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5篇
农学   8篇
  1篇
综合类   24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研究基于原有两次放蜂方法的诸多弊端,提出长效一次放蜂法,即将发育不同时间的寄主卵按一定比例混合,每667m2地放两点,两个放蜂器,一次性放蜂。通过对长效一次放蜂和两次放蜂的比较来看,长效一次放蜂的平均卵寄生率84.27%,比两次放蜂的卵寄生率略低0.03%,比未载菌蜂略低0.41%,但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长效一次放蜂能够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且减少了放蜂过程中所带来的运输及人力成本,可以取代现有的放蜂方法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神经网络和颜色特征对木材进行分级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解决木材的分级问题,提出了利用神经网络和木材表面颜色特征对木材进行分级的方法。利用竞争神经网络对114种不同树种进行粗分,然后再用BP神经网络算法对此进行验证,又对四种木材进行分类验证。从计算机分类分级仿真效果上看,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利用性诱剂监测甘蔗条螟发生趋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性诱剂对广东雷州地区甘蔗条螟的发生情况进行预测预报试验,研究条螟的发生趋势.多年测报结果表明,蔗田中甘蔗条螟的发生情况与温度和降雨量等有相关性,7~9月是诱蛾量高峰集中期,并指出该时期螟虫危害对产量、糖分影响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4.
不同播期东农42产质量性状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试验通过高蛋白品种东农42的六个播期试验,对品质性状和部分产量性状动态取样分析进行研究。确定不同播期对大豆产质性状影响,为指导大豆生产实践提供理论基础。试验通过对大豆东农42在六个不同播种时期的形态及产质量性状中的九个性状进行动态取样和测量,并通过EXCEL和SPSS10.0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东农42不同播期动态规律研究表明:不同播期之间对品质性状、产量性状和形态性状影响均较大。随着播期推迟,品质性状蛋白质含量增加,油分含量减少;产量性状的单株荚数、鲜粒荚比降低,而鲜皮荚比升高;形态性状的主茎节数降低。但其它一些性状受环境光温条件和降水量影响较大,如株高,平均鲜粒重和平均鲜荚重等。本实验证明,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大豆的适宜播种期在4月底至5月上中旬,如果播期太晚,会严重影响大豆产量。  相似文献   
5.
不同温度对大豆种子萌发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对东农42、东农43、东农163、合丰25、绥农10号采用六种发芽温度4℃、8℃、12℃、15℃、20℃、25℃下温度对大豆种子萌发影响的研究,表明:4℃、8℃温度过低,在调查期间种子一直没有发芽。其它几个温度的发芽率以15℃为最高,12℃为最低,同前人研究发芽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不同。同一温度不同品种的发芽率、平均芽长在品种间差异显著,说明种子萌发受遗传因素影响,同一品种不同温度之间的平均芽长随温度的升高依次升高。实验的研究有利于确定大豆的田间播种温度,为适时早播,保证田间种子的发芽,出苗,成苗,及时的成熟提供依据,并为最终的高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2年和2003年在黑龙江省各市县地区所采集的大豆花叶病毒病(SMV)样品所表现的症状,利用MVSP3.1.2版本的软件分别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研究大豆花叶病毒在黑龙江省各市县地区的症状表现规律以及分布规律.聚类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的各地区SMv表现的主要症状为皱缩型,其次为黄化型的,只有极少数表现为畸形.在2003年的223份样品中有一半的样品表现为皱缩,在2002年的126份样品中有80%的样品表现为皱缩.这些说明黑龙江省的大豆花叶病毒主要以1号株系为主.为进一步研究黑龙江省各地区的发病情况,将黑龙江省划分为东、西、南、北四大块.分别对各部分的病毒样品的症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区也基本以皱缩型SMV为主,大致规律与黑龙江省的整体发病规律相吻合.  相似文献   
7.
甘蔗螟虫是现阶段甘蔗种植过程中最主要的害虫,为了探究吡虫啉、噻虫嗪和噻虫胺等3种新烟碱类杀虫剂颗粒剂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采用玻片浸渍法和沟施法测定3种药剂对甘蔗螟虫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效。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3种颗粒剂对螟虫都有很好的活性,吡虫啉、噻虫嗪和噻虫胺对条螟的LC50值分别为0.3239、0.2003、0.1056 μg/m L,对照药剂克百威的LC50值为0.1477 μg/m L,噻虫胺对甘蔗条螟的生物活性高于克百威。2年2地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药后45 d,3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均好于呋喃丹,噻虫胺的防治效果好于吡虫啉和噻虫嗪,噻虫嗪略好于吡虫啉,防治效果与施用剂量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甘蔗生长中后期条螟发生高峰期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甘蔗生长中后期条螟发生高峰期的规律及影响因子,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广东雷州蔗区条螟成虫发生高峰期与主要气象因子及上一代高峰期的相关性,建立条螟第2、3代成虫发生高峰期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第2代条螟成虫发生高峰期与6月下旬积温、6月上旬日照时数及6月下旬的降雨量显著相关;第3代条螟成虫发生高峰期与第2代高峰期、8月中旬积温、8月下旬日照时数显著相关.预测模型的回测历史拟合度平均为93.8%和90.3%,预测符合度平均为92.2%和95.3%.因此,生产上可用拟合的预测模型对甘蔗生长中后期条螟发生高峰期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9.
灰色关联分析在高粱育种主要性状选择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色关联分析应用于高梁细胞质雄性不育杂交种主要性状选择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产量影响的重要性依次为穗粒数>单稳重>生育期>穗长>结实率>千粒重>株高>分蘖数.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近年来危害我国甘蔗的几种主要螟虫的分布与为害,综合分析了甘蔗螟虫大发生的主要因素,全面总结了对其预测预报研究概况,并对今后的预测预报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