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3篇
农学   1篇
  3篇
综合类   23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道了苜蓿切叶蜂雄蜂在网室内对大豆不育系授粉的效果。结果表明,尽管雄蜂的传粉效率显著低于雌蜂,但雄蜂在网室内的传粉效果还是非常显著的。释放雄蜂网室内大豆不育系JLCMS8A和JLCMS17A的平均单株结荚数和粒数分别为10.3个、16.6粒和37.8个、84.3粒,分别是释放雌蜂后结荚率和结实率的35.0%、34.9%和77.5%、70.2%。过去数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所有不育系在网室内没有传粉昆虫时,结荚率和结实率均低于3%,表明苜蓿切叶蜂雄蜂在网室内是大豆不育系有效的传粉昆虫。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在村屯内设置诱虫灯防治玉米螟及诱杀其他害虫的效果,同时介绍了使用方法。结果表明。在越冬虫源集中地村屯内设置诱虫灯,诱杀玉米螟蛾,可使秋季玉米田间虫孔平均减少68.7%,虫量相对减少71.2%。一代区平均防效为80%左右,二代区平均防效可达50%。除诱杀玉米螟外,还可诱杀大量的蝼蛄、粘虫、草地螟等,诱到的害虫可作为鸡、鱼的优质饲料。此方法简便,省工、省力,不污染环境,对天敌无害。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熊蜂和苜蓿切叶蜂在网室内对大豆不育系授粉效果。结果表明,两种昆虫都是大豆不育系的有效传粉昆虫,用它们授粉后可使网室内大豆不育系的单株结荚数和单株粒数明显提高。释放熊蜂的不育系大豆平均单株结荚数和粒数分别为21.3个和43.1粒,释放苜蓿切叶蜂的不育系大豆平均单株结荚数和粒数分别为56.8个和128.2粒,苜蓿切叶蜂的授粉效果显著高于熊蜂。  相似文献   
4.
大豆不育系传粉昆虫及传粉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报道了公主岭地区大豆野生传粉昆虫种类及筛选出的苜蓿切叶蜂为大豆不育系在网室内和田间的传粉昆虫 ,使网室内不育系结实率平均达到了 70 %以上 ,田间达到了 75 %以上 ,并讨论了提高传粉效率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诱虫灯防治玉米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诱虫灯防治玉米螟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研究了防治效果、特点,对其他害虫的诱杀作用及对天敌的影响等。结果表明:①诱虫灯对螟蛾有强烈的诱杀作用,在越冬虫源集中地村屯内诱杀螟蛾,可使田间玉米螟蛾主要栖息地的蛾量减少66.4%,玉米上落卵量减少71.l%;秋季被害程度在一代区减少78%,二代区减少51.2%,平均减少73.5%。②除诱杀玉米螟外,对许多农林等害虫有强烈诱杀作用,尤其是线站、草地螟及大豆食心虫等。③应用诱虫打防治玉米螟经济、简便、不污染环境。④对自然界害虫天敌的种群数量没有影响。⑤在目前的发生程度预测水平上,应用诱虫灯防治玉米螟是非常适宜的。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分析了在我国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以及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在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评价环境承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7.
在工厂化养猪场中,对各类疾病的预防非常重要,疫苗接种是对多种疾病预防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近几年来,温和型猪瘟、口蹄疫等疫病的规模发生,引起了广大学者和养猪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对免疫失败的分析研究与相关报道也越来越多,我们结合实际与相关报道,对免疫失败的原  相似文献   
8.
亚洲玉米螟雌雄蛾对不同光波的趋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9.
10.
来航鸡羽速自别雌雄配套品系的培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早期区分性别在养鸡生产中具有很大经济意义。现行的区分初生雏性别的肛门鉴别法缺点较多且不易推广。近年来,国内外对按羽色或羽速伴性性状来区别初生雏性别的“自别雌雄法”都很重视,因此法好学易推广,准确率高,对鸡没有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