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高直链淀粉含量籼型杂交水稻组合稻米品质性状及其相关性。[方法]调查分析了2011年四川省水稻区试的16个高直链淀份含量籼型杂交稻组合的主要品质性状及相关关系。[结果]16个组合的品质性状中差异较大的是垩白度,变异系数为26.8%;其次是整精米率,变异系数为22.89%;差异较小的是糙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变异系数分别为0.72%和2.61%。糙米率与垩白米率和垩白度呈显著负相关;垩白米率与垩白度和胶稠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垩白度与胶稠度呈显著正相关;胶稠度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16个组合的直链淀粉含量与胶稠度呈不显著正相关(r=0.1669),这可能表明在籼型杂交稻组合中直链淀粉含量达到一定水平(AC≥25%)后,胶稠度同样可以达到较高值,同时高直链淀粉含量与糙米率、整精米率、长宽比、垩白米率、垩白度和蛋白质含量等相关不显著,因此在提高直链淀粉含量的材料和杂交稻组合选择上,可对其它品质性状按育种目标进行独立选择。[结论]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提高育种材料和杂交稻组合直链淀粉含量的选育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水稻DUS测试新品种品质性状的差异性分析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DUS测试的基础上,对23个水稻申请品种及其近似品种的8个主要稻米品质性状连续2年的检测结果进行了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8个稻米品质性状在品种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垩白度、垩白粒率、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整精米率、精米率、糙米率;常规稻的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变异系数明显高于杂交稻;DUS测试性状差异较小的4对材料均有3个以上的品质指标存在显著差异;8个稻米品质性状均符合UPOV对性状的要求,可作为水稻DUS测试指南中的补充测试性状用于DUS测试判定.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籼型三系杂交稻品质性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广东省近年晚造种植的52份籼型三系杂交稻组合的11项品质性状进行鉴定和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广东省多数籼型三系杂交稻组合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较高,中长粒型的组合占多数,直链淀粉量中等的组合占50%,中、低糊化温度的组合占绝大部分,米饭的食味相对较好,垩白粒率偏高的组合占90%以上,多数组合胶稠度偏硬。今后应把降低垩白粒度,适当增加粒长宽比和降低直链淀粉含量作为改良籼型三系杂交稻品质性状的主攻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优质稻米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2004年安徽省推广种植的优质米品种为材料,进行稻米理化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籼稻的整精米率与垩白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胶稠度呈显著正相关;籼稻的粒长与垩白度、粳稻的长宽比与垩白粒率呈显著负相关,粒长与透明度呈显著正相关;籼稻的垩白粒率、垩白度与透明度、碱消值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籼稻直链淀粉含量与胶稠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碱消值呈极显著负相关。籼稻垩白粒率、粒长、精米率、蛋白质含量和胶稠度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6.5%;粳稻垩白粒率、精米率、粒长、碱消值和蛋白质含量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7.6%。从改善垩白、长宽比和精米着手,筛选垩白小、长宽比适当、精米率较高的品种,籼稻兼顾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粳稻兼顾碱消值和蛋白质含量,对提高籼、粳稻米综合品质会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不同粒型超级稻品种稻米品质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稻米的粒长和长宽比为粒型因子,采用欧式距离和离差平方和法对12个超级稻品种的粒型进行聚类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粒型超级稻品种的9项稻米品质性状进行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的粒型可划分为长细型(Ⅰ)和中粗型(Ⅱ)两类,其中长细型表现较优的品质性状为糙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和胶稠度,中粗型表现较优的品质性状为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两者的整精米率、碱消值和蛋白质含量表现相当。长细型的糙米率与精米率呈显著正相关(r=0.858,P<<0.05),垩白粒率与胶稠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918,P<<0.01);中粗型的垩白粒率与垩白度呈显著正相关(r=0.862,P<<0.05),胶稠度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913,P<<0.01)。  相似文献   

6.
对135份粳稻种质资源(黄淮稻区种质资源105份、黄淮稻区以外地方品种30份)在河南省沿黄稻区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RVA(快速黏度分析)参数等进行分析,以期筛选出品质性状优良的种质资源,为河南省沿黄稻区水稻品质改良育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参试粳稻种质资源在各个品质性状上均表现出丰富的变异。加工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表现为整精米率精米率糙米率,外观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表现为垩白度垩白粒率籽粒长宽比。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是影响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重要参数,它们的变异系数表现为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蛋白质含量。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135份粳稻种质资源可分为两大类,品质较好的大多为黄淮稻区现代育种材料,而品质较差的多为粳稻地方品种。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加工品质各性状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垩白粒率、垩白度、籽粒长度及长宽比与糙米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与整精米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垩白粒率与垩白度、糊化温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碱消值、胶稠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直链淀粉含量与热浆黏度、冷浆黏度、回复值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崩解值、胶稠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碱消值与最高黏度、崩解值、消碱值、糊化温度、蛋白质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成糊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杂交稻与常规稻产量和品质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1~2005年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中晚熟组的36个水稻品种为材料对杂交稻和常规稻在区域试验中的平均产量和主要稻谷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稻平均产量648.49kg/667m^2,比常规稻高6.87%,达显著水平。杂交稻糙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的优质达标率与常规稻相当,虽然杂交稻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优质达标率均明显低于常规稻,但常规稻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优质达标率也较低,所以杂交稻和常规稻都以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为品质改良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陈丽  王兴盛  孙建昌  马静 《西北农业学报》2018,27(12):1772-1779
以西北干旱区收集的43份杂草稻为试验材料,综合分析杂草稻碾磨、外观、蒸煮食味和营养等主要品质特性。结果表明,西北干旱区杂草稻的整精米率、垩白度和垩白粒率性状变异较大,变异系数均超过20%;蛋白质、胶稠度和碱消值次之,变异系数为12%~20%;精米率、粒长、粒型(粒长/粒宽)、直链淀粉和粗脂肪变异较小;出糙率的变异系数最小为1.53%。杂草稻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胶稠度和碱消值性状明显低于地方品种和选育品种;垩白粒率、垩白度、透明度、蛋白质和粗脂肪值明显较高;粒长、粒型(粒长/粒宽)和直链淀粉质量分数介于地方品种和选育品种之间。杂草稻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直链淀粉质量分数与胶稠度呈极显著负相关,蛋白质质量分数与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胶稠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粒长和粒型(长/宽)则呈极显著正相关,且蛋白质质量分数与其碾磨品质关系最为密切。可见,西北干旱区杂草稻的品质性状变异较大,遗传基础较宽,品质方面具有较大可利用的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9.
该文通过对大量品种的品质差异进行分析,确立了不育系对配组后代品质的影响力。研究把128个水稻品种的6个品质性状按7个母本来源分组,分析组间品质性状差异。分析得出,各组间各个性状差异显著,除整精米率外,长宽比、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胶稠度差异极显著。多重比较得出,Ⅱ-32A组整精米率性状表现突出,珍汕97A、Ⅱ-32A组在长宽比方面显著低于其他组,珍汕97A组垩白粒率显著高于其他组,中9A组在垩白粒率、垩白度方面表现最低,宜香1A、内香5A在直链淀粉和胶稠度方面显著优于其他组。这些不同时代出现的不育系的品质遗传表现,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几十年来三系杂交稻在品质方面的选育进程,同时为探寻和确立育种方向提供了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10.
籼型三系杂交晚稻稻米品质性状杂种优势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6个籼型野败三系不育系为母本,5个晚籼恢复系为父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采用朱军提出的禾谷类作物种子数量性状的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对杂交晚稻稻米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在杂交晚稻组合F2代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粒长、长宽比、垩白粒率、垩白度、透明度、碱消值、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等11项品质性状中普遍存在正向平均优势;除碱消值和直链淀粉含量外,也比较普遍存在正向超亲优势.并提出了在进行三系杂交晚稻组合品质育种时,合理利用有利的正向杂种优势和避免不利的正向杂种优势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不同杂交稻组合米质指标变异度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84个杂交籼稻组合各项米质指标的变异度及其指标间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米质指标在不同组合间的变幅存在很大差异,以外观品质的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变幅最大,较难达到优质标准,是影响杂交稻米质的主要限制性指标。整精米率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可以通过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来改善稻米的外观品质,从而使整精米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2.
籼型杂交水稻主要品质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江西省2005年主推的22个水稻品种的主要品质指标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主要品质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22个组合中只有4个组合的垩白粒率达到部颁优质米(NY/T593-2002)二级标准,垩白度和胶稠度达到一级标准的组合比例很少;垩白粒率与垩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直链淀粉含量与垩白粒率和胶稠度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表明降低垩白粒率与垩白度、提高胶稠度是改良杂交水稻品质的主要目标。结实率与垩白度和出糙率之间分别达到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认为要兼顾杂交水稻的品质改良与产量的提高,可适当增加千粒重,同时必须根据各性状的相关性,在选配亲本时要全面考虑各性状的关系,特别是产量构成因素和主要品质性状间的搭配。  相似文献   

13.
以杂交籼稻冈优22为材料,研究不同海拔高度种植对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齐穗期前提下,低海拔(300-400 m)和高海拔(700-800 m)种植的冈优22外观品质均劣于中海拔(500-600 m),外观品质与其他品质性状相关不密切,建议可在中海拔区域(最优种植区域)生产优质大米。  相似文献   

14.
早籼杂交水稻稻米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进一步了解广西近几年来早籼品种(组合)的稻米品质状况。[方法]以大面积推广利用及新组配的10个早籼杂交水稻组合为材料,研究早籼三系杂交水稻稻米的品质性状。[结果]参试组合的蛋白质含量和精米长度的达标率最高;精米率、整精米率和垩白性状的达标率为0;参试组合的大多数品质性状表现一般,无一组合的全部品质指标能达到部颁食用优质米2级标准。[结论]该研究为选育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组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农业生产充分利用现有水稻品种(组合)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全面系统地评价杂交水稻骨干育种亲本的米质性状,对于杂交水稻稻米品质性状改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对274份来源于中国十余个水稻主产区的骨干育种亲本及部分国外来源的育种材料进行了基于类群划分的米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7项米质性状中,籼稻糙米率、透明度、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平均值达到三等以上标准,粳稻糙米率、整精米率、透明度、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平均值达到三等以上标准。籼稻米质性状优质达标率变化范围为27.7%~97.7%,粳稻米质性状优质达标率变化范围为16.7%~100%,籼、粳稻垩白性状的优质达标率均较低。籼稻类群中,恢复系和保持系的垩白性状和直链淀粉含量是米质性状改良的重点,常规稻直链淀粉含量较优,热带籼稻中IR43、GIZA 178等米质性状优良,是杂交育种的有利种质资源。筛选出10项米质指标均达三级以上的各类亲本材料共23份,这些育种材料可以作为优异的米质性状改良的基因供体加以利用。另一方面,应加强垩白性状优良的种质资源的引进和利用。  相似文献   

16.
籼粳交后代亚种分类性状与经济性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对水稻籼粳交F1、F2 代及籼粳杂交育成品种进行分类的基础之上 ,分析籼粳交F1、F2 代及籼粳杂交育成品种亚种分类性状与经济性状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籼粳交F1、F2 代及籼粳杂交育成品种亚种分类性状与主要经济性状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 ,依据这些相关关系可以利用程氏指数亚种分类性状进行籼粳杂交亲本和杂交后代的适宜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不同施氮量对两系杂交中籼稻产量和衰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超高产水稻品种丰两优香1号为材料,在常规大田生产条件下,分析不同氮肥用量对两系杂交中籼稻产量、氮肥农学利用效率以及功能叶衰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在0~255 kg·hm-2范围内,两系稻产量、群体质量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以255 kg·hm-2施氮处理的产量最高(11786.4 kg·hm-2)、氮肥农学利用率最大;施氮量增加到300 kg·hm-2,产量、群体质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均下降。氮素营养影响水稻衰老进程,适宜施氮量(255 kg·hm-2)和较高氮肥农学利用率,能保证两系杂交中籼稻齐穗后功能叶不早衰,有利于后期植株光合能力提高和光合产物积累,使后期物质积累贡献率提高,为获得高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明确机插和机直播下优质双季晚籼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差异,以及两种方式下适宜品种类型的选择标准。【方法】 本试验以早熟晚籼、中熟晚籼、偏迟熟晚籼、迟熟晚籼和过迟熟晚籼5种不同类型优质晚籼稻品种为材料,采用机插和机直播两种种植方式,对各类型优质晚籼稻产量和品质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1)与机直播相比,优质晚籼稻在机插条件下结实率和群体颖花数显著提高,千粒重也有所提高,最终产量显著提高。机插条件下中熟晚籼产量最高,偏迟熟晚籼其次,而机直播条件下早熟晚籼产量最高,中熟晚籼其次。(2)对于稻米品质,与机直播相比,机插条件下各类型优质晚籼稻品种的糙米率、精米率与整精米率均显著提高,加工品质改善,但垩白粒率、垩白度增加,外观有所变劣。机插优质晚籼稻胶稠度、崩解值与食味值显著提高,直链淀粉含量显著降低,蒸煮食味品质提高。两种方式下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均以中熟晚籼最高,其加工品质最优;垩白粒率、垩白度在品种类型间表现为过迟熟晚籼<迟熟晚籼<偏迟熟晚籼<中熟晚籼<早熟晚籼;对于机插优质晚籼稻,偏迟熟晚籼的蒸煮食味和营养品质最优,其次是中熟晚籼。对于机直播晚籼稻,中熟晚籼的蒸煮食味和营养品质最优,早熟晚籼也有较高的食味值。(3)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与齐穗后20 d的日平均温度显著正相关,垩白粒率、垩白度与日平均温度和日最高温度均值显著正相关,食味值与齐穗后20 d日平均温度、日最高温度均值显著正相关。【结论】 对于双季稻区优质晚稻品种的选择,综合稻米产量和品质来看,机插宜选择中熟晚籼和偏迟熟晚籼,从注重食味角度,重点考虑偏迟熟晚籼品种;机直播宜选择早熟晚籼,也可适当考虑中熟晚籼获得最佳品质。  相似文献   

19.
对三明沙县与海南三亚两地的籼光交和籼籼交杂种的农艺性状进行了初步研究。光身稻和籼稻杂交而成的籼光交组合F1代表现为穗大粒多、米质优良、产量高,具有较好的增产潜力。其中籼光交的每穗总粒数、理论产量、增产潜力等均大于籼籼交,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20.
双季稻区晚稻“籼改粳”品种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温光利用差异及其相互关系,为双季稻区适宜品种的选用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2010-2013年,在长江中游双季稻地区(江西上高),以杂交粳稻(包括籼粳交偏粳型杂交稻、籼粳交偏籼型杂交稻和粳型杂交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3种类型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湿润育秧大苗移栽方式,系统比较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温光利用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表现为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的趋势,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与杂交籼稻相比,4年杂交粳稻的实产增产率为19.20%-28.95%,常规粳稻实产增产率为9.21%-12.17%;通过足量的群体穗数与较大的穗型协调形成足够的总颖花量,并有保持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是粳稻综合改良产量结构获得高产的基本途径。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各生育期均相应推迟,且两者生育期亦延长,其中杂交粳稻生育期平均延长17.1 d,常规粳稻生育期平均延长9.5 d。不同类型品种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及其不同生育阶段温光利用率均表现出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的趋势,其中杂交粳稻生育积温和光照时数及其利用率最多,分别为3713.3℃、931.9 h、90.9%、93.5%。【结论】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差异大,适宜的粳稻品种可充分利用生育期长优势,提高温光资源利用率,最终提高产量。据此按照全国粳稻生产发展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双季稻接茬特点与热量条件以及栽培轻简化机械化的需求,筛选出一批适合当地种植的晚粳稻高产品种,供大面积生产选用,即甬优538、甬优8号、甬优2640、甬优1538、甬优1540、长江19、长江21、小叶迟熟、镇稻51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