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不同地域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染色体倍性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流式细胞仪对安徽蚌埠,湖北荆州,上海崇明、南汇、松江、金山6地的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血液细胞和成熟精巢进行了染色体倍性检测,并对泥鳅和大鳞副泥鳅二倍体DNA相对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①二倍体是泥鳅最主要的倍性形式,四倍体泥鳅出现的频率仅占总样本的1.12%,雄性和雌性泥鳅都发现了四倍体,这表明四倍体倍性与性别无关,与地域有关;②实验检测的四倍体均为泥鳅。未检测到大鳞副泥鳅存在四倍体,各地均未检测到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天然三倍体;③由于同一地域的泥鳅存在不同的倍性,故不能认为出自某一地域的泥鳅就仅有某种特定的倍性形式;④有部分样本流式细胞仪检测的DNA相对含量介于泥鳅和大鳞副泥鳅之间,这可能是由于在自然环境下,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杂交,染色体发生交换所致。  相似文献   

2.
为了比较中国北方高寒地区常见淡水底栖鳞片退化鱼类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和鳞片正常鱼类葛氏鲈塘鳢Perccottus glenii皮肤黏液细胞类型、形态特征及数量分布的季节变化,试验采用常规石蜡切片及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氏(AB-PAS)染色方法,进行了两种鱼类皮肤组织在不同季节下黏液细胞类型与分布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泥鳅和葛氏鲈塘鳢在4个季节的皮肤黏液细胞形态特征不同,泥鳅在春夏秋季皮肤黏液细胞主要呈囊状或球状分布,在冬季主要呈棒状或不规则状分布,而葛氏鲈塘鳢在春夏季黏液细胞主要呈圆形分布,在秋冬季主要呈椭圆状分布;泥鳅皮肤黏液细胞内容物着色较深,葛氏鲈塘鳢细胞内容物着色较浅;泥鳅和葛氏鲈塘鳢在4个季节的皮肤黏液细胞主要分布类型不同,泥鳅在春夏季皮肤均以Ⅳ型混合型黏液细胞为主,在秋冬季皮肤均以Ⅱ型酸性黏液细胞为主,而葛氏鲈塘鳢在4个季节皮肤均以Ⅲ型混合型黏液细胞为主;泥鳅和葛氏鲈塘鳢各个季节皮肤黏液细胞总数不同,泥鳅在春夏季皮肤中含有大量的黏液细胞且黏液细胞总数远多于秋冬季,而葛氏鲈塘鳢在冬季皮肤中黏液细胞分布较多,泥鳅皮肤黏液细胞总数远多于葛氏鲈塘鳢黏液细胞总数。研究表明,在不同季节淡水底栖鳞片退化鱼类泥鳅和鳞片正常鱼类葛氏鲈塘鳢皮肤黏液细胞的主要分布类型、形态特征及数量分布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3.
两种农药对泥鳅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的诱导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研究以泥鳅作为试验鱼,在测定甲胺磷对其96小时半致死浓度的基础上,在半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之间设置五个浓度组,研究了甲胺磷和敌枯双各个浓度组对泥鳅红细胞微核形成和核异常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农药都能诱导泥鳅红细胞微核细胞率和核异常率的提高。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微核细胞率与农药浓度呈正相关;但当浓度过高时,微核细胞率反而随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而总核异常率则总是随农药浓度的升高而提高。此外,研究还发现,随着农药浓度的升高,微核细胞率出现高峰的时间也提前。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泥鳅作为试验鱼,在测定甲胺磷对其96小时半致死浓度的基础上,在半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之间设置五个浓度组,研究了甲胺磷和敌枯双各个浓度组对泥鳅红细胞微核形成和核异常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农药都能诱导泥鳅红细胞微核细胞率和核异常率的提高。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微核细胞率与农药浓度呈正相关;但当浓度过高时,微核细胞率反而随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而总核异常率则总是随农药浓度的升高而提高。此外,研究还发现,随着农药浓度的升高,微核细胞率出现高峰的时间也提前。  相似文献   

5.
天然二倍体和四倍体泥鳅鳍细胞系染色体组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传代20次的天然二倍体和天然四倍体泥鳅鳍细胞系进行染色体标本制备,并对其染色体核型、Ag-NORs及CMA3/DA/DAPI三重荧光染色等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二倍体泥鳅鳍组织培养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n=50,核型公式为:2n=10m+4sm+36t,NF=64;四倍体泥鳅鳍组织培养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4n=100,核型公式为:4n=20m+8sm+72t,NF=128。2天然二倍体泥鳅鳍培养的细胞中期染色体分裂相有2个Ag-NORs,天然四倍体泥鳅鳍培养的细胞中期染色体分裂相有4个Ag-NORs,均位于第1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1)的末端。3天然二倍体泥鳅鳍培养的细胞染色体中期分裂相中CMA3阳性位点为2个,天然四倍体泥鳅鳍培养的细胞染色体中期分裂相中CMA3阳性位点为4个;均位于核仁组织区,即第1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1)的末端。结果表明,天然二倍体和四倍体泥鳅鳍培养细胞制备的染色体数目、核型和带型与体细胞一致。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泥鳅胃肠道内分泌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研究。[方法]应用6种胃肠激素抗血清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结果]5-HT-IR细胞分布在泥鳅消化道的食管、前肠和中肠。以前肠前段密度最高,食管和前肠后段其次,中肠最少,分布差异显著;SS—IR和PP—IR细胞相同,主要分布于食管和前肠,食管段最多,前肠后段较少,前肠前段最少,中肠和后肠中未见分布;Gas—IR、Glu—IR和SP—IR3种免疫活性细胞在消化道各段均未分布。[结论]泥鳅消化道内这6种内分泌细胞分布和其他鱼类比较,既显示了鱼类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分布的共性,又显示了一定的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7.
苗其军 《农民致富之友》2013,(20):138-138,91
进一步研究泥鳅的人工养殖,探讨泥鳅繁殖、苗种培育的新方式和新方法,充分利用泥鳅资源,挖掘泥鳅养殖业的潜力,科学合理的养殖,使得泥鳅这一自然资源不断增值,拓宽泥鳅养殖业的致富路。  相似文献   

8.
CdCl2对泥鳅精子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泥鳅(Misgurnus anguillkcaudatus)的精子为实验材料,在预实验的基础上,用浓度分别为0、50、100、200、400和800 μmol/L的CdCl2精子保存液孵育(4℃)泥鳅精子0、2、4、6和8h后,在显微镜下分别用含有相应浓度CdCl2的激活液激活(25℃),立即观察泥鳅精子的激活率、运动率、运动时间和运动速度.实验显示,CdCl2影响泥鳅精子的运动能力,呈现出明显的浓度和时间依赖性,CdCl2对泥鳅的受精可能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镉胁迫下泥鳅肝脏的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金属胁迫能引起机体内生理生化的变化,而组织和细胞的变化总是从分子开始,因此在组织和细胞变化的过程中,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和核酸等构成组织和细胞的主要物质、含量、构型、构象分子间及分子内相互作用等方面都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可以从发生变化的组织和正常组织红外光谱的谱图比较上反映出来。为此,笔者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对不同浓度Cd^2+处理下泥鳅肝脏组织和正常泥鳅肝脏组织进行研究,以期为研究镉对泥鳅的毒害作用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泥鳅仔稚鱼消化道黏液细胞的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组织学切片及AB-PAS染色技术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仔稚鱼(1~45d)消化道各段黏液细胞的发育阶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泥鳅消化道发育过程中先后出现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4种类型的黏液细胞。消化道黏液细胞最早在3d的口腔、食道和7d的消化道中有分布。10d前黏液细胞数量较少,15d开始黏液细胞分布广泛,随着仔稚鱼发育,黏液细胞的类型逐渐由幼稚型的Ⅰ型和Ⅱ型为主转变为成熟型的Ⅲ型和Ⅳ型细胞占主导。根据仔稚鱼消化道黏液细胞的发育和分布规律,推测3~10d为消化道发育的敏感期,20d左右消化道功能发育逐渐完善。建议根据泥鳅消化功能的发育过程采用不同的饵料进行喂养以提高苗种成活率。  相似文献   

11.
控制秸茬内玉米螟虫源是综合防治玉米蚁的主要措施之一。1982~1988年我们进行了应用敌敌畏在秸秆垛内滞留熏杀玉米螟成虫试验。结果表明,敌敌畏气体对玉米螟成虫熏杀作用极强,接触气体1min死亡率100%。1m~3秸秆垛放敌敌畏10ml剂量,垛内熏杀效果接近100%,田间大面积防治效果50~60%。具有成本低、简便易行、安全、不污染环境、效益明显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旨在研究加倍杀对敌敌畏的增效机理。以黄粉虫为试虫,探究敌敌畏与加倍杀混配后对试虫表皮穿透量及乙酰胆碱酯酶、蛋白水解酶和多功能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加倍杀质量分数为20%时,对敌敌畏具有明显增效作用,增效比为2.51。增效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加倍杀能促进敌敌畏对试虫表皮的穿透,使乙酰胆碱酯酶抑制率升高,增强乙酰胆碱积累量,导致试虫中毒加剧,但加倍杀对乙酰胆碱酯酶、蛋白水解酶和多功能氧化酶活性无明显影响。加倍杀对敌敌畏增效明显,增效机理为提高敌敌畏进入昆虫体内的量。  相似文献   

13.
测定增效磷与氰戊菊酯、敌敌畏混用对褐稻虱和菜蚜的增效作用以及对其他几种害虫的增效比值结果表明,混剂对褐稻虱处理24h的触杀毒力LC50值为13.85mg/kg,比单剂氰戊菊酯、敌敌畏和增效磷的触杀毒力分别高6.35倍、2.56倍和1.86倍,共毒系数为239.75,大于200有明显增效作用。混剂对菜蚜处理24h的触杀毒力LC50值为1.10mg/kg,比单剂氰戊菊酯、敌敌畏和增效磷的触杀毒力分别高0.5倍、4.2倍和32.5倍,共毒系数为271.35,亦有明显增效作用。加有增效磷的混剂对棉蚜处理24h的触杀毒力LC50值为30.99mg/kg,比不加增效磷混剂的增效比值高1.7倍;对棉红叶螨处理24h的触杀毒力LC50值为46.57mg/kg,增效比值为1.7倍;对玉米螟处理24h的触杀毒力LC50值为116.50mg/kg,增效比值为2.0倍;对粘虫处理24h的触杀毒力LC50值为24.81mg/kg,增效比值为1.3倍。  相似文献   

14.
<正> 我省从1960年开始广泛应用敌敌畏乳油防治菜青虫,近年来哈尔滨市、牡丹江市、佳木斯市、齐齐哈尔市等菜区,普遍反映用敌敌畏乳油防治菜青虫效果降低。由于防治效果降低原因不清,尽管加大了敌敌畏乳油的使用量,还是控制不住菜青虫的为害。为了明确防治效果降低的原因,我们用敌敌畏乳油对粘虫、甘兰夜盗进行药效测  相似文献   

15.
农药烟剂防治平菇害虫药效实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食用菌生产中使用农药必须十分小心,选用敌敌畏烟剂和高效氯氰菊酯烟剂防治平菇害虫,试验了它们的室内药效和现场药效。结果表明,敌敌畏烟剂和高效氯氰菊酯烟剂对防治食用菌害虫效果好,结果还发现,放用农药烟剂后16h放风,对敌敌喂烟剂的防治效果有影响,对高效氯氰菊酯烟剂的防治效果没有影响,农药烟剂有希望解决农药残留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茶叶上敌敌畏农药生物解毒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杀虫药剂的代谢为引导,在国内首次报道了茶叶上敌敌畏残留的人工生物降解方法。指出了用自制生物活性物质—PHd-No.2处理萎凋叶或杀青叶,经揉捻至干燥过程后,可使成茶的敌敌畏残留量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7.
从保护天敌的角度出发,以敌敌畏、印楝素乳油和清水作对照,测定了胜红蓟提取物对拟澳洲赤眼蜂的成蜂和蛹毒性以及对赤眼蜂的寄生抑制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胜红蓟提取物对拟澳洲赤眼蜂的寄生作用以及对其蛹的羽化没有影响,但对成蜂存活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其影响明显低于印楝素及敌敌畏.  相似文献   

18.
不同药剂防治桉蝙蛾幼虫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行3种药剂防治桉蝙蛾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77.5%敌敌畏乳油兼具触杀、胃毒和熏蒸作用,用其500倍液按3 mL/蛀道对虫道进行注射处理,对蛀道向下或向上者(蛀道向上者,先塞入棉花,再注药)均达到100%的致死率。  相似文献   

19.
树干注药对柳树害虫的持续性控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危害柳树的柳兰叶甲、柳蚜、华北大黑鳃金龟为试验对象,采用15%吡虫啉.敌敌畏注干液剂、4.5%吡虫啉注干液剂、3%啶虫脒乳油和30%敌畏.氧乐注干液剂进行了树干注药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5%吡虫啉.敌敌畏注干液剂和4.5%吡虫啉注干液剂注干后对3种害虫均有较好的防效,其田间持效期可达110 d以上。以0.4 mL/cm树干胸径的注药量春季注射,对一个生长周期内不同发生时间危害柳树枝梢、叶部害虫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3%啶虫脒乳油对华北大黑鳃金龟有较好的防效,其田间持效期也可达110 d,但对柳兰叶甲、蚜虫防效差;30%敌畏.氧乐注干液剂持效期为38 d,对在药效期间发生的柳兰叶甲、蚜虫有较好的防效。  相似文献   

20.
树干注药对柳树几种保护酶活性及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垂柳为材料研究4种注干药剂(吡虫啉、啶虫脒、吡虫啉.敌敌畏和敌畏.氧乐)树干注药后其叶片内几种保护酶活性及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4种药剂树干注药后垂柳叶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过程。敌畏.氧乐对SOD影响最明显,药后1 d活性上升了85.01%,6 d活性下降了35.99%,20 d上升了32.00%。各药剂处理均可提高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抑制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吡虫啉对PPO刺激作用最明显,药后10 d活性上升了21.87%;对POD抑制作用最显著,药后6 d活性下降了24.78%。敌畏.氧乐对PAL活性影响最显著,药后6 d活性上升了28.97%。各药剂处理均可提高游离脯氨酸的含量,其中敌畏.氧乐的影响最显著,药后3 d含量增加了52.91%。树干注药30 d后各处理组SOD、POD、PPO和PAL活性及游离脯氨酸的含量均逐渐恢复到对照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