30万hm2。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索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有效途径,测定了不同浓度的壳聚糖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室内抑菌效果和对大豆植株的诱抗作用及最佳诱导间隔期和持续期.结果表明,壳聚糖对大豆疫霉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无直接的抑制作用.壳聚糖诱导大豆抗疫霉根腐病试验表明,喷施壳聚糖可诱导大豆对疫霉根腐病产生抗病性,当壳聚糖浓度为1.0mL·L-1时,防治效果最好达51.6%.壳聚糖最佳诱导间隔期为5d,持续期可达15d以上.壳聚糖处理后死苗率的下降是由于壳聚糖处理提高了大豆的抗病性,并且这种抗病性是系统抗病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快速、准确的大豆疫霉菌检测和病害早期诊断分子技术。【方法】基于大豆疫霉菌SSR标记Psc239设计两对引物Psc239EF/Psc239ER和Psc239F/Psc239R,建立特异性检测大豆疫霉菌的巢式PCR方法。【结果】用36个大豆疫霉菌分离物和25个其他卵菌和真菌分离物基因组DNA评价引物及巢式PCR的专化性,引物对Psc239EF/Psc239ER、Psc239F/Psc239R和巢式PCR反应只在大豆疫霉菌中分别扩增出519、242和242 bp的特异片段,在其它卵菌和病原真菌中不扩增片段;用两对引物进行常规PCR扩增,检测大豆疫霉菌DNA的灵敏度均为50 pg?μl-1,而巢式PCR的灵敏度为50 fg?μl-1;巢式PCR检测土壤中卵孢子的灵敏度为每克土壤0.4个卵孢子;巢式PCR能够特异地从大豆病株和土壤中检测到大豆疫霉菌。【结论】基于SSR标记建立的巢式PCR方法能够用于大豆疫霉菌的快速检测和病害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