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桃源县产茶历史悠久.据著名茶学专家施兆鹏教授考证,自前秦时期桃源就有饮茶除疾的例证.两千多年以来,桃源茶农不断探索和总结茶树栽培技术与加工工艺,形成了茶叶生产上独特的地域特色,特别是自唐代起改蒸青绿茶制法为炒青绿茶制法,使茶叶品质得到了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茶叶,依制法和品质特征的不同,分为绿茶、红茶、青茶、黄茶、黑茶、白茶六大类。绿茶,历史最久,花色最多。制法源于我国。初制先高温杀青,再经揉捻和干燥而成。因杀青方法不同,又有炒青、烘青、晒青、蒸青绿茶之分。“清汤绿叶”是其品质特征。我国主产区有浙江、安徽、湖南等。名茶“西湖龙井”素以“色绿、香郁、味  相似文献   

3.
蒸青绿茶杀青工艺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霖 《福建茶叶》2003,(4):28-28
蒸青绿茶,是古老的茶叶种类之一。自唐代即盛行蒸青制作茶叶,随着中华文化的传播,蒸青绿茶制作工艺传至日本,日本制茶业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了碾茶、煎茶、玉露茶等种类,并在栽培、加工、制作方面取得发展,煎茶成了日本绿茶的当家茶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了许多条煎茶生产线,蒸青绿茶生产在我国悄然兴起。蒸青绿茶讲求三绿(干茶色泽绿、浸泡汤色绿,泡后叶底绿),讲求茶的滋味甘醇、鲜爽,带海藻味的绿豆香。要达到这一质量要求,就必须在茶叶采摘、鲜叶贮存、杀青、温度控制、加工工艺掌握等方面予以重视。蒸青绿茶加工过程的各个环节对茶叶的…  相似文献   

4.
本论文研究了覆盖遮荫处理和生产季节对蒸青绿茶主要滋味和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遮荫能有效提高深度蒸青绿茶的游离氨基酸总含量,但对茶多酚含量影响不明显,酚氨比值显著下降,挥发性香气物质总含量有所提高,明显增加的挥发性物质有(E,E)-2,4-庚二烯醛,正己醛,β-紫罗酮,吲哚和芳樟醇.生产季节对覆盖遮荫蒸青绿茶品质成分有明显影响,主要体现在夏秋季所制蒸青绿茶的游离氨基酸总含量较春季所制蒸青绿茶低,而茶多酚含量则略有提高,酚氨比值明显提高;春、秋季所制遮荫蒸青绿茶的挥发性物质总含量较夏季高.可见,春季(4月、5月)生产的覆盖遮荫蒸青绿茶的滋味和香气俱佳,而秋季(8月)生产的覆盖遮荫蒸青绿茶的香气较高.  相似文献   

5.
正蜀土茶称圣,茶以雅为美。四川洪雅自唐代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产茶历史。洪雅茶叶也简称"雅茶",位列洪雅物产"十雅"之一。玉屏山(花溪)和宝子山(三宝)的颗子茶就是经过饼茶制法、蒸青制法(蒸青团茶、蒸青散茶)再到炒青制法(炒青散茶)、蒸压制法(砖茶),直至炒青绿茶(颗子茶)历程后,精炼和遴选的上品雅茶之一。一、饼茶制法(茶饼)始于魏朝(220—264),先蒸青成饼烘干,后碾碎冲泡。该法经青衣县(今雅安市名山区)蒙顶传  相似文献   

6.
一、蒸青绿茶概述蒸青绿茶具有汤色嫩绿、叶底清绿、干茶色泽翠绿和口感鲜爽、回味甘醇、苦涩味低、保质期长的品质特点,深受茶叶界人士和消费者青睐.日本人称蒸青绿茶为具有真色、真香、真味的纯真天然风味茶.蒸青绿茶是我国一个古老绿茶品种,盛于唐宋时期,但由于其加工工艺复杂,劳动强度大,自元明以后逐步被炒青绿茶所取代,在国内长期处于濒绝状态.我国茶种和蒸青绿茶加工技术传入日本以后,蒸青绿茶在日本得到了发展,并成为日本的主要茶类,50年代末日本发明了滚网筒式蒸汽杀青机,把蒸青绿茶生产推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7.
以广东华海糖业发展有限公司“ 雄鸥牌”蒸青绿茶的生产为实证,通过分析蒸青绿茶生产工艺流程。构建了绿茶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建立完善的产品质量追溯管理制度,实现茶叶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并为消费者提供质量追溯查询信息。  相似文献   

8.
<正>我国茶叶机械化事业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唐代甚至唐代以前,至宋、元到明清,随着茶叶加工技术不断发展,先后创制出蒸青团茶、炒青茶、花茶等炒制器具,清代开始从引进国外茶机,开始了茶叶加工机械的研制历程。一、《茶经》——唐代茶叶采、制器具之大全公元8世纪末,陆羽在世界第一部茶叶著作《茶经》的"二之具"中详细记述了5类19种蒸青团茶的采、制器具。这些器具集中总结了唐代和唐代以前我国茶叶采、制器具的发  相似文献   

9.
前言浙江是全国茶叶产量最高,又是主要的绿茶区,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好,仅就能进行全程机制的眉炒青而言,产地面积,就有28个县,产量占全省总产量36.5%,几乎全部加工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量的60%左右。绿茶全程机制,苏联、日本是采取蒸青做法,但在成品品质特点上,差异很大。根据国际市场消费者的爱好,还是以中国现有制法的绿茶品质占优势。这说明我国绿茶的品质是好的。因此在考虑机制绿茶的方法上,应该从中国现有的品质条件出发,还不能摆脱了原有基础,完全仿效其他国家的机制方法。  相似文献   

10.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产茶兴盛的时期,自开元年间(8世纪上叶)起,特别是765年陆羽《茶经》问世后,“人间相学事新茶”,全国茶叶生产逐渐蓬勃发展,产茶州郡达80多处,茶叶品质不断提高,花色品目繁多。《茶经·六之饮》将唐代茶叶分为饼茶、散茶、粗茶、末茶四类,基本上都是蒸青绿茶,每类有多种多样的花色,茶的风味各自不同,体现了茶区人民无穷  相似文献   

11.
外文摘译     
▲88.089 绿茶工艺中蒸青条件对制茶品质的影响/大森熏·中村晋一郎等//茶叶研究报告P987,6,No.65,P.80 本试验是研究绿茶制造工艺中蒸青时间和蒸气量对茶叶品质的影响。试验采用250K型全自动传送带式蒸青机。蒸青时间设15、30、40、50、60、90、150秒七种处理,蒸气量设50、70、83、95、108、125、148千克/小时七种级别。研究结果表明:①在15—150秒内,蒸青时间延长,成茶的外形和  相似文献   

12.
一、概述锅式炒制机械,是采用半球形锅炒制茶叶的机械,用于杀青和炒干工序。早在公元13世纪我国改蒸青为炒青绿茶时,就利用铁锅炒制茶叶,因其品质优于蒸青,且当时农家取材方便,故一般都沿用现成炊事用锅炒制茶叶;其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机械设备应运而生,锅式制茶机械成为  相似文献   

13.
宋代饮茶之风更盛,茶叶生产进一步发展,产茶府、州达110多处,产量增加,品质不断提高,许多茶区创制了不少珍贵名茶。两宋茶类与唐代基本相同,仍以蒸青绿茶为主,其中也以饼茶(又称片茶)饮用最多;散茶增加了许多花色,迎合消费者喜爱;末茶有两种:一是在初制时制成,一是将成品饼茶、散茶磨碎筛分的加工品。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由官营专卖机构在河南、山东利用水力磨茶机研制,磨茶坊达  相似文献   

14.
2013年临沧市茶业产销情况及2014年形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沧是中国红茶之都,普洱茶原产地,滇红茶和大叶种蒸青绿茶的诞生地,是云南省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是世界著名的“红茶之都”和“天下茶仓”。  相似文献   

15.
6CZS30型蒸汽杀青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海 《中国茶叶》2000,22(5):16-17
蒸青茶起源于中国唐朝,后传入日本。20世纪5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均采用手工制作蒸青茶,无大批量机械化生产。20世纪50年代后期,日本开始研制蒸青绿茶机械,60年代初基本定型为滚筒式蒸汽杀青机、叶打机、粗揉机、中揉机、精揉机等。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沿海地区先后从日本引进了十多条蒸青绿茶生产线,生产的蒸青茶几乎全部销往日本。但进口日本设备,价格昂贵,以日本几家茶机生产企业为例,120K为180万美元,非一般企业所能投资,国内很难普及。 蒸青绿茶生产有两个技术难题:一是蒸汽杀青,另一是蒸青茶鲜叶…  相似文献   

16.
炒青绿茶品质水平的生化变化及提高品质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前言我国炒青绿茶历史悠久,具有独特风格,素为国内外消费者欢迎,成为我国茶叶生产的主要产品。我国绝大部分产茶省都生产绿茶,其中浙江、湖南、安徽、江西等省生产较多。绿茶的产量和质量不仅关系到我国茶叶生产和内销,而且关系到我国绿茶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近年来,消费者对某些炒青绿茶品质下降有所反映,正引起各方面的严重关注。品质的变化,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有利于炒青绿茶品质的稳定提高,保持我国炒青绿茶的传统声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广东省华海糖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蒸青绿茶为例,研究了HACCP在云南大叶种蒸青绿茶生产中的应用,通过对绿茶加工过程中各工艺环节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和关键限值,并建立监测方法和纠偏措施,从而为绿茶产品质量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8.
陕青茶主产于陕西紫阳茶区镇巴县,为晒青绿茶,历史上一直是我国大西北地区人民和少数民族最喜爱的茶叶之一。本文介绍了传统陕青茶的历史背景、品质特点、生产加工流程和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9.
两类绿茶及其超微茶粉主要生化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炒青和蒸青绿茶,分别粉碎成80目和300目粉末,测定茶及其茶粉的主要生化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蒸青绿茶的叶绿素与可溶性糖含量较高,而炒青绿茶的茶多酚,氨基酸含量较高,另外,炒青绿茶的酚氮比值也较高,茶叶在粉碎过程中含水量下降,其他生化成分的测定值略有上升。  相似文献   

20.
茶叶生产是临沂市山地丘陵区的支柱产业,临沂市又是北方茶叶生产的主产区,其中日照、莒南、临沭、沂水、苍山等县已是全国有影响的生产基地,特别是日照绿茶、莒南玉芽、临沭碧芽、沂水雪青享誉中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